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探索 | 杨瑞龙:以“三个一流”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为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着眼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学校召开首次新时代人才培养大会,谋划部署面向2037建校百年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与行动方略,努力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跻身世界顶尖大学行列,以百年人大支撑教育强国,以人大百年夯实复兴之路,不负党和人民的期待和重托。
为落实人才培养大会精神,研究生院、教务处将持续组织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建设系列教学研讨活动,陆续推出教学改革成果、标兵典型案例、师生感悟分享等。
本期栏目聚焦国家一级教授代表杨瑞龙教授——《以“三个一流”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杨瑞龙,江苏昆山人,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一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崇实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5),兼任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理论经济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领域:制度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等。曾多次获孙治方经济科学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获第十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以“三个一流”
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学校面向2037建校百年的人才培养创新行动计划紧扣一个主题、统揽四条主线、贯彻五项原则,以培养“复兴栋梁、强国先锋”为中心目标,为深化学校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描绘了宏伟蓝图。行动计划目标清晰、任务明确,关键在于如何按照总体部署,把路线图变成施工图,把人才培养创新行动计划转变为实实在在的改革行动,一步一个脚印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的水平。
书院是落实人才培养创新行动计划的重要一环。学校的六大书院打破了学校内部传统的以学院为单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贯彻大学“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育目标,落实“通识培养”与“大类招生”的改革措施,推动“本硕博”一体化培育,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在书院内部共建共享。书院—学院协同育人机制,可以发挥1+1>2的效果,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下坚实基础,创造有利条件。未来,崇实书院将继续通过培养方案、教材建设、课堂教学三个环节具体落实行动计划,努力提升经济学类人才培养质量。
研制 一流培养方案
如何深耕五类人才、厚植五种重要素养、畅通六个关键环节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通过人才培养方案来体现,因此制定一个中国特色、国际一流水平的培养方案至关重要。书院以学部为单位,构建高水平大类培养体系,夯实部类课程基础,打牢扎实的学科基础。经过一年多调研协商与实践,崇实书院已经在部类学科基础课的设置形成了基本共识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后将在实践的基础上继续优化部类学科基础课,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
深化 一流教材建设
一个好的培养方案决定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与结构,而一本好的教材关乎每一个知识点的完美呈现。为加快构建中国自主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贯穿于教材建设,构建中国经济学系列教材,同时强化现有教材中的思政内容,用一流的教材来支撑一流的人才培养。
打造 一流课堂生态
一流的培养方案与一流的教材最终要通过一流的课堂教学来体现。崇实书院一直努力把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来抓。一是选拔、激励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学生口碑好、学术地位高的老师讲授部类基础课。二是开设平行竞争性课堂,实现跨院自由选择。例如,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都开设10个左右平行课堂,学生可以自由选课,课堂规模根据学生的选课量来调整,逐渐培育品牌课程;三是由书院协调授课教师研讨教学计划,逐步形成统一的教学大纲,规范教学内容。四是逐步在统一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设置题库,分阶段采取统一试卷、统一评卷的考核评价方式;五是配合教务处,督导部类基础课的教学过程;六是从博士生中选拔优秀助教,实现本研一体化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教学内容,例如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辅导课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未来,书院将不断完善“培养方案、教材建设、课堂教学”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控制体系。新时代中国人民大学人才培养创新行动计划的号角已经吹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把计划变成行动,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在2037年建校百年之际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中国人民大学以新型书院建设推动深化大类人才培养。学校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围绕“复兴栋梁、强国先锋”人才培养总目标,在充分尊重学院意愿基础上,综合考虑学校招生与培养实际,按照“以学部为单位设书院、一个学院归属一个书院”的原则,优化调整明德书院、明理书院,在校本部新组建新民书院、崇实书院、求是书院,在苏州校区新组建远见书院,形成覆盖六大学部与本硕博全体学生的新型书院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