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好,社区丨畅想多元主体共治下的社区生活圈,这些“街坊”有话说


多元主体共创美好

街区论坛

扫描二维码回看直播


Nov.29

全文共计5529字本文兼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信息量大阅读难度为★★★★☆



11月29日,由上海新华路街道主办,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承办,正荣集团“你好,社区”公益项目支持的“多元主体共创美好街区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论坛结合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重点样板社区共治单元主题与新华本土实践,汇聚政府、企业、基金会、学者、社造组织等多方声音,通过主题分享、闪电演讲等多种形式,共同探讨“多元主体共治下的社区生活圈”新议题。


这也是“你好,社区”支持举办的第二届年度主题论坛。今年1月,第一届论坛首次将社区治理的聚焦点落在企业身上,探讨了企业参与社区治理的挑战和路径。


▲“多元主体共创美好街区论坛”现场合影





15分钟,能在社区里做些什么?上海“2035规划”提出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正在为我们带来对未来社区的更多想象空间。作为上海市第一批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试点社区的新华社区,是两个重点样本社区的其中一个,它在风貌人文、空间品质、社区参与和自治共治等方面特色突出,并已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亮点项目。


新华街道副主任王岚女士首先发表致辞。她介绍,有着千年历史底蕴的新华社区曾经是许多知名工业企业的集聚地,拥有多家知名文化机构。在九十年代初经历了工业区向花园社区的转变后,新华社区不断往宜居宜业的人文生活区方向建设,以丰富的社区体验提升社区活力。“15分钟社区生活圈”项目启动后,社区不断优化布局,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的配置,搭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机制,在社区构建了15分钟人和人之间、人和社区之间的关系网络。


▲新华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王岚


“在人与人的连接当中,社区会变得特别丰富多彩,特别有魅力、活力和温度。希望关心社区的朋友、专业机构、社会组织能够到新华来,把新华作为自己参与社区实践、做社区实践创新、参与社区建设的热土。”王岚女士表示。


PART  01

新华15分钟生活圈规划与共治


在地专业社区规划师、营邑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的项目主管王英力介绍,新华15分钟生活圈社区规划在探索多元协作的主体转型,通过吸纳更多包括居民、白领、社会组织以及在地企业的社会主体能参与到规划中,并借助信息化,在技术层面将规划从传统的纸上调整到有智慧支撑的技术转型。


▲王英力丨《新华15分钟生活圈规划与城市空间艺术季的实践》主题分享


她分享,规划最重要是起到一定的统筹作用,首先是在行政内部建立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以街道为主体,把街道内社会主体的需求汇入到街道中来,通过街道调研、居委调研和实地调研等方式形成社区需求地图,并挖掘社区资源进行适配,以部门间的协同、与社区社会主体的协同来促进项目落成。后续,居民可以通过线下论坛、15分钟上海生活圈APP等渠道继续参与社区规划。“我们希望将‘未来的新华是怎样的’这个决定权交给社区里面所有的人。”


在地社区营造组织、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主任何嘉分享,大鱼通过设计各种维度的小行动和事件,不断和社区里不同的人来探讨在地的共识,用参与式的方式推进一个个项目,为长期的发展积累在地人的关系网和空间资源库,持续孵化在地的内生力,形成良性的生态。社区里的居民从被动参与、依赖政府和外部的投入,到重新认识社区,建立与社区的连接,接着到参与社区事务,共商社区的需求,再到为社区提案,一起行动,最后形成真正的多元主体协作共享,探索更深的议题和更深的合作可能性。每一个过程都有上面术的部分,更重要的是下面的土壤:社区里面有没有一个好的议事平台?大家是不是认识?有没有信息交流的平台?有没有途径从自上而下发起项目?能不能得到各种各样土壤的支持?


▲何嘉丨《事件与土壤》主题分享


“要使不同的主体得以持续变成一种在地力量,让共治成为可能,最大的结合点就是生活。我们需要的是共识,在共识中基于真实的社区生活——在新的时代人们想要过怎样的美好生活,作为行动者的我们怎么帮助人们塑造它。这是一个最不会出偏差的原点。”何嘉表示。


PART 02

谁是社区自治共治的主体?


