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燚|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百年历史及其经验
点击
上方文字
关注我们
本文刊载于《探索》2022年第1期。
引用格式:张燚.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百年历史及其经验[J].探索,2022(1):40-50.
摘要: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功经验,源于党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人民历史观、人民国家观和人民政党观的认知和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共产党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至上的坚持,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四个时期,体现在党的指导思想、国家制度体系和党的中心工作等三个方面。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经验,主要包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群众路线、坚持正风反腐、持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其启示主要有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作者:张燚,男,博士,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学分中心副主任。
1 引言
回首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一条历史主线,也是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所形成的宝贵经验。在2020年5月全国两会召开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在2020年6月2日与公共卫生领域的专家进行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坚持人民至上被总结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功经验之一。自坚持人民至上被提出以后,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展开了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
一是关于人民至上的内涵研究。已有的研究主要认为,人民至上就是要以维护人民利益作为出发点、价值评判标准和最终归宿。例如,王虎学等人认为,人民至上具有“三重价值意蕴”,即“人是世间万物的最高价值尺度”“人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价值主体”“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旨归”;卢黎歌认为,人民至上蕴含三重含义,即“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信条、“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准则、“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人民主体理念;黄寿松则从“人民立场”的主体维度、“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维度、“顶层设计”的方法维度和“治国理政”的实践维度,来阐释人民至上的理论内涵。二是关于为什么要坚持人民至上的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和中华传统文化等角度,阐释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例如,盖逸馨等人认为,坚持人民至上是“以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为理论支撑”“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为基本经验”“以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为文化土壤”;高翔认为,坚持人民至上是因为人民至上是“百年大党赓续传承的根本立场”,它是“立足新时代深化党的根本宗旨认识的理论成果”“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践行初心使命的实践成果”“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范晓杰认为,坚持人民至上是因为人民至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价值取向”,它是“凝聚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重要精神力量”“实现制度公平正义的根本旨归”“制度发展完善的动力源泉”和“制度价值认同的根本保障”等。三是关于如何坚持人民至上的研究。该类研究成果认为,要将人民至上的理念贯穿于党的治国理政、制度体系的建设和党的作风建设中。例如,王永贵认为,坚持人民至上就要求“把关注民意视为施政基础,集中民智视为关键环节,汇聚民力视为内生动力,厚植民生视为不懈追求”;韩卉认为,坚持人民至上要求教育必须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多措并举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尔肯江·吐拉洪认为,坚持人民至上要求统战工作必须坚持“紧紧依靠人民”的根本立场、“不断造福人民”的价值取向、“一切为了人民”的治理理念和“牢牢植根人民”的群众观念。
总之,已有的研究成果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从研究的时间段来看,已有的研究成果大多关注的时间段是新时代以来或改革开放以来,较少关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使已有的研究缺少必要的系统性;二是从研究的范式来看,已有的研究成果大多侧重于对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探讨,缺少对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历史过程的梳理,这使已有的研究成果缺少必要的历史厚度;三是从研究的指向来看,已有的研究成果大多侧重于对策性研究,缺少对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历史经验的总结,这使已有的对策研究缺少坚实的历史基础。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的各个阶段,对其历史过程和历史经验进行系统的梳理,将为党在未来更好地坚持人民至上提供有益的借鉴。针对于此,本文将围绕人民至上这一主题,系统研究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基本依据、历史体现、历史经验和重要启示。
2 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基本依据
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至上的百年坚持,源于其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人民历史观、人民国家观和人民政党观的认知和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共产党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有别于唯心主义哲学从“神灵或抽象的人”出发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世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与唯心主义哲学强调“意识的决定性作用”相反,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只不过是物质在大脑中的映像,“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呢?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基于唯物主义哲学的认识,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唯物史观,即从“物质生产”的角度来认识历史,“历史不是作为‘源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而告终的,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这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和“他们加以神化并与之斗争的东西”的现实基础。既然物质生产是历史存在与发展的基础,那么从事“物质生产”的“现实的人”,而非从事抽象思维活动的“哲学家”或“僧侣”,才应该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体,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思想,这一思想又包括了人民历史观、人民国家观和人民政党观等内容。自1921年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一直秉持和践行着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思想,这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在百年间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依据。
首先,坚持人民至上,源于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历史观”的认知和实践。历史是什么?历史发展的动力又是什么?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历史及其发展动力往往被归为“精神”或“抽象的人”,而马克思主义则认为,从事生产实践的“现实的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且进行战斗。并不是‘历史’把人当做手段来达到自己—仿佛历史是一个独具魅力的人—的目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自1921年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一直重视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例如,毛泽东同志就曾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在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奇迹,不仅实现了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成功转变,而且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道路,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
