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茶会丨肿瘤治疗领域百花齐放,小分子药物失去往日“荣光”?且听他们怎么说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中国人群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十年来,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每年保持约3.9%的增幅,死亡率每年保持2.5%的增幅。巨量需求催生出一块千亿级“蛋糕”。据统计,2020年中国抗肿瘤药市场规模将达1341.2亿元。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对肿瘤药物监管的不断升级,肿瘤领域面临着新一轮洗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药企如何顺风而上,在市场中赢得主动?
2020年8月14日,B村联合生物探索举办“第2季科学家与企业家对话沙龙——肿瘤药物研发新动向”。百济神州化学研发负责人王志伟、苏州大学特聘教授黄玉辉、和铂医药高级副总裁刘礼乐以及元生创投首席科学家温弘分别从小分子药物、肿瘤微环境、抗体药物以及医药产业总趋势等方面对未来的肿瘤市场动向进行了分析,为现场客官们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在刚刚过去的美国生物技术大会暨展览会上,罗氏(Roche)全球医药合作负责人James Sabry博士作出了一个“惊人”的预测:未来的市场属于细胞和基因疗法,小分子药物以及抗体疗法的重要性将逐渐降低。随着大分子药物及细胞和基因疗法的不断发展,肿瘤治疗领域百花齐放的趋势愈加明显,小分子药物似乎失去了往日的“荣光”,差异化分子难寻。
在“小分子创新药物的新布局”主题演讲中,王志伟博士提出,当下小分子药物确实面临着诸多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小分子药物的研发巅峰已过。与其他疗法相比,小分子药物可作用于细胞内外靶点,并且具有成本低、用药灵活等优势,同时在诸如PROTAC新技术的加持下,小分子药物创新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未来,多个药物联合的组合疗法将是大势所趋。建立多样化管线,瞄准某一疾病领规划产品梯队并寻找新靶点、拥抱新技术、建立新平台是企业从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免疫检查点疗法为人们战胜癌症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然而问题在于,该疗法仅在部分患者身上显示出神奇的效果,大部分癌症患者无法从中受益。
黄玉辉教授在“肿瘤微环境重塑与免疫治疗”主题演讲中谈到,肿瘤微环境具有缺氧、免疫抑制性等特征,是导致免疫疗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诱导肿瘤血管正常化可以改善组织缺氧并减少免疫抑制,从而促进免疫效应细胞的肿瘤浸润和提高疗效。黄教授认为“肿瘤血管正常化本身也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发挥持久抗肿瘤作用的一种机制”。在肿瘤免疫治疗普遍缺乏可靠生物标志物的当下,黄教授提出:肿瘤血管灌注功能提高(IVP)或许能够成为一种新型无创的生物标志物,用于实时预测免疫治疗的疗效。
近年来,抗体药物作为医药领域的“潜力股”,市场占有率持续攀升。在“抗体药物研发技术平台的最新进展”主题演讲中,刘礼乐先生从目前国内外在生物制药方面的差距,谈到现代抗体药物和技术及今后的行业趋势。未来,全人源抗体或将引领行业发展,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生物制药企业加入到全人源抗体的制备行列中。企业必须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上紧跟时代的潮流,才能不落后于国际发展的脚步。
新冠疫情对我国医药产业产生了不同影响,在“医药产业新热点、新趋势”主题演讲中,温弘博士谈到了疫情之下未来新药研发的方向。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及国家管控的收紧,未来的新药必然需要在安全性、有效性方面比现有的治疗方案显示出更大的临床差异,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在行业中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广。目前,我国在创新药研发方面仍有较大进步空间,fast follow模式较为常见,温博士提出,老靶点并非没有发展机会,关键在于企业如何做出差异化。
精彩的主题演讲之后,是思想碰撞的圆桌论坛环节,在知识分子网站执行主编叶水送老师的主持下,四位嘉宾围绕国内外医药领域差距、疫情下医药行业的发展、我国在公共卫生方面的投入以及复杂多变的中美关系下医药企业如何应对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在谈到企业如何把控药物研发风险问题时,王志伟博士以百济神州自主研发的抗癌药泽布替尼为例提出,做新药研发需要有不怕失败的精神,机遇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如何从人才、资本以及政策方面赢得支持,以科学和数据说服别人,这些值得企业思考。刘礼乐先生认为, biosimilar generic风险相对更小,但就创新药研发而言,做出差异化、找到check point并说服投资人至关重要,如果能够获得赢得投资者认可和支持,新药研发的风险也将随之下降。
随着药企研发投入和水平的不断提升,加上政府对新药研发的重视和支持,我国创新药市场将进入高速发展期。在此背景下,第2季科学家与企业家对话沙龙集结了肿瘤领域的前沿企业家及科学家,通过对目前肿瘤药物研发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智慧碰撞”,为肿瘤药物研发企业在行业浪潮中如何顺势而为带来“灵感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