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要把基因技术、药理学、数字技术或者纳米技术用于谋求人类发展史上的某种飞跃。”

“基因编辑婴儿”、与机器融为一体、永生不死的超级生物——新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类似乎愈来愈面临“去人类化”的危机,最后我们迎来的很可能不是一个全知全能的“赛博神”,而是一个充满了不公不义的社会。


© colourbox.com


人工智能是否预示着一种新宗教的诞生?

作者:托马斯·朗(Thomas Lang)


从人机合一到虚拟现实再到人类永生,数字时代里的一切似乎都成为了有待讨论的话题。我们能否在不久的将来拥有一具不死之身,还是会与机器融为一体,最终造就某种超人类生物?


以远见卓识或是铁腕治理引领我们走向更美好世界,进而取代旧日神明的地位被我们顶礼膜拜的,会不会是比我们高出不止一筹的人工智能——机器?或者我们自己将摇身一变成为上帝?安东尼·莱万多夫斯基(Anthony Levandowski)是一名“赛博神”的信徒。他1980年生于比利时,父亲是一位法国外交家,母亲是美国公民。这位科技怪咖多年来一直在谷歌致力于研发无人驾驶系统。2016年,他创建了一家名为“otto”的竞争企业,该公司很快被优步收购。谷歌以莱万多夫斯基离职时窃取了10GB的技术资料并转移至新公司为由对他提起诉讼。案件涉及巨额商业利益。莱万多夫斯基目前据说已成立了第二家研制无人驾驶技术的公司。


2017年秋,这位机器人技术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成为了轰动一时的新闻人物。他在加利福尼亚申请注册了一个名为“未来之路”的宗教团体。在上述案件的审理过程中,莱万多夫斯基与优步创始人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之间的聊天记录被披露出来,他在其中声称:“我们要夺取(take over)世界——机器人接着一个机器人。”


© All Creatives Commons


这个新教派的网站上只有一篇简短的宣言,其中并未谈及某种新神教,而是更多地涉及一种“和风细雨而充满敬意的,从对人的世界负责向对人和‘机器’的世界负责的意识转变”。其中还提到,人工智能将“在相当短的时间内”超越人类,所以说“我们”正处在一个通向新时代的过渡阶段。


文中以一种近乎担忧的口吻强调了一个语焉不详的所谓“我们”对科学世界观的信仰,并主张机器与动物类似,应当享有属于自己的权利。在这里,智力被理解为某种不需要任何生理基础,而是可以通过“非生物学”方式制造出来的产物,因此它可能是一部天然的机器。但到目前为止,宣言中对此并没有做出更多解释。


这篇宣言申明了拥护进步的立场:正如日心说日后被推翻一样,人神同形论在今天也注定会被超越。宣言的核心思想则是,“我们要鼓励机器去做我们无法做到的事情,并且要以一种我们似乎难以企及的方式对这个星球上的机器予以关注。”


文中谈到,对于机器而言,重要的是分清敌友。这听上去仿佛是一句空洞的恐吓。根据莱万多夫斯基聊天记录的内容,我们有理由怀疑,他的真正用意乃自我炒作以及推广他的自动系统,而非为某种所谓的新神教鸣锣开道。但即便我们可以怀疑“未来之路”宗教情怀的真伪,这篇宣言中抛出的问题却依然摆在眼前。一种对我们来说全然陌生、且很可能技高一筹的智能正在诞生,这样的世界必定会改变我们在世界上的位置,进而也很可能改变我们的信仰。  



去人格化的危险


就目前来看,上述种种难道不仅仅是纸上谈兵的思维游戏?德国哲学家朱利安·尼达-吕梅林(Julian Nida-Rümelin)就指出,真正的智能软件尚未问世,因为目前的智能模拟事实上只是通过计算操作的链接来实现的。因此,他不会费神去思考所谓有朝一日人类需要跪倒在其面前的人造大神的问题。我们有可能创造出一个类似的对象并与之互动,这样的构想(即造神幻想)在他看来应当被划归到万物有灵论的奇幻王国,此类幻想早在关于皮格马利翁的希腊神话中便已初具雏形。


