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歌德奖章”授予文慧、细川俊夫和玛莉莲·杜阿拉·曼加·贝尔公主
文慧 © Richy Won,细川俊夫 © Kaz Ishikawa
2021年“歌德奖章”(Goethe-Medaille)授予中国舞蹈家兼编舞家文慧、日本作曲家细川俊夫以及喀麦隆社会经济学家兼文化机构“doual'art(双重艺术)”主席玛莉莲·杜阿拉·曼加·贝尔公主。歌德学院将这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官方荣誉勋章,颁发给为国际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的人士。2021年为获奖者举办的庆祝仪式将在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诞辰日(8月28日)以线上直播的方式举行。
“歌德奖章”于1954年由歌德学院理事会发起评选,1975年被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确立为官方荣誉勋章。其候选人首先由全球各地的歌德学院与当地德国使领馆协商提出。由来自科学、艺术和文化领域的专家组成的“歌德奖章”评选委员会将根据提名的候选人确定初选名单,最终结果则通过歌德学院主席团确认。自1955年首次颁发歌德奖章以来,迄今为止,已有来自70个国家的357位各界人士获得了此项殊荣,其中包括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88年)、艺术史学家E·H·贡布里希爵士(Sir Ernst Gombrich,1989年)、著名影像艺术家白南准(Nam June Paik ,1997年)、钢琴家和指挥家丹尼尔·巴伦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 ,2007年)、作家约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 ,2011年)、艺术史学家和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克格瑞格(Neil MacGregor,2015年)、电影导演施林·奈沙(Shirin Neshat,2019年)、作家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2020年)等。此前曾获得过该奖项的中国人士为:著名诗人、翻译家和文学史研究者冯至(1905-1993),他于1983年获得该奖项;以及中国土木工程学家、桥梁结构力学专家和工程教育家,上海同济大学原校长、名誉校长李国豪(1913-2005),他于1982年获得“歌德奖章”。
歌德学院全球主席卡罗拉·兰茨强调说:“疫情给国际艺术交流带来了艰巨的挑战。数字化的沟通方式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在参与文化和教育活动及性别平等方面加剧了现有的不公。殖民时期遗留的权力关系和后殖民时代狭隘政权对自由的种种限制,反倒变得更为明显。三位获奖者丝毫没有畏惧这些挑战。他们在三个截然不同的国家,用各自在文化和公民社会领域的成就勇敢前行,并以艺术家的方式为构建开放、民主、平等的社会而努力——这一行为甚至也超越了国界。”
今年颁奖的主题是:“在全球协同的网络之中,文化是一种琼浆玉液。”歌德学院副主席兼歌德奖章颁奖委员会主席克里斯蒂安·冯·布劳恩评论道:“对歌德来说,血液和墨水是无法区分的两种物质:这两种‘琼浆玉液’的循环,使得生存和共处成为可能。今年的‘歌德奖章’获得者以极其出色的方式诠释了这幅画面。他们用艺术连接不同的文化,连接国内和国外,连接不同性别,也连接过去和未来。”
受疫情影响,2021年歌德奖章获得者无法一同前往德国领奖。因此,颁奖仪式将以线上典礼的形式于8月28日11时(柏林时间)开启,并通过歌德学院各官方渠道进行直播。活动将通过三段人物特写短片介绍获奖者的成就和影响。此外,魏玛艺术节也将直播线上典礼,并安排与歌德奖章相关的配套活动。为了让观众近距离了解获奖者的魅力,歌德学院还将举办多场线上新闻发布会。
— 获奖理由 —
《生育报告》剧照,© Lin Youyuan
文慧 属于中国舞蹈剧场的先锋人物,是中国第一个独立舞蹈剧场团体 "生活舞蹈工作室 "的联合创始人。她的编舞作品融入了纪录片元素和中国日常生活主题。她尤为关心历史在人们身体中所留下的痕迹,致力于将身体打造成“反思的档案馆”。例如,其作品《生育报告》、《记忆1:回忆》和《红》将个人的身体记忆当做跨越时间和见证历史的重要文献。她的作品往往扎根当地,但其舞蹈形式却受到世界各地思想的启发。评委会对此评价道:“文慧代表着中国独立而富有创造性的自由艺术界。这既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也讲述了官方叙事之外形形色色的日常故事。她用敏锐、细致的舞蹈剧场将不同媒体、记录元素和诗意力量融为一体,讲述了具有她个人色彩的来自中国的故事。”
© Kaz Ishikawa
