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3年5月4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老城记忆】宜昌和光里

曹自强 文/图 三峡影像网 2023-05-04



2012年红星路街景 和光里入口

                            

1984年和光里地形图


2016年拍摄的和光里红星路入口


2016年拍摄的和光里沿江大道出口大门(正面)


和光里,留下我童年和少年美好回忆的地方,北边的出口是红星路,民国时叫怀远路,原来宜昌市政府和革委会大门都开在这条路上,政府机关办公楼也多数在这条路上,这条路很是热闹。记得六七十年代,游行的队伍,必须经过这里,特别是晚上的火把游行,游行的人群,举着火把,汗流浃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是在市政府门前举行誓师大会,并发车,当时场面壮观,送行的家人却依依不舍。


南边的出口是滨江路,现在的沿江大道,滨江路原是土路,若是汽车经过,整条街都是灰尘,每每有汽车通过,唯恐躲闪不及。


这条长不过120米的巷子,和长江几乎是垂直的。我小时候记忆中的和光里,原北边(红星路)进巷子口,右边是一栋独门独院的平房,住着原财办主任周俊,房子的大门开在红星路边,后院有一个小门。他家的小儿子和我二姐是同学,他家后院种了一棵葡萄树,每到夏天果实成熟时,我们在外面看着,总想摘一串来尝尝,但总不能如愿,把我们这些小孩馋的……。


红星路进巷子口的左边是宜昌市电力公司宿舍,是楼房,从大门进去,里面是四合院式的院子,住的人很多,大门开在红星路边,进门后是内院,里面很挤,房子挨着房子。这两边门牌号都不是和光里,而是红星路。

                           

2016年拍摄的红星路,右边就是和光里入口。


和光里巷子里的原住居民很多,但每家的房子都很小,就像我们家五口人,住在不足40平方米的房子里,前后两间,很小的时候,我就住在家里搭的阁楼上。


这条巷子门牌号原来并不多,从红星路进巷子到我们家,就是6号,前面是7号屋,离出口已经很近了。门牌号是从右边顺着排的,前面3个号码是民房(私房),建的年代并不久。2号屋住着红星路居委会邓主任,他外孙女和我同岁,中学都在四中读初中,同年级,但没同过班。邓主任的对面还有四户或是五户民房(私房),记不太清了,反正房子都是平房,建的年代不久,也没什么特色。


4号屋是一大栋楼房,里面房子很多,但人也住的多。5号是五金公司仓库、6号就是我们了,其实5号、6号和4号屋是一栋楼,只不过在巷子里面开有两个门,所以就有了门牌号。我们能住在这里,是因为5号、6号是我母亲公司租的仓库,5号做化工仓库,主要是暂存油漆、香蕉水、松香等化工原料;6号就分给我们住了,但公司一直是按租仓库交租金的,我们家从1960年搬到这里,直到1980年搬走,前后住了二十年,我就是在这屋里出生的。


门上贴福字的就是原和光里6号,这是改造后的样子,原门前通道上面是通天的。


这栋房子民国时建的,有说是1926年建的,近百年了,楼有部分是三层楼,楼梯和地板都是木材的,4号屋的大门是石门框和厚实的大木板门,每当关大门时,都发出沉重的嗡嗡声。进门左边有一间房,像是门房,住着一个老太婆,我们都叫她“姨婆婆”;中间是堂屋和三间房,成左中右凹形排列,左右两边有通往房间和上楼的通道;左边过道进去不远,有一个天井,地面是青石敷设的,天井的下面像是一个水池,比过道地面低;再向里走就是厨房和房间,然后是上楼楼梯,楼梯很陡、很窄,黑去麻拱的(宜昌土话),二楼是房间,中间是过道,四周是房屋和上三楼楼梯;三楼有一间房或几间房,记不太清了,然后是一个大平台,平台的栏杆是水泥预制镂花栏杆;


