查看原文
其他

教授讲专业丨外交学——外交大,大外交

编者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是学问的中心,是帮助青年人涵养心智、锤炼意志、放飞理想的平台。而大学的专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博雅和理性的活动,是志趣相投的一批人的智慧激荡。在【教授讲专业】栏目,我们邀请了人民大学的名师大家、杰出学者讲述专业的历史积淀、特色亮点、发展前景等,为高中生们找寻专业兴趣、确立专业目标、理性选择专业提供权威参考。

✩作者简介:

黄大慧,法学(国际政治)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外交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人民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周边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外交》杂志执行编委,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等。曾任日本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立教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神户大学特聘教授等。长期从事中国外交与对外政策、东亚安全与地区合作、日本外交与中日关系等领域研究。现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亚太地区形势演变及中国亚太战略研究》(首席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建设与周边外交方略研究》(首席专家)等课题。著有《构建和谐东亚》、《变化中的东亚与美国》、《中国改革开放与东亚》、《日本大国化趋势与中日关系》、《日本对华政策与国内政治》等,并主编“当代东亚与中国”、“东亚合作论坛”丛书等。

外交大,大外交

——与高中生朋友谈谈外交学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名人典故异彩纷呈,下面这些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春秋战国,群雄争霸,“合纵连横”之计彰显纵横家乱世大谋略;羽扇纶巾,丰神飘洒,诸葛亮舌战群儒换得赤壁破曹营天下三分;白浪滔滔,矢志不移,郑和七下西洋开启中外文化交流空前壮举;万隆会议,力挽狂澜,周恩来侃侃而谈为新中国博得满堂赞誉。这些事迹典故,人物各异、时空不同,却有着最大的一个相同点——它们无一不彰显着外交的大魅力,透露着外交的大智慧。今天,我就以“大”为关键词,与众位分享一下外交之“大”。

外交之大,首先在于其学问博大、作用巨大。宏观上讲,外交关乎世界格局变迁,关乎国家兴盛存亡。外交是主权独立国家通过和平方式为捍卫和促进国家利益与其他主权国家、国际组织等进行的官方往来活动。因此,外交接触到的主要是处理国家间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外交的方式多种多样,谈判、交涉、缔约、派遣使节、出席国际会议、参与国际组织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落脚点总在 “和平”二字。外交讲求大智慧——广阔的国际舞台上,外交人员要运用卓绝的智略为本国的生存、安全、发展、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譬如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义正词严,譬如周恩来在国际舞台上的妙语连珠,譬如俾斯麦在欧洲地图上的纵横捭阖,譬如基辛格在世界各地的夺目风采,外交家的魅力总是有目共睹。外交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争取和维护本国利益,因而学习外交、志在外交、致力外交,则可以说是真真正正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你不再是一个渺小的个体,而是国家形象与人民利益的代表。“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是周恩来常用来教育外交工作者的一句话,既生动地说明了外交采用和平手段,打“笔墨官司”或“唇枪舌战”的特质;又阐明了外交人员“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为国为民竭尽所能的崇高人生追求。

大处显厉害,小处也能见真章。从微观上讲,外交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与你之外的一切人与物打交道。因此,外交学的知识可谓细致入微,关乎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习外交能修己达人,其理论养分将塑造你广阔的视野、宏大的格局观与高屋建瓴的长远眼光。外交学的实践内容,将带给你卓越的语言与沟通能力、矫健的思辨能力、深厚的礼仪涵养与更周全的处事智慧。外交在个体层次的运用,将在为人处世的一点一滴、待人接物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外交之大,亦在于学习外交的趣味大。人们将外交描述为一门科学,也将外交描述为一种艺术。外交这种艺术,充满着鲜活的生命力、迷人的多样性与独特的创造性。由于国际形势与国家间博弈的变幻莫测,外交这门学问将会带给你长久的新鲜感;由于外交舞台和外交对象的千变万化,你将体验到外交事务的妙趣横生;由于外交方式与途径的灵活性,你将可以发挥巨大的个人潜质与魅力。学习外交,你将永远不会感到厌烦。