其次,坚持人民至上,源于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国家观”的认知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在阶级社会里只不过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而在无产阶级取得统治以后,公共权力将因属于每一个人而失去了“政治性质”,“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而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般纲领,最高纲领的实现是以一般纲领的实现为基础,一般纲领的实现则是以最高纲领的实现为目标。在对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和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人民国家观”,始终保证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当家作主。例如,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应该“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对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我们把这样的国家制度称之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诚然,“人民”的外延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有所变化,其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包括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则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等,但是,“人民”的内涵始终没有改变,始终代表着国家中最大多数的人。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同志第一次喊出了“人民万岁”的口号;在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庆典上,习近平总书记同样高呼“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实际上,“人民万岁”的口号是对“人民至上”的形象表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国家的最高位置。
最后,坚持人民至上,源于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政党观”的认知和实践。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自己的远大理想,而共产主义则是为普罗大众谋利益的。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因人民而生,也因人民而发展壮大。从1921年党成立之初的50多名党员,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448郾8万名党员,再到2021年的9500多万名党员,中国共产党能够一步步地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靠的是源源不断地从广大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正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党所领导的革命才能最终取得胜利,国家建设才能在曲折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也才能走向更宽、更深的领域。因而,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反复强调,党的力量来自于人民群众。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召开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讲话中又提出,“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在2018年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人民群众是我们党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党所有工作的目标指向,始终坚持人民政党观,就能使我们党永葆青春、越来越强大。
3 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体现
坚持人民至上,就是以增进人民的共同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主要包括以下三层含义,即坚持“人民生命至上”、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和坚持“人民权力至上”。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至上”的坚持,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各个历史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四个阶段,在每个历史阶段又具体体现在党的指导思想、国家制度体系和党的中心工作等三个方面。
第一,坚持人民至上,在党的指导思想上的体现。自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就不断探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先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重大飞跃,并将其成果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起并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而贯穿这些指导思想的一条主线就是坚持人民至上。首先,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重要指导思想。坚持人民至上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其在毛泽东思想中体现为“群众路线”。毛泽东同志曾强调,“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即“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其次,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的重要指导思想。坚持人民至上,也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曾讲到,“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断言“中国人民将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根本改变自己国家的落后面貌”“中国的未来是属于中国人民的”。此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则是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后,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形成和发展的,并逐渐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特质。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二,坚持人民至上,在党领导建立的国家制度体系中的体现。在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以人民至上为理念,逐步建起了一套“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这套制度体系既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党的未来行动的预设。首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建设进行了局部探索。在取得的诸多成果里,党在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中所确立的“三三制”原则是最具典型的代表。毛泽东在1940年3月6日为中共中央起草了题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党内指示,要求在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普遍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这种制度设计在当时保证了最大多数人的权益。其次,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进行了全方位建设,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1954年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明确规定,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为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在政治领域的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逐步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在经济领域的实现,新中国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运动,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再次,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进行了发展,建起了一套“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2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这一制度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等。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进行了升级,建立了一套“更为完善的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第三,坚持人民至上,在党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等中心工作中的体现。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从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就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将其作为党的中心工作的主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至上的坚持。首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人民至上的坚持体现在其所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内容、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目标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以及“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人民群众最大的需求是“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以赢得独立”“对内反对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以实现民主”,因此,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正是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具体体现。