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JT&N观点|解读中国跨境电商在美商标侵权诉讼的新模式

李岚 金诚同达 2022-03-20

跨境电商商标侵权诉讼新情况

近年来中国跨境电商行业发展迅速,开始进入各海外市场,其中包括成熟的美国市场。许多中国消费者喜欢从美国海淘,但现在美国消费者也会从中国“海淘”。

与以往中国公司通过美国经销商或零售大卖场(贴牌或自主品牌)进入美国市场不同,现在中国公司通过阿里或亚马逊等网络平台以新的方式切入美国市场。业务优化给中国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的同时也使得中国公司面临新的法律风险,比如商标侵权诉讼的模式就有一些变化。

现在许多中国跨境电商卖家会直接收到美国法院的传票(主张中国卖家存在商标侵权),同时发现自己在平台账户上的资金已被冻结。这与传统分销业务模式下被诉的情况不同,以往通常是中国公司在美国的客户首先遭遇诉讼,然后由美国客户通知中国公司,随后美国客户会自己聘请律师在当地进行抗辩,中国公司的角色更多是提供后台技术资料支持以及“费用支持”,中国公司也不会出现自己的账户被冻结的情况,所以相对而言,影响比较间接。

原告起诉策略分析

在目前跨境电商的商标侵权案件中,原告通常采用四步走策略:

  • 通过浏览网店网页界面,收集并固定侵权证据(包括故意从法院所在地下单购买以增强法院管辖权基础)

  • 在美国联邦法院提起诉讼,同时申请单方临时禁令(具体是联邦民事诉讼规则中的Temporary Restraining Order),要求法院命令被告停止生产、进口、分销、许诺销售和销售相关侵权产品,转让域名、冻结资产以及提前完成证据披露。由于原告申请临时禁令是通过“听取一面之词”(ex parte)的法律程序,收到诉状和法院禁令通知前,中国公司完全不知情,也无从提前申辩或反对;

  • 通过电子邮件方式等形式将诉状和禁令通知送达到平台和卖家,冻结卖家在平台的账户使得卖家无法提现,并要求平台删除相关域名和网页;

  • 如果卖家与原告就赔偿金额达成和解,则可解冻,如果卖家不予理会,则过了诉讼答辩期后原告会向美国法院申请缺席判决,判决后从被冻结的账户划走赔偿金额。

这样的策略使得中国卖家比较被动。第一,店面经营受影响,后续继续支付到平台账户的其它资金也无法提现;第二,如果被冻结的资金数额不大不小,则是否聘请律师应诉也比较纠结,因为应诉效果心理没底,也可能没能挽回损失反而额外支付律师费;第三,答辩期只有短短21天,如果没有在21天内让美国律师应诉,则会被申请缺席判决。

被告应诉策略分析

那么中国卖家应该如何处理这种诉讼呢?如果我们把这种模式与传统分销模式的海外侵权诉讼进一步对比,就会发现,中国卖家所面临的这些问题正是传统业务模式下美国进口商或经销商被诉时面临的难题。所以,我们可以参考以往美国进口商或经销商被诉时如何应对一场美国诉讼,简言之,仍然是聘请美国律师在答辩期内应诉,确保不错过答辩期,然后应诉过程中与对方商量和解,尽量减少损失。具体而言包括几个方面:

  • 结合适用法律和事实情况分析案件最大风险(预测当地法院认定我方侵权的可能性大小和判赔金额高低)

  • 梳理我方可抗辩的理由(不侵权抗辩和赔偿金额抗辩等实体抗辩、送达和管辖权等程序抗辩等)

  • 诉讼成本分析(律师费用安排和预测)

  • 和解策略和节点把握(与对方谈判和解的底线、时机和策略)

对于这类案件而言,典型抗辩做法是提交抗辩(Answer to Complaint)或驳回诉讼申请(Motion to dismiss),同时申请解封(Motion to Dissolve)或申请提高担保金(Motion to Increase Bond),与此同时与原告开展和解谈判,以求尽快解封账户。

实际上,原告在跨境电商诉讼中所采用的这些方式方法,在以往传统诉讼中也是经常被运用的,比如绕过海外公约直接送中国公司,以及申请临时禁令。针对送达的方式,严格来说,原告在美国起诉中国公司,需要通过海牙公约要求送达方式的送达,但由于海牙公约送达时间较长(很多时候案件都已和解关闭,中国公司才从中国法院接到送达文件),所以美国原告向来都会千万百计避免通常其它替代方式实现送达,美国法院也有一套认定标准在特殊情况下认可其它送达方式。而临时禁令则类似于国内法院的财产保全,一般而言,法院签发临时禁令的前提是原告证明案件符合以下条件:

  • 原告存在一定胜诉可能性

  • 法律上没有其他充分的救济方法

  • 如果没有签发禁令,则原告可能遭受无法挽回的损失

同时,法院在签发临时禁令时还要衡量对比批准禁令时可能给被申请方造成的损失和如果没有批准禁令可能给申请方造成的损失。

结语

从业务层面分析,中国跨境电商所面临的这些新的法律问题,其实是中国公司从后台走向前台时所必然面临的新挑战之一, 中国公司从以往只负责加工,再后来到负责设计、加工、销售、物流,到现在逐步延伸到分销、零售、售后,中国公司跨越的价值链越长,所需要应对的法律风险就越复杂,但是,成功处理这些问题的经验和能力也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公司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作者简介

李岚

深圳办公室

  业务领域

  诉讼与仲裁

  跨境争议解决

  公司设立与合规

  联系方式 

  lilan@jtnfa.com

特 别 声 明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或其律师出具的任何形式之法律意见或建议。

如需转载或引用该等文章的任何内容,请私信沟通授权事宜。如您有意就相关议题进一步交流或探讨,欢迎与本所联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