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创一流 | 建设具有中国人文底蕴和国际声誉的中国史学科
编者按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国人民大学以9个A+学科、14个A类学科,A+学科数全国第四,人文社科学科A+学科数第二的成绩,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报告。围绕创建“有特色、高水平、国际性”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目标,人民大学坚持以学科为基础、以人才为重点、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突破,努力成为中国和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在【院系创一流】栏目,我们将全方位展示人民大学各院系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以期优秀的中学生朋友们了解人大,选择人大,不负年华。
黄兴涛,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清史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清代和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是国内“新文化史”和“概念史”研究有影响的探索者之一。著有《文化怪杰辜鸿铭》《文化史的追寻:以近世中国为视域》《“她”字的文化史——女性新代词的发明与认同研究》《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等,主编有《清末民国社会调查与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兴起》等,译有《辜鸿铭文集》等。
建设具有中国人文底蕴和国际声誉的
中国史学科
历史学院院长黄兴涛教授谈中国史学科“双一流”建设
在中国,研究和传授自己国家的历史,当然有种种的便利和优势,但要使国内的中国史学科既彰显传统的人文底蕴,又具有广阔、深邃的国际视野,真正发挥重要的国际学术影响,至少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并有力地推进国际史学的发展,却还任重道远。我们现在应该做的,首先是脚踏实地、立足于自身的传统优势,强化固有特色,同时积极吸纳国际同行的长处,尽快将中国史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提高到新的水准,使得本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历史悠久的人大中国历史教研室)
我校的中国史学科,已有70年的发展史,其团队曾是新中国历史学体系及其教育模式的先行探索力量;改革开放之后,在历史学拨乱反正和新时期史学规划方面,贡献突出;新世纪以来,对于国家清史工程的建设和致力于尝试新方法的“新史学”的倡导,发挥过并正在发挥先锋和骨干作用。本学科曾培养出首位外籍文科博士、首位历史学女博士、首位藏族历史学博士和全国首届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等,为新中国历史学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是我们建设一流中国史学科的基础条件。
目前,我校中国史学科门类齐全、综合实力雄厚,并已形成了自己的部分特色。在秦汉史、唐宋史、清史和民国史等几个断代史领域,具有较强的学术力量,尤以清史研究享誉海内外。同时,生态史、西域历史语言研究等新兴学术领域,也已显出学术优势。此外,还拥有《清史研究》《新史学》两份CSSCI来源期刊,以及《唐宋历史评论》《生态史辑刊》《民国史研究》和收录六种文字信息的《清史研究国际通讯》等一批广有影响的学术发表与交流平台,这在中国史学界也是较为突出的。凡此,都是我们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国史学科必须自觉发扬光大的优势所在。
(组织学生赴梁启超故居实地考察)
为了建设好我校的中国史学科,经过反复讨论,我们确立了未来几年的发展规划和现实目标。须切实改进人才培养的方式,大力提升各层次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尤其是面对高素质本科生的教育,亟需建设既具有系统性、又体现前沿性和灵活性的培养机制。今年,我们就据此精神,对本科生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调整,大体形成了“课堂教学体系”、“课外教学体系”和“课外指导体系”三者有机融合,并保障能有较大的学生出国交流比例,顶尖师资得以授课、学科优势得以传承的良性教学格局。“课外教学体系”,包括了京内外学术考察、田野考古实习等多个层次;“课外指导体系”则实行配备一流教师的“全员导师制”,加强跟踪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和研究能力。未来几年,我们还将根据实际效果,不断充实和完善这一教学体制,努力在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之间,探索实现通中有专、专中有通的具体途径。
(历史学院吕学明教授在田野考古发掘现场授课)
就学科建设的主攻方向而言,我们业已确立新的战略,那就是近三年内,继续保持和扩大原有的二级学科及清史、唐宋史等断代史的传统优势,以此为基础,配合学校老校区建设,侧重推进民国史的发展。民国离现实最近,其历史资料丰富、国际关系复杂、社会变革剧烈、已经成为国际中国史研究的核心时段和领域之一,而我们人民大学也具有加强民国史研究的内在需要和诸多优越条件。登上民国史研究高地,加以大力发展,可以整合学院内部的学术力量,构成清史—民国史研究优势群,产生较大的学科效应,从而有利于带动整个学科的关键性进步,进一步夯实中国史一流学科建设的基础。与此同时,我们还将精心培育生态史学、人文数字史学、公共史学等国际性学科前沿方向,加强边疆民族史特别是西域历史语言,少数民族历史文献、出土文献、民间文献以及近世以来中外关系史等特色领域的研究,使其成果更加突出,特色更为鲜明。目前,我校的生态史研究和西域历史语言研究,已产生相当的国际影响,前景很是广阔。
(组织学生开展实地勘察)
历史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中国史又是国家历史学的基础。在建设中国史一流学科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既重视了解和学习国际史学新潮,又重视继承和发展自身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的历史学源远流长、根基深厚、遗产丰实,值得发扬光大,这也是彰显中国人文底蕴、服务于国家人文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这方面,我们理当增强自觉、有所作为,不仅将其体现于学术研究里,还要自觉贯彻于教学实践中。近年来,历史学院在教学上重视传统史学经典的研读,并主导学校的“读史读经典”活动,实在责无旁贷。
(“差异与当下”历史写作国际学术研讨会)
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国史学科,国际性的增强当是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对此,我们也在进行立体化努力。对于中国史这样的学科来说,除了全面提升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外,扩大和提升核心中文刊物的国际声誉,创制具有国际前沿性、方便国际化共享的一流文献库和专题史数据库,建立校级文史交流平台,主动吸引高水平或有潜力的海外中国史学者来华研修等,也不失为有益的尝试。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改进《清史研究》的编辑工作,积极申请进入A&HCI国际索引系统,同时,还在努力建设有关灾荒、地理信息系统和清末民国社会调查等方面的专业化数字平台,并与有关机构合作,利用已有的数据库开展探索式研究,相信这些尝试一旦取得突破性进展,都将有助于提升本学科的综合影响力、国际声誉和整体建设水平。
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下设历史系、清史所、考古文博系,同时拥有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三大一级学科点。中国史专业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中外关系史等二级学科教研室建制完备;世界史学科设有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考古文博系设有先秦考古、汉唐考古、宋元考古和文博科技四个教研室。三个一级学科均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并招生培养本科生。秦汉、唐宋、清史、民国史研究力量雄厚,闻名学界;专门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等二级学科,都具有各自优长。世界史在上古史、中古史、近现代史等领域皆有建树,正广延海内外人才,快速发展。考古学科侧重北方民族考古,发展势头迅猛,已经在中国考古学界产生重要影响。此外,生态史、公共史学等新兴学科蓬勃发展,引领潮流。历史学院自成立以来,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近三年既有毕业生赴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韩国高丽大学等高校继续深造,也有毕业生被中国石油集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粮集团、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聘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