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3年5月4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老城记忆 | 桃花岭探秘

王念石/文 三峡影像网 2023-05-04

 

▲清末民初的桃花岭   李志伟提供


宜昌人都知道有个桃花岭。桃花岭这一美称的由来并不太久远,明清时期这里不过是一座荒岭而已。


▲宜昌炎黄经济专委会的老师们在桃花岭


时间沉淀历史,阅历积淀成熟,宜昌炎黄经济专委会的一群有着成熟阅历的老师在金秋十月对桃花岭历史印记进行了探秘,试图找寻流年岁月打磨遗留的些许痕迹。历史的车轮碾过,记忆被酿成永远。而如今越过岁月的长廊,我们于其中寻觅百年前的印记。于是,就有了这篇《探秘 • 宜昌桃花岭》......


▲清末民初桃花岭上已有白色建筑物  代昊提供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外国列强纷纷抢滩宜昌,除了在大南门外、当时一片沙丘和坟地的江岸修筑码头、建造公司、堆栈、教堂、医院和海关,也开始在当时是宜昌城南郊、只有些农田的桃花岭上设立领事馆,兴办教会学校,从当年那些照片中也可见一斑。

 

▲1914年的地图上已有“桃花岭”这个地名     曹蓉提供


在1914年(也就是宜昌商埠局成立之时)“即有桃花岭之称”。《地名志》介绍:“据传,曾有一周姓商人,由外地引进一批水蜜桃树,栽种在岭的东侧坡上。每逢春季到来之时,桃花盛开,遍岭飘香。岭的中部原有一小径(注:就是云集路雏形),农民进城、商人下乡见此景象,皆赞不绝口。因此,桃花岭一名很快便流行开来。


 ▲1934年桃花岭上的桃花  

 

那个当时在日清洋行供职的周楚江除了在岭上购地建别墅,还从浙江老家奉化引种水蜜桃栽在东坡上(现夷陵大道军分区、公路管理局一带),于是,那里原来的老地名“竹林子”就变成桃花岭了。

 

▲东山上可见桃花岭的建筑   李增辉提供


    

▲《东湖县志岭》


宜昌文史专家《洋人旧事》《宜昌开埠作者李明义曾说:桃花岭还有胡家岗的叫法。而在清同治三年的《东湖县志》中,石子岭、樵湖岭、珍珠岭赫然在目,却偏偏没有桃花岭,也查不到有关“岗”的资料,由此可见,桃花岭的名称的确来得很晚。


    

▲日军1940年进攻宜昌    代昊提供


桃花岭这座在清末民初就成了外国列强和教会所占据的地方和宜昌的历史一样,经历过“川军援鄂”、“枣宜会战”、……,被史书写成“受损程度全省之最”。

 

▲2002年卫星图   李增辉提供

 

还有摧枯拉朽般的解放战争,解放后又成了宜昌地委、行署和军分区的所在地。加上这些年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进程,桃花岭原有的模样早已变得依稀难辨,原有的老建筑更是寥如晨星。



    

▲1936年资料地图关于桃花岭的标注(局部图)


▲图中红框的位置   李增辉提供


▲有人指证德国领事馆

                       

桃花岭上有很多“洋式”老建筑。文史爱好者曹竟斌说:桃花岭饭店里的五号楼是德国领事馆,只可能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五号楼也可能是德国人当年建的。资料上不是说了吗?德国人也在桃花岭建了三栋楼,因为五号楼离日本领事馆的直线距离也不过100米。

 

▲日本领事馆照片的对比   代昊提供


▲宜昌商埠警察厅调查报告    李明义提供

                          

  ▲宜昌日本领事馆及其附近   罗洪波提供


    

▲德国领事馆的升旗仪式   吕航提供


据青年文史专家吕航说,德国人也是命苦,刚刚在桃花岭建起了自己的领事馆,没想到在1914年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败。新馆住了刚刚四年,德国人不得不就此灰溜溜的从宜昌撤退,一去再没返回。

 

