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生鲜丨乘势而上,苏州“中国药谷”要迈几道坎?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苏州圆桌 Author 奉超 顾善闻
不对称竞争
厚实的家底,是竞争的实力,也恰恰是Boss级难题。
因为苏州生物医药企业的存量大,虽然财政支持力度不小,但分摊到每家企业的资金就相对有限,这个时候,提高资金的支持效率就变得很关键。而在其他一些地区,新兴的生物医药产业园由于项目有限,“集中力量办事”的操作空间更大,资金“定向度”往往更高。
与“把钱花在刀刃上”相比,城市能级则是更难逾越的一道坎。有业内人士向“苏州圆桌”表示,因为城市能级和事权限制,比起其他城市“更广”的扶持资金来源,苏州的生物医药扶持资金基本来自自身财政,笔笔都是真金白银,相当不易。
一方面需要扶持、巩固的产业盘子大,一方面“腾挪空间”有限;既要竞争产业的“质”,又要不断巩固优化业已形成的产业环境、产业“底盘”,苏州生物医药面对的,注定是一场不对称、不对等的竞争。
“领头羊”之痛
打造“中国药谷”,苏州的具体目标是,到2030年,集聚生物医药企业超万家,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
“一万家”和“一万亿”,都离不开“领头羊”。
领头,首先要有产业巨头,进而带动第一方阵。在生物医药发达的欧美国家,知名的生物医药企业不超过50家,但正是这些行业巨头的“头阵效应”,使得波士顿、大费城等地区成了全球生物医药的风向标。
目前,苏州已经形成了一些具备产量规模和稳定规模化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但数量不多,而真正在行业里有影响力、话语权的重磅生物医药企业更是稀缺。
与此同时,“苏州很多在科创板和香港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其驻苏的研发团队比例还不高。企业研发主体常年在外,也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空置率问题。”一位业内人士提醒,这个现象应当引起重视。
培育“领头效应”,还要有一定级别的融资平台,即常驻苏州的大基金或融资平台项目。从实际情况看,资本力量雄厚、引导力强的基金或融资平台更多集中在北上广深等地,一些基金项目虽然投资于苏州的生物医药企业,但实打实的产业贴近性和项目支撑力,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生物医药是人才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做个5~10年没有现金流回来是很正常的现象,这非常类似于芯片和发动机产业。所以,不管是产业还是资本,都要能沉下来、坐得住。”
有业内人士认为,如果缺少多元的、市场化的资本支持,仅仅依靠扶持资金输血,生物医药的持续发展会比较吃力。为此,建议苏州根据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短、中、长期的“升级”规划,培育并真正留住领军型生物医药企业,数量不求多,但要“精”要“实”,研发主体要常驻苏州,避免产业空心化。同时,引入更高质量和具备产业带动能力的基金和融资项目,力戒没有实际意义、只是“应付”政策的虚拟投资。
久久为功
崛起于连云港的恒瑞制药,是中国乃至世界医药版图上的一颗明星。这家医药企业在2000年时还名不见经传,今天,其市值已达3000多亿。用业界的话说,恒瑞已经“大到令人害怕”。
3000亿,贵在一个“狠”。20多年的时间,恒瑞在产业战略发展上一心一意,每年的研发投入常年保持在企业营收的10%以上,而全国平均水平为2%~3%。3000亿,成在一个“准”:政府把有限的资金重点用于专一项目,精准对接企业生产技术攻关,除了在税收、土地、消防、环评等方面给予政策便利,还大力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走出去”。从2011年开始,恒瑞布局海外业务,成为首个在美国获批生产注射剂的国内企业。
恒瑞的发展思维,值得借鉴。强化龙头引领、致力创新赋能、有需求就有呼应,既解决好企业需要政府解决的问题,又减少对企业的不合理干预,赋予企业更大的自主权。
政企同心、久久为功——生物医药产业,就需要这种产业恒劲和战略定力。
首先,发展目标保持前瞻性,坚持在“稳进”中寻求高效。比如,现在细胞和基因治疗是一个产业热点,但是,在深入布局免疫治疗领域的同时,本地医药产业的特色是什么?既有优势如何与产业热点精准匹配?加速完整产业链布局,如何做到严谨务实有序?这些都是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其次,产业思路要清晰,还要“立”得住。扬子石化“跨界”生物医药发展后,在南京江北新区建成了全亚洲最大的二代测序中心。随后,该地在产业布局上对基因测序“心无旁骛”,政策一以贯之。如今,一批批的二代测序公司纷纷落户,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开始形成,它为更优质企业的落户成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和“挖也挖不走”的发展耐力。苏州生物医药的“小分子创新药”,是不是也可以从中受到启发?
生物医药产业是一个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苏州已经脚踏实地攻了10多年,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有战略定力。
贴近企业下更多苦功,立意长远,做实当下,把好钢永远用在刀刃上,让更多的生物医药标杆企业选择苏州、扎根苏州。在不断巩固生物医药企业基本盘的同时,不断成就生物医药产业的苏州高峰。
本文来源:苏州圆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