4号屋一楼大门进去的右边是通道,通道两边有几间房间,通道的中间靠左手有楼梯通往二楼,楼梯很窄。这边原来就只有二层楼,从一楼到二楼都是木地板,一楼的堂屋是青石地面,但房间都是木地板,包括右边过道都是木地板,只是木地板是架空的,比青石地面高出十公分左右,楼梯也都是木材的,通道里面光线很暗,左右两边有几间房,记不太清了,尽头是一个小院,小院有一个通往巷子的门,这扇门就是在院墙中间开的一道门,所以没编门牌号;


4号屋是典型民国建筑风格,传统的木刻镂花木窗,搭配玻璃窗扇,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格,借鉴西洋建筑的元素,使建筑达到完美统一。可惜,九十年代,因年久失修,房屋损坏,对其拆除原址加固改造,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4号屋原来是财政局的房子,后来交市房管局管理,我家楼上住的就是财政局的职工,姓焦,记得我们在楼下经常有很多小朋友在下面吵闹玩耍,他嫌吵,为报复我们,他在楼上用竹竿跺木地板,制造噪音。当然,这都是陈年旧事了,纯当笑话。


90年代和光里原4号屋,近处是侧门,远端是大门


7号屋也是两层楼房,但它和4号屋不一样,这栋楼就偏西洋风格了,虽然二楼房间内也是采用木地板,但一楼、楼梯、和二楼公共厨房以及走道,都是水泥地面,一楼和二楼都有五间房,都有一个公共厨房,每间房都住着一户人家,二楼房间内是木地板,楼梯是水泥楼梯,还是现浇楼梯,那个年代有如此技术,当属不易,看来,当年造价也是不菲。二楼还住着一个宜昌的“名人”,就是六七十年代造反派谭某,其实,照我看来,他人还是挺好的,他儿子和我关系还不错,只不过当年他的政治立场不同而已,现在看来,不可厚非。就是现在,政治上犯错误的人,还不是经常发生吗?


这栋楼一直是房管局管理的,不像4号屋,后来才从财政局移交房管局管理。


2016年拍摄的和光里原7号屋大门


我们住的6号屋,原来是这栋楼的附属房,后门和4号屋、7号屋,以及出巷子口那栋屋是通的,这个通道约一米左右宽,也许,这是当年,这三栋屋的后通道,通道一侧的院墙是空斗青砖墙,墙很高,也许是我当年人太小,感觉而已。墙的那边是医药公司,和我们家窗对窗的是医药公司食堂。这个通道地面比房子地面低十多公分,因为有这么一个小巷,二楼的住户经常丢东西下来,因而发生不少口舌。


5号屋是化工仓库,经常有化工产品运进运出的,仓库里面很暗,白天都得开灯才能工作。大门是大木滑门,外面绷着一层铁皮,不好开关,经常卡。有段时间还专门有保管员在这里上班。后来,因为进出不方便,改为两户住宅,安排两户职工,变成住宅,还是白天要开灯才能在屋里做事。


2016年拍摄的和光里原7号屋楼梯


俯拍和光里7号屋(背面)


民国时期,和光里是轮船公司的财产,应该这条巷子外人是不能通过的,在4号屋侧门上面,应该有一个门和前后巷子隔开的。4号屋侧门附近,有一个躺在地下的大理石石门,小时候不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说实话,我现在也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巷子里的一些小女孩们经常在石门上面跳房子。休息日,大家利用这块平地在上面和煤做煤饼,我父亲就带我做过煤饼,做好后,凉晒在旁边屋檐下的一长条、不足20公分宽的台子上,因为当年每家都是烧煤做饭,买来的煤多数是散煤,因而每家都要做煤饼,晒干后再改小才可以烧,但这里地方有限,经常很俏,大多数时间,大家需早早地占地,把煤饼做出来,晚了就没地方了。记得每次做完煤饼,手指甲缝里残留着煤,总是不能完全洗干净,特别是冬天,要好几天才会完全干净……。


