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授讲专业 | 德语:深入探究德意志文化精髓的日耳曼学

赵蕾莲 人大阳光招生 2022-10-30

编者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是学问的中心,是帮助青年人涵养心智、锤炼意志、放飞理想的平台。而大学的专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博雅和理性的活动,是志趣相投的一批人的智慧激荡。在【教授讲专业】栏目,我们邀请了人民大学的名师大家、杰出学者讲述专业的历史积淀、特色亮点、发展前景等,为高中生们找寻专业兴趣、确立专业目标、理性选择专业提供权威参考。

赵蕾莲,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起成为德国洪堡学者。2017年9月起担任德国洪堡基金会“可信赖的科学家”。主持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重点为近现代德语文学与文化研究。迄今出版中德学术专著散三部,《论克斯莱斯特戏剧现代性》与《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和谐观研究》分别为国内首部高水平的克莱斯特专著与荷尔德林专著,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国外文学》《德国研究》和《文学之路》等国内核心期刊与境外出版的学术杂志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2篇,独立翻译德语文史哲经典著作11部,涉及尼采和冯塔纳等哲学与文学著作,以及社会学、文学等领域的高水平学术专著。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教学标兵称号和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优秀奖,两次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本科论文优秀指导教师称号,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博得国内外同行的好评。学术兼职如下:美国年鉴《现代文学》(Gegenwartsliteratur)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德语文学研究分会理事;全国高校德语专业教学测试专家组专家;国际日尔曼协会会员;国际海涅协会会员;《德语文学与文学批评》编委;《外国文学研究》和《德国研究》通讯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参加德国、中国、瑞士、韩国和日本高等级学术会议近三十次,并宣读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德语:深入探究德意志文化精髓的日耳曼学


日耳曼学(Germanistik)指一切与德语、德语文学和德语国家的历史、哲学、文化、经济、政治、法律等学科的研究、教学和翻译有关的学科。日耳曼语言文学专业即便在德国也比较年轻,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中叶。1846年9月19日,大约二百名德国日耳曼学者齐聚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他们满怀对德国统一、平等和自由的期盼,希望能以一己之力改变当时德国不尽如人意的诸多地方。在诗人路德维希•乌兰德的提议下,雅各布•格林当选大会主席,后者被公认为日耳曼语言文学学科的创始人。


雅各布•格林当时是享誉世界的语言学家、法学家、《儿童与家庭童话》的搜集者、《德语词典》和《德语语法》主要编撰者。海涅曾在《自然精灵》中高度赞誉他:“单单一位雅各布•格林为语言学所做的贡献就超过你们(指法国人)自黎塞留以来整个法国科学院为语言学所做的贡献。他的《德语语法》是一部鸿篇巨制,是一座哥特式的大教堂,在其中,所有日耳曼的民族都提高他们的嗓音,就像巨大的合唱团一样,每个民族都用自己的方言说话。”


在雅各布•格林的倡议下,与会的法学家、历史学家和语文学家排除政治和宗教这两个阻碍德意志民族统一的最大障碍,集中探讨德语语言、德国法律和德国历史,于是,日耳曼语言文学这个新学科应运而生。雅各布•格林其实想通过文化民族主义推动德国统一大业,文化民族主义依据集体认同,而加强德语语感会有助于形成集体认同。他想象的“统一的”语言形式和科学形式是坦率、灵活、自由的,因为他强调,日耳曼语言文学学科应建立在“单个的个体的肩膀上”,使语言为人们形成“每一种独特性”做准备。他在声明中指出该学科的特点:日耳曼学者发展一种幻想的项目,它灵活敏捷地探究过去,实际上符合现今的要求,而且着眼于未来。他把自己的科学实践当成日耳曼语言文学的理想,希望建立在德语语言基础上的统一能成为德国政治统一的先导。与会的日耳曼学者成为德国统一的先行者。



