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授讲专业 | 让人人享有社会保障

郑功成 人大阳光招生 2022-10-30

编者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是学问的中心,是帮助青年人涵养心智、锤炼意志、放飞理想的平台。而大学的专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博雅和理性的活动,是志趣相投的一批人的智慧激荡。在【教授讲专业】栏目,我们邀请了人民大学的名师大家、杰出学者讲述专业的历史积淀、特色亮点、发展前景等,为高中生们找寻专业兴趣、确立专业目标、理性选择专业提供权威参考。

郑功成,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社会保障评论》主编。兼任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民政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副会长等。北京市理论人才百人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为首都建设做出突出贡献先进个人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管理世界》《中国软科学》《经济学动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报刊发表学术文章约500多篇。约100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红旗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杂志等转载。著有《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辩》《全球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关系:回顾与展望》《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中国社会保障30年》《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从企业保障到社会保障》《中国社会保障论》《灾害经济学》《中国救灾保险通论》《中国灾情论》《多难兴邦:新中国抗灾60年史诗》等著作。


让人人享有社会保障


人的一生总是要经历一些风险的,生老病死更是自然法则。当个体遇到难以抵御的生活风险时,便需要国家和社会施以援手;而国家的发展成果也需要通过适当的方式与途径来让全体人民合理分享。社会保障正是帮助每个社会成员摆脱生活风险的社会机制和合理分享国家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


例如,人生步入老年时,因退出工作岗位而面临着收入中断,养老金便成了保障老年人生活的基本经济来源;每个人都希望健康,但谁都无法避免疾病,一旦发生重特大疾病,便可能导致生活陷入困境,这使得医疗保险成为必要;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低收入或者无收入,或者遭遇天灾人祸,如果没有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灾害救助等在内的一系列社会救助制度,部分社会成员会陷入生活危机;儿童需要托幼事业和义务教育,妇女需要生育津贴等女性福利,老年人需要养老院、老年公寓及相关服务,残疾人需要康复、护理等专门照顾等等。所有这些,都属于社会保障范畴,所揭示的是人人都离不开社会保障,只有社会保障才能免除所有人的生存危机与疾病忧患,才能满足每个人在不同年龄段所需要的社会福利诉求与社会化服务。因此,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发展社会保障事业与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构成了国家发展的重大使命,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社会公正与文明进步程度。



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来看,社会保障走的是一条从慈悲到正义之路。中国的社会保障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史书上既有国王祈雨救灾的记载,也有对士兵抚恤的措施,后来逐渐发展到系统的救灾备荒方略,并出现过政府举办的其他多种福利性项目,只不过当时不叫社会保障,而是以赈灾、济贫、施医、恤孤等名义开展的“仁政”。在西方,宗教慈善曾经是社会保障的代名词,直到1601年,英国率先颁布专门的《济贫法》,才正式以法律形式规制政府救助贫民的义务。19世纪80年代,德国适应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世界上率先建立了与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社会保险制度,这通常被视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之开端。但“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一词却是在美国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中才开始出现。此后,社会保障即被有关国际组织及多数国家所接受,并逐渐成为以政府和社会为责任主体的福利保障制度的统称。然而,由于社会保障要受到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乃至伦理道德等因素的影响,各国具体国情的差异又使其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践中出现很大差异,对社会保障的认识和理论界定也就很自然地存在着差异。因此,当代世界对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并不统一,这也可以视为国情差异与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多样化实践的客观反映。



社会保障学就是以社会成员对福利的需求与政府主导下各种社会保障措施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但在以往的文献中,对社会保障学科性质的认识却存在着巨大偏差。这一方面与研究者不同的专业视角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受到了社会保障走过的历程及其多样化实践的影响。


