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上海
2
习近平
3
新疆
4
鄂州父女瓜
5
乌鲁木齐
6
疫情
7
H工口小学生赛高
8
习明泽
9
芊川一笑图包
10
印尼排华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常德悲剧:让谴责无差别杀戮之声更加响亮一点
魏加宁:日本之所以能走出“大衰退”,靠的是不断改革,而不是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
泪目!8死17伤!江苏一职校持刀伤人案,背后隐情令人心惊!
突发!宜兴一学校发生持刀伤人案件!致8死17伤!太恶劣了!
一小学门口突发!多名学生被撞伤!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从基弗到博伊斯:当代艺术家是如何重构“德国森林”的?
Original
克里斯塔·西格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
2023-11-03
收录于合集
#德国
417 个
#森林
14 个
#现代艺术
2 个
#生态
36 个
在被纳粹分子神化之后,森林这一概念在近几十年开始回归艺术。| 图片(局部):© Adobe
被浪漫派所称颂的田园生活或许一去不复返,但德国的文化工作者仍在以批判、反讽和带有历史意识的方式对森林进行研究。你对德国/中国的森林有哪些想象?你是否也有过在森林中漫游的经历?欢迎在评论区中留言!
文 / 克里斯塔·西格(Christa Sigg)
🌱🌱🌱
一说起脂肪、毛毡和兔子,人们很快会联想到
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
——这些材料和主题,出现在其许多知名作品之中。比这还更为出名的,或许就只有他在当代艺术盛会“第七届卡塞尔文献展”上发起的植树行动:1982年,他计划用7000棵橡树,将整个城市空间变成艺术舞台。这也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尤为可持续的社会造型艺术。因为每个当时捐出500马克(约合250欧元)的人,都可以种下一株树苗;而在四十年后,它们已经成长为一片可观的阔叶林。这位在2021年5月迎来百年诞辰的行为艺术家,由此在生态领域取得了长远的成功。时至今日,这场“城市管理”行动仍作为最为昂贵的德国艺术行动,吸引着全世界的关注。
博伊斯在“第七届卡塞尔文献展”的植树行动 | © situaciones.info
“城市管理”行动改变了卡塞尔市的面貌:图中的橡树大道,即为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在近40年前的卡塞尔文献展上所种。| 图片(局部):© picture alliance/dpa/Uwe Zucchi
打破禁忌
艺术家在二十世纪下半叶重新研究树木和森林,绝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在被阴险的纳粹分子工具化之后,森林成为先锋艺术的禁忌话题。在民主德国的社会现实主义作品中,虽然偶尔会出现伐木工人的身影,但自然在其中仅仅充当背景的角色。无论是在东德还是西德,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都沦为庸俗艺术或地方艺术的主题。与此同时,旧沙发上呦呦鹿鸣的图案以及溪流横穿山林的画面,也仅仅只能引起少量观众的共鸣。这种几近媚俗的表现方式,展现的是一种深受高龄客户喜爱的完美田园风光。在《银森林的偷猎者》(Der Förster vom Silberwald)和《弗尔猎人》(der Jäger von Fall)等家乡电影中,也能找到类似的场景。
谁若刻意从艺术角度探究森林,必然会想到其他事情。例如,
安塞尔姆·基弗(Anselm Kiefer)
就以批判性的方式,在上世纪70年代对与
森林相关联的神话
提出了质问:他选取日耳曼民族引以为豪、后来又遭到纳粹滥用的条顿堡森林“赫尔曼之战”作为主题,在组图“世界智慧之路:赫尔曼之战”(Bilderzyklus Wege der Weltweisheit: Die Hermannsschlacht)中将对破败森林的描述与德国精神史上的伟大人物联系在一起,这绝非一时兴起。1982年被东德驱逐出境的
拉尔夫·克巴赫(Ralf Kerbach)
把德国诗人的头像安放在树桩之上。
乔治·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
1969年颠倒作画的第一个对象,也是一片森林;这虽然有一定的巧合成分,但继“颠倒的森林”之后,他又创作了一系列的颠倒主题作品,因而名扬四海。这也可被视作是在颠覆将森林视作心之所向和力量源泉的传统观念。何况没过多久,森林的确遭遇了打击:
上世纪80年代的酸雨
不仅腐蚀了树皮,也冲击了整个国家的意识。
安塞尔姆·基弗组图“世界智慧之路:赫尔曼之战” | © situaciones.info
在诗歌中绝迹
今天,人们无论是在文学作品还是电影中谈起森林,总不免闪烁其词:不是话带嘲讽,就是将它与环境破坏联系在一起。虽然森林已经与民族情绪鲜有瓜葛,但面对
埃尔德·法贝尔(Eldar Farber)
笔下那些看似浪漫的林间风景,人们必须知晓这位往来于柏林和特拉维夫两地的艺术家是大屠杀幸存者的后裔,他的观念深受家族故事的影响。慕尼黑女画家
艾拉娜·莱维坦(Ilana Lewitan)
一直在用自己的作品探究父亲的命运。他躲在灌木丛中,避开了纳粹分子的追捕。但莱维坦笔下那些光秃秃的大树看起来就像叉腿走路、耀武扬威的杀手团伙。森林就像一部惊悚片,在带给人庇护的同时,也让人感到毛骨悚然:这种矛盾性在牵扯上犯罪时达到顶峰,使得森林成为最为阴森恐怖的场所,常常被与荒野、可怕、原始联系在一起,甚至成为人们回归自然、与它融为一体的场所。
