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未来城市寓言?| 展览预告:泡泡后厂村



在“北京22”项目的框架下,由王佳妮、吴凯风和孙皓兮创作的影像装置“泡泡后厂村”将于2021年6月19日起在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的“灰盒子”空间展出。艺术家将出席展览开幕式及艺术家对谈。“泡泡后厂村”聚焦北京北五环外被称为“中国硅谷”的后厂村,以这一地区为例,探讨建筑、地理特征和物理空间如何塑造社会空间的形态,以及社会结构在何种程度上受到社会空间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该作品在“北京22”2020年研究项目资助下实现。


后厂村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西北角,这里曾经是一个自然村庄,后来又成为城乡结合部的聚落。如今,它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科技产业基地,坐落着包括腾讯、百度、网易和新浪等著名的IT巨头。如今,这个城市边缘中错落交叠各种形态的建筑形态,巨大如兽的办公大楼被宽阔的道路所包围,乐高式的门控厂区与密集的安置房和城中村混杂在一起。这个地区的地貌形态及其内生的社会结构凸显了当今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复杂景观。



本文图片版权:王佳妮,吴凯风

“泡泡后厂村”这一作品从城市物理空间、大厂组织结构、和信息茧房/过滤泡三个层面,解构后厂村的物理与虚拟空间。从物理空间角度,后厂村像是倒置的城市,或是一只翻过来的手套:公共空间被大量吸纳到大厂的巨型建筑内部,街道与公共空间单调枯燥,极度同质化。公共空间在这里消隐不见,城市形态也恰好成为了互联网大厂组织与规训系统的具象体现。



在组织结构方面,大厂里的“996打工人”的一举一动受到如同算法一般严密的观看与控制,和大厂外为其送餐的外卖骑手,深夜排队等候的网约车司机一样,成为算法时代的“组织人(Organisation Man)”。最后,互联网大厂每日吐出的算法泡泡逐渐弥漫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每个人头顶的“过滤泡(Filter Bubble)”。后厂村像是一个微缩版的未来城市寓言,我们每个人都在变成泡泡里的人,而这些泡泡正在笼罩整个社会, 整个城市......




“泡泡后厂村”这一作品借用泡泡的意象,将被称为“中国硅谷”的后厂村提取幻化为一座影像装置。7个悬置于半空中的泡泡既是互联网大厂的具象变体,也是其“过滤泡产生器”的抽象隐喻。连接泡泡与上空北京地图的一条条红线象征后厂村互联网人每日两点一线、循环往复的生活轨迹。7个泡泡内部播放着7段关于后厂村的影像。观者置身于封闭的泡泡结构中,通过多重感官体验建构起对于后厂村的想象、回忆、或再诠释……


“北京22”系列活动——

展览 “泡泡后厂村”


展览开幕:2021年6月19日,16:00展期:2021年6月19日至7月31日,周二至周日,12:00 – 18:00嘉宾:王佳妮(城市研究者,影像创作者,作者),吴凯风(建筑师)地点: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创意广场免费参观


“北京22”研究项目已进入第四年。该项目旨在资助围绕“乌托邦”主题、城市发展,以及北京在“京津冀”城市群规划战略影响下和筹备北京冬奥会进程中的持续性变革展开的研究。“北京22”项目由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资助。





主创团队



王佳妮,伦敦大学学院政治、社会学与东欧研究学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城市设计与社会科学硕士。关注不同维度、语境中空间、权力、关系的交互影响与作用。想做一双眼和一阵风;观察这个世界,再以自己的方式穿过它。



吴凯风,建筑师,美国耶鲁大学建筑学学士、硕士。曾任职于美国西萨·佩里事务所。作品涉及建筑设计、影像、装置、行为;通过身体与空间的互动,在日趋异化的世界中编织人与他者、与环境、与自己的联系。



孙皓兮,-> 热爱整活,喜欢用科技手段搞事做效果的赛博精神病。


项目团队

田野调研/概念策划/影像导演/摄影:王佳妮

概念策划/装置设计:吴凯风

装置设计/编程顾问:孙皓兮

海报设计:向丹瑞

音乐设计:蔡司晗

动画:刘轶男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歌德学院更多活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