德国日耳曼语言文学这个学科的创立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性特点,具有较强的政治倾向。这种特点一直影响到纳粹统治时期,单以歌德名著《浮士德》中“浮士德精神”的接受史就可以让我们管中窥豹。从1840年到1870年间,浮士德这个人物被阐释为“德意志精神”的理想形象。人们联系帝国思想,把浮士德当成所谓永恒的德意志本质的象征,而且把其作用当成政治纲领。浮士德形象被理解成典范式形象,被美化成民族神话。1870年到1871年,普军获得普法战争的胜利,俾斯麦建立帝国,德国在技术和工业方面的发展促进了经济腾飞,随后威廉时期帝国主义发展,与社会发展趋势相连,浮士德被演绎成处于上升期的德国中人们狂热崇拜的人物。人们把他提升为民族的理想、德国本质以及德国历史使命意识的化身。在德国纳粹统治期间,“浮士德的进取精神”被歪曲和滥用。人们不经任何道德思考就把暴力行动、相信超人特征宣传为德国生存的精髓。纳粹的意识形态宣传者认为,《浮士德》第二部中浮士德作为殖民者踩着一具具尸体过去的情景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所谓“狭隘的”道德顾虑不应干扰伟大计划的实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民众再度回首历史,对“浮士德精神”产生怀疑。人们普遍认为,这种永远不满足的精神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有学者担心,“浮士德精神”会发展成无节制的贪欲。今天的学术界主张,以辩证思维看待浮士德的探索精神:浮士德精神只有保留在合理的范围和程度中,才能永存光辉,不断照耀着人们的思想。


目前,日耳曼语言文学已经发展成一门国际性的、成熟的人文学科,摆脱了创立之初强烈的政治色彩,追求发展多样性,呈现很多跨学科现象,研究批评力求客观公正。国际日耳曼学蓬勃发展,成为国际日耳曼学者探究德意志文化精髓的重要平台。



日耳曼学是要借助德语学习系统研究德语国家历史、哲学、文化、语言、文学和翻译的人文学科,因此不言而喻的是,学习好德语,打下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学好本学科的必要前提。日耳曼学专业学生要通过文学、语言学、历史、文化、国情、中德口译和笔译等专业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和探究德意志文化的精髓,借鉴德意志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教训,最终为推动中德文化普遍而深入的交流做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人文社科的发展。1991年国家社科基金创立以来,国内越来越多的日耳曼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的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高水平研究成果日益增多。教育部和各省级项目也成为日耳曼学者研究的重要平台和孵化器。


随着国际日耳曼学的发展,国家在人文社科发展方面资助力度的加大,中国的日耳曼学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日耳曼学者可通过学好该学科,探索德意志文化哲学大师和文学大师、音乐大师辈出的奥秘,在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基础上进行专业研究,在中国和德语国家之间架设文化交流的桥梁,成为出类拔萃的文化传授者。




德语专业的学习对象是什么?

德语专业的学习对象是日耳曼学(Germanistik),包括德语语言、德语文学及德语国家历史、哲学、文化、经济、政治、法律等相关概况的学习和研究。基础阶段的学习重点是德语语言。掌握德语意味着开启了一扇通往欧洲文化的大门,因为德语是歌德、尼采、卡夫卡的语言,是莫扎特、巴赫、贝多芬的语言,是弗洛伊德、爱因斯坦的语言。基础阶段学习之后,将开始学习德语国家文化和大量阅读与评析德语文学原著。文学是我们德语专业的强项。在科技飞跃的时代,人们有过于强调技术和实用的倾向,容易忽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往往造成“空心病”和精神世界的荒芜。我们认为有责任通过文学将学生引入正确的精神发展轨道,让他们认识到传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唤起他们对优秀文化遗产的兴趣与热情。


为了应对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中国亟需新型的优秀外语人才。我们不希望学生将德语语言当作专业知识之外的辅助工具,也不想提供语言培训班式的外语教学,因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德语流利,但难免流于表面,缺乏思想、精神和内涵。语言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丰富精神世界的过程,我们希望通过对德语国家文化的学习,以及加强文学作品的学习,使学生既可以学习到语言的细腻之处,也可以体会精英大师的思想深度和广度,深入了解德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在认识他者的同时重新认识自我,通过对“人”的认识和关怀,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提高人文素养。



为何选择人大德语专业?

