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 共谋乡村振兴之路

院办 乡村发现 2023-03-23

农业强国建设研讨会——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学习座谈会暨《中国农业何以强》新书发布会在湖南师大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举行


农业强国建设研讨会——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学习座谈会暨《中国农业何以强》新书发布会在湖南师大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举行

2023年2月26日上午,由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湖南省中国乡村振兴研究基地共同主办,湖南五八农服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农业强国建设研讨会——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学习座谈会暨《中国农业何以强》新书发布会”在湖南师范大学举行。 

会议第一阶段举行《中国农业何以强》的发布仪式,由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德祥主持,他首先对前来参加“农业强国建设研讨会——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学习座谈会暨《中国农业何以强》新书发布会”的领导和专家表示热烈欢迎,随后介绍了出席本次会议的嘉宾。 

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武吉海指出,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十一个中央一号文件,农业农村部门和基层同志反映很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是要把大经济搞好,国民经济搞好了,三农的投入和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才有保障。二是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衔接推进乡村振兴的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力争提高到中央财政60%以上,重点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针对性很强。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的持续改善、提升,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期关注,持续加大投入。《中国农业何以强》这本书坚持问题导向,很接地气,呼应了中央一号文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剖析了农业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湖南省委农办专职副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一级巡视员贺丽君指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目标,聚焦乡村振兴主题,突出工作部署指导性、政策举措针对性,既是全年工作重点的“任务清单”,也是指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操作手册”。他认为,建设农业强国应着重把握四个方面:一是要守牢确保粮食安全和防止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二是要增强科技和改革两个方面的驱动力;三是要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项重点工作;四是要强化投入、人才、机制三项保障措施。 

湖南省乡村振兴局法规处处长廖红兵祝贺新书《中国农业何以强》发布,赞扬陈文胜教授在“三农”领域耕耘不辍,佳作迭出,具有湖南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认为中国悠久的历史可以说就是农业立国的历史,中国农业的发展历史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总结。“耕读传家”精神已经融为中国精神的一部分。湖南是农业大省,期盼大家为湖南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走在全国前列献计出力,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智慧。

湖南师范大学党委委员、组织部部长沈又红在致辞中指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总体要求和具体安排。农业强国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农业大省湖南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与使命任务要贯彻的重大任务。本次发布的《中国农业何以强》著作成果,既是对建设农业强国的理论献礼,也是服务建设农业强国的坚实行动。同时,湖南师范大学也将继续依托自身特色,继续发挥学科优势、专业优势、人才优势、智力优势,整合资源力量,努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农业强省担当高校责任,贡献师大智慧,提供湖南方案。

中国农业出版社佳虹出版中心主任刁乾超指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具备了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基本条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正当其时。在此背景下,陈教授的《中国农业何以强》出版,很有意义,值得好好研读和学习。他认为该书的出版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第一,这本书率先发出农业强国应该如何建设这一引人深思的问题。第二,这是陈文胜教授多年深入“三农”一线工作研究成果的一次厚积薄发。第三,这本书拓展了学术性读物的读者阅读圈,让更多的人关注三农。同时他也表示,中国农业出版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抓手,创新出版形式,推出更多优秀的文化产品。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陈文胜从书的缘起、主要内容、回应社会关切的基本问题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中国农业何以强》一书。该书从中国之问、时代之问、现实之问、改革之问四个维度,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农业效益与粮食安全、农民增收三大重点,从中国农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出发,围绕农产品消费结构性变迁导致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农业主产区变迁导致的区域结构性矛盾、农地资源先天性局限导致的人地结构性矛盾、农业空心化与劳动力老龄化导致的城乡结构性矛盾等难点痛点,详细论述“强不强”“怎么强”,提出新时期的战略重点、如何激发动力,并以小岗村为例,回望和借鉴了改革出发点的历史,探讨了以品牌强农为引领推进农业发展质量变革、以绿色强农为取向推进农业科技发展变革、以城乡融合为突破推进农业发展动力变革、以社会化服务为关键推进农业发展效率变革的"农业强国"主攻方向的高质量发展导向下适合大国小农的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路径。

会议第二阶段进行嘉宾主题报告,由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陈文胜主持。

湖南省社科院原院长、教授刘建武表示,之所以国家对“三农”如此重视,就是因为“三农”领域是短板,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过去存在工农、城乡、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三大差别,毛主席说要用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三大差别,消除剪刀差的问题。这个难度很大,过程会比较曲折。解决“三农”问题很重要,如果没有乡村振兴,不仅没有中国式现代化,也不会有我们所设想的未来理想世界、理想社会。这就是为什么今天“三农”很重要,而且会越来越重要的根由。 

湖北省社科院原院长、研究员宋亚平认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农业增效难、农民增收难、农村发展难,直接影响到了国家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与持续发展。就如何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他提出了四条建议:第一,重新审视农村功能作用;第二,全面改造农业的产业形态;第三,大幅降低农民的人口比例;第四,逐步消灭落后的乡土村社。做到这四个方面,中国农业农村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路径就可以非常清晰地呈现。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贵州行政学院、中共贵州省委讲师团)原副校(院、团)长、一级巡视员,贵州省干部教育名师罗凌祝贺会议的成功举办,表示,陈文胜教授是一个担任过乡镇党委书记的“三农”专家,在“三农”专家当中他的经历是很特殊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贵州“三农”界的朋友们都认识文胜,贵州全国农村改革湄潭试验区也记得文胜,贵州的改革忘不了文胜,也感谢文胜。钦佩文胜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毅力、“比天还大”的“三农”胸怀和“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学者情怀。同时也钦佩文胜思考“三农”问题的系统观念,研究“三农”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国农业何以强》一书体现出作者思考研究“三农”问题的系统思维。 

