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血霁生物朱芳芳:加速干细胞疗法产业化,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

BioBAY 2022-12-1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医药观澜 Author 更多资讯👉




干细胞疗法已成为生物医药领域备受瞩目的研究领域之一。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干细胞疗法的产业化尚处于早期阶段,在开发中还面临巨大的挑战。目前,干细胞疗法开发主要存在哪些挑战?行业该如何通过合作,加速干细胞疗法的产业化进程?展望未来,干细胞疗法又有望给哪些疾病的治疗带来革命性变化?


带着这些问题,《医药观澜》对话了BioBAY园内企业血霁生物创始人朱芳芳博士。朱芳芳博士在干细胞领域拥有十多年的学术、产业及投资经验,由她创立的血霁生物专注于血小板体外再生的产业化。该公司的愿景是,希望利用干细胞的前沿技术,为患者带来不依赖献血的“第二次输血革命”。








血小板体外再生
如何带来“第二次输血革命”?


Q:血霁生物的官网有一句话,希望为中国患者带来不依赖献血的“第二次输血革命”,该如何理解这一愿景?

朱芳芳根据史料记载,从15世纪初开始,人类就一直在不断地尝试通过输血来治疗疾病。第一次输血革命发生在1900年,当时科学家发现了人类红细胞的ABO血型系统,从此输血的安全性得到极大提升,输血也开始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被广泛接受。但在接下来的100多年,整个输血治疗领域并未取得重大突破。

过去十多年的研究发现,通过干细胞技术体外再生血细胞,有望颠覆一直以来依赖献血的输血方式,这也是我们提出“第二次输血革命”的科学依据。血霁生物主要以体外产生的血小板为先导产品,解决癌症、肝病、急危重症、血液疾病等疾病中急缺的血小板需求,并开发各类血小板异常相关疾病的创新药物。

Q:当前输血治疗面临的挑战有哪些?血小板体外再生有望解决哪些瓶颈?

朱芳芳博士从供应端来看,目前血小板输血治疗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一方面,献血是当前全球范围内血小板供应的主要来源。据统计,中国的献血率大概在1%左右,这不是一个很高的数字,无法满足临床上的需求。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可献血人群数量还会进一步减少。

另一方面,现在已经逐渐开始从输全血进入到输成分血的新时代。输成分血是把全血制备成各种血液成分制剂,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针对性输血。具体到血小板领域,捐献者可以只献出血小板,这需要通过单采技术来实现。但这也存在这一些挑战:一是目前中国的血小板单采技术普及性还不够广;二是许多人由于静脉比较细,无法通过单采技术来献血

此外,血小板需要常温保存,它的整个货架生命一般只有5天左右,非常短。这就要求在5天内完成所有的细菌病毒筛查,确保常温保存的血小板没有被细菌和病毒污染,这也是个不小的挑战。

而从需求端来看,血小板输注几乎渗透在医院各个科室,包括肿瘤科、外科、ICU、普通内科、移植、产科、急诊室等等,需求量很大,并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因此,血霁生物希望通过自身的力量,为解决中国血小板供需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贡献一份力量。


Q:现阶段,血小板体外再生产业化处于什么样的水平?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哪些? 

朱芳芳博士从公开信息来看,目前全球有3家从事血小板体外再生产业化的公司。血霁生物是全球范围内第3家、中国第1家专注于该领域的公司。产品研究进展方面,日本一家公司的相关产品已经于2021年进入到1期临床,其它同类产品还处在临床前研究阶段。总体而言,血小板体外再生产业化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在技术研究、扩大再生产、质控、商业化、政策监管等方面都还面临一定的挑战。由于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大家都是在用各自的解决方案去推动管线进展。

Q:据了解,血霁生物也在开发血小板药物递送平台。与其它药物递送系统相比,血小板药物递送系统有何优势?

