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B村全席 | 基石药业、信达生物、华领医药等11家融资超60亿!15家公司上市计划曝出

BioBAY 2021-12-18

随着香港资本市场的开放,中国生物医药击鼓传花这个游戏很快就会开始了!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至今,共有包括基石药业、信达生物、华领医药在内的11家生物医药企业宣布完成融资,总规模近10.3亿美元(约66.02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信达生物、基石药业、杰华生物等近15家公司曝出上市计划。


“中国生物医药要发展,人才、资本、政策的支持缺一不可,现在正好各个要素都已聚集,尤其是资本市场的推动,使得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可以参与击鼓传花的游戏,而港交所对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上市新规,再次将鼓声敲响。”5月29日,东方略董事长仇思念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如是描述现下火爆的生物医药行业。

  

在仇思念的理解中,击鼓传花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一个游戏。生物医药只有纳入到游戏中,才能够更好地运转下去。“以美国生物医药为例,他们能够迅速发展,就是因为有大量的资本支持,资本在很多阶段都可以退出,包括产品在研、临床阶段,最后在纳斯达克上市等。”

  

对于生物医药行业资本的变化,10年前回国创业的盟科医药总裁兼CEO袁征宇有很深的体会:“2007年我们找投资新药的资本,当时全国只有2家资本愿意谈谈,而到了现在是投资者追着你。10年过去,愿意投资新药的投资机构从2家变成好几百家。”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2018年至今,共有包括基石药业、信达生物、华领医药在内的11家生物医药企业宣布完成融资,总规模近10.3亿美元(约66.02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信达生物、基石药业、杰华生物等近15家公司曝出上市计划,歌礼生物则已在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

  

不过,在袁征宇看来,“火热”现象下,不乏有跟风投机者和盲目者,在高门槛的生物医药面前,最终会出局。仇思念亦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目前国内生物医药研发中好的研发项目并不多,资本方也需要足够的专业能力,才能降低失败率。

1 、站上风口

上世纪80年代末期,袁征宇公派赴美留学,开始了生物学的学习,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从事酶动力学的相关研究。2007年袁征宇刚回国融资的时候,只有两家资本认同盟科的新药研发模式,最终只有晨兴资本给了袁征宇第一笔融资。


此前,袁征宇在美国也经历过创业,但与彼时的中国创业、融资反差巨大。如此前他创业的一个公司,1995年正式注册成立,2000年上市,到2005年就把两个新药推到了申报NDA前的阶段;之后,新公司Vicuron被辉瑞以19亿美元的高价收购,同时竞价的还有葛兰素公司。

  

不过,袁征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10年以后国内的大环境改变了很多,融资环境也好很多,2016年底盟科医药完成了5500万美元的C轮融资。“10年来,愿意投资我们新药的资本从2家变成好几百家。”

  

相比盟科生物,东方略的感受更加明显,其从2016年初刚刚成立即获得泰格医药、金城医药、晨兴资本等医药上市公司和投资机构3.7亿元人民币的增资。今年5月21日,东方略从新三板正式退市,同时宣布启动港股上市和B轮融资计划,仇思念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愿意参与B轮融资的投资机构和医药上市公司非常多,现在是生物医药企业反过来挑选更合适的投资机构和合作方。”

  

5月9日,基石药业宣布完成2.6亿美元(约16.5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成为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药领域B轮最大单笔融资。加上A轮1.5亿美元融资,基石药业已累计融资4.1亿美元(约26.3亿元人民币)。

  

基石药业CEO江宁军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几年资本开始热捧生物医药。“VC(风险投资)在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2017年和2016年两者之间的区别,就是两倍的增长。”

  

另据ChinaBio的统计,2015年至2017年上半年,投入到中国生物科技产业的资金达到120亿美元,是同期中国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总集资额(450亿美元)的27%。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2018年至今,共有包括基石药业、信达生物、华领医药在内的11家生物医药企业宣布完成融资,总规模近10.3亿美元(约66.02亿元人民币)。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融资规模较大、速度较快,这都反映着资本对于生物医药领域的关注。