中共遵义市红花岗区委党校高级讲师、罗凌名师工作室成员曾蕾讲述了贵州一个苗族山村用篮球赛“村BA”撬动乡村活力的故事。通过对当地的实地调查,她谈了几点感想:第一,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应该还是村民自己。第二,要重视村民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提升他们的主人翁意识,第三,乡村文化起着沁润人心、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而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交流和碰撞,“村BA”就是民族传统与外来运动的碰撞,也是城市街头运动与农村文化充分融合的结果。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王兴国表示,山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扎实有效的政策措施,聚焦重点、聚集资源、聚合力量,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各项规划任务实施,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他指出,乡村振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山东正在通过探索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方式,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力争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山东方案、贡献山东力量。 

农民日报社专职编委施维表示,农民日报是唯一一家面向“三农”的国家级主流媒体,有三个宗旨:为农民说话,让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这跟“三农”研究专家学者所做的工作一脉相承,期待能够把各位专家观点在报纸上体现,调动更多人来关注“三农”的发展。她认为,农业强国绝对不是一个产业的概念。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村必须富。这几个要点是相互交织和统一的,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强国的表述中也可以理解,农业强国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我们讨论农业强国的时候不能片面地看问题。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克俊认为,《中国农业何以强》一书提出了四个之问,回应了社会关切的问题,指出了出路在哪里,学术性、通俗性、适用性非常强,是一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本好书。同时,对于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建设农业强国的问题,他认为,农业强国是由农业强省构成的,而建设农业强国首先要依靠全国农业大省,使之成为根基。建设农业强省,就要紧紧把握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抓实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种业振兴,作为农业强国的基础工程。紧紧把握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作为农业强国的最大实力和底气。紧紧把握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紧紧把握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推进,紧紧把握制度创新的内在驱动。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江西社会科学》主编俞晖表示自己是学历史的,对于“三农”研究是外行,是抱着学习的态度而来。他介绍了《江西社会科学》刊物,表示该刊物对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没有严格的限制,因为学者都是从学生成长起来的,但希望研究生的文章要有新颖的观点,这是《江西社会科学》办刊的方向。 

湖南省人大农业委原主任、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宗林就如何打好破解粮食“两难命题”组合拳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一方面,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为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一直是中央对湖南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粮食生产投入多、成本高、风险大、效益低,地方政府和农民都缺乏粮食生产的内生动力。对此他指出,缓解这道“两难命题”,一是要明确定位,中央一号文件将“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列为今年乡村振兴九大任务之首,明确了实现目标与具体措施;二是要筑牢耕地这项粮食安全的根基;三是要抓住科技进步和装备优良这项关键措施;四是要为保障粮食安全要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刘茂松认为,湖南农业生物资源丰富,发展优势特色千亿产业有比较优越的生产条件。这就要求必须全面进行产业结构变革,打造千亿级优势特色农业全产业链集群,为此,他建议在全省实施“优质-特色-迂回-转化-营销”的优势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战略模式。一是首抓优种优品开发战略,二是创建高效特色专业生产带,三是建立工业装备农业的迂廻生产体系,四是发展工厂化再制造的现代制成品农业,五是按市场变化整合现代农业生产因素。上述五个方面是构成优势特色农业全产业链的有机整体,每个环节都极为重要,其中加工环节是战略重点,市场营销则是决定性环节。

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曾福生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有着深刻的内涵。中国很大,农业现代化实现以后必然能够建成农业强国。大国小农的农业现代化,要通过土地流转、生产方式的转变来推进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必须跟工农城乡关系结合在一起,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只有建立竞争力强、韧性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才能经得住外部冲击、跨界冲击,才能为农业现代化打牢基础。

湖南农业大学原副校长、省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会会长、教授邹冬生认为,农业要有所发展,必须改变对其内涵的认知。建设湖南农业强省是一个多目标的系统工程,一是要从政策和市场两方面“双管齐下”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二是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把农民组织起来,解决农业强省建设的动力问题;三是通过“产业变革”解决农业强省建设的延链强链问题;四是要“定向整合”解决湖南农业强省建设的环境提质问题,即定向展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五是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解决农业强省建设的关键支撑问题。

湖南工商大学教授柳思维,湖南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汤建军,湖南日报理论部主任奉清清,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陆福兴、瞿理铜,湖南省社科院人力资源与改革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文强,中共贵州省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副教授、罗凌名师工作室成员徐鹏,湖南省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蒋俊毅,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副教授、省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尹怡诚,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傅晓华,红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林波,湖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乡村振兴分院院长钟威,农创投资控股(深圳)有限公司投资总监刘海光,湖南五八农服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严心妤,湖南海星区域公共品牌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院长胡庆红,湖南节点数智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梅宇,中惠旅智慧景区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滋民,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博士后、助教游斌,博士研究生李珊珊、汪义力和湖南日报、红网等媒体记者参加了会议交流。



觉得好看点个【在看】再走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