朱芳芳博士血小板作为药物递送系统有多方面的优势,包括:1)生物相容性非常好,血小板属于细胞载体,所以它进入体内后不容易被免疫系统排异,不会被清理;2)药物递送效率高,血小板是直接在血液里面循环,没有太多的损耗,所以药物递送效率高;3)安全性好,血小板没有细胞核,所以不会有遗传物质带来的潜在安全问题;4)具备一定的趋向性,除了会倾向出现在出血部位外,血小板天然比较倾向靶向有炎症、癌症、斑块等的部位;5)可装载容量高,血小板体表面积很大,可以装载很多的药物。

Q:在您看来,干细胞疗法领域预期的关键里程碑有哪些?

朱芳芳博士我觉得进展还是会在当前存在挑战的地方出现:技术层面,从定向分化获得特定的细胞类型,这项技术会越来越成熟,效率越来越高;监管层面,在中国,监管机构从2019年开始已经在不停地释放信号鼓励干细胞研究,并在2020年发布《人源性干细胞及其衍生细胞治疗产品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如果试行稿能够落地,这将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产品研究方面,相信会有更多干细胞项目进入到临床试验阶段。





面对干细胞疗法
产业化挑战,行业该如何合作?

图片来源:123RF


Q:您如何看待“合作”在生物医药创新生态中的作用和影响?就您所在的干细胞疗法领域,您认为合作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朱芳芳博士众所周知,创新药研发的周期和产业链都很长,每个环节都需要高度专业的人才。中国有句古话,“术业有专攻”。因此,在创新药研发领域,取长补短、合作共赢也是行业比较认可的一种有效方式

以干细胞疗法领域为例,比较常见的合作模式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大型公司和小型公司之间合作,在这种模式下,通常是一方负责合作产品的前期研发,另一方负责产品的后期临床开发和商业化,比如血霁生物也计划就我们的iPSCs细胞向造血各世系的分化技术与一些公司建立合作;第二种是初创公司和CDMO公司之间的合作,我觉得有一些公司将来可能会倾向于借助CDMO的优势,来加速研发进度;第三种是国际之际的授权合作,因为现在大家主要在开发iPS细胞疗法,而iPS细胞的源头专利在日本,所以技术上的授权合作可能会是一个趋势;第四种是中国本土公司、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因为干细胞属于人类遗传资源,它的国际间运输会受到一些政策的限制,这可能会促进中国公司之间的合作。

Q:干细胞疗法的产业化尚处于早期阶段。您认为,行业应该如何构建、利用和加速合作,来加速产业化进程,造福病患?

朱芳芳博士首先,我觉得干细胞开发公司应该和学校、医院建立紧密合作。大部分干细胞从业人群都是生物学背景,把干细胞通过再生医学开发成药物,需要医学的支持;同时,通过产业和高校的密切合作,可以有力推动技术革新和成果转化,最终转化为治疗性产品。因此,我建议公司在立项初期,就应该考虑建立科学顾问委员会。

其次,干细胞作为新兴的产业方向,可多借鉴CAR-T等细胞治疗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经验。例如,可以通过学习或合作来建立CMC(化学、生产和控制)、质控等产业化所必需的体系。第三,行业需要优先解决干细胞产业化最核心的问题,包括iPSCs的安全性、定向分化的有效性和高效性、目的细胞的纯化等。此外,干细胞疗法的产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路途还很遥远,也需要资本市场的关注和支持。





展望未来,哪些领域
有望取得变革性突破?


图片来源:123RF

Q:越来越多的新分子药物类型开始进入临床。展望未来,您预期2030年监管机构批准新药的类别是否会与今天有所不同?

朱芳芳博士我认为,未来的药物肯定是一个百花齐放的状态。无论是小分子药物、大分子生物药,还是基因疗法、细胞疗法等等,它们各有优缺点。未来的话,我觉得不同的药物类型之间更多的是一种互补关系

从干细胞治疗角度,我认为它未来有望给一些疾病的治疗带来改变。这类疾病的发病原因是细胞本身出现衰老和病变,现有疗法无法从根本上治疗,比如出现血小板减少的各类疾病,最安全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进行血小板输注,而基于成体干细胞或者iPSC技术则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血小板的供应。此外,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心肌梗死和眼部疾病等也有望迎来突破

Q:在新药研发领域,您认为最具变革性的下一个突破是什么?