在地艺术家代表、得译工作室发起人夏意兰回忆自己与新华结缘的故事。出于对艺术家与真实生活关系的反思,她和先生租赁新华路一个格子间,联合艺术家参与创作,希望把艺术家推出展厅,跟生活当中发生连接,并在真实的社会空间或者街区层面找到容纳艺术、展示艺术的空间,甚至唤醒居民做这样的事情,而不仅仅是展示艺术家的作品。在受邀请策划街区“一平米艺术计划”后,她们以“艺术便民”征集创意。这些创意涉及多元议题。带着想法来的人们都带着执行计划。“其实并不需要艺术家来帮忙,他们很多都是能够完成自己的创意。”夏意兰感慨道。


▲夏意兰丨《在街区生长的艺术便民》快闪分享


在此过程,她们发现,新华居民需要的更多是一个舞台来展示自己的想法,便推出便民服务的艺术橱窗,大家可以随意展示自己的作品,点亮居民的想象。


在地商户代表、斜杠空间主理人吴芳芳介绍她将国宾道百年老宅改造成斜杠空间——一个承载各种可能性空间。在与大鱼成为邻居后,斜杠成为大鱼社区营造的议事厅,她也由成为“旁听生”开始接触社区营造和城市更新。在第一届美好社区节上,她第一次感受到社区,斜杠第一次跟社区发生连接。2020年疫情期间,她与团队为新华社区的上班族免费送餐,满足一部分社群的刚需,并由此开始打破对社区的想象。


▲吴芳芳丨《一位社区营造旁听生的观察和实践》快闪分享


她们招募摊主,在小区院子里办起“野生市集”;举办“牛肉展”,科普牛肉部位,邀请居民品尝牛排;发起一周快闪主理人的活动,用来自不同领域的真实故事,让正在困惑的人们看到生活的可能性,成就更多自身的业。未来,她想象着可以对接更多自由职业者,与个体商业服务者共创斜杠共同体,联动资源、展示品牌,利益共享。最后,吴芳芳提出:作为在地居民,发起任何活动都有大环境的管束,正确路径和边界在哪里?


曹杨城市空间艺术季联合策展人、同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钟晓华认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从系统的规划到内容的设计,再到很多落地的项目,在她看来是一个清单、指南,告诉大家在“五宜六共”的指导下,怎样可以更好地梳理社区既有的资源,排摸它的短板,把原来的设施和有可能变成将来的设施和资源的东西进行再分类,最后进行规划,用一张蓝图干到底。


▲钟晓华丨《曹杨城市空间艺术季的实践》主题分享


她介绍,曹杨社区作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个工人新村,规划师汪定曾先生引入了邻里单位理念,造就了最早的生活圈样本。但与大部分老旧社区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样——物质层面设施陈旧,公共服务不足的问题;社会治理层面,历史遗留问题造成其背后的复杂性,它更大的问题是协调的问题和社会治理的难点;资源分散、隐形,怎么找到它们,激活它们;社会关系复杂,一件小事可能会触发很多关系。如何激活主体、突破边界的问题、理顺治理机制,是老旧小区改造要破解的机制难题。以空间为单位列出项目库和项目表,倒排时间表后,曹杨实行总规划师负责制,同时提出政府部门之间联动的行政线,城市更新建设合伙人的技术线和从镇街、居委会、业委会到社会组织及在地活力参与者的社会线“三线联动”。


上海首批社区规划师、同济大学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主任刘悦来介绍了他们在东明街道开展参与式社区规划实践,建立“1+1+N”参与社区规划的共建模式。第一个“1”是居民主理人,包含社区干部、社区积极分子等,他必须是能够持续下去,能发挥大家的专业性,同时又有更好的热情去跟社区连接;第二个“1”是具有专业知识的本土居民社区规划师,通过制定社区的三年行动计划参与提案,把自上而下的资源配置跟自下而上的民间提案发动起来。目前东明路38个居民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口号;第三个“N”是指学校、企业、商铺等社区内愿意参与进来的社会力量。刘悦来强调工作坊要with people,提案最后要by people。刘悦来和他的伙伴们以社区花园为路径推动社区营造,目前在上海直接规划营建的社区公园已有120多个,通过培训赋能,指导社区居民自己建设、维护的花园则有700多个。


▲刘悦来丨《东明实验:上海参与式社区规划探索》主题分享


他表示,这个案例最重要的是通过整体规划,让专业力量介入的同时也推动更多居民提案;其二是多层次的能力建设,人员层次从干部到青年规划师、人民社区规划师,其中还包括小小规划师在内,通过协商的工作坊机制形成共识。


PART 03 

何为社区自治共治可持续的土壤?


新华居委区副书记倪礼分享他在外国弄堂社区里多年的自治共治实践以及所面临的可持续的问题。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弄堂的物业构成方比较复杂,利益方多种多样,需求也是多种多样,诸如停车、绿化问题常引发居民矛盾。而原来的居委会干部以及最早期居民自治的骨干均年事已高。倪礼认为,接下来社会治理要引入好的项目和好的社区单位,将年轻人引入到社区治理当中来。2020年底弄堂历经改造后,在大鱼和街道的支持下召开共治会议,居民、警备区领导、社区单位共同讨论治理的方向。


▲倪礼丨《外国弄堂共治实践与共治基金的可能性》快闪分享


“自治和共治的目的是把身边各项资源有效调动起来,发动大家的能动性和凝聚力,让这个社区变得有序同时又有温度,把居民各项需求能够精准反馈给政府。我们可以把政府冷的制度通过大家的引导,让它变成有温度的、可持续地发展去解决问题。”倪礼表示。