中国人民大学德语专业199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师资力量雄厚,以高学历且经验丰富的中青年教师为教学骨干,有多名外籍教师任教,每年均有国外资深学者前来短期讲学或作学术报告,教学科研成果显著,在业界享有很好的学术声誉。德语专业尤其重视学生对外交流。德语系与德国莱比锡大学、图宾根大学、斯图加特大学、洪堡大学、科隆大学、哥廷根大学等德国高校开展了一系列交流合作项目,保证每名在校生都有海外交流的机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德语语言基础、广博的德语国家社会文化背景和深厚的德语文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什么样学生更适合学习德语专业?

具备以下特质的学生会更加适合学习德语专业:具有语言天赋,在此前学习汉语和英语时表现突出,接受过很好的音乐素质训练;性格开朗大方,乐于与人交流;反应敏捷,严谨认真,记忆力好;对德国的某一领域特别感兴趣,无论是哲学、文学或音乐,还是汽车、足球或啤酒,浓厚的兴趣都可以促进语言的学习。


社会上对德语专业有哪些误解?

有人认为,语言仅仅是一种工具,不必当作专业来学。其实不然,较为完备的语言体系需要大量的规范训练,这恰恰只有专业学习才能保证。学生从专业学习中收获的不仅是语言本身,更是看待世界的新视角。还有人认为,国内语言学习枯燥刻板,真正学外语必须出国。我们不否认,自然的语言环境能加速习得外语,但最重要的是学习者本身的意愿和意志力。在国内学习外语,特别是在国内高校相关专业学习外语有着自身的优势:一方面,教学更有针对性、更系统;另一方面,学生能拓宽背景知识,有意识地进行跨文化的对比与思考,对日后工作不无裨益。



德语专业的深造、就业情况如何?

本科毕业生主要去向有:第一类:出国深造,所占比例最高,主要留学地是德国,专业方向有德语语言文学、对外德语教学、经济和法律等;第二类:就业,主要进入国家部委、外事部门以及国内外企事业单位;第三类:国内读研,包括推荐免试读研和考研,推荐免试读研主要去向为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专业涵盖法硕、国际政治、企业管理、新闻学、德语语言文学、经济学等,考研学生的录取院校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第四类:其他,包括创业、做海外孔子学院志愿者等。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出国深造、国内读研和就业是德语系应届毕业生的主要去向。


德语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于政府外事部门、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外资企业、金融机构、传媒机构等领域,从事外事服务、德语教学、文件翻译、文化传播等工作。


作为一个年轻的专业,我们的校友中有任教于国内高校德语系的新生力量,有致力于在海外传播中国声音的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国际广播电台的驻外记者,有国家主要银行驻外分行的业务骨干,有在各大部委勤勤恳恳工作的优秀公务员,有奋战在各大支柱企业及这些企业驻外机构的得力员工,有活跃在各个领域的出色的德语笔译工作者和口译译员,更有很多校友在众多外企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总之,我们的校友遍布各个重大领域,每个人都以自己的优势和能力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着不懈的努力,而德语是他们展翅飞翔的举足轻重的助力。


选自《你的专业——中国人民大学本科专业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外语教学的历史可追溯到1937年成立的陕北公学时期,外国语学院的前身外语系是中国人民大学最早设立的九个系之一。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有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6个本科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和德语语言文学4个硕士学科点,以及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和德语语言文学3个博士学科点,还设有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德国研究中心和日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3个研究机构,拥有中国外文局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个实习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秉承“德智双修、深入广博、开拓创新、面向世界”的人才培养理念,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美国麻省州立大学波士顿分校、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德国图宾根大学、法国巴黎政治学院、西班牙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学、香港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数十所大学建有良好的交流关系,开展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与学生交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