其次,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对人民至上的坚持体现在其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以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以及“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在前一个阶段的最大需求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在后一个阶段的最大需求是“实现工业化和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而党在前一个阶段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在后一个阶段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正是对两个阶段人民最大需求的满足,体现了党对人民至上的坚持。再次,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对人民至上的坚持体现在其领导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在改革开放以后,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进行了纠正,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人民的最大需求是“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因此,党领导的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目的的改革开放,正是对这一时期人民最大需求的满足,也体现了党对人民至上的坚持。复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党对人民至上的坚持体现在其领导的“民族复兴伟业”中。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的最大需求是“实现共同富裕”,而党领导的、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战略导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正是对新时代人民最大需求的满足,也体现了党对人民至上的坚持。
4 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经验
在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中,坚持人民至上使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获得人民的支持,不断克服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取得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历史成就;坚持人民至上也使我们党能够不断进行自我革命,经受住了革命和执政的种种考验,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强化了党的领导地位;坚持人民至上也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新的生机和活力,使其能够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总之,坚持人民至上无论是对党的自身建设,还是对国家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百年奋斗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至上的坚持,也形成了许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历史经验。
一是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党要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因而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致的,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是实现、维护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坚持人民至上,首先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党的利益与人民群众利益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只有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保证我们党做到慎终如始,不忘记党的初心和使命,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动党的自我革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是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坚持人民至上,就要增强群众观念和公仆意识,帮助人民群众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办事情都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要找到解决群众困难的方法,就要深入一线进行调查和研究,及时了解并掌握群众所关心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曾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提醒各级党员干部要谨记“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在调查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要解决群众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还要解决在贯彻和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过程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从政治的高度和思想的深度上认识到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危害。从本质上讲,形式主义的背后是“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官僚主义的背后则是“官本位思想”,两者都违背了我们党一直所坚持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坚持人民至上,不仅需要在调查研究中了解群众,而且要求在干事担责中帮助群众。各级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在维护群众利益上勇于担当、善于作为,既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又要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
三是始终坚持正风反腐,反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历史和人民之所以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来领导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严肃处理党内出现的各类违纪违法行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准备“进京赶考”的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发出号召,“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告诫全党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要全面从严治党,时刻警惕党内出现的“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行为要依规依法严肃处理。在新时代的反腐斗争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标本兼治”,不仅以零容忍的态度“打老虎”和“拍苍蝇”,严惩各类“大腐败”和“微腐败”,而且以党纪国法的完善和强化来掐断贪腐的源头,建立不敢腐、不能腐和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只有持续不断地开展正风反腐斗争,才能使广大党员干部不被“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所侵蚀,也才能更自觉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四是持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建立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作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各级干部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以有效贯彻的基础。毛泽东同志曾提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邓小平同志曾讲过,“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要始终做到人民至上,就必须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完成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建立一支对党忠诚、廉洁奉公、勇于担当的干部队伍,将那些存在“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和作风不纯”问题的党员干部及时清理出组织。在2019年6月24日主持党的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明确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关键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以上率下”,要求“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尤其要作好示范,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上为全党作表率”。
5 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启示
在坚持人民至上的百年历史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未来党的自身建设和治国理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一直都非常重视对于历史的学习,善于从借鉴历史经验和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实现自我革命和自我净化。毛泽东同志曾讲过,“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历史的重要性,将“历史”视为“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营养剂”“最好的老师”和“必修课”,主张从党的百年历史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以及未来我们怎样才能成功。只有做到以史为鉴,才能成功开创未来。
