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宝之声 ☸ 断除人生憍逸来修行!(佛陀出家日特稿)

2016-03-16 如意心宝 如意心宝

《阿难出家空经》云:“若发愿出家,向寂静处跨一步之功德,已胜过诸三千界众生,于数劫中布施妻子儿女之福德。”


《大宝积经》云:“菩萨最胜利益,所谓出家。若乐出家者,则能摄取十种胜利:一者不著诸欲;二者乐阿兰若;三者行佛所行;四者离凡夫行;五者不著妻子,及以财产;六者离恶道因;七者修善趣法;八者宿世善根皆不损减;九者恒为诸天之所赞羡;十者一切鬼神恭敬守护。”


《宣说大种变经》云:“大千界众生,皆发趣菩提,假令尽一劫,男女以奉施。若人发道意,以信而出家,随佛而修学,其福胜于彼。过去未来世,一切诸如来,无有不舍家,得成无上道。三世一切佛,称赞出家法,若乐供养佛,当依佛出家。”

作为佛弟子,对于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几个特殊节日,必须铭记在心。农历四月初八是佛诞日,腊月初八是成道日,二月十五是涅槃日,而二月初八,则为佛陀出家纪念日。

记住这些日子,并非只为佛教庆典仪式所需,要知道,我等众生累劫以来无有休止的漂泊于轮回大海,到今生终于值遇佛法并获得未来解脱的希望,这一切莫不源自释尊之恩赐。就像《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当中所说,我们要修习佛法,必须具足八闲暇十圆满。而这当中,除了自身具足的人身等因素,余者悉皆与佛法相关,如于法生信、如来出世、佛已说法、佛法住世、自入圣教、师已摄受等等,无不仰赖大悲导师释迦圣尊方得以建立。尤其是在这个烦恼执着特别深重、五欲八风特别炽盛的五浊恶世,释迦牟尼佛能以白莲花般的大悲宏誓广转法轮救度众生,令我等不能不倍感庆幸,深切感念释迦如来之无上恩德!

除此之外,这几个纪念日还特别标示出修持佛法几个特别重要的时刻,由这几个时刻再联系释迦牟尼如来的有关记载和故事,可以为我们自身修行提供意乐、行持和方向上的指引。二月初八是佛的出家日,释迦牟尼如来舍弃王位、断发辞亲、出家修行的故事想必为很多人所耳熟能详、津津乐道。可是关于出家,仍然有诸多困惑摆在普通人乃至佛弟子面前。比如有人会说释迦牟尼如来是至尊的圣者,他出家乃是成就佛果的必然过程,非我等凡夫所能比肩;或者有人感觉自己修行的还不错,经咒念了不少,世间事业也很顺利,出家在家不是一样修行么?或者有人认为出家的僧众应是在尘世遭遇了什么挫折,诸如婚姻、家庭、事业等等,出家无异于对人生的逃避;还有人对出家根本无法理解,虽然在碰到问题时也会祈请佛菩萨保佑,然若值遇亲人出家务道,则完全不能接受……

对于这个问题,作为佛弟子,我们来谛听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教诲,自然会得到最佳答案。在《中阿含经》第二十九卷,有一部《柔软经》,释尊导师在其中对众比丘们,详细宣说了他出家前的生活以及他出家的动机,朴素亲切娓娓道来,当年传法场景跃然纸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释尊对众比丘们说:“那个时候,我在父亲悦头檀家时,各种受用无不具足。我有三个王宫,分别适于冬天、夏天和春天安居;离宫殿不远,建有植满青莲、红莲、白莲等各色莲花的华池;华池之畔,又植满修摩那华、婆师华、瞻卜华、修揵提华等等各种陆花;沐浴之时有四人服侍于我,沐浴完毕,在我身上涂抹赤旃檀香,所着衣物上下、内外、表里莫不崭新柔软;昼夜之间常为我撑起伞盖,夜里遮挡露水,白天遮挡阳光;不断地有伎乐来承事于我;别家对下仆、佣人、食客所给予的是糠食、盐粥,而我父亲家里,则给予他们米和肉的膳食……”

释尊具体然而平淡的将出家前的生活述说一番,依照世间的一般看法,这已经非常幸福了,因为此时的释迦王子已经“拥有”了世间可以享用的一切外在美好事物,要什么有什么,难道还有什么不幸福的吗?可是,大悲释尊偶然的把人生加以反省思考,就发现这些绝不是真正的幸福,不是“究竟无苦”,为什么呢?只因为人生还有无法摆脱的老、病、死三种根本大苦。

就像每个人都曾青春年少,在这样的时候尽可以纵情享受、挥霍时光,可是时间不会停留,老苦总会一刻不停的迅速迫近你的身边,我们怎么可以以当下短暂的青春而无视乃至嘲弄他人的衰老呢?我们眼下的身体虽然健康无病,但我们也不应忘记病苦不知何时就会来到我们身边;我们的生命是短暂的,耽溺于生的状态而忘记将死的事实,即便你有能力躲身于虚空、大海、乃至幽深的山洞中,死苦之手终究也会不期而至!

经过如是种种反思,释迦如来谆谆告诫众比丘道:“比丘们,这些就是三种憍逸。是哪三种呢?就是壮年憍、无病憍、活命憍。”而这些,又无非都是人生的幻觉。青春也好,健康也好,生命也好,都只不过是暂时拥有,但当这一切在无情的时间之流中日益脆弱时,人们就会莫名的焦虑乃至堕入痛苦的深渊。

为了保有幸福的幻觉,人们本能地对身边的变数感到不安和担忧,进而采取各种方式捍卫自己的当下所有——已拥有的不能失去,未拥有的希求更多……貌似幸福的表面却被患得患失、沉浮起落的心搅扰得动荡不宁。这样去看,人生果真是幸福的吗?所以,释尊最后以偈颂总结道:

“病法老法及死亡法

如法自有凡夫见恶

若我憎恶不度此法

我不宜然亦有是法

彼如是行知法离生

无病少壮为寿贡高

断诸贡高见无欲安

彼如是觉无怖于欲

得无有想行净梵行”

由这部经,我们可以了知,佛陀出家乃是大菩萨的行为,同时也是对人生缺憾和固有忧苦加以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抉择。若没有这般毅然斩脱尘累的决心、慈悲和智慧,便没有有震动天地的腊八成道,也就不会有我等众生赖以超出生死轮回的佛法甘露。出家之意义,本身就是要出离人生在世的种种执着,而能以精进的、专一的状态去彻悟人生宇宙的实相。这种修行并非对于现实的逃避、退缩,而是怀着对暇满人身的珍惜,以平等、清净、开放的心,更加积极的去解读和接纳周遭的一切,并源源不断地把解脱之方法、究竟之安乐带给身边所有人。正如古人所说:“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最难披!”“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古往今来,无数高僧大德身上所熠熠闪耀的正是这种精神!

明代高僧莲池大师出家后,曾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笔勾》,决意将世间情爱一笔勾销;

近世弘一大师出家前写信给妻子:“我放下了你,也放下了在世间累积的声名与财富”;

虚云大师曾在江西真如寺亲笔写下辞世歌:“少小离尘别故乡,天涯云水路茫茫。众生无尽愿无尽,水月光中又一场。但教群迷登觉岸,敢辞微命入炉汤!”

如是种种,印证着《贤愚经》中所言:

“出家功德,高于须弥,深于大海,广于虚空!”


如意心宝编译室

2016年3月14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