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艾阔“青年艺术家陪跑计划”入选者采访 Vol.6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于2021年初正式启动“青年艺术家陪跑计划”项目。该项目联合多位国内外资深艺术家、策展人、学者,为有潜力的艺术创作者提供系统性的指导,为创作道路上遇到瓶颈或希望迈上职业艺术家道路的创作者予以启发和帮助。
在过去的几个月,我们陆续收到非常多优质的申请者资料。经过三影堂初审,导师复审后,已经确定了2021年“青年艺术家陪跑计划”9位入围者名单。三影堂教育计划对第六位入围者艾阔,受邀导师卢迎华、沈宸进行简单访问,让我们一起倾听他们与“陪跑计划”的故事~
· 入围者专访Q&A ·
艾阔
剧场艺术家、写作者、策划人。
受训于尤金尼奥·巴尔巴创立的ISTA剧场人类学国际学院,参与跨场域、学科,媒材的实践与研究。作品游离于剧场,美术馆与公共空间之间,最近作品有《Diara》、《嘉年华》、《三巫》等。
Q1:艾阔恭喜入围这次三影堂的青年艺术家陪跑计划!作为一位长期专注剧场艺术的创作者,投稿参与这个项目的原因是什么?
艾阔:我在推进手头的综合项目「幻听」,它是想从现在普遍认知的剧场/表演艺术范式出走,通过跨学科、媒介的研究与合作,来激发彼此新的可能性的项目。
我最近对影像有更多的感觉,又正好看到三影堂的招募,就觉得在此时此刻做这样一个事,可以把我一直以来的兴趣点,还有诸多想要研究的话题整合起来。所以抱着学习的愿望,也夹带着玩心,想看看能不能与你们和两位导师一起,大家一同往前走一走。
《o》 装置实验
Q2:你能不能简单谈一谈你对“剧场”的理解?以及它和摄影、影像的关系?
艾阔:剧场真是无法讲完的迷人与丰富,我现在比较好奇剧场的“光学”,就是在— —空间— —时间— —身体— —技术之间那股相互观看,相互投影,然后各自显像的能量交换过程。
除此之外还有游戏感。我的探索真的离不开游戏,以及从游戏中枝蔓而出的种种语义变体,剧场就像猪笼草一样,肚子里装满了甜蜜的消化液,对我散发着迷人邀请。
《嘉年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李小草摄
而且我感觉到剧场与摄影、影像之间有许多“元属性”是相通的,当然相关的语词,甚至是限制也是相通的。比如“话剧”(笑)的镜框式舞台— —“第四堵墙”— —相框式构图— —空间的安排— —光的管理— —音乐性与声学应用— —美术与置景— —等等。
当然还有表演性、关于话语规训、不同的社会介入方式、传播上的困局,还有关于“真实”的话题等。这次我的研究也会涉及到一些二者“元属性”和“元话语”相互重叠的部分。
《毛人》@木木艺术社区 李小草摄
Q3:在项目计划书中,你写到萨满主义、幽灵化的个人与集体、傀儡性的身体等是你一直以来的创作灵感,而影像学是你非常感兴趣的方向,请问基于这样的组合,有预期最后呈现的作品将会是什么样的吗?
艾阔:这些要素基本都是我从自己的表演艺术实践中慢慢浮现的。而此种话题(还有不少相关的话题)都在我们社会/剧场圈层的基本视域之外,我的身旁也很少有人讨论。当我谈起或想要深入探讨这类“非主流”话题的时候,总是有一股(排他感的)力量把我推向一旁,讨论旋即出现阻滞或罅隙,不了了之。但我愈发觉得:这些“异常”的话题是我心里最富有生气,最跃动的部分,也是我特有的语式,我得坚持把它们聊下去。而且我越来越关注于如何把自己的这种兴趣转化为持续长久的行动,并且去松动更广泛的土壤。
「幻听」项目的重要研究面向之一即为传播学。我觉得影像艺术作为当代传播的前哨阵地,促生出诸多话题与疑问,也提供了一层富厚的信息腐殖层。这次的研究我想化身虫豸,在其中紧咬慢啮,把这些话题吞吐一遍,享受属于分解者的营养。我的研究将从文献出发,做狼蛛布网般的工作。任何落网的珍物都将转化为我作品的要素。
「体内的居民」工作坊 @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
Q4:项目结束后你计划落地一个研究型的展览,来讨论真实与虚拟中的边界。请问你计划以怎样的形式呈现这些元素?
艾阔:哈哈,因为就是想在这个展览里把形式与边界融合和转化掉。这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所以这个问题我现在还没法胸有成竹的回答,还是得在一个学习与合作的过程中才会显示。但我手段多多,我想最后应该是一个多元的结果。
Q5:你选择的二位导师均是业内知名策展人,请问你希望能够收获哪些支持?
