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带你走进人大宗教学专业


带你走进人大宗教学专业


1959年10月14日,毛主席接见北京大学青年教授任继愈时说:“过去我们搞革命,搞无神论,没有顾得上宗教问题。宗教问题很重要,要开展研究。”主席问道北京大学有没有人研究道教和福音书,先生回答说没有。又问哲学系有多少人,先生说师生加起来有500人。主席说,500多人的哲学系怎能没人研究宗教呢!


1963年12月30日,毛泽东在中央外事小组和中宣部联合撰写的《关于加强研究外国工作的报告》上批示:“这个文件很好。但未提及宗教研究。对世界三大宗教(耶稣教、回教、佛教),至今影响着广大人口,我们却没有知识,国内没有一个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研究机构,没有一本可看的这方面的刊物……不批判神学就不能写好哲学史,也不能写好文学史或世界史。”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毛主席只是“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却不知道他老人家多次强调研究宗教的重要性,甚至说哲学系不能没有宗教研究,要搞好文史哲都离不开宗教学的研究,乃至于将宗教学研究提高到关乎内政外交的高度。毛主席如此重视的一门学科,它到底是怎样的一门学问?中国人民大学的宗教学的科学建设和人才培养又有哪些特色?又对社会做出了哪些贡献?今天我们就为大家回答上述问题。




  一、研究对象  



宗教学将宗教视为一种重要而复杂的人类文化实体,通过跨学科的方法揭示人类社会所依凭的文化根基,宗教现象背后所承载的人类精神,研究对象涉及宗教传统的延续与变迁,宗教的社会表征与隐显(正副)功能,“超常”(神圣)和“日常”(世俗)的交织互动,诸宗教的义理与仪式、制度与组织,以及人类的宗教信念、归属、经验与实践。宗教的诸要素、宗教间关系、以及宗教与国家和社会的互动,皆可以成为宗教学的研究对象。宗教是初民社会自我建构的蓝本,是轴心时代人类自我超越的根基,亦是现代社会自我创生的助产婆。就此而言,宗教与人类共同体休戚与共,宗教研究生命长青。


宗教作为古今中外共有的现象,惟有借助比较的视野,多学科的进路方可对其达致客观的理解、分析和评判。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宗教研究各有千秋,局外人的视角与局内人的视角不相伯仲。宗教可供阐释、分析和评判。但值得注意的是,宗教学不同于神学或护教学,不以传扬、评判或治理为核心的学科关怀,但可以促进政教和谐、宗教和睦、宗教与非宗教的和合,最终达致宗教领域的善治。




  二、学科优势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宗教学专业是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首任所长是著名学者方立天先生,现任所长为张风雷教授。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与壮大,本专业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宗教学教学与研究的重镇,专业排名在国内名列前茅,稳居世界前列。


本专业担负着建设国内宗教学教学、科研、资料、出版、交流中心的重任,并设有本科专业、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序列,先后招收、培养了数百名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员、外国留学生和高级访问学者。


本专业秉承中国第一、国际一流的学科建设目标,着力打造国际化的师资研究团队,已组建了一支实力雄厚的人才队伍,现有专职教师16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年龄结构、专业分布比较合理,涵盖了佛教、道教、基督宗教、伊斯兰教、宗教学理论、宗教社会学、宗教人类学、宗教政治学等研究方向。


本专业的若干科研成果代表了中国以及世界学术的领先水平。方立天教授的《中国佛教哲学要义》荣获多项大奖,并被翻译成多种外文。李秋零教授的康德宗教哲学研究及其翻译的《康德著作全集》是21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标志性工作。本专业主办《宗教研究》《基督教文化学刊》《宗教社会科学》等学术刊物,负责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宗教》,建有藏书丰富的宗教学专业图书馆。



  三、教学培养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宗教学专业历来重视学生的教育培养,强调理论思辨与文献考辨的结合,夯实语言基本功,提升人文素养。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专业素质,本专业依据学科特点制订了完备的教学计划与课程方案,主要包括:宗教学理论、宗教哲学、佛教历史与思想、佛教概论、南传佛教与文化、佛典选读、道教与传统文化、道教历史与思想、基督教哲学、基督教历史与思想、伊斯兰教历史与思想、伊斯兰教名著选读、宗教社会学(英)、宗教人类学、宗教对话与比较学、当代宗教与社会、印度梵文哲学文献等专业课,还包括一些经典原著课程和梵语、拉丁语等专业外语课程。