外交之大,还在于其历史的博大精深。外交的实践可以说在史前时期已燃起星星之火,在古代的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以及此后的古希腊、古罗马,城邦或“国”间互动的需要孕育了原始外交活动雏形,使节也因此应运而生。在古印度《摩奴法典》中便指出,外交的艺术在于防止战争和巩固和平,使节正是这一艺术的具体执行者。而古代中国的外交舞台同样精彩纷呈,诸侯间来往频繁,“交相利”“礼尚往来”等外交思想层见叠出;苏秦、张仪、孙膑等纵横家的故事让人耳熟能详;张骞、苏武、冯嫽等古代使节也是功勋卓著、名垂千秋。历经古代的萌芽,外交学随着世界近代史的发展不断塑形,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可以说揭开了以欧洲为中心的近代外交的序幕,此后外交的一系列规范准则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传向世界各地。这一时段,外交活动日益频繁、外交制度基本定形、外交范围逐渐扩大、外交理论走向系统化。20世纪以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随着主权国家的纷纷建立、国际社会联系日益密切以及各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凸显,现代意义的外交最终确立。1945年签订的《联合国宪章》与1961年签订的《维也纳外交公约》,成为现代外交发展史上屹立的里程碑,它们规范了有关外交的诸项基本制度,并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从远古走向今日的外交爆发出勃勃生机——外交活动不断走向全球化,多边外交、公共外交、政党外交、经济外交、环境外交等不同外交方式层出迭起,外交学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共同繁荣,外交的重要性空前引人注目。外交作为一个古老却新兴的学科真正映入所有人的眼帘,来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代。

外交之大,最在于其意义重大、未来远大。当今世界,全球化将人类紧密联结,各国间交往沟通日益密切,多极化成为大势所趋,人类共同面对的风险与挑战也层出不穷。形象地说,当今世界不做好外交,全球秩序都要乱套。这一番时代新特点,极大地推动了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为外交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提出了巨大的人才需求。可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世界发展趋势为外交带来的壮阔天地正亟待外交人才大显身手。


再观自身。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外交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有利外部条件,因而“韬光养晦”的战略思想应运而生。在美苏争霸的冷战大背景下,基于弱势的发展中大国这一自身地位的判断,中国较为低调的外交政策对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功莫大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冷战格局雪崩式解体后的世界政治逐渐迎来了多极化的大趋势,全球化大势所趋并愈演愈烈,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交流的深度与广度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一股汹涌澎湃的和平、合作、共赢浪潮席卷世界各个角落。与此同时,中国迅速的崛起成为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关注的一大焦点。

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力挽狂澜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中流砥柱,从发展中国家领跑者到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2008年奥运会的大放异彩到2016年G20峰会的举世瞩目,中国自身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国走向国际社会的过程也有目共睹。国际形势的转变和中国实力地位的迅速提升,使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发生显著变化,迅速崛起的中国已成为当前国际格局转变进程中的主要变量和未来国际秩序的重要构建者。当今时代特征已经向中国外交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需要为自身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需要树立起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需要不断扩大与世界各国利益交汇点,需要以积极姿态投入国际事务治理和国际新秩序的构建。在中国已经一步步从国际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央的今天,中国的外交舞台空前壮阔,外交对中国未来发展的作用也空前凸显,中国外交已经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然而我们仍需注意到,即使巨大的国际影响力和长远的发展战略带来对外交人才深切呼唤,我国仍然面临着外交工作者地位和数量远不能与之匹配的窘境。在理想与现实的中间,存在的是中国外交发展的广袤沃土。都说“科以人重科亦重,人以科传人可知”,如今,中国外交的谋篇布局已显现出参与国际秩序建设的高度和全球范围的广度,只等更多的外交人才大展身手,让个人命运与国家未来繁荣与共。概而言之,无论是纵观国际大环境,还是展望中国大未来,外交日益扮演重要角色必是大势所趋,外交人才的培养也将是重中之重。


略说古今中外,还需归为一笔——外交是门“大”学问。然而粗粗千字,说不尽外交之“大”,个中酸甜苦辣,也还需众位自己体会。但所谓“山川资俊秀,时势造英雄”,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专业60余年的学术传统和历史积淀,加之外交学独特的理论实践魅力与其广阔的发展前景,我想必定不会辜负列位学子的殷殷期待。

本文节选自《你的专业——中国人民大学本科专业介绍》一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