细川俊夫(Toshio Hosokawa)是日本最著名的在世作曲家之一,也是德日文化交往的杰出代表。其作品涵盖歌剧、乐团作品、独奏作品、室内乐、电影音乐和日本传统音乐等多个门类。他的音乐语言既参考禅宗和佛教对自然的象征性诠释,又反映西方先锋艺术和日本传统文化之间的对立关系。其2018年在斯图加特首演的歌剧《地震·梦》由作家马塞尔•巴耶尔撰写脚本,借鉴了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小说《智利地震》的相关元素。评委会认为:“细川俊夫用音乐作品打开空间,连接世人。他的音乐用超验的特殊音调,使音乐厅成为一个全世界相遇的场所。在这个过程中,他既注重保持传统,又将具有文化特色的音乐鉴赏方式融入非凡的声音艺术作品之中。”
© Max Mbako
玛莉莲·杜阿拉·曼加·贝尔公主(Princess Marilyn Douala Manga Bell)致力于在清算德国在喀麦隆殖民史的同时,积极参与围绕殖民主义延续至今的影响所展开的社会对话。她把造型艺术和公众艺术教育视为推进社会转型和言论自由的工具。为此,她在喀麦隆港口城市杜阿拉参与创建了doual'art当代艺术中心。评委会着重强调:“玛莉莲·杜阿拉·曼加·贝尔以卓越的方式将公民的社会参与和国际文化创造相结合,并在对待社会冲突和历史问题时采取和解和面向未来的立场。在清算殖民所造成的不公和巩固喀麦隆身份认同方面,她提出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想法。”
— 获奖者介绍 —
© Richy Won
文慧,1960年出生于云南,是一位中国舞蹈家、编导、纪录片导演和装置艺术家。她最初接受的是民族舞训练,1985年至1989年就读于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之后在中国东方歌舞团担任编舞。90年代在美国和欧洲多地学习现代舞,包括德国埃森富克旺根艺术大学以及伍珀塔尔的皮娜-鲍什舞蹈团。1994年,文慧与电影人吴文光一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独立的舞蹈剧场团体——生活舞蹈工作室。文慧一直坚持以舞蹈剧场的方式介入社会。1999年创作的《生育报告》用身体作为抵抗的策略,展现女性在特定的时期中所处的文化和日常的复杂性。2004年她和她的团队创作的作品《身体报告》获苏黎世艺术节ZKB大奖。2013年,在歌德学院的支持下,生活舞蹈工作室制作了作品《红》,以此对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作为政治文化符号和集体意识一部分的样板戏进行了反思。文慧的作品在国际舞台上备受关注,作品长年参与欧洲的艺术节和中国的独立艺术节,2015年她的作品在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此外其作品还在美术馆、博物馆展出。文慧目前正在创作《我60》作品,该作品预计于2021年秋首演。文慧住在中国首都北京。
© Kaz Ishikawa
细川俊夫1955年生于广岛,1976年前往德国,师从尹伊桑和克劳斯·胡贝尔学习作曲。他很快在当代国际作曲界声名鹊起,并获得了多项作曲任务。2001年,清唱剧《广岛的无声之声》的首演大获成功。后来,他又创作了许多大型管弦乐作品,其中包括《织梦》(克利夫兰管弦乐团,2010年琉森音乐节)和《洋流》(维也纳爱乐乐团,2005年萨尔茨堡音乐节)。2013年,细川俊夫携根据格奥尔格·特拉克尔同名诗歌创作的女高音和管弦乐队作品《控诉》做客萨尔茨堡。自2003年起,他又陆续创作了系列乐器独奏和乐团作品《航程》。其中《航程之十》结合了日式竹笛“尺八”和西方乐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细川俊夫2001年起担任日本福井市武生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2004年出任东京音乐大学客座教授。小提琴奏鸣曲《创世纪》是其近作之一。2021年5月,指挥家长野健在易北爱乐厅指挥汉堡国立爱乐乐团完成了该作品的首演。细川俊夫曾多次荣获各类奖项,其中包括柏林爱乐乐团成立一百年作曲比赛一等奖、欧洲青年作曲奖、京都音乐奖和莱茵高音乐奖。细川俊夫现居日本横滨。
© Max Mbakop
玛莉莲·杜阿拉·曼加·贝尔公主1957年生于喀麦隆。她的曾祖父鲁道夫·曼加·贝尔(1873-1914)领导了一场反对德国殖民势力的重要抵抗运动,曾在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玛莉莲将致敬曾祖作为自己的艺术创作目标之一,希望借此为喀麦隆的政治记忆讨论做出贡献。此前,她曾在巴黎学习发展经济学,并自1994年起以开发专家的身份效力于世界银行和欧盟委员会。她是1991年在杜阿拉成立的doual'art当代艺术中心联合创始人,一直致力于打造非洲博物馆的未来和敦促殖民者归还掠夺的文化手工艺品。2016年,她作为非洲专家参与了歌德学院约翰内斯堡分院举办的洪堡论坛规划会议。2019年,她作为联合策展人策划歌德学院雅温得分院“记忆的负担”项目,将多个非洲国家对德国殖民统治的艺术研究汇集在一起。展览“喀麦隆国”是她近来发起的项目之一,相应的教育活动目前正在喀麦隆中小学巡回展出。此外,她在汉堡民族学博物馆策划的展览“嗨,汉堡!你知晓鲁道夫·曼加·贝尔其人吗?”也于今年四月开幕。该展览将一直持续到2022年12月31日。玛莉莲·杜阿拉·曼加·贝尔公主现居喀麦隆杜阿拉。
卡罗拉·兰茨教授(歌德学院主席)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歌德奖章”及历年获奖者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