本专业致力于推动国际交流,鼓励本、硕、博学生赴境外交流、留学,并与哈佛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波士顿大学、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贝勒大学、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巴黎高等研究实践学院(EPHE)、比利时根特大学、日本东京大学、龙谷大学、东洋大学、武藏野大学、创价大学、韩国东国大学、金刚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世界各地的学术组织形成了稳固而持续的合作交流。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前往海外及港台等地高校进修、留学的人数逐年增多。


本专业还设立了包括留学资助专项奖学金在内的多项宗教学专业奖学金,每年发放数额不等的资助与奖励。如国际佛学奖学金、怀云奖学金、华岩奖学金、弘愿奖学金、绿荫奖学金、琉璃光明奖学金、博爱奖学金、橄榄枝奖学金等已为近百名品学兼优的学生提供了经费支持。


本专业重视训练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着眼于培养现代化的、具有国际视野的科研人才,多位同学荣获“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国家级课题、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优秀奖等,数十位学生赴国外或港澳台院校进行交换学习或短期交流。


本专业积极引导学生从社会学、人类学等视野对宗教现象展开实地的田野调查,在全国各地设立近三十处“教学实习基地”,为本专业师生针对五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历史与现状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利条件,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为了加强学术交流、拓展国际视野,本专业定期举办“中日佛学会议”、“中日韩佛教学术会议”、“宗教社会科学年会”“中美欧暑期宗教学高级研讨班”“海峡两岸宗教学论坛”“宗教与公益事业论坛”等系列学术会议,组织各种学术沙龙、读书会等研讨活动,邀请相关领域的海内外知名学者前来讲学、授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与参与度。


受中央统战部和教育部委托,本专业每年举办一期爱国宗教界人士研修班,每两年招收一届宗教界人士硕士研究生班,是我国最重要的爱国宗教界高端人才培养基地。




(向上滑动启阅)


致对宗教学专业感兴趣的

同学及其家长的一封信

亲爱的同学,以及各位同学的家长,你们好!


很高兴各位同学有机会能够接触到宗教学,乃至有可能选择宗教学进行专业学习。但可能各位又有许多顾虑,对宗教学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甚至视之为“洪水猛兽”。在这里,希望能够利用您宝贵的几分钟时间,听我们讲一讲宗教学到底是怎么回事。宗教学教研室有正式的学科介绍给各位,现在只是想用漫谈的形式,让大家对宗教学及其在现时代的价值和功能,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和印象。


宗教学研究如果从西方开始算起的话,它主要是“比较宗教学”研究,特别强调不单是研究一个宗教。原来的欧洲是有基督宗教传统的,宗教学的产生多少是和基督教神学对着干的意思,所以宗教学常常批评宗教,它要打破单一宗教的垄断,特别是基督教的垄断,要研究东西方各种宗教,因此“比较宗教学”在那个时代有很大的思想解放的意义。


现代中国的情况和近代欧洲很不一样,因为启蒙运动之前,欧洲有很长的基督宗教的单传统。而在我们国家,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前,其主流意识形态是“极左”的、片面僵化的无神论,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对于宗教学研究其实是有解放思想的意义,就是说西方启蒙思想的背景下,你说几句宗教的坏话就有解放思想的意义,在我们国家一直强调大一统,而且把佛老等宗教视为异端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说点宗教恰如其分的好话,其实同样具有解放思想的意义,同样有增加文化多样性、多元性,对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对世界文明是有意义的。