和光里躺在地下石门


过去凉晒煤的台子


7号屋和巷子出口处的房子是连着的,这栋房子大门朝滨江路开,门牌号也是滨江路了,出口的大石门框,过去这里应该是有门扇的,但从我记事时起,从没见过这里的两扇门,这里大概就是原来轮船公司的正门吧。


和光里沿江大道出口大门(背面)


1938年(英)乔治·沃伦·斯威尔拍摄的宜昌口岸


巷子在滨江路出口处,也是一栋两层楼房,该楼也是较典型的民国建筑风格,据说原来是华中轮船公司的,解放后,由政府接管,这栋楼里住着港务局的职工,属于港务局的房子。一楼是三合土地面,楼梯、二楼楼地面都是木楼梯和木地板,这栋楼就有西洋建筑风格了,现在这栋楼内部被改的面目全非了,几乎只剩一个外壳,这么多年来,这栋房子被租给“屈臣氏”卖酒、租给个人开餐馆等等,内部几乎被重建。


这栋房子正门临滨江路(沿江大道),在和光里巷子口旁边有一个侧门,中间是正门,从正门进去,左边三间房,右边两间房,最里面是楼梯,楼梯旁的一间房后门,通和光里6号、7号屋后通道和后门,也就是我们住的后面的小巷子。右边靠里的一间屋在和光里有一个小门,但没编和光里门牌号。临滨江路两间是大房间,后面房都不太成型,光线也不好。从楼梯上二楼,是堂屋,周围是房间,住着几户人家,临滨江路有挑凉台,从外观上看,就是一栋西洋式小洋楼。


2016年拍摄的和光里沿江大道出口和民国建筑


这栋房子的一楼,原来住着一家姓刘的,祖孙三代,老人我们都叫他们“刘爷爷”、“刘婆婆”,他儿子是走远洋的,从水手做起,一直做到远洋轮船长,很有本事,英语那是一个牛呀!每年回来休假,总能带回来一些新奇的东西,从开始流行砖头录音机,到手提式录音机,我知道邓丽君的歌,就是从他带回来的磁带知道的;从黑白电视机到彩色电视机,从彩色自行车,到洋烟洋酒,以及麦乳精、洋饼干、洋奶粉等等。当年,生活在国内的人们,物资匮乏,这些东西在国内都是紧俏商品,有钱也难买到。


巷子的中间,有一个公共厕所,周围这一片都是在这里上厕所,经常要排队,要是等不及了,就只有到其它地方想办法。这个厕所过去是旱厕,经常有对河的农民来挑大粪,每每这时,整条巷子臭气熏天,要是夏天,简直难以忍受……。当然,现在这个厕所已经改为化粪池排到下水道去了。


厕所旁边有一条小巷,通往现在著名的邮政巷,里面的房子都是编的邮政巷的门牌号。我们小时候都把邮政巷叫“水巷子”,民国时期叫邮政局巷。过去,老百姓吃水要到长江去挑,因而,挑水都是走这条巷子,所以,老百姓俗称“水巷子”。其实,很多人不知道,解放后,邮政巷出红星路巷子口,靠现在的信访局这边,也是卖水的,一分钱一桶,两分钱一担,一个老爷爷在这里卖水,两个水阀同时放水,两个水管的距离刚好就是一条扁担的距离,放水桶的地方,放着两块大青石。早期我们吃水都是从这里挑的,记得,我很小的时候,挑不起一担水,就是和我两个姐姐分别抬水,就是买一桶水,两个人抬,直到和光里在4号屋的侧门处,自来水公司装了一个水管,才结束了在邮局巷去抬水的历史,但也还得挑水吃,只不过距离近些了。直到1980年,我们搬走时,整条巷子还是在挑水吃。


1911年长江边的挑水夫


2016年的邮政巷


邮局巷的尽头左边就是原卖水的地方


邮政巷南入口


和光里的老房子,其实原来只有从4号屋到江边的三栋房子是民国建筑,九十年代,4号屋因年久失修,在原址改造加固。目前,还保存的老建筑,也只有原7号屋和江边的一栋房子了,不管里面这么变,至少,外观还是原来样子。


