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福布斯》发文:十个理由,与中国合作解决全球健康挑战

BioBAY
2024-10-09



英矽智能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Alex Zhavoronkov是全球著名的人工智能技术专家,曾被Deep Knowledge Analytics评选为“AI药物全球100领军人物药物”。今日,我们分享Alex在《福布斯》专栏发表一篇文章。

对生物医药领域而言,2021是创纪录的一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了约50款药物,其中36种是小分子药物。但在某些目光长远的研发者看来,靶向新颖靶点、拥有创新机制的才算得上创新药,而符合这个标准的的只有5款左右。国际疾病分类(ICD)第10次修订本囊括了55000种疾病、伤害和健康问题,这样来看,即使每年获批50款新药还是显得杯水车薪。


创新药物的缺口很大程度是由于药物研发时间长、成本高、成功概率低。平均来说,一款药物的研发需要12年,花费超过20亿美元,且失败概率超过90%。对于靶向新靶点的创新疗法而言,失败的概率只增不减。为了2021年获批的这50款药物,全球制药公司付出了超过1000亿美元的成本,以及十多年的时间。


合作创新是近年来的趋势之一,风险共担、成本分散、基础设施共享将会加速全球生物科技行业发展,让更多创新药物获批上市成为可能,为全球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药物。而在全球的合作创新中,中国力量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过去的30年中,中国经济飞速增长,跃升为科技大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样的发展和转变令人震惊。站在中立观察的角度,我亲眼见证了数百万中国研发者对生物医药行业的推动。在中国,建立了成熟的Biopharma,创新的Biotech和庞大的CRO,也招募到许多有技术、肯努力的人,为国际上许多“救命药”的研发提供支持。


遗憾的是,地缘政治局势正在影响许多行业的发展。诸多报道表明,相关影响也有扩散到生物科技行业的趋势。然而事实上,全球挑战需要全球解决方案,与中国合作有望实现新的突破。以下就是我整理的十个理由:






01
生物技术旨在保护生存权

在许多其他领域,前沿技术通过提供更多的娱乐选择和可能性来扩展生命的广度。但生物科技领域不同,最终目标是减少痛苦和延长生命的长度。联合国人权办公室表示,生存权是最基本的人权。因此,生物技术的目的是保护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人权——生存权。






02
生物技术的发展将造福全人类

疾病没有国界,也无贵贱之分。即使在发达国家,癌症、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的风险也直接影响着预期寿命的变化,而且上述疾病和衰老息息相关,人类寿命越长,患病风险就越高。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每两位读者中就有一位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确诊癌症。


过去20年来,在中国生物科技和CRO公司的发展助力下,全球涌现出诸多创新疗法和最佳实践,甚至在部分患者中实现了从治疗到治愈的跨越。比如:随着行业不断发现、优化疗法,降低药物成本,提升可及性,如今癌症对很多患者来说已经不再是“判死刑”。


有趣的是,最能从生物技术发展中受益的是美国。首先,美国拥有世界上最昂贵的医疗保健系统,花费占到2021年GDP的18%以上,即4.3万亿美元,生物技术的发展或将为控制成本花费提供新的思路。另外,2021年美国居民的预期寿命是76.1岁,与之相比中国大陆的预期寿命是78.2岁,中国香港是85.1岁,创新疗法的涌现也将为延长预期寿命提供解决方案。






03
中国有大批科学人才
正在大力推动科学高质量发展

坐拥超过14亿人口的中国,不仅已经于2021年实现全面脱贫,并且稳步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有数据表明,在2018年至2020年期间,中国发表的科学论文占世界的23.4%,从数量上超过了美国。另外根据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出版的《科学》杂志统计,中国在最高被引的学术论文方面也占据首位,足以证明研究质量的优秀,而这才刚刚只是开始。


在2022年11月发布的“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中,中国有1169位科学家入选,占比16.2%,在全球名列第二,仅次于美国。很荣幸我也作为中国香港地区的科学家入选该名单,在我身边还有许多中国科学家,正致力于开发破译疾病机制的新方法。






04
罕见病在中国有更为广大的患者群体

“罕见病”的定义各有不同,欧盟的定义为发病率不到1/2000的疾病。由于患者群体稀少,一直以来罕见病获得的科研经费和学界关注都比较少——市场更关注患者群体大的疾病,且罕见病的临床试验招募也充满挑战。