中国的宗教学研究,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确实有启蒙和解放思想的意义。现在有些人对无神论有比较片面的理解,总是觉得宗教学研究带来了宗教热,但其实并不能这么看,宗教学的研究对于宗教的公正的评价,是有它的好处的。首先就是我们刚刚讲的文化多元性,基督教、伊斯兰教,乃至道教、佛教,为大一统的社会思想环境中带来了多彩的文化,是值得肯定的。第二,宗教的研究者,特别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他们在政界和教界起一个中介的作用。其实在历史上也是这样,佛教、道教怎么跟王朝打交道呢?实际上是通过儒家学者打交道,你被儒家学者认可了,或者说“三教合一”了。佛教在孝道等方面被儒家认可,或者道教的各种做法被儒家认可了,那么政府就认为你不是邪教,就是好东西。其实伊斯兰教、天主教传来也是这样的,天主教首先是补儒,然后再超儒;明代的回儒也是这样的,把伊斯兰教很多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修行说成是儒家的性命工夫。得到儒家认可了,朝廷就承认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地位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自古以来学者、宗教研究者对于政界和教界是有一个桥梁作用的,就是说宗教学研究的态度,不偏向任何一方,同时有一个桥梁的作用。教界、政界其实也在利用学者举办一些活动,作一些培养教育工作。比如中央统战部委托我们中国人民大学连续十多年培养了五大宗教的代表人士。这个桥梁作用,对宗教和谐、社会和谐以及各界比较好的沟通,其实是很有意义的。


“只知其一,将一无所知”是自宗教学诞生之日起就流行的名言,宗教学强调以理性的精神来研究宗教,而且特别强调不能单纯研究某一种宗教,而是要将不同的宗教进行对比研究,“比较宗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就是“宗教学”的别名。通过不同宗教的比较,人们容易跳出某一种宗教传统视野的束缚,在诸多宗教的对比中发现宗教的客观规律,加深人们对宗教这种重要的人类社会文化现象的认识;宗教学研究是沟通不同宗教文化、沟通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重要的桥梁和纽带,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和价值。


对宗教的盲目信仰不是宗教学研究,同样,对宗教的粗俗谩骂也不是宗教学研究。宗教学研究高扬的是科学理性的精神。如果各位有耐心读完这封信,相信会对宗教学这个学科的意义和价值有所了解,更希望你们能够参与进来,让中国的宗教学研究发展壮大,发挥更有益的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雪松








专业常见问题解答




社会上对宗教学专业存在哪些理解误区



有部分学生及学生家长以为学习宗教学是为了将来出家或从事具体宗教事业。这种观点是对宗教学研究的极大误会,是因为对这一学科缺乏了解、望文生义而导致的。就像学历史专业并非让人回到过去生活一样,学习宗教学也绝不意味着要成为宗教界人士。宗教与经济、政治、文学、艺术等一样是人类活动的重要领域,它为我们展现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联结,它是可见与不可见世界的桥梁。同时,任何宗教的发展都是一个变迁的、动态的、世俗的社会过程,科学、系统、理性地研究这一具体进程及其精神实质才是宗教学研究的己任。宗教学专业不仅不鼓励学生消极避世或遁入空门,反而主张青年人能够通过对多元的宗教现象进行体认与文化解码,更好地欣赏人类社会的差异与共性,培养人文素养与情操,更积极地融入现代社会生活中去。



宗教学专业毕业生未来深造机会如何



本专业学生在学术追求上拥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与上升空间。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宗教学专业本科生的保研率在40%以上,部分优秀学生可硕、博连读。在出国深造方面,佛教研究方向的学生通常有机会去日本、韩国、美国、英国、德国、比利时的大学或研究所交流和深造,基督教方向的学生更多地选择去北美的学术机构,而有志于研究道教与民间宗教领域的学生将有较大机会去日本、法国、美国接受域外汉学传统的熏陶。这种开放型学术与文化交流得益于本专业在跨学科、跨文化领域的扎实、系统的训练,同时也得益于东西方社会对宗教这一人类普遍现象的关注与对其所蕴含的宝贵人类精神与物质资源的强调。



宗教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如何



宗教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方向上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毕业生并无明显的差别,既包括大学和科研机构,也包括党政机关及报社、出版社、基金会等企事业单位。宗教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有独特性,但并非一个例外。与其他文史哲学科专业一样,它重在培养理性逻辑的思维与学术写作分析能力,这些基本能力有助于学生胜任任何一般性的职业。但如前所述,宗教学对人类文化与精神世界多样性的强调,将更有助于青年学生适应不同的愈发快速变迁与多样化的职业需求。


本专业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一部分人已成为国内各大学的学术带头人、业务骨干,一部分人在中央国家机关、地方行政部门中担任各级领导职务。



 文 / 曹南来、张雪松、姜守诚等(执笔)

图片 /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