  

从融资规模上看,上述宣布完成融资的11家生物药企,融资规模超过5亿元人民币的达到5家。除了基石药业外,分别是1月10日,复宏汉霖宣布完成约1.9亿美元(约12.14亿元人民币)融资;3月7日,药明巨诺宣布完成9000万美元(约5.73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3月27日,华领医药宣布完成1.174亿美元(约7.5亿元人民币)的D轮和E轮融资;4月27日,信达生物宣布完成1.5亿美元(约9.55亿元人民币)的E轮融资。

  

从融资轮次来看,多家企业虽然成立时间短,但已经历了多轮融资。如基石药业成立刚过2年,已经获得了总额4.1亿美元(约26.3亿元人民币)的两轮融资;信达生物和华领医药均成立于2011年,7年来则均已完成了E轮融资。

  

资本火热下,上市也被提上日程。信达生物、复宏汉霖、基石药业、杰华生物、东方略等多家企业均被传出上市计划。如5月25日,杰华生物董事长刘龙斌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透露:“从这个夏天开始,我们会与投行敲定最终上市计划,争取在今年年底到明年上半年之间完成IPO的计划。”

  

除资本争相涌入外,各地政府也在纷纷出手布局生物医药产业。

  

就在5月14日,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了《山西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推进计划》,提出到2020年,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晋北原料药及制剂、晋中中成药、晋南新特药三大产业基地产业规模力争占全省的90%以上。

  

4月13日,广州市宣布通过设立100亿元人民币规模的产业基金,促进广州生物产业做大做强。此前,福建、河北、四川、浙江等省份也通过政策、资金扶持等方式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2 、鼓点响起

而资本之所以转变对生物医药的态度,多家生物药企和投资机构表示,主要在于融资环境的变化,当前的政策、人才都在助力生物医药的发展。

  

在领投完基石药业的B轮融资后,GIC(主权财富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在回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书面采访时就表示,之所以选择投资生物创新药领域,是因为看到了政策支持、优秀人才回国和中国医疗健康庞大的市场规模。

  

走访近200家外国生物医药企业的仇思念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他非常惊喜地看到在这些生物医药企业,研发人员中有很多华人,只要中国有足够他们发展的土壤,相信他们都会回国,这些人才将是中国生物医药的重要支撑。

  

“强生就有很多员工选择辞职回到中国,他们在国外经过十年、二十年的培训成长以后回到中国创业。”作为强生全球执行副总裁、首席科学官,Paul Stoffels就曾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他看到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回到中国,进入医药领域。

  

事实上,较之传统医药企业的很多创始人、董事长由销售出身不同的是,生物医药企业创始人很多都有研发背景,同时拥有大型跨国药企工作经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上述完成融资的11家生物药企中,7家的负责人曾有在罗氏、赛诺菲等大型跨国药企的工作经验。如江宁军曾担任赛诺菲亚太研发中心总监;华领医药CEO、联合创始人陈力1992年加入罗氏美国研发中心,2004年回中国建立罗氏中国研发中心,任首席科学官和董事;复宏汉霖联合创始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刘世高曾担任美国百时美施贵宝(Bristol-Myers Squibb)公司及安进(Amgen)公司的质量控制总监。

  

“除政策、人才外,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生命科学公司,也可以在港交所上市,给原本炽热的生物医药又添了‘一把火’。”袁征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就在4月30日,港交所新订的《上市规则》条文已正式生效:没有收入的情况下,生物医药企业也可以上市。

  

在业内人士看来,投资的企业上市后,相关资本就获得了可靠的退出机制,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资本对于生物医药投资的信心。

  

与传统行业相比,生物医药行业呈现出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高技术密集型的特点。仇思念说,这个特点一直没有改变,无论在美国还是欧洲国家同样面临这些问题,此前资本之所以远离中国生物医药行业是因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退出机制不健全。“现在投资生物医药的资本很多都储备了一些生物医药专业人才,帮助寻找项目、判断风险,我们东方略不仅自己拥有十多位生物医药背景的BD,同时还高薪聘请了美国顶级投行Jefferises作为常年财务顾问。”