在和光里生活多年,一直没搞清楚和光里原主人和和光里名字的来龙去脉,也许现在老房子少了,到处都是现代建筑,对现存的老房子别有一番感情,也可能是我也进入老年的缘故,开始关注这些原来没有思考过的问题。


前不久,看电视连续剧《大江大河2》,主题曲周深唱的《和光同尘》,让我触景生情,使我有了探究和光里历史的冲动。


和光里,语出成语“和光同尘”,意思是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该成语出自老子《道德经》无源第四和玄德第十九。无源第四经文是:“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乎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德经》宋苏辙注.明凌以栋批点.明凌氏自刊朱墨套印本


玄德第十九经文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道德经》宋苏辙注.明凌以栋批点.明凌氏自刊朱墨套印本


《道德经》两个章节均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意谓用虚柔不盈的方式来化解纷扰。和其光,同其尘。蕴藏自己的光彩,混同自己于尘垢之中;无源第四经文在这句后面,紧跟着用:湛兮似或存。意为:是那么沉静啊,像是若有若无地存在着。而玄德第十九经文后面接:是谓玄同。意为:与天地万物混同为一。


我们知道,《道德经》是道家的经文,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道家理论,是一种哲学而不是一种宗教,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道家的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根,人类之始,运动之理。道法自然,就是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


和光里的原主人应该是谙熟“道”之人,取这个名字的初衷,我想他愿望的应该是:住在这条巷子的人们,要和睦相处;为人处世,要不露锋芒;遇见事情,要消解纷争;要有与世无争的态度;要做有智慧的人;不可夸夸其谈;远近亲疏,要有度;


多年来,他的这些愿望,几乎都实现了。我住在这里的时候,邻里关系和睦,谁家里有困难,邻里都乐意而助之!虽也时常发生一些小的摩擦,但大家都还是能很快消除隔阂,解除纠纷。同时,为和光里命名的人,也是一个有思想、有智慧的人,并且,很有遇见性!他是谁呢?一直不得其解!


噫,最近,表弟曹竟斌给我提供了一些档案,从中得知,4号屋原主人叫吴梦醒,民族资本家,房屋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508.29平方米,楼层为三层,原来用途:轮船公司,1954年交由政府代管。上世纪八十年代,吴梦醒家人多次来信,其子曾来宜,上海统战部也曾给我市统战部来函,并转我市房管局,要求落实政策。其他信息不详。顺着名字这条线索,查到两条吴梦醒的信息,两条信息均是:吴梦醒,四川人(现重庆人)。


2016年重庆中医院李群堂在《中医文献杂志》上发表的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访求记中提到:“……考刘镕经氏,乃清末民初时眼科医生,字西池,汉平(今重庆涪陵东南)人,曾从友人吴梦醒处得无名道士所著《眼科仙方》秘本,加以考证编纂而付梓。……”文中只提到一次吴梦醒这个人,也没有更为详细的介绍。只能确认此吴梦醒乃四川涪陵人,现在的重庆涪陵人。

现在流行的1934年石印出版《伤寒论》无名道士所著《眼科仙方》秘本,乃最初由吴梦醒提供,“得自明代垫邑某洞土中石柜所藏也”。这说明,吴梦醒是文化人,爱收藏,且有无私的境界,能把无名道士所著《眼科仙方》秘本提供给友人刘镕经,使刘在1934年出版《伤寒杂病论》一书,这也是当代所称“四川古本”也叫“涪陵古本”的《伤寒论》一书,吴梦醒不为因是孤本而为己所占有,实在是高尚。


在国家图书馆数字馆查到,由世界和平法编译处发行所民国二十年(1931年)出版的,杨时中著、吴梦醒修定《五教指南》、《世界时变观》两书,这两书前面都有吴梦醒写的序,落款是“蜀东烟霞老人吴梦醒”。从这落款看,此吴梦醒为蜀东人,“蜀东”是指四川东部,也就是我们俗称是“川东”。涪陵也在川东,和上述涪陵古本的吴梦醒高度重合。