然而,对于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来说,1/2000的概率也意味着70万人群规模。要知道,世界上有69个国家的公民总数都达不到这个数字。相对广大的患者群体让中国对罕见病的研究成为可能。相关联合科研工作正在推进中,例如:对于罕见肝脏疾病等低发病率疾病的研究,这些研究有望进一步帮助全人类了解疾病的基础生物原理。






05
中国对基础设施的投入

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各地区协同一致,形成统一有机体。同时,不同省级行政区会在经济等指标上进行良性竞争,使中国创新平衡发展。无论多偏远的地区,基本都会有一个创新中心,用以吸引创新企业、推动创新发展、搭建创新合作生态系统。此外,各地创新中心对市场有很好的了解,对行业形势和主要玩家都有专业分析师水平的见解。


2020年,在完成靶点发现引擎PandaOmics、临床试验结果预测平台inClinico的开发和验证之后,英矽智能计划搭建自动化机器人系统,将两大平台结合起来,赋能快速的疾病假设生成、靶点识别、靶点验证和转化医学研究,同时最小化人为因素的参与和影响实现完全自动化。据我所知,这是全球首个由人工智能参与决策的全自动化智能实验室。


对英矽智能而言,一家公司的力量必然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找到机器人技术、疾病模型搭建、组织工程、细胞重编程、类器官培养、控制系统开发等领域的生态圈伙伴。在选址时,我们考察了好几个可能的地点,中国各地完善的科创生态系统让我们大为震撼。


最终,我们决定将实验室部署在苏州BioBAY,中国最先进的生物科技产业园之一。这里不仅有成熟的科创生态系统,甚至还愿意在园区内引入更多科创企业,进一步完善行业生态。这就好比在其他城市再搭建一个肯德尔广场,(编者注:肯德尔广场以麻省理工学院(MIT)为核心,聚集全球TOP20生物医药企业中的13家,被誉为“全球最具创新的一平方英里”)汇聚五六家生物科技公司,并推进相互合作一样,简直难以想象。(相关阅读:英矽智能:全球首个!第6代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在BioBAY三期B区扬帆起航


BioBAY生物科技创新生态圈 图源:BioBAY


在中国,这样高效又紧密的合作其实很常见。我对此印象深刻,还特意写了一篇关于BioBAY和园区总裁Michael Yin的文章。通过搭建行业合作生态系统,中国可以对高潜力、高风险的复杂项目进行快速落地和测试,这是我在其他地方没有见到过的独特优势。(相关阅读:《福布斯》发文:BioBAY,中国生物科技聚集地


另一个与众不同的点在于地方政府官员和创新中心领导层的勤奋努力。当时,英矽智能机器人实验室的项目会总是在周末,当我问起原因时,当地政府的回答很简单:“工作日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我们不想打乱日常工作流程”。


BioBAY产业园media center展示
图源:Alex Zhavoronkov博士


在中国,许多像BioBAY一样的创新中心和园区汇集了大量服务于行业和学术界的供应商公司。就像IT行业的"加州设计,中国制造"模式,中国合同研究组织(CRO)的蓬勃发展加速了全球成千上万生物技术公司的研究进展。根据亿欧EqualOcean的最新报告,医药CRO的市场价值将在2024年超过220亿美元。


目前,许多中国CRO公司已经走到上市阶段,并获得了不低的估值。正因如此,它们才能筹集更多资金用于研发基础设施的投资,搭建起比部分大型制药公司还要复杂的大规模实验室和工厂。此外,随着实验室机器人技术的发展,CRO公司正在不断提高基础研发设施的自动化程度。早在2004年,头部CRO公司已经开始布局全球。






06
中国正在迅速完善监管,加快临床试验进程


谈及中国的临床试验,可能有许多人的印象停留流程拖沓冗长,对欧美监管机构的部分操作全盘照搬上。


但我想说这已经是上一个时代的事情了,近年来,中国政府意识到监管机构和药物研发公司在谈判上浪费了太多时间,并因此引入了相关标准和时间期限,以加速监管机构的回复流程。此外,政府还对监管机构的人员组织进行了改革,大大加快了临床试验审批流程。


上述改革简化了中国疗效研究,有望改变药物研发公司的操作模式——过去,大多数公司选择先在美国进行疗效研究,再在中国进行大规模人群研究。今天,在中美同时进行疗效研究是更广泛的选择。而监管机构之间更多的合作可能有助于加速新颖疗法的诞生。