▲桃花岭饭店大门处


在宜昌说起“月是故乡明,家是桃花岭”都知道这指的是位于宜昌云集路29号的桃花岭饭店。大院内古木参天,绿茵遍地,是宜昌市重要的政务接待场所。

 

桃花岭饭店


这家饭店始建于1957年。为迎接苏联援华专家的背景下,宜昌地委在这里建起了专家楼,成立了招待科(最初叫“交际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原“宜昌地区第二招待所”更名为“桃花岭饭店”。作为宜昌市历史最长、知名度最高的龙头酒店,长期以来,重要的内、外事接待任务多由桃花岭饭店承担。

 


老宜昌人都知道桃花岭上曾经有个神秘建筑。这个位于半地下、号称不怕风、不怕光、不怕炸的“行宫”其实是为当时的林  彪准备的住宿地和地下军事作战指挥中心。那个缓坡上绿茵如毯的草坪,“乌龟壳”当年就修在这里!

  

▲桃花岭原“乌龟壳”所在位置   李志伟/摄


史料记载,因为这个“乌龟壳”紧邻宜昌地委大院,加上又紧靠繁华的云集路,容易引起过往行人关注。为了防止被人发现而“泄密”,按照要求,施工队伍特意在云集路靠路边的地方先建了一排红砖多层楼房(也有人置疑)。

 


那栋云集路上的大楼当时被宜昌人称为“红楼”。可是笔者记不太清楚究竟是清水红砖,还是外墙抹灰颜色是红色。宜昌老照片收藏爱好者李志伟告诉我:是清水红砖,但在固定刷标语的地方颜色有所改变。有了这个屏障,里面院落的施工便少有人发现。而在那棵古樟树坡上一侧,还建有一排平房,驻宜部队居住其中。独立营其中一项重要职责就是担负宜昌一些重要部门的执勤守卫。1⑨82年独立营整体划转到武警部队。随后部队就搬离了“大楼”到桃花岭行署公安处办公。



这一点,从曹竟斌提供的桃花岭平面图可以得到证实。图中红圈就是桃花岭五号别墅,蓝圈的位置是乌龟壳,中间的虚线就是地下通道。绿色圈内建筑就是云集路边的那栋红砖四层建筑。

 


当时宜昌市区里面驻扎的部队有很多,铁路坝教导队里面驻扎的有,桃花岭军分区里驻扎的有,再就是地区二招(今桃花岭饭店)前面临街的那栋红楼驻扎的独立营。

 

▲1981年云集路   红线处即桃花岭旁边的“红楼”   李志伟/摄


曹竟斌回忆说:当时云集路这条路叫井冈山路,我72年-77年就住在二招的对面,每天能听到起床号和熄灯号,每天清晨五六点起床号后就能听到部队整齐的列队跑步声从街上一直跑到铁路坝去训练和出操。临街的红楼大门口和后面乌龟壳附近一直都有解放军的岗哨。

 

▲位于桃花岭上的宜昌某监狱,哨楼上正在执勤的士兵。李志伟/摄

 

由于“乌龟壳”的主体建筑属于半地下的军事掩体,防潮成为重中之重。除了建筑顶板用粗大钢筋焊接、大坝水泥浇筑数层;地面则先用沥青、沙浆铺垫,再用木板隔潮。据史料记载:施工过程中,刘丰还专门到现场进行检查,并指示:“要钱给钱,要物给物,一切所需实报实销,只是必须按时间完成。”

 

 

▲80年代云集路“红楼”门口市民在庆祝春节   李志伟/摄


1⑨80年,大楼左边几层是独立营营房,一楼多是门面,大楼右边住有不少其他单位和人员;330的、外事处的、桃花岭饭店的、文工团、经委和其他政府机关的,好像还有国企某单位等等。这里也被戏称为“联合国大楼”。

 

▲1⑨80年李志伟在云集路“红楼”一楼的摄影暗室工作中,窗外不远处即是宜昌传说中的“乌龟壳”

 

李志伟回忆说:上世纪八十年代,这座“行宫”没有部队看守。大楼右边一楼我有间工作用摄影冲洗的暗室,打开窗户就是桃花岭饭店,窗户边几米处就是这个灰色建筑,像个大碉堡,那就是“乌龟壳”,可惜当时没留意拍下来。



文史专家李明义指出:当事人、桃花岭饭店工程部老经理告诉他:“乌龟壳”是地上建筑,已经完全拆除,为了防止核辐射,乌龟壳的顶盖厚度为70公分,而核辐射穿透力仅为60厘米!