杨时中著、吴梦醒修定《五教指南》序


仔细研读吴梦醒写的两篇序,他在《五教指南》序中谈到他的经历,“余昔在成童时,甫能为文,即有志学道,以地处偏陲,无书可读,亦无人可问。年十六先父见背,以训蒙为业。直至三十岁,秋闱报罢。……至五十岁,家居无事,乃出门访道,游历大江南北,阅十九年,一无所遇。……今年七十矣,自身归老林下,……”。他从小立志学习圣人之道,但苦于求学无门。16岁父亲去世,他以教儿童启蒙为业,当儿童启蒙先生。直到30岁,乡试落第。……50岁出门访道19年,一无所获。……今年70岁了,回到家乡,安度晚年。序的落款是民国二十年,也就是公元1931年。


从这篇序的自述中,推知此吴梦醒生于1861年左右。在序中他还写了他和同乡杨时中早年在汉口相识,相谈甚欢,观点相同,结为好友。后相约今年(1931年)到上海,将杨时中所著之著作《五教指南》、《时界时变观》等书,由吴梦醒修定出版。序中虽没说吴梦醒的经商经历,但能感觉的到,吴梦醒应该是资助杨时中著作出版的人,也是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

综上可知,此吴梦醒,今重庆涪陵人,生于1861年左右,早期在老家教书,晚年四处游历,他能收集到涪陵古本《眼科仙方》秘本和为杨时中所著著作修定出书,同时,他经济上有一定实力。因而,推知,此吴梦醒拥有和光里4号房产完全可能。


从宜昌市房产资料《城市代管房产情况调查表》1980年4月记载的资料看,他的儿子从上海来宜昌要求对和光里4号房产落实政策,也说明,他或者他家人后来在上海生活。并且,从上海统战部给宜昌市有关部门来函看,吴梦醒家应该还有海外关系。


上述资料,虽不能确定此吴梦醒和和光里原主人吴梦醒是同一个人,但能看到,这些资料高度重合。从取自《道德经》中“和其光,同其尘。”而将巷子取名为“和光里”的遇意来看,他是一个懂“道”之人,而《五教指南》修定者吴梦醒也是一个“余昔在成童时,甫能为文,即有志学道”;涪陵《眼科仙方》秘本提供者吴梦醒,该书就得自“无名道士”,我想,这些信息不会完全是巧合吧!


上述考证,留有遗憾,但不失为有参考价值,在此,立此存照,有待后来者参考。


2017年4月20日,一则《西陵区人民政府关于二马路、福绥路片区危房紧急疏散的公告》,将和光里16号,也就是原和光里7号列为危房,要求住户疏散。


危房紧急疏散的公告


2017年10月13日,一则“西房征决字﹝2017﹞13号《西陵区人民政府房屋征收决定书》”将和光里列为棚改项目。


房屋征收决定书


2019年4月27日,我再次回到和光里,并在微信发了一则朋友圈,写下:“重回童年旧地——和光里有感而发  童年,是树梢上的蝉,欢快的歌唱着;童年,是水中的娃,不知疲倦的跳跃着。……”谨以此文,纪念我已逝去的童年和在和光里美好的记忆。


2019年再次探访和光里,已人去楼空


2016年的红星路、二马路、自立路十字路口


2016年的红星路原菜场,通二马路,现已拆除。


2016年的红星路,街对面的房子现已拆除。


俯拍和光里

                               


往期回顾 ☟点击☟ 精彩推荐影像探秘 | 百年宜昌解放路老城记忆 | 宜昌运河【老城记忆】余晨扬:宜昌解放路②
【老城记忆】余晨扬:宜昌解放路①
余晨扬:三峡省 | 一个远去的梦韩永强:城市灵魂市井气

   

本期责任编辑/悠游天下

宜昌市摄影家协会主办 

投稿 | 345783530@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