狼人的生活:在导演尼科莱特·克雷比茨(Nicolette Krebitz)的电影《狂野》(Wild)中,女主人公追随一匹狼的脚步,过上了荒野生活。| 图片(局部):© picture alliance/ZB/Jens Kalaene
最后这一点,也与一些人刻意逃离现代文明的做法十分契合。许多关于现代隐居者和避世者的纪录片,都对此有所记录。导演
尼科莱特·克雷比茨(Nicolette Krebitz)
将这种令人不安的感受表现到了极致。在电影《狂野》(2016)中,年轻的女IT专家阿尼亚捕获了一头狼。在本能的驱使之下,她以非理性的方式在家中与狼独处数天,并最终追随它进入树林。“在那里,她获得了灵魂的安宁。”这句话听起来像浪漫派的诗歌。不过,森林其实早已在诗歌中绝迹。
心之所向与迪斯科丛林
2019年去世的诗人
君特·库纳特(Günter Kunert)
,在上世纪80年代就安排森林完成了“谢幕”(“德国森林的谢幕”,刊于画册《森林》)。此前,纯粹的自然诗歌便因难以洗脱无病呻吟的嫌疑,而被以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尔(Hans Magnus Enzensberger)和君特·艾希(Günter Eich)为代表的诗人附加上政治和道德含义。
英格博格·巴赫曼(Ingeborg Bachmann)
的诗句“森林之中,不见树木”,则表达了“异化”这一诗歌主题。同时,森林也是精神状态的写照。没有其他地方会像德国这样,以感情色彩如此丰富的方式讨论树林。
Entfremdung
Ingeborg Bachmann
In den Bäumen kann ich keine Bäume mehr sehen.
Die Äste haben nicht die Blätter, die sie in den Wind halten.
Die Früchte sind süß, aber ohne Liebe.
Sie sättigen nicht einmal.
Was soll nur werden?
Vor meinen Augen flieht der Wald,
vor meinem Ohr schließen die Vögel den Mund,
für mich wird keine Wiese zum Bett.
Ich bin satt vor der Zeit
und hungre nach ihr.
Was soll nur werden?
Auf den Bergen werden nachts die Feuer brennen.
Soll ich mich aufmachen, mich allem wieder nähern?
Ich kann in keinem Weg mehr einen Weg sehen.
只有在这里,
亚历山德拉(Alexandra)
献给一棵“枯树”的挽歌(“大树,我的朋友”,1968)才能在生态运动出现前就红极一时。也只有在这里,森林才能进入迪斯科舞厅。Techno音乐的知名代表
沃尔夫冈·福格特(Wolfgang Voigt
)
希望把“国王森林”(Königforst, 1998年)这张专辑打造成德国的流行音乐。除在音调上与瓦格纳音乐存在关联之外,森林也或多或少地以反讽的方式,在其中扮演了向往之地的角色。
德国流行歌手亚历山德拉(Alexandra)至今仍以“大树,我的朋友”(Mein Freund der Baum)一曲广为人知。| 图:© picture-alliance/dpa
走进森林,也可以借助“古典”的方式:俄罗斯-德国作曲家
索菲娅·古拜杜丽娜
(Sofia Gubaidulina)
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就以轻松而细腻的方式收集“森林的声音”。而
克劳斯·朗(Klaus Lang)
则在其2006年的音乐剧《云杉》(fichten)中,把森林当作一种理念。舞台布景师克劳迪娅·多德勒(Claudia Doderer)创造了一片抽象的森林,观众可以在其间游荡,也可以静心聆听——漫步成为了一次思想的冒险。
森林现已成为一块投影布,映射出对未来的恐惧以及对气候变迁和生存基础遭到破坏的忧虑。另一方面,它又是宁静和单纯的象征。荷兰人
赫尔曼·德·弗里斯(Herman de Vries)
已经在弗兰肯地区的施泰格森林中住了50年。他就地取材,用树根和树叶进行艺术创作,却无需对作品做任何解读:“自然能够自足,也应该能够满足人类”——这便是这位九旬老者的人生信条。这对森林而言也再好不过。
荷兰人赫尔曼·德·弗里斯就地取材,用树根和树叶进行艺术创作:图为展览“赫尔曼·德·弗里斯作品全集(1957-)”展出作品“草本植物40种(2007年)”一角。| 图片(局部):© picture alliance/dpa/dpa-Zentralbild/Bodo Schackow
原标题
: 《当代艺术中的森林 | 迷失的纯真:从城市造林到迪斯科丛林》
作者简介
:克里斯塔·西格(Christa Sigg):作为一名艺术史学家,克里斯塔·西格经常撰文介绍五彩斑斓的文化主题。她重点研究艺术、建筑和古典乐,偶尔也会介绍一本精美的漫画小说。目前,她在慕尼黑生活和工作。
翻译
:徐胤
🌱🌱🌱
·
太初有树:神话传说中的德国森林
·
德国人为何如此钟情于“森林”?
·
这里是全德国最大的“无车化”住宅区,但是……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歌德学院在线杂志更多精彩文章。
轻触阅读原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