艾阔:基本的原因是我被两位老师的工作打动过。
对沈宸老师产生认识是他在空白空间的工作,他和艺术家之间配合之和谐充分,在我们的环境中近乎异常,也惊叹他是如何多线程、高效地把签约的艺术家们介绍到艺术语境的每一个方面,还保证着相当的学术水准与独特性格。
邀请沈老师,是出于直觉想和他讨论“玩”的事,期待和他在“域外”和“域内”之间流窜,进行一种“逃学”般的协作。他对摄影、空间的敏感与认识也是我想邀请他的重要原因。
包豪斯剧场再设计 谢安平绘
读过卢迎华老师的《小运动》和《我在哪错过了你》,这种独特的组织-行文-编辑-出版方式让我意识到可以把文本作为另外一种材料来审视。而她在中间美术馆的工作也有着相似的编辑方式;一座不同材料,学科,个体/集体的中继站。我在她身上看到“连接”的可能性,卢老师还有对表演艺术、现场/社会事件的敏感……
邀请卢老师,是想就文献的采集,繁杂话题之间的串联向她求教,并且想在这个身份不安的时刻,在和她的交流中收获有效的批评,以及愈慰的能量。
《三巫》 华宇青年奖委约项目
· 导师专访Q&A ·
卢迎华
艺术批评家、策展人。
她是墨尔本大学艺术史博士,现任北京中间美术馆馆长。她是frieze艺术杂志特邀编辑,也是Exhibitionist编委会成员之一。2011年她担任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评委,也是2018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菲律宾国家馆的评委会成员。2012年,她担任第九届光州双年展的联合策展人、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联合策展人。她于2012年至2015年担任深圳OCAT艺术总监及首席策展人。2013年,她获得泰特美术馆研究中心亚太计划的首个特邀研究学者奖金。她也是2017年美国艺术史研究机构协会(ARIAH)首届“东亚学者奖”的四位获奖者之一。
Q1:您为什么选择艾阔作为您的学员呢?他的作品集和项目申请书中哪一点吸引了您?
卢迎华:他的作品集中呈现了一位年轻创作者的好奇心、欲望和野心。他希望他的作品能超越狭隘的媒介和创作领域的界定,也对于通过研究将创作的视野拓宽和深化有兴趣。这是我觉得可以与他一起开展这个工作的起点。
Q2:艾阔在计划书中写到他希望在3.0 Space做一个研究型展览,您计划如何运用您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帮助他完成这一目标?
卢迎华:一方面是帮助他了解,他所希望讨论的议题,其他的创作者已经做过怎样的讨论和创作实践,拓展视野;一方面是帮助他梳理自己的创作脉络,并从中挖掘自己要继续深化工作的问题,以及如何将作为出发点的问题转化为创作。
沈宸
策展人,工作生活于北京,现任职于空白空间。曾担任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策展人,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提名及策展人,马格南基金会Abigail Cohen奖学金提名人,卡塞尔摄影书节年度摄影书奖提名人,瑞士Vontebel艺术基金奖项提名人等。其策展项目获选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2019年度“青策计划”大奖。
Q1:您为什么选择艾阔作为您的学员呢?
沈宸:艾阔是一位比较跨界的申请者,他有大量的舞台和剧场经验,也是有着天马行空想象力和敏锐感受力的创作者。这些经验和特质让我相信之后一起的工作能够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Q2:您计划给予艾阔哪些方面的指导?
沈宸:在前期沟通中,艾阔提到希望对于在当代艺术领域的创作有所推进,目前他提供的方案也已经有了相对成型的框架。我希望能够在这次的沟通中,从项目的结构、观念到作品的实现上,提供一些更为具体的路径,一起深化和完善他的项目。
【入围者专访】
【专访】王婧懿 “青年艺术家陪跑计划”入选者采访 Vol.2
【专访】M青年电影小组 “青年艺术家陪跑计划”入选者采访 Vol.3
【专访】王屿星 “青年艺术家陪跑计划”入选者采访 Vol.4
“青年艺术家陪跑计划”项目介绍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在北京空间 3.0 space 正式启动“青年艺术家陪跑计划”项目。该项目联合多位国内外资深艺术家、策展人、学者,为有潜力的艺术创作者提供系统性的指导,为创作道路上遇到瓶颈或希望迈上职业艺术家道路的创作者予以启发和帮助。
该项目将以公开报名的方式,经过初步选择,2021年度将录取不超过10位申请者。每位申请者将与2位导师展开合作。在创作周期中,两位导师将为申请者提供总计12次一对一线上或线下的悉心指导(具体授课时间可由双方灵活协商)。在此期间,申请者可在新展厅(3.0 space)内享有独立工作环境。创作周期结束后,申请者将在北京三影堂的 3.0 space 内进行个展呈现。
“青年艺术家陪跑计划”初步邀请导师有:蔡东东、蔡萌、董冰峰、冯博一、高波、何伊宁、刘勃麟、鲁小本、卢迎华、荣荣&映里、沈宸、王庆松。
* 该项目将每年评选出一位奖学金获得者
扫码购买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门票
新鲜发布 早鸟预售
三影堂北京正在展出
三影堂北京即将展出
三影堂厦门正在展出
合作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