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德斯:我本想成为牧师、医生和画家

克尔斯滕·泰勒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 2022-09-01

维姆· 文德斯 © Donata Wenders


他本想成为牧师、医生和画家。但是他对电影的热爱超过了一切,于是他成为了一名导演: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以其毕生作品获得2015年柏林国际电影节荣誉金熊奖和终身成就奖。


一个年轻的男人独自横穿美利坚。他开着汽车穿过高速公路,途经一个又一个巨幅广告牌和加油站。这个人的名字叫菲利浦·温特(Philip Winter),他要写一篇关于美国风景的报道,但是无从下笔。他将拍摄不同地点的照片放在一起之后,却无奈地发现,照片没能展现他真正看到的。这是文德斯的《爱丽丝漫游城市》(Alice in den Städten,1974)中的情景。影片讲述的是主角从美国南部漂泊到慕尼黑,并最后找到自我的故事。


电影《爱丽丝漫游城市》


这种在逐渐强化的图像世界里对图像本身的质疑,是文德斯此部电影的一大特点,他的作品总是饱含富有诗意和内涵的画面。他的电影多采用漫长且平缓的镜头调度和慎重的剪辑方式,因此看他的电影,观众必须要非常专心。《爱丽丝漫游城市》是维姆•文德斯的第四部电影。拍摄这部电影之后,他才真正确认自己是一名导演,并且在这之后拍摄了50部故事片和纪录片。他2014年拍摄的《地球之盐》(Das Salz der Erde),是关于巴西摄影师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Sebastião Sagaldo)的。


文德斯与巴西摄影师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


德国电影的革新者


文德斯曾说:“我是一个靠影像感知的人。”文德斯1945年出生于杜塞尔多夫的一个医生家庭,他并非天生爱好拍电影,而是想成为一名神父。1965年去巴黎学习美术专业之前,文德斯还曾试图在医学、哲学和社会学上有所建树。1967年,他来到新成立的慕尼黑电视与电影学院。为了能够自己制作电影,并使之公映,维姆•文德斯在完成毕业作品《城市之夏》(Summer in The City ,1971)之后与12位导演共同联合创建了“作家电影出版社”。


当时慕尼黑的年轻作家导演们,如维姆·文德斯、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维尔纳·赫佐格(Werner Herzog)、沃尔克·施隆多夫(Volker Schlöndorff)不仅仅想与当时流行的娱乐电影划清界限,还试图探索出一套自己的电影语言。就彼时的联邦德国的社会与政治问题以及纳粹历史,他们达成一致,采取批判和质疑的态度。与此相关联的还有个人身份的认同,这也是文德斯不断探讨的主题。文德斯早期作品中的主人公是那些受到挫折后转而寻求内心的年轻男人。他们不接受市民阶层的生活理念,但是却无法找到一个可以替代的解决方案。公路电影《爱丽丝漫游城市》和《公路之王》(Im Lauf der Zeit,1976)取得成功之后,文德斯根据派翠西亚·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的小说拍摄而成的《美国朋友》(Der amerikanische Freund,1977)取得了突破,进而走向世界。美国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因一部关于侦探小说作家达希尔·哈梅特(Dashiell Hammett)的电影将文德斯带到好莱坞作导演。但是影片的拍摄对他来说是一次惨败。


电影《美国朋友》


德国人在美国


美国对于文德斯来说,就如他自己曾说过的那样,是一个“自由而慷慨的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的国度,让我对自己德国故乡的拘谨和严肃自惭形秽”。文德斯的作品不断以此作为主题,探讨美国神话和流行文化对他那代人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我们可以在文德斯电影中的通过在全景镜头中的景致和人物投向这空旷景致的一瞥中找到,就像画家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在他的作品中经常表现的那样。尽管如此他与美国之间的关系却是纠结的。文德斯在好莱坞执导电影《哈米特》(Hammett,1982)的时候开始直接与美国电影业打交道:这位一直崇尚独立的导演必须不断按照制片人的意愿重新拍摄和剪辑。文德斯将他的这个经历在电影《事物的状态》(Der Stand der Dinge,1982)中演绎出来:该片的主人公,一位德国导演,在好莱坞被人射杀。


电影《事物的状态》


尽管如此,文德斯还是在洛杉矶和纽约居住了10多年。在这期间,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德州巴黎》(Paris, Texas,1984)是一部根据山姆·夏普德(Sam Shepard)创作的剧本改编的公路电影,是一个关于孤独、爱情和寻找自我的永恒故事。回到德国之后,文德斯1987年拍摄了《柏林苍穹下》(Der Himmel über Berlin),该片从天使的角度观察这座分裂的城市,他的这部电影再度取得巨大成功。文德斯在这部电影中将话语、声音和日常印象以拼贴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利用富有诗意的、意味深刻的对白使这个电影拼贴画更加立体,这些对白源自文德斯的朋友,文学家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的笔下。


电影《柏林苍穹下》


电影《德州巴黎》


《德州巴黎》和《柏林苍穹下》,两部电影都获得了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毋庸置疑,这两部作品都是电影中的经典。但是,文德斯在90年代却无法延续他的辉煌,而是经常遭遇逆境。例如,他雄心勃勃拍摄的科幻电影《直到世界末日》(Bis ans Ende der Welt,1991)遭到了评论界和观众的冷遇。这部作品被批评成傲慢自负,只会自我引用,被业界视为一部过时了的作家电影。



导演、摄影师、随笔作家


但是文德斯不为批评所动,而是继续以他自己独有的、勤于思考的和充满好奇的方式拍摄他的电影。除了故事片外,文德斯还拍摄了电影、时尚、音乐、建筑和舞蹈题材的纪录片。纪录片《皮娜》(Pina , 2011)讲述了德国乌珀塔尔(Wuppertal)芭蕾动作设计师皮娜·鲍什(Pina Bausch)的故事。文德斯在该片中,采用3D技术展现舞者的躯体。与之前的音乐纪录片《乐士浮生录》(Buena Vista Social Club,1999)以及《地球之盐》一样,该纪录片也获得了奥斯卡提名。


电影《皮娜》


电影《乐士浮生录》


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文德斯荣获了所有的重要电影奖项,此外他还参与创办欧洲电影学院,并担任院长。他还是著名的讲师、随笔作家和摄影师。影片《一切都会好的》(Everything Will Be Fine)讲述了一位处在人生危机中作家的故事,该片将在2015年柏林国际电影节举办全球首映式。文德斯如今已年逾70岁,但是他从未想过退休。他2014年一次采访中说:“我承认我是一个工作狂。我无法将我的工作和生活割裂开来。”
 



原标题:《勤于思考的工作狂——维姆•文德斯和他的电影》

作者:克尔斯滕·泰勒,柏林自由职业记者兼编辑,在电影教育领域从事电影介绍的工作。

翻译:祁心

版权:歌德学院,在线编辑部




2019年5月17日至6月30日,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和中国电影资料馆在文德斯基金会的支持下共同主办文德斯先生在中国的首次大型电影专题回顾活动。21 部影片将系统介绍文德斯电影世界的不同侧面和重要组成部分。 文德斯先生本人受邀首次来到中国向中国观众介绍他的作品,与中国电影人和专家展开对话。“文德斯电影专题回顾”系列活动将于5月17日以《德州巴黎》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开幕,文德斯先生届时将亲临现场。


相关活动:

我们深爱的文德斯,终于要来中国了……

“文德斯电影专题回顾” 21部影片完整指南

文德斯讲座:电影修复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文德斯电影专题回顾”官方主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