 

▲90年代的云集路,红框内即“红楼” 孟炜炜/摄


当年在市接待办工作的李明义原来对云集路的那栋红砖四层建筑也十分熟悉,不仅回忆起那栋大楼里还有330文工团的宿舍,还记得“那栋红楼里有4间房是接待办的,后来是在我手里交给市行管局的”。


▲2014年旅游广场    路华提供


时光荏苒,这栋被文史专家罗洪波称之为“当时云集路和桃花岭地标性建筑”直到1992年地市合并后交由宜昌市旅游局在这里办公,再后来,2004年,云集路上的那栋红色建筑被拆除,拆除时连同后面的“林彪行宫”一起默默地消失了。


▲桃花岭5号楼    李志伟/摄


桃花岭上还有些早期建筑。位于桃花岭饭店内的这个5号楼就带有典型的上世纪建筑风范,建筑物外立面经过翻新改造,虽然保留了粗大的巴洛克的立柱,但长条形的窗户却变得面目皆非。5号楼现已改名为“豫樟楼”,2011年被列为宜昌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原亚细亚火油公司的“公事房”


原宜昌地委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进驻以后,这座大院的建筑经过屡次翻新和推倒重来,到现在就仅存大门口的一栋始建于1919年,挂牌保护的“欧式建筑”还依然耸立在那里。这栋现在是知识产权保护局在此办公的小楼就是早年亚细亚火油公司的一座“公事房”。


 ▲2021年11月正在维修中的桃花岭路


桃花岭路是桃花岭上的一条小路,位于燕子窝与南湖岗之间。因为在康庄路坡上,故定名为康庄后路,后改为桃花岭路。从过去的康庄路、现在的隆康路沿着桃花岭路上坡,路两边的建筑还保留着本世纪初的模样。

 

▲2014年照片右侧隆康路与小林园路口


▲1914年拟修宜昌商埠图局部


1906年由英籍牧师盖多马,在南门后街修建一所教堂(现在沿江大道基督教堂的前身),逐渐形成育德小学。这就是以后华英中学(华英学堂)的前身。从1914年《拟修宜昌商埠图》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在还没有动工、长约720米的康庄路东北侧有一坡道通至桃花岭上的华英学堂。


▲“模范监狱”上方的“文”即是华英中学    代昊提供


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地图可以看出,搬到桃花岭上的华英中学占地面积不小,但建筑面积开始并不大,也是逐渐增多的。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宜的英国籍传教士丁慰灵(W•Dins)得到英国国内绅士安德烈提供的一笔慈善款项,便在桃花岭南湖岗(注:原宜昌地区行署一带)岗上购得大片土地,造宅建校,发展成为中学。


▲宜昌华英育德小学    李志伟提供


由此就开始了一段其父在育德小学任教,其长子王永棣后来任过安德烈小学(亦是华英中学的前身)负责人,其次子王永棻后来出任华英中学校长达15年,几乎持续了华英学堂从1878年创办识字班,继之育德小学、而安德烈小学、而华英中学到1949年结束,整整71年的传奇历史。


▲宜昌哀欧拿女子中学   吕航提供

                         

 ▲魏蕴珍和哀欧拿女中校长穆秉谦(右)合影   李明义提供


为纪念安德烈捐款,校名为St•Andrew’SchooI(安德烈学校)。丁慰灵自任校长,这也是外国人就任该校的首任校长。继而哀欧拿女中在南湖边(注:现市一医院)择地建校。这样苏格兰福音会所办的学校就分成了男女两所。