朱芳芳博士每一个变革性突破都离不开长期的科学研究沉淀。以CAR-T为例,该技术研究始于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而首款CAR-T产品获批是在2017年,历时差不多30年。站在今天看未来,未来的重大突破还是很可能出现在现有的一些处于较早期的前沿技术领域。在我看来,干细胞治疗、药物递送、合成生物学、基于人工智能进行药物研发、衰老等领域比较可能迎来革命性突破

Q:想象2030年,创新药研发领域如果要实现100款新药获批,您认为能否以今天50%的成本实现?

朱芳芳博士50%是挺高的一个比例,我不确定能否做到,因为小分子、大分子生物药、细胞产品等不同类型疗法所需要的研发时间和成本投入差异其实很大。就我所在的细胞治疗领域而言,降低产品成本、提高患者可及性是势在必行的。未来行业需要考虑如何通过技术提升、产学研合作、资源整合等来提高研发效率,降低开发成本

Q:对于行业如何共同努力提高研发效率,提高创新疗法可及性,并造福病患,您还有哪些个人建议?

朱芳芳博士首先,我希望行业能够遵守良性竞争、差异化研发的规则,每家公司选择自己具有优势的研究领域。例如,血霁生物之所以选择血小板体外再生领域,是因为团队成员在该领域具有丰富的科研和产业转化经验,而此前中国并没有专门从事这一领域的公司。其次,我认为合作共赢很必要。研发团队在药物开发中应该多和临床医生、病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真正了解临床上的需求,这有助于推进研发项目的进展。此外,对于小公司而言,建立好知识产权体系也很重要。





关于创业和工作的分享


图片来源:123RF

Q:您为什么会进入医药行业?以及是什么促使您做出创业的决定?

朱芳芳博士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家庭一直给我强调一个观念,技术立身。所以,高中分科时,在我文科明显比较好的情况下,还是选择了理科。而后来选择生物医药领域,是因为自己小时候也经历过亲人因患病去世的痛苦。

至于创业,可能和我出生于有着“创业之都”之称的温州有关。一直以来,我对创业都非常感兴趣。在北京大学期间,除了学习专业知识,我就通过参加生命科学产业协会、去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实习等了解产业化知识。离开北大后,我去了斯坦福大学做博后。斯坦福大学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成功典范,在这里的训练和经历让我对如何将学术成果产业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为了能更加近距离地去观察、了解创业,我后来又进入了创投圈,做投资人。

近年来,干细胞领域发展很快,人才储备也越来越多。中国在干细胞领域的相关政策法规也在持续推动。我在经过十几年的学习、磨炼、积累和沉淀后,于2021年6月与团队其它成员一起创立了血霁生物。如前所述,在中国,血小板供给存在严重未满足的需求。“凝爱止血、霁朗安康”是我们的愿景,我们希望用干细胞前沿技术来解决输血供应不足的难题

Q:我们读者中有许多研发第一线的年轻人。面对他们,您最想分享的经验或心得是什么?

朱芳芳博士众所周知,科研工作是很辛苦的,会不可避免经历很多挫败,还要不停在失败中寻找希望。所以,研发人员要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会在遇到困难时不会不知所措。

其次,在科研机构和在企业做研发是不一样的。在企业里,研发的最终目标是成功开发出产品。因此,要坚持“以终为始”的原则,去判断、检验自己的工作是否偏离了主线。另外,也要保持学习能力和灵活性。假如你研究的领域碰到一些挑战,需要转换方向的时候,要有一定灵活度,能迅速切换,并能快速学习和适应新的领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