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北京和柏林的“墙”,六位设计师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接力创作 | Typo 六 漫画项目

歌德学院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 2023-06-04

文章下方有赠书福利哦~



TYPO 六


为何是六?因为在中国命理学中,“六”代表着“在水中”,“流动”,而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一切都在流动中,熟知的边界正消解,传统的思考与行动类型失去意义。

值此北京与柏林缔结友好城市关系二十五周年之际,TYPO 六借助图像探讨“墙”这个词,通过沟通与互动实践来追寻作品原创性产生的过程。六位艺术家将依照既有的作品接力创作,共同完成他们关于“墙”的想象。



关于此项目
2019年是北京和柏林结为友好城市二十五周年。两个城市的著名城墙已成为历史,然而今天仍存在的可见与不可见的墙,使我们与他人相隔。

值此北京与柏林缔结友好城市关系二十五周年之际,TYPO 六借助图像探讨“墙”这个词,追寻有关艺术作品原创性的想象。原初的想法来自闲章——中国传统书法与水墨画上的娴雅印章——收藏者与行家在画作上盖上印章,印章中刻有评论,进而改变画作的面貌。评论亦成为作品原创性的组成部分。画作后来的观赏者也共同进行创作,如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在《山寨:中国的解构》一书中所言。



项目步骤

这种“覆盖”式的书写,始于我们为第一位字体艺术家给出 “Mauer”(德语中的“墙”一词)这个词以及“墙”这个字。第一个字体作品诞生后,会传递给第二位字体艺术家继续创作,对这一作品进行数字或模拟的覆盖、评论或改变。由此诞生的,是对原本作品的扩充与背离。而后是四位字体艺术家接连的覆盖式创作。

每一步都会被收录下来,对上一个作品的背离与作品原创诞生的过程都会逐步跟踪。六位中德字体艺术家就收到的上一步完成的作品进行简短评述,并阐述自己的创作理念。

概念:思尔闻,小罗,李莉 | © 歌德学院(中国)2019



#1 孙晓曦


1989年,著名的冷战象征柏林墙被推倒。我对柏林墙的构造产生兴趣,它由若干块混凝土板子组成。我的设计由此出发,将石板作为视觉概念提取出来,变成图形,同时,将中文与德文的“墙”字镶嵌进去,将墙转化为视觉上的砖块,文字充满了“砖块”,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压迫,它们成为了一个个单元,可以按照墙的建造方式组合。

我将它们放入当下的空间,形成了历史与现在的视觉转换,是对30年间“墙”的含义的解构。




孙晓曦


生活于北京的平面设计师,书籍设计师,SGDA会员,PAY2PLAY合作发起人。作品涉及出版设计,沟通设计,包装以及视觉认同,并多次荣获国际奖项,除红点奖外,还有Best of the Best,TOKYO TDC奖项,Merit of ADC奖项以及The One Show Awards,中国最美书籍,澳门设计双年展金奖,HKDA Global design银奖。个人主页:pay2play.design/



#2 Carla Weindler


收到邀请后,我最感兴趣的是我们由“墙”联想到的材质。于是我开始着手搜集自己周围的墙的不同材质,颜色以及样本。



石墙会唤起很多记忆:我们童年是攀爬的墙壁,我们最喜欢的公园的围墙,我们住所的外墙。从我最爱的慕尼黑北墓园的红色围墙出发,我创作最初的草稿:不规则的石头砌城的墙壁。


收到孙晓曦的作品后,我将创作目标确立为结合墙壁的材质展开创作。





创作的过程。材质的塑造。






Carla Weindler



Carla Weindler是生活在格拉斯哥的视觉设计师和电影人,目前在格拉斯哥艺术学院 (The Glasgow School of Art) 攻读研究生学位。个人主页:carlaweindler.com/



#3 柳静

我根据自己的记忆寻找到 “有感情的、有故事的墙面”,例如,小学教室里的墙面;家楼下花园里的墙面。我希望通过“墙”这个主题去记录自己的记忆,这种记忆是建立在物质与精神上的联系。通过对那些墙面的触摸,我会找到某个时刻的记忆。也正是如此,我将墙面的肌理拓到纸张上,强化记录效果,放大视觉与触觉的联系。





柳静

柳静在武汉获得哲学本科学位,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获得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于北京Joznvicon担任设计指导,现为wx-design负责人。个人主页:liu-jing.net/




#4 Reni Meyza


墙隔开已知的此地和未知的彼地,如果没有开启之处,无法从墙的一头进入另一头,没有攀登之路,无法翻越,墙便是我们视野的障碍,构成我们世界的边界,束缚现实的壁垒。每次面临墙壁,我都感到遭遇阻隔,也因而同时对自由以及何去何从展开思考。墙壁唤起我没有隔阂的愿望。本次创作中我将这一愿望分为两种形式展开。


一方面我在视觉上追随情节上的启发,通过运用并更改现存的结构以及字体,跨越墙的阻隔想要入境。


另一方面我通过视角的转换,看见墙壁之外的广阔世界,多彩浮云与顽固的悲伤构成动态的反差,其间的碎片隐约显于感知之中。




Reni Meyza


Reni Meyza是生活在柏林的自由视觉设计师,糖果制造人,艺术指导以及艺术家。作品关注品牌视觉概念,涉及从用户界面的企业产品设计到印刷品设计。Reni Meyza 201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富克旺根艺术大学(Folkwa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并学习心理学基础课程。Reni还与Eden Spiekermann,明镜在线,德国环境基金会,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是联合国难民组织,韦泽鲍姆网络社会研究所合作。个人主页:www.renimeyza.com




#5 贺荣凯


我看到一片墙的废墟,一面新墙在这废墟上出现。

我们被邀请做关于墙的海报。但我们能不能说,其实所有的海报都是关于墙的呢?这不光是说海报是装裱在墙上的,每一张海报也都是在摧毁和建造意念的隔阂。每当视觉传达开辟沟通的新路时,它也同时在这条路的两边建起了新墙。





贺荣凯


贺荣凯是位于上海的沟通设计公司大气设计事务所的创始人和创意指导。荣凯2015年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视觉传达系毕业,曾在2016年与没顶公司合作创办突发设计。个人主页:https://www.atmosphereoffice.cn/




#6 Katharina Köhler





Katharina Köhler


Katharina Köhler是生活并生活在德国莱比锡的平面设计师,专注字体设计。毕业于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Academy of Visual Arts Leipzig),2011年通过字体项目Rosart完成在瑞士洛桑艺术学院(ECAL Lausanne)的美术以及字体设计专业,取得硕士学位。她的平面设计实践有极强的协作方式。她是Spector Bureau团队的成员,该团队完成斯图加特剧团2013至2018年的视觉识别设计。她从2017年成为独立艺术空间KV – Association for Contemporary Art Leipzig的成员。她设计的字体Lelo和Rosart在多个字体设计展中展出。她曾在多所设计院校授课。从2015年10月起成为哈雷艺术和设计学院(Burg Giebichenstein University of Arts Halle)艺术助理,教授基本课程。个人主页:http://www.ktell.de/




~福利时间~


“墙”激起了你怎样的想象?

在不断流动和变化的世界中,

作为边界的“墙”还存在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说出你对“墙”的看法。

点赞数最高者,

我们将送出歌德学院《2048:我们的城市什么样》漫画书精品套装!



更多Typo 6项目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浏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