  

仇思念认为,资本市场的启动对于生物医药行业至关重要。“对于投资人而言,本质上就是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这个游戏启动的一个很重要前提就是你要有一个资本市场,最后能够承接所有的资本,大家才敢参与。2000年左右中国互联网企业能发展起来,能够在早期获得众多投资人的青睐,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有纳斯达克这个资本退出平台。”

  

“美国生物医药企业能在纳斯达克上市,这是他们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临床前有人投,临床I期更有人投,也有人卖掉;临床II期有很多人接盘,到临床II期你就可以到纳斯达克上市了。”仇思念分析说:“如果没有最终的上市平台,生物医药企业要找投资,基本不可能,因为投资人都不傻,万一这是最后一棒呢,你不能退出市场。”

  

事实上,很多国家都在利用资本市场推动生物科技产业发展。如从1993年起,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LSE)对其主板进行多次证券制度改革,1995年推出另类投资市场(AIM),促进英国生物科技产业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发达和增长最快的生命科技市场之一,英国遂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生物科技产业大国。

  

据统计,目前英国有超过5000家生物技术公司,占整个欧洲的三分之一以上。2014年英国生物科技企业募集的风险投资数量和金额在全欧洲位列第一,2016年LSE的主板和AIM板块共有11家和医疗大健康相关的公司成功挂牌。

  

“而随着香港资本市场的开放,中国生物医药击鼓传花这个游戏很快就会开始了。”仇思念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目前,尚未盈利的歌礼生物已在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信达生物、复宏汉霖、基石药业、杰华生物等15家生物药企也被传出上市计划。兴业医药健康研报认为,随着港股修订新的上市规则,以及A股市场日益增加的对上市规则修订方面的讨论,研发型医药企业有望逐步登陆资本市场。

  

久友资本首席管理合伙人李阳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指出,相较纳斯达克,港股有地缘优势,投资者对内地相关法规与市场状况有更好的理解,有助于评估内地生物医药企业的风险。内地投资者也可通过互联互通机制购买在香港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的股票。

3 、弯道超车?

在获得融资后,相关企业拥有了更多的资本投入研发,进一步增强研发能力、丰富研发管线。

  

如基石药业在获得2.6亿美元B轮融资后,江宁军表示,本次融资将主要用于推动PD-L1单克隆抗体CS1001等多个公司在研产品的临床研究,引进拓展公司产品管线等方面;华领医药完成1.174亿美元D轮和E轮融资后,表示所筹资金预计将全部用于资助公司完成全球首创糖尿病Dorzagliatin(HMS5552)在中国的两个III期临床试验以及商业化上市前的准备工作。

  

“随着资本助力,相关企业的研发也将进一步深入,中国的生物医药有望迎来产品爆发期。”一位长期跟踪医药行业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虽然中国是仿制药大国,但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在医药领域,中国有望实现“弯道超车”。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生物产业已被定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西南证券研报认为,生物产业作为21世纪创新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远的新兴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据Frost&Sullivan预计,2016-2021年中国生物药将保持两位数的年复合增长率,到2021年达到3269亿元人民币的市场规模。

  

不过,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袁征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市场不乏投机者和盲目者,假如资金盲目集中的话,可能会造成短期的资源不平衡,对生物医药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仇思念亦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到,目前国内成立了众多基金,到国外购买生物药项目,导致价格水涨船高。“2016年,一些国外的重点项目,会碰到国内几个大的医药企业参与投资竞争,他们也是真心实意想引入中国。但是现在有很多中小型的生物医药公司、基金也会跑去询价,很多企业他其实只是问一问,或者想是不是能捡个漏,而去谈的中国企业多了,自然就给国外企业造成一种心理优势,把价格拉高,这确实给我们引入海外项目造成了一些障碍。”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朱萍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