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之优秀课程|《人类环境问题》:全景式认知环境问题,树立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道路自信
编者按
为增强课程思政育人合力,加强课程思政经验共享,我们将持续推出课程思政之优秀课程案例、聚焦建设动态、特色项目展示等模块。
自2021年10月,教务处公众号已陆续对教育部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在新华网“新华思政”版块展播的优秀课程以及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进行推送宣传。从本期开始,课程思政之优秀课程案例版块将陆续为大家展示中国人民大学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风采。本期推出的课程是环境学院吴健教授及其教学团队讲授的《人类环境问题》。
基
本
情
况
该课程是面向环境学院“经济学-科学”拔尖人才实验班学生开设的学科基础课,以及面向全校开设的通识核心课。主讲教师为吴健教授,团队成员包括马中教授、昌敦虎副教授、王克副教授与王晓霞讲师。
吴健教授
“
课程团队介绍
吴健:中国人民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和“教学标兵”称号获得者
马中: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马工程”教材《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主编、北京高等学校市级精品课程主持人
昌敦虎:中国人民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教学标兵”、“十佳班主任”称号获得者
王克:中国人民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青教赛”一等奖、本科课外教学优秀奖获得者
王晓霞:民建北京人资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先进工作者
本课程内容分为环境思想史、生物多样性与人类、大气污染与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水污染-水生态、可持续消费等五大模块,基于模块设置研讨专题。从局地-中国-世界的不同尺度,构建人与环境之间、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系统框架,全景展示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帮助学生了解近百年来的人类-环境关系变化、驱动因素演变以及未来挑战,理解环境问题的成因、机制和应对策略,启发学生的全球视野和未来思考,帮助学生建立对环境问题的认知与意识,从生态环境视角形成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断的深刻理解,树立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道路自信。
本课程采取多元教学模式。在课堂和研讨教学之外,结合生态环境热点时事组织京内外调研,系统理解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体现。
课程挖掘的思政资源分析
教学团队深入学习中国人民大学深化本科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思想,发挥本课程传道授业、立德树人的育人作用,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向学生清晰传递自然观、环境意识和全球生命共同体理念,培养深入理解人类环境治理挑战和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第一 First
培养学生形成全面认识、分析当前人类生态环境问题及其特征的能力,唤醒学生作为社会栋梁的责任担当与家国情怀,增强使命感和荣誉感;
第二 Second
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的生态环境挑战,了解“中国方案”的创新举措与中国环境治理对世界的贡献,诠释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主题,建立政治认同、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第三 Third
促进学生基于对人类命运的同情与关注,反思个体行为和社会选择,重塑价值观,培养学术的人类情怀、全球视野和未来眼光;
第四 Fourth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世界各国在全球环境问题解决中的合作与冲突,形成辨析环境问题上不同国家立场的政治敏感,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国际视野。
课程思政“N种打开方式”
01
引导学生认识国家战略
关注中国问题、理解中国现实
紧密结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响应生态环境领域的时事热点,适当调整授课和实践内容,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
“认识生物多样性”与中国生态智慧
02
利用国际环境话题
结合热点环境事件
如COP15和COP26等,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气候变化、绿色“一带一路”等话题,组织辩论、研讨和分享,引导学生理解环境问题的社会经济根源和政治复杂性。
► 《人类环境问题》课程团队带领2021-2022学年秋季学期通识核心课学生开展小组研讨
► 《人类环境问题》课程团队带领2020-2021学年春季学期通识核心课学生开展读书分享会
03
延伸教学
建设“行走的课堂”
走进南水北调工程、北京绿色交易所、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京翠湖湿地、京西稻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区,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好奇与兴趣,开发系统性和创新性思维。
► 《人类环境问题》课程团队带领2021级环境学院“经济学-科学”拔尖人才实验班学生在京西稻基地开展田间劳动实践
► 《人类环境问题》课程团队带领2019级环境学院“经济学-科学”拔尖人才实验班学生在北京市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保护实践与调研
►《人类环境问题》课程团队带领2021级环境学院“经济学-科学”拔尖人才实验班学生在北京翠湖湿地开展调研
► 《人类环境问题》课程团队带领2020-2021学年春季学期通识核心课学生在京西稻基地开展调研学习
文案 | 环境学院、教务处本培办
编辑 | 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