一是继续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作为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核心概念之一,“党性”是指一个政党的根本属性,是一个政党之所以成为该政党的根本特征,无党性的政党是不存在的或者是虚伪的。列宁在1905年撰写的《社会主义政党和非党的革命性》一文中就尖锐地指出,鼓吹“非党性”是“资产阶级性质的产物”,其实质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而觉悟的无产阶级政党一贯是坚持“党性”的,“严格的党性是阶级斗争高度发展的伴随现象和产物。反过来说,为了进行公开而广泛的阶级斗争,必须发展严格的党性”。中国共产党与所有的共产党一样都是讲党性的,其党性主要是由党的理想信念、目标宗旨和作风纪律等因素共同决定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在1941年7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提出,要应对“长期残酷复杂的的斗争”和完成“所担负的伟大历史任务”,必须在全党加强党性的锻炼,“今天巩固党的主要工作是要求全体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更加增强自己党性的锻炼,把个人利益服从于全党的利益,把个别党的组成部分的利益服从于全党的利益,使全党能够团结得象一个人一样”。对中国共产党而言,“坚持党性”具体体现为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其核心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而“坚持人民性”,就是“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坚持党性与坚持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党性是以坚持人民性为基础的,而坚持人民性则是通过坚持党性来实现的。
二是不断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制度本身所具有的规范性和强制性,使制度建设成为国家建设中最具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的内容,“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正因为如此,坚持人民至上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或口号上,而应真正落实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建设上,相关制度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决定着坚持人民至上能否真正实现。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不断对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进行完善,是能够始终做到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保障。在1956年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后,中国共产党就不断探索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所提出的“两参一改三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所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新时代所提出的“新发展理念”等就是这一探索的代表性成果,它们为不同时期人民当家作主在经济领域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的根本出发点;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是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的基本方法;强化顶层制度设计,是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的基本方式。
三是始终关注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抓民生就要时刻关注广大人民群众最现实的需求,“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抓”。坚持人民至上要求我们始终聚焦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的历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人民群众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物质文化需要”在“量”上的增长,而是扩展到“质”的提升,也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总结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梦,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而,要满足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的现实需求,就应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否自觉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是衡量一个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是否坚持人民至上,是否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标尺。
四是继续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提出共产主义理论,其目的正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社会所出现的、日益严重的两极分化问题,试图建立一个以“共同富裕”为主要特征的理想社会。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样,实现共同富裕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它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进程的一条主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至上的坚持。自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就将共同富裕的实现与社会主义制度联系在一起。邓小平同志就将共同富裕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此外,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方法,如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先富带动后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然后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富裕”。作为党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体现,实现共同富裕依然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继续奋斗的目标,“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而且新时代也为我们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在新时代要继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就必须明确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二是共同富裕是不同区域、城市与农村、不同收入群体的共同富裕;三是共同富裕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也要强调“先富带后富、帮后富”;四是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到“十四五”末将“迈出坚实步伐”,到2035年将“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本世纪中叶将“基本实现”。
6 结语
综上所述,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功经验,也将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所开启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继续取得胜利的保障。回望历史和总结历史经验的目的绝不是为了停留在过去,而是要“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以应对今后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相比而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以个人主义为特征的价值取向,使西方国家的政党往往将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在资本和权贵的支持上,而将普罗大众仅仅视为政党政治的装饰品或累赘,这就使西方国家的政党政治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反而会在遇到危机时陷入左右摇摆的政治动荡中。与西方国家的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将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视为党最大的优势。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中,能够始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成功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如何在新时代继续取得更大的成就,如何超越西方政党政治的局限,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蕴含了回答这些问题的智慧,其中之一就是坚持人民至上。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给予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自我革命”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以勇气和动力,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为世界提供现代化新选择的底气。
往期推荐
孙会岩丨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发展的历史逻辑与时代价值
容志|组织应变力:中国共产党成功应对重大风险的理论解释——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
扫描二维码
查看2022年1期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