▲华英中学1948年毕业班合影  孙波提供


到1935年,由于民国政府要求所有公私立学校都要立案,华英就在校名前添上了“私立”两字,即“私立宜昌华英学校”,并改组了董事会,扩充校园,增添理化生标本,增购各种图书、仪器,增加各科教研室。


▲“华英教师杯”   孙波提供


参与探访的中年文史学者孙波收藏有一尊高13公分,直径6公分的“篮球班循环杯赛冠军”的“华英教师杯”,那是华英中学教师篮球赛的活动见证。这尊奖杯上刻有“三六年秋~四一年春”,其中冠军队由“三六年秋——二、四班”夺取等字样。


▲1948年华英中学合唱团   李志伟提供


华英中学的辉煌被1938年日机轰炸宜昌所打破。先是决定迁川,“华英学生入川者不多”,又在奉节、万县(注:今重庆万州区)辗转。宜昌光复之后,1946年迁回宜昌原校址。办有高中两个班,初中六个班,学生近300人,教职工约20人。


▲1947年华英中学体育会会员合影   李志伟提供


▲1948年华英中学老师和念一班毕业学生合影    李志伟提供


到了1948年,受到解放战争影响,很多师生离校。19497月宜昌解放,华英中学因人数少,不得不与哀欧拿女中合成“联合中学”。但脱离了教会的资助,缺乏办学经费的“联合中学”不得不在1950年申请宜昌市文教局的接管。华英中学走到了自己的终点。


▲2015年的桃花岭  路华提供


在桃花岭上的桃花岭路不宽,两车道,是条单行道,从小林园对面上坡,分区家属院大门口右转,桃花岭社区门前右转下坡。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道路两边,除了桃花岭幼儿园、西陵区市场监督局和福彩促进会等几家机关事业单位,几乎全是密密麻麻、错落有致,不算太新也不算太旧的多层住宅楼。

 

▲80年代原宜昌行署大院举行节日龙灯庆祝活动   李志伟/摄


走过这立柱,里面就是原来的宜昌行署大院。只是从1992年地市合并,大多数行署所属委办局融入中心城区,桃花岭上在世纪之交进行了一轮“种房子”比赛,将原有建筑拆毁殆尽,耸立起无数住宅楼,早就“旧貌换新颜”。

 

一晃就是六七十年过去,2号楼和3号楼已变得陈旧,但建筑物的外貌未变,尤其是2号楼前宽大的门厅、中间突出和顶层弧形的窗户,都带有浓烈的苏式建筑特征。而苏式建筑左右中轴对称,平面规矩,中间高两边低,主楼高耸,檐部、墙身、勒脚这“三段式”典型结构也很明显。

 

 

▲行署2号楼 


▲2号办公楼   陈军娥提供


6号大院的那两栋如今成了历史建筑的苏式办公楼就那么慢慢的看着那些寻秘桃花岭的文史专家和老师们。虽然他们曾经见证过多少干部生涯的蹉跎岁月、高光时刻;那一排排卫士般耸立的树干也记录过多少筚路蓝缕,砥砺前行!


桃花岭下那些小里小巷的那些鳞次栉比的多层建筑和那些建筑的住户还是在继续着自己的生活,隆康路商圈的那些知名或默默无闻的商家小贩还是在继续着自己的生意,路上的行人还是各自赶路,穿梭而过的车辆各有各的方向和目的。

 

2021 年深秋进行的这次探秘桃花岭活动的经济专委会的老师中,既有饱读诗书、著作等身的学者,也有历经劫难、沧桑人生的老者;既有翻身下海、颇多体验的商人,也有学富五车、知识渊博的专家,也有治学严谨、处事稳妥的先生…… 

 


往期回顾 ☟点击☟ 精彩推荐老城记忆 | 宜昌运河【老城记忆】余晨扬:宜昌解放路②
【老城记忆】余晨扬:宜昌解放路①
余晨扬:三峡省 | 一个远去的梦韩永强:城市灵魂市井气【老城记忆】我遥远的大堰堤【家有老照片】忆五月端阳看龙船

   

本期责任编辑/鸿钧

宜昌市摄影家协会主办 

投稿 | 345783530@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