07
中国正在发力推进创新药物研发


由于许多本土制药公司侧重license-in和仿制药物研发,中国制药行业曾经被称为“山寨产业”。但近年来,中国政府开始优先关注生物技术创新。许多大型制药公司通过不受专利限制的仿制药和Me-too药物获得了巨大的利润,但我并不推崇这种做法,因为只有创新药物才能获得可观的利润,且创新药物研发也是公司上市的必要条件。


我向所有的朋友推荐了《我不是药神》,这是一部预算1090万美元,但票房高达4.53亿美元的大片,在让我感动流泪的同时,也关注到了仿制药也有价格高的问题。目前,中国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对非创新仿制药的利润进行了限制。为了获得更多收益,制药公司必须证明药物管线的新颖性,不能再局限在仿制药物研发。






08
中国正在加大基础科学研究投入


目前,中国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超过5500亿美元。和美国相比,中国只用了80%左右的基础科研投入,达到了几乎势均力敌的成果。考虑到中国较低的人力成本、整体优秀的工作态度、明确的绩效考核、不同省级行政区的良性竞争,相关投入有望产出更多成果。正如前面所说,中国已经在高被引论文发表数量上超过了美国,这标志着中国的科研投入开始产生高额回报,未来有望实现完全自主的生物医学研发突破。中国即将迎来本土生物科技领域的创新浪潮,这是大型跨国制药公司不应错过的机会。







09
中国公开市场快速增长
拥有专业行业分析师和投资者


最近,我接触到一家由两位海归知名学者创办的生物技术公司,双方正在探讨合作的可能性,希望通过英矽智能研发团队和AI平台加速靶点发现和小分子设计,并快速推进到临床前候选化合物阶段。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数百万美元,且风险很高。聊到资金支持的时候,对方创始人解释说,他们刚刚将另一家公司推到上市阶段,正打算利用 IPO 筹得的钱和经营生物技术的经验,孵化一家新公司。更重要的是,许多风投公司已经在之前的生物科技 IPO 中有所获益,很愿意支持新公司的孵化和成长。


过去十年来,中国生物技术领域的蓬勃发展创造了一个发现、孵化、投资、验证、离场的良性循环,形成了一个稳定发展、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在这种情况下,限制与中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合作,只会拉长新颖药物惠及患者的周期。







10
生物技术是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一场豪赌
输家一无所有,而赢家既有可观回报,又有深远社会价值


生物技术可谓是一个无形赌场,同样高风险,同样需要投入大量金钱。然而,如果生物技术公司成功地开发出新产品并将其推向市场,回报可十分丰厚。例如,一个成功的新药能为开发该药物的公司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收入。


而在这个交易之外,生物技术在为赢家带来财富的同时,人人都能从中受益。通过生物技术开发的产品和技术,从改善公共卫生到提高农业生产力均能有广泛的应用。这是真正为整个社会带来积极影响事业。


写在最后

全球合作,以延长人类高质量健康生活为目标


在我看来,以延长健康寿命和质量调整寿命(QALY)为目标的生物科技是最重要、最利他的事业,我将最大限度地提高QALY作为我一生的使命,并作出了“长寿宣言”,承诺把我所有的时间和金钱都用来推动生物技术的发展,让人们活得更久。


众所周知,药物研发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且风险很高,对于罕见病和缺乏机制研究的疾病而言尤其如此。通过全球化合作创新,我们有望实现药物研发流程中的风险共担、业务协作,从而加速药物研发,同时降低成本,真正达到双赢。


最后要说的是,在推进全球化合作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关注那些推动行业变革的技术,比如:由人工智能驱动、机器人赋能的药物发现等。我们相信,在生物、化学、计算机技术等前沿领域不断交叉的今天,跨领域的精诚合作有望加速科学发展。


我们期待,通过全球化合作汇集多国的资源和专业知识,摆脱地域限制让每一款新药尽快到达亟需的患者手中。


本文来源:福布斯专栏 


责编:何文正

校对:杜姝

审核:任旭


推荐阅读

行业洞见丨NASH即将迎来新药,40年研发黑洞终见曙光
行业洞见丨2022年度100个新靶点
行业洞见丨ATLATL落户BioBAY,“优等生”的叠加释放了什么产业周期性信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BioBAY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