皮格马利翁神话 | © wikipedia.org


与发布在“未来之路”网站上的宣言相似的是,尼达-吕梅林也指出,一个具有精神特质的系统至少应当享有与动物同等的权利。他谈到,如果我们承认一台机器近似于人,那么它们甚至应当被赋予基本人权,这也正是科幻剧集《真实的人类》(Real Humans)中的智慧生物为之奋斗的目标。“但这会马上成为一种障碍阻挠日后的技术进步,因为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就无权关闭任何一台计算机,也无法像以往那样随心所欲地清空软件系统……”在接受西部德国广播新闻网(WDR)采访时,他主张“不要把基因技术、药理学、数字技术或者纳米技术用于谋求人类发展史上的某种飞跃”。因为去人格化的危险实在太大了,最后我们迎来的很可能并不是一个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赛博神,而是一个充满了不公不义的社会,他说。


科幻剧集《真实的人类》| © wikipedia.org


那么我们把什么样的“神”供上神坛,还能由我们自己说了算吗?假如我们设计出可以自主学习的人工系统用来改善气候条件,而系统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决定对人类大开杀戒,那么这是不是相当于一场末日灾难,一场由控制论引发的“大洪水”?或者反过来讲,假如机器开始按照“它们”的意义来优化世界,譬如为了获得更多光照、积蓄更多能量而不惜以破坏大气环境为代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


美国艺术家斯特林·克利斯宾(Sterling Crispin)正在尝试通过某种人类可以体验的方式来表现机器的感知。由此生成的一系列图像令人印象深刻,它们呈现了我们在一款人脸识别软件“眼”中的模样——一种令人迷惑的参数反转。对克利斯宾来说,新技术无疑构成了一个 “技术化的他者”或对象,其具有某种超级有机系统的生命特质,以及我们或许根本无法觉察的独立意识。


人脸识别系统 | © colourbox.com


人脸识别系统等软件从我们收集的关于自身和世界的海量数据中提取所需信息。这种在许多人眼里来者不善、近乎于全知全能的上帝角色的“大数据”在克利斯宾看来在道德上却是不偏不倚的。换句话说,一位“数据大神”是不会制定宗教戒律的,或者说不会制定那种在道德判断方面(暂且)取决于人类的宗教戒律。以一种“有利于人类”的方式来对人工系统收集的信息进行运用,对此负有责任的是我们自己,而非其他任何事物。


为了回答未来我们“信”什么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必须搞清楚今天我们“信”什么。赛博神可能是一个用以博取关注的噱头,或是某一套旨在向我们灌输硅谷所代表的乌托邦观念的操控策略的个中因素。又或许我们身边真的有某种“他者”正在悄然生长,而它恰恰因为与我们判然有别所以才不会被我们及时察觉。人和机器之间会不会形成竞争或敌对关系?假如人工智能某种人工伦理怎么办?它会不会过不了多久就需要原来那位创造了我们人类的上帝来出手相救呢?


无论如何,西方社会似乎正在朝着人人都有各自信仰的方向发展。从耶和华到赛博神,一切信仰皆有可能——这简直太符合人性了。


原标题:《信仰的未来:赛博神来了!》

作者:托马斯•朗(Thomas Lang)是一位作家。他曾在美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学习德国近代文学,从1997年开始他一直生活在慕尼黑。对于他来说慕尼黑不仅是一座浮华的名利之城:这个城市更像一杯烈性的龙舌兰酒——只有看到里面的虫子,才知道酒的好坏。朗的最新小说《总是回家》在2016年由柏林出版社出版了。

翻译: 史竞舟

版权: 本文以Creative Commons BY-SA 3.0 DE版权首发于歌德学院(中国)在线杂志。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北京歌德学院30周年庆典主页,查看更多活动信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