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师说丨李迎生:发挥社会工作在疫情防控中的专业优势
编者按
“所谓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民大学鸿儒硕学云集,积薪传火,树国民之表率,育社会之栋梁。在【人大师说】栏目,我们将传递知识之甘泉、理论之星火,带你提前领略学者的人生积淀、学术思考,体会师者的言传身教、春风化雨,浅尝学科专业的理论脉络、前沿讯息,感受人大的治学精神、育人理念,走近名师、走近学科、走近人大。
李迎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暨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杰出学者,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副会长,民政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政策理论与应用、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社会福利与社会发展。在《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社会学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等中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约二百篇,出版《中国社会政策的改革与创新》《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的转型与发展》《社会政策城乡统筹发展研究》等独著或第一作者著作10多部,合著、参著著作30余部,主编的《社会工作概论》被列入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30余项。
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指出:“要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支持广大社工、义工和志愿者开展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务。”这一重要讲话,是对社会工作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的充分肯定,也为社会工作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一
社会工作是遵循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平等公正等价值理念和专业伦理,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恢复、改善和发展其社会功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摆脱困境并预防问题的发生,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专业和职业。社会工作的专业特性至少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突出的实践导向。社会工作以实践为基础,以提供社会服务、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二是鲜明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平等公正是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助人自助是其核心理念。三是立足基层、服务民众。社会工作主要依托社会组织开展工作,以困难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四是服务手段专业化。社会工作从生理、心理、社会、生态等综合视角看待服务对象,擅长应对复杂社会问题。五是解决问题与促进发展并重。社会工作注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为服务对象赋权增能,预防同类问题再次发生。
上述特性使社会工作不仅在常态社会服务中优势明显,也使其能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发挥所长。以应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其一,政府在应对疫情中发挥主导作用,市场作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工作在运行机制上具有灵活性、机动性,且植根民间、深耕基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政府、市场力量之不足。其二,从专业配置看,医护专业、公共卫生专业是应对疫情的主体,但疫情引起的次生灾害以及全局性影响需要其他专业合力应对。例如,医护人员的身心压力、患者或疑似患者的心理创伤、民众的恐慌情绪等急需社会工作提供帮助。其三,疫情发生以来,社会工作在疫情防控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社工支持手册》,对社工参与疫情防控的工作原则、个人防护、重点领域等做出了全面规划,并详细列出了医务社工,社区及农村社工,青少年、儿童和学校社工,老年社工等重点领域的工作重点。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等行业组织也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高效开展工作。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社会工作机构及广大社会工作者开展线上线下立体行动,为疫区医务工作者、患者及家属、集中及居家隔离人员等提供多层次、全方位、多样化、专业化服务。
二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但防控任务依然艰巨复杂;同时,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前提下,抓紧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精准有序扎实推动复工复产,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又迫在眉睫。这对社会工作既是挑战,也是发挥专业优势的契机。
首先,持续用力做好疫情防控,必须针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将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深入下去、推进一步。一方面,城乡社区防控和患者救治仍是疫情防控的关键,做好医护工作者、患者特别是重症病例及其家属、死亡病例家属以及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的心理支持、情绪疏导、保障支持是社会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另一方面,经过1个多月艰苦奋战,医务工作者、各方参与者处于身心极度疲惫状态,在此情形下,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协调资源、协助各方做好身心调整、舒缓压力、恢复精力、以利再战是当务之急。
其次,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对社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根据党中央“低风险地区要尽快将防控策略调整到外防输入上来,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中风险地区要依据防控形势有序复工复产。高风险地区要继续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当前社会工作应配合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做好以下工作。其一,做好员工来源地甄别、动员、协调、服务工作,确保来源地非疫区、非防控重点地区员工返程回得来、就业有保障、上班无顾虑。其二,做好员工疫情知识普及、防控技能和防护用品使用的培训工作,对存在的隐患、问题及时向当事人提示并加以排除,引导群众加强自我防护。其三,落实相关政策,强化对困难员工的兜底保障,加强走访探视和提供必要帮助。
再次,做好疫情结束后的工作准备。其一,主体层面,对一线医护工作者开展心理疏导,对痊愈患者及其家属特别是病亡患者家属提供情绪支持等,是疫情结束较长一个时期社会工作的核心任务。其二,社区层面,这次疫情暴露出社区防控机制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如辖区商户、机构与社区联动不力,辖区居民动员不力,居民互助机制缺乏,困难人群照顾不及时、不到位,社区需求与外部供给难以及时有效对接等,这些都需要通过开展长期工作进行改进。其三,社会层面,这次疫情给民众心理带来影响,社会工作应运用科学手段加强干预和疏导,有针对性做好人文关怀。
三
应当承认,由于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恢复重建的时间比较短,这次所面对的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工作在应对这一事件时发挥了专业优势、作出了应有贡献,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克服。例如,我国现行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都未明确规定社会工作的法律地位,因而社会工作难以实质性参与政府应急领导机构,社会工作行业组织也不能明确取得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地位,这容易导致社会工作组织及其工作者在疫情防控中与其他参与主体出现对接不及时、沟通不到位等问题。从社会工作自身来说,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者的数量还远远不足。当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刚超过100万人,社会工作机构还不到1万家,而社会工作还要参与一般例行的扶危济困工作,能够投入应急防控的力量十分有限。同时,社会工作参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存在准备不足、知识不足、能力不足的问题。这次疫情应对,医务社会工作、公共卫生社会工作是核心力量,但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力量十分有限,公共卫生社会工作这一社会工作的分支尚未建立。
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助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应当以此次疫情防控为契机,在国家层面赋予社会工作在应急治理中应有的法律地位,在政府层面将社会工作纳入各级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中统一调配使用。在强化应急管理知识、能力训练,强化医务社会工作特别是公共卫生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技能训练的同时,根据我国基本国情以及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广度、频度和严重性,拓展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机构的数量和规模。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06日11版
排版美编:怡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