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创一流 | 扎根中国建设世界一流社会学学科
编者按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国人民大学以9个A+学科、14个A类学科,A+学科数全国第四,人文社科学科A+学科数第二的成绩,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报告。围绕创建“有特色、高水平、国际性”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目标,人民大学坚持以学科为基础、以人才为重点、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突破,努力成为中国和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在【院系创一流】栏目中,我们将全方位展示人民大学各院系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以期优秀的中学生朋友们了解人大,选择人大,不负年华。
冯仕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主要从事政治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历史社会学、社会不平等、社会治理与国家建构、社会转型与政治秩序等领域的研究。在《社会学研究》等国内外重要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有《当代中国的社会治理与政治秩序》《西方社会运动理论研究》等专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各级各类课题多项。曾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霍英东教育基金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北京市“四个一批”理论人才培养工程。他是国内最早对西方社会运动理论展开系统研究,以及最早将运动式治理、树典型等中国特色的政治现象纳入社会学研究日程的学者之一。
扎根中国建设世界一流社会学学科
——社会与人口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
冯仕政谈社会学“双一流”建设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校社会学学科具有深厚的底蕴和雄厚的实力,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和教育部等部委要求,立足自身优势、特色和国家战略需求,将实施以“135”战略为核心内容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目标是近期扩大国内领先优势,中期跻身国际知名行列,远期建成世界一流学科。
我校社会学一级学科具有优良的学术传统,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培养体系完整,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跨文化沟通交流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影响的社会学教学和研究重镇,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教育部组织的四轮学科评估中,本学科综合排名均居全国第一(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A+)。在最近一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评估中,我校社会学学科的两个基地均被评为优秀。
我校社会学一级学科拥有独特的学术平台优势。本学科主办的三本学术期刊发展势头良好,影响力不断扩大。《人口研究》1980年创刊,成为人口学研究领域的顶级期刊,自2012年起更是连续获得“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殊荣。《社会学评论》创刊只有短短四年,但已入选CSSCI扩展期刊目录,学术影响力已超过许多老牌学术期刊。《社会建设》创刊只有三年,在2016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排名(社会学)中位居第2,影响力稳步上升。此外,CGSS、CLASS、CEPS三大社会调查持续稳定展开,已成为海内外学者研究中国最重要的基础数据之一。其中,CGSS是我国最早的全国性、综合性、连续性学术社会调查项目。截至2016年底,基于CGSS数据产出的国内外期刊论文高达1529篇,国内外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415篇,学术专著17部。我校基于CGSS而牵头组建的中国社会调查网络(CSSN)加入机构达到54家,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学机构之间的合作和社会学学科建设。
“135”战略
基于上述学科优势,我校社会学一级学科深感任重道远,一是要保持和扩大国内领先优势,二是要在立足本土、建构中国话语的基础上建设世界一流。这必然要求面向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治理过程中的重大战略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内涵建设为宗旨,进一步凝聚战略发展方向。社会学学科着力通过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跨文化沟通交流模式,着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高地、社会服务阵地、文化传承园地和跨文化沟通交流的桥梁,到本世纪中叶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社会学学科,使我校社会学学科成为中国在国际社会学界的一张名片。“135”战略是实施这一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其具体内涵为:
“一条主线”,即整个学科建设将围绕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治理的重大战略问题这条主线展开,学科建设必须致力于回答和解决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治理的重大战略问题。
“三大抓手”,即党的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任何建设都存在一个由谁干、怎么干的问题。“三大抓手”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其中,党的建设解决学科建设的领导力量问题,队伍建设解决学科建设的基本依靠问题,制度建设则解决学科建设的基本规则问题。这三大建设既是学科建设的手段,本身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五大平台”,即面向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治理的重大战略问题,基于我校社会学学科的优势、特色和一流学科建设需要,组建学生优质成长平台、科研融合创新平台、学科基础设施平台、社会实践服务平台、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等五大平台,作为学科建设的基础载体和长期依托。“五大平台”既是“135”战略中的载体,又是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下面就其中的科研融合创新平台举例谈谈一流学科建设的重点方向。
四大战略发展方向
科研融合创新平台主要服务于科学研究,旨在整合社会学所属二级学科及交叉学科,以及相关研究机构的科研力量,协同创新,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的新知识新理论。结合自身的优势、特色和国家战略需求,社会学学科拟凝练四大战略发展方向。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包括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进一步开掘中国社会思想资源和传统。我校社会学学科将系统地收集和整理李景汉、吴景超、陈达等老一辈社会学家的手稿、照片、录音、论文、图书等资料,组织编写系列丛书,探析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轨迹及规律,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提供丰厚的思想资源。
二是中国人口转变与国家人口发展战略。包括中国人口转变道路理论与人口发展战略、人口与健康、老龄化问题等研究。监测、分析生育水平的变动,整理和分析中国人口转变过程、中国人口政策实践,探索中国人口转变的特殊模式和特殊规律,探讨中国今后的人口发展战略,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转变理论,提出并论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深入阐述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是社会分化与社会治理。包括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社会冲突与政治秩序、社会建设与社会政策研究。整合多学科研究资源和力量,发挥名家声望和优势,以老带新,举办名家讲坛,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政策的理论范式与应用模式。
四是新型城镇化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包括城乡人口资源环境协调互动、城乡社会治理、城市空间变迁研究。开展中国城市空间变迁的考察,厘清这一变迁的过程、形式与特点,充分认识空间与社会、空间与行动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形成更加有效的城市空间治理政策。对雄安新区开展定点观察和跟踪研究,从其规划建设伊始全面、深入、持续地观察雄安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社会学是一门扎根本土的学科,因此在一流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除了要立足本土经验产出理论,还应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本学科将整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和兄弟院校、科研机构的力量,着力培育1-2个具有影响力的新型高端智库,推动重大成果的社会转化与传播,为相关部门制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巩固既有教学实践和社会服务基地,发展和新建更多基地,为本硕博各层次学生以及教师开展社会调查、挂职、实习等提供良好环境。
在国际化领域,本学科拟成立国际交流专项基金,搭建常规化、制度化的国际交流平台。一方面推动学科“走出去”,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深度合作,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学科联合攻关,积极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和区域性重大科学研究项目;另一方面“请进来”,促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到教学科研全过程中,吸引更多海外知名学者来本学科访问与合作,吸引更多高水平留学生来本学科就读与交流。
总之,社会学一级学科将按照既定的学科建设目标,勠力一心,齐头并进。继承学科传统,发展中国特色;改革培养体系,深化优质成长;优化学科布局,创新科研模式;积聚社会贡献,亮出中国名片。这是未来若干年社会学一流学科建设的预期成效,也是中国人民大学几代社会学学人的共同愿望。
文章来源 / 人大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