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述体验丨王毅腾:我在人大学理科
编者按
如果说,成长的轨迹总是多样纷繁,那么成长的故事也必定耐人寻味。中国人民大学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走内涵发展之路,不断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成才机会和广阔的成长空间。选择一所大学,犹如打开一扇窗,开启一个新世界。结缘人大,是怎样的心路历程?对入校后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人生规划,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在 【新生述体验】栏目,我们邀请2019级新生为你讲述人大人与人大邂逅的故事。
王毅腾,毕业于长沙市长郡中学,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理学院物理系2019级本科生。
我在人大学理科
提笔之时,日历已经翻开了十一月这一页,也是我在离家一千五百公里远的首都学习和生活的第三个月了。在这段日子里,我感触良多,所以今天我暂时搁置期中考试的压力,想和你们分享我在人大读理科的一些感受。
在大家通俗的印象中,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文科著称的大学。这甚至是一部分人在高考之前对于这所学校的全部认知,当然,其中也包括我。入读一个多月以来,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人大的人文社科确实厉害。这种“厉害”不仅体现在各种榜单或者学科成就数据上,也切实地发生在我身边的人和事上:我清楚地记得刚开学后的某一天,在我去上课的路上迎面走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脸上虽布满了皱纹,脚步却坚定稳重,眼神中透露出深邃和睿智。后来在一次中美关系的讲座上,我又见到了那位老先生,他是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一位大家。在讲座上,他的学识视野之广、研究程度之深,令人震撼,让我对“搞学问”这三个字有了全新的认知。那天之后,我下定决心要以这位老教授为榜样,立志成为一名有出息、做大事的人。
在人大,这样人文社科领域的名家大师还有很多很多。而我今天想要和大家分享的重点是,在人大学理科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首先,我想说说我为什么来人大读理科。我热爱物理,以后想要成为一名物理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同时我也爱好写作,想成为一名作家。对于人大的物理,高考之前我是做了充分调研的。我想要和大家澄清一点认知的误区:人大的人文社科实力顶尖,但是大家不能潜意识地认为她的理科就弱。其实,只是她的人文社科光芒太耀眼了,大家才忽视了她身侧同样精彩的理科。人大的物理学系规模不大,所以在专业上很聚焦:凝聚态物理,这正好是我感兴趣的方向,因此人大的物理学科满足了我在物理学上的追求;同时,人大的人文氛围非常有助于我塑造自己更为全面和宏观的历史价值观。这二者的完美契合让“在人大读理科”成为了我最好的选择。
那么在真正入读以后呢?人大物理系可谓货真价实,仅大一阶段,物理学系的课程量几乎达到了其他专业课程量的两倍。所以在人大读理科,当然也是实打实的理科,与其他全国顶尖理工科一样的课业压力,一样的实验压力,一样高的专业要求,完全没有因为人大独特的人文气息而降低一丝一毫。
人大的理科系所都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研究方向很集中,形成了“小、精、尖”的发展格局。虽然这使得我们在看重全面综合指标的各大排名中不占优势,但也恰恰因为规模小,我们的人均资源非常丰富:4年全程导师制、新生人均2名教授的师资覆盖、100%入选拔尖人才计划、物理系所有的科研团队和课题组均面向本科生开放等等。我们的专业课程小班授课,不懂可以随时提问,甚至可以坐在座位上转圈交流、提问。我们还可以吃到自己用液氮做出来的冰淇凌。人大理学院是一个非常团结和有爱的集体。相较于其他院系,我们同学人数比较少,所以更加珍惜同窗的缘分。不论老师还是同学,大家打成一片。老师在我们身上投入了很多心血,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对我们的指导和关怀非常细致,师兄师姐们也常常“传帮带”,这些都让我们很快地适应了大学生活,也让我们更早地找到和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在人大学理科看似是非主流,但却实实在在让我有了扎实的专业基础、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和更为宽广的视野。我无悔我当初的选择,并且乐在其中。我真诚地向大家“安利”我的人大,我的人大物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