经济学家通常在追求效率的前提下将社会保障视为一种收益分配手段,从而很自然地将社会保障划入经济学范畴;而在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进程中,一些经济学家尤其是像庇古、凯恩斯这样一些声名卓著的经济学家对社会保障的理论贡献,更使将社会保障归属于经济学范畴成为学界中相当多的人士认同的观点。而社会学家则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与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将社会保障视为社会学的一个领域,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等一批名著通常被视为社会保障的理论源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就是在学术界不仅能够看到经济学者之间或社会学者之间对有关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问题争论不休,而且能看到经济学者与社会学者之间的争论更为激烈,这种争论并非只是一道学术风景,而必然对社会保障政策产生直接的影响。一些政治学者也会说社会保障属于政治学范畴,因为实践中的社会保障事关国家的政治稳定与政治目标,是当代世界政党政治的重要内容;而法学家、管理学家等对社会保障学科的性质亦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社会保障在实践中必然地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因素决定着社会保障项目的有与无,经济因素决定着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与低,政治因素决定着社会保障发展节奏的快与慢,而文化因素决定了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选择,历史传统亦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从多个学科视角都可以研究社会保障,但只有站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视角才能全面了解与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质。



鉴于社会保障独特的性质及其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在各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发达国家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支柱性制度安排,将其作为任何一个学科(包括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等)的分支均非合适,而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来发展更有利于社会保障理论的健康发展。因此,1997年新增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其归入管理学门类、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并在此基础上设置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点、博士点,自此开始,社会保障专业在我国学科之林具有了自己独立的专业地位。



从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到社会救助,再到面向老年人、儿童、妇女、残疾人的各种福利及相关服务,社会保障正在广泛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伴随着人生的每一阶段,它既是与财政、金融等并重的宏观政策工具,更是维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世代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决定了社会保障专业的重要性。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习对象是什么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研究对象包括宏观的收入分配与社会福利议题、政府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政策,也包括微观层面上企业的薪酬福利、家庭与个人的社会保障等。



为何选择人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由社会保障系和劳动经济系共同培养。学院有专门的社会保障系和劳动经济系,在师资配备、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具有强大的实力,是全国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重镇和“黄埔军校”。社会保障学科具有完整的本科、硕士和博士培养体系,是北京市重点学科。劳动经济学科是全国第一个劳动经济的国家重点学科,有劳动经济学硕士和博士点。



社会上对该专业存在哪些理解误区?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国内是一门新兴的专业,但是在国际上却是发展已经非常成熟的大学科,社会上对这门学科认识还不够充分;其次,劳动与社会保障覆盖了关于就业、失业、收入、企业、家庭、人口、薪酬、保障、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社会上对这门学科认识还不够全面。近年来,随着国内关于《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法律的推行,以及五险一金、社会救助(低保)、社会福利等政策的实施,以及国内学者研究的国际化和实践化,这门学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当前我国面临着城镇化、就业创业、收入分配、人口老龄化、精准扶贫、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的挑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国内的地位也会越来越高。



毕业生就业和升学情况如何?


社会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需求量非常大,上至国计民生、下至企业管理。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每年均达到100%,就业单位层次高,薪酬待遇较为可观。目前主要的就业方向有:1.大型企事业单位,包括国企和外企,主要在人事部门,专司处理薪酬福利事项;2.金融机构,主要从事和保险直接相关的金融研究和投资工作;3.政府部门,主要在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劳动仲裁以及工会部门工作;4.高校,主要在各高校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也有在人力部门从事人事工作。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国内升学、出国留学、就业创业的比例约各占1/3。保送研究生的比例每年超过20%。


选自《你的专业——中国人民大学本科专业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是中国劳动科学研究的最权威学府,是国内相关学术领域的开创者,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推动者。学院成立于1983年,长期针对涉及社会民生的重大课题展开攻关,以积极姿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通过人才培养、政策建议、咨询服务等方式,推动中国劳动就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劳动关系、职业发展、创新创业等领域的规范化进程。劳动人事学院现有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劳动经济学四个本科专业,招生大类名称为“人力资源管理”。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劳动人事学院所涉及的学科全部获评为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