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省级媒体关注:苏州生物医药产业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如何做到的?

BioBAY
2024-10-09



近日,《长江日报》发表文章,以BioBAY为切入点,聚焦园区生物医药产业,总结了苏州发展的先进经验,让我们来一起看看吧!近日,武汉市党政代表团在苏州学习考察,学习苏州发展经验,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随后,《长江日报》发表文章,总结了苏州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经验,让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
       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漫步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几乎每隔二三分钟路程就会遇到一家“明星企业”。经过10多年发展,这里已成为江苏医药创新的第一梯队,跑出了苏州“一号产业”的成长样本。园区内20余家企业陆续“抢滩”纳斯达克、港交所和科创板,成为国内生物医药业界的一个“奇迹”。



在生物医药产业上鲜有历史积淀的苏州,凭借苏州工业园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已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是如何做到的?


苏州工业园区生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殷建国介绍,苏州工业园区把培育壮大产业的目光聚集在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和人工智能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结合自身特点,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完善资金链、优化服务链,探索形成了“十个一”特色(新兴)产业培育机制,这是实现“生物医药看苏州”的成功密码。

选择一个特色产业
制定一个产业规划
稻田边崛起“生物湾”




选择一个特色产业,苏州选择生物医药;制定一个产业规划,贯穿始终。2009年,苏州工业园区出台产业发展规划,把生物医药产业确立为重点培育的三大新兴产业之一。直到后来又出台《全力打造苏州市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地标实施方案(2020—2030)》提出:举全市之力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地标,把园区建成国际知名、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中国药谷”。


2007年6月27日,在苏州一片稻田和荒地的独墅湖边,被称为“生物湾”(BioBAY)的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正式开园。尽管面对一片荒芜,但园区展现出来的专业、开放、务实的服务企业的态度打动了首批拓荒者,如“生物湾”的招商团队说着流利的英文等细节,都被多次提及。


时任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分管科技局的杨建中回忆,“当时的工委书记整天追问我,这些企业什么时候爆发?”他回答,10年。


此后园区虽然换了几届领导班子,但是对生物医药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从未间断,但即使过了七八年后,还没一家企业发展起来。


要不要换一个更容易出经济效益的赛道?苏州工业园区对于经济如何转型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不符合产业转型升级方向的项目,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项目,哪怕产值上百亿元,该拒之门外的还得拒之门外。”园区招商部门负责人说。


回国创业的10多个年头后,园区企业、纳微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创始人江必旺,才迎来事业黄金期,他的公司专注于纳米微球的技术研发和生产销售,2021年企业纳微在科创板上市。江必旺有感而发:“成长不在于有多快,而在于是否可以持久。”



在接受长江日报云端会客厅采访时,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教授、博导,东吴智库执行院长段进军认为,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代表着政府独特的魄力和勇气。“很多企业不是一下子就能产生效益,但是在对未来的把控上、对企业未来趋势的预期上,政府的战略眼光十分重要,要有坐‘冷板凳’的忍耐性和一届接着一届干的决心。”


苏州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成了非常具有内生动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所有的产业发展,包括创新的发展,最后必须从创新生态系统这个角度,才能真正形成植根性的发展。


“城市发展要有定力,选定一个行业就要持之以恒地支持。”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复旦大学产业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范剑勇告诉记者,苏州认定生物制药,就用啃硬骨头的精神持之以恒,这是获得成功的关键。


集聚一批龙头企业
搭建一批合作平台
“手把手扶着成长” 




“刚开始我们是一家小公司,政府从药物的开发开始,一直为我们提供支持。比如说申报环节,只要我们有需要,园区药监部门就会到我们公司来,告诉你资料怎么写、如何提交,遇到什么困难及时沟通,手把手像对待小孩一样扶着成长。”信达药业产品和工艺开发副总裁周凯松曾向记者介绍。


这家扎根苏州工业园区的公司,后在港股上市,其与礼来公司共同研发的首个国产pd-1单抗药物达伯舒销售加速,已成为中国创新药领域的标杆企业。


范剑勇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苏州在近10年专注一些小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初创企业,甚至是还没有成型的初创项目,把创新人才吸引来创办企业,这种发展路线更考验地方政府的专业、耐心和服务。