社区治理与议事规则专家、萝卜规则社区发展促进中心创始人王静分享来自南宁的老友议事会实践。南宁在摸底调查后确定以“先自治后改造”的思路改造老旧小区——成立老友议事会居民自治组织来共同负责改造,解决改造中间存在的难点,减轻社区工作的压力。从2020年到2021年,南宁建立了421个社区议事的组织,其中选取了老友代表3000多名,召开了1000多场老友议事会,影响了上百个老旧小区在改造过程中间快速地议事和形成共识,规模化地推动了议事机制的建立。在当中,专业的团队主要负责协助和赋能的工作,培训社区的人员来筹建老友议事会,协助他们制定老友议事规则,培训社区的工作人员主持会议的能力和议事代表的议事能力,由他们来做居民自治的工作。


▲王静丨《南宁老友议事会的实践》主题分享


王静认为,通过老友议事会的平台,可以做到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由居民说了算,也增强了居民在改造中间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我们希望居民组织动员的工作,从老旧小区的改造开始,能够推动更多的社区问题的解决,比如物业矛盾问题、垃圾分类的问题。”王静如是说。


正荣集团品牌发展部总经理助理石斌 分享正荣集团在“你好,社区”方面的想法和实践。目前正荣集团支持的100多个社区项目覆盖了全国十几个省份,以打造美好社区生活作为核心价值主张。这些项目分为四个维度,包括社区设施常态化更新的基础营造;根据人们需求的变化在产品设计上进行空间的创新设计;发动身边的公益组织以及志愿者做社区的融合以及艺术美育。


▲石斌丨《“你好,社区”的创想与实践》快闪分享


石斌感慨道,“多元主体可以叫人人主体。因为只有每个人都是主体的时候才能真正创造美好生活、美好社区。我们现在提供服务,反过来我也是服务的受益者。”


上海市社区基金会带头人、上海浦东新区善行公益服务中心秘书长张佳华分享了他过去几年参与社区基金会运作和社区共筹的实践,探讨社区多元主体共治的土壤问题。社区基金会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通过社会化募款的方式筹款,委托第三方设计方案,并协调各种社区主体来推动社区改造更新问题的解决,同时也借这些方式去凝聚一批关心社区的人。推动社区型筹款的形式有很多:依托社区资产产生收益;联合社区不同伙伴举行创新形式的筹款,如市集、专项基金;共治基金;慈善晚会;在不同筹款平台展开众筹、联合劝募;网店;月捐等。


▲张佳华丨《社区型筹款与动员》主题分享


“在可持续土壤的探索上,失败的案例多于成功的实践。但动员居民的参与,捐款或是其他形式,都能使社区土壤慢慢发生变化,让更多人关心自我家园、关心社区的事。这需要长期在地的互相了解,居民对你有一些信任,而你更了解居民的需求。”张佳华这样理解。

 

在论坛的最后,分享嘉宾们就与会者关于“为何要形成多元主体共创街区”的问题,畅谈自己设想的未来城市——每个人都真正成为城市的主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承担一定的责任,跟其他的资源和相关部门协商共治,在多元主体的共创机制和合作中发挥各方之所长,在社区中收获温度和价值感,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社区治理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过程。社会发展到了这个阶段,很多的问题自上而下不能解决,需要采取自治、共治的方式。同时,社区有很多好的土壤在发展,包括社会学家、规划师,专业人士,在地艺术家等,很多人愿意投入到当中,有这样契合的氛围,让我们共同探讨这个话题。未来社区治理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和实践的空间。而在座的嘉宾、社会组织伙伴代表不同的多元主体,大家对社区都有情怀在,我们通过讨论和互相之间的合作,共创美好街区,这样在一起会觉得特别有力量。”王岚主任为论坛做总结。


感谢所有为论坛举办提供支持的伙伴。多元主体共创美好街区,是我们打造“人民城市”将长期投入实践的方向,期待接下来能更多“在一起”的机会为共治共创沉淀经验、建立合作,持续地为社区创造美好的未来。




多元主体共创美好街区论坛小组

主办方 | 新华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承办方 | 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

支持方 | 正荣集团“你好,社区”公益项目,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社造家,全民社造实践平台

直播支持 | 上海爱拍社区公益影像发展中心

传播支持 | 公益大爆炸

论坛策划 | 金静、浦睿洁、何嘉

活动执行 | 罗家彧、龚芷伊、张欢、陈斩风

视觉设计 | 许静、古玥




【你好,社区】是正荣发起的聚焦提升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行动计划,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关精神,践行正荣集团企业社会责任,搭建社区行动参与平台,凝聚多方力量,实现健康、互助、幸福的社区美好生活。


项目对接人:吴军军
联系邮箱:261974950@qq.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你好,社区丨畅想多元主体共治下的社区生活圈,这些“街坊”有话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