殷建国表示,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坚持建设生物医药实验室、中试场地和生产场地等研发载体,为打造世界一流的本土企业提供最先进的硬件环境,让企业可以“轻装上阵”。


在中科苏州药物研究院,设备先进的人工智能药物筛选平台、药物化学平台、药效研究平台、代谢研究平台,不一而足;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发展有限公司,引进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所等大院大所,打造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苏州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博览会等品牌展会……


目前,整个苏州工业园更集聚生物医药企业近2300家,创新型龙头企业数量、创新型人才规模、获批生物创新药临床批件数量、生物大分子药物总产能、企业融资总额等五项指标均占全国20%以上。



“有为”政府让苏州保持韧劲

苏州,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名城,自古人文鼎盛、经济繁荣。新中国成立以来,苏州先后经历乡镇工业崛起、外向型经济腾飞、开放型创新经济爆发等发展阶段,成长为中国“最强地级市”,工业经济全国领先。


2021年和2022年,苏州规上工业总产值均突破4万亿元,仅次于深圳,居全国第二。2023年发展势头更加勇猛,1—4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比1—3月提高8.8个百分点。发展至今,苏州拥有35个工业大类、167个中类和489个小类,工业企业达16万家,是中国工业、制造业体系最为完备的城市之一。


面临全球要素成本上涨、工业产能过剩、制造业价值链升级困难等挑战,这座将工业和制造业视作“中流砥柱”的城市,何以保持如此韧劲?近日,长江日报记者聚焦苏州工业腾飞密码进行访谈,专家们普遍认为,苏州之所以有如此辉煌成绩,“有为”政府功不可没。


“有为”政府具有超强前瞻力。段进军表示,苏州政府坚持牵住制造业这个“牛鼻子”,几乎踏准了产业梯度转移的每一个关键点。


20世纪80年代,苏州以乡镇集体经济的形式发展乡镇企业,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工业化,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90年代,苏州抓住全球产业梯度大转移,转向外向型工业化发展模式,让自身的工业体系融入全球化分工体系,为城市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近年来,苏州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半导体、航天航空等先进制造业上精准发力,同时立足新发展格局,主攻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脚踏实地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


“苏州靠一个个乡镇企业起家,抓住每一个机会,从而发展壮大。”范剑勇表示,苏州曾紧盯世界500强到苏州工业园区入驻,但10多年以前放弃了这个策略,而是转向小规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初创企业,甚至是初创项目,吸引科技人才来苏州创业。“如今看来,这是极具前瞻性的体现。”


“有为”政府具有极致服务意识。上海华略智库CEO、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陈昌智认为,苏州不仅有雄厚的工商业基础,更有悠久的重商传统。与国际接轨后,苏州政府致力于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供从保姆式到专家式再到伙伴式的企业服务,“最舒心”营商品牌深入人心。


“苏州政府是‘甲方的角色、乙方的姿态’,把服务做到了极致。”陈昌智举例,苏州实行“智转数改”,是由政府主导多家机构地毯式推进,从政府、企业、银行到服务商等全环节发力,形成稳定的方案、稳定的供应商以及稳定的财政支持。“苏州政府营商环境常年排名全国前列,有些事情在非常难推进的情况下,政府怎么支持非常重要。”


“有为”政府还擅长“隐身”。段进军强调,政府要有作为,但不能越俎代庖,要把“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结合起来,帮助企业家和个体发挥创造力。比如苏州工业园区就提出,要坚守政府与市场边界,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为企业提供及时、贴心的“隐形服务”。


“苏州有一句话:你只需要带一个包,别的全包在我身上。就像贝壳和珍珠,贝壳代表好的营商环境和好的创新环境,珍珠代表好的人才和好的企业。如果我们有好的贝壳,那么一粒微尘都可以析出美丽的珍珠。”段进军说。


文章来源:长江日报



责编:赵家帅
审核:任旭


推荐阅读

《人民日报》关注园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创新要素,企业争创一流!
800亿+1400亿+1450亿——解锁园区数字密码!
聚力打造地标产业,苏州生物医药领跑全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BioBAY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