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亚平:需要正视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当前,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农业增效难、农民增收难、农村发展难,直接影响到了国家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与持续发展。上自中央领导人,下到普遍老百姓,一提到这个问题便无限郁闷,非常头痛。
一,何为“千年未有之变局”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一直把农业农村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采取了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政策举措,如不断延长土地承包经营权期限、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减免农民税费负担、实施种田综合补贴、扶助“龙头”企业、培育新型主体、鼓励土地流转、支持规模经营等诸多办法。希望能够摆脱“山穷水尽”之窘境,开拓“柳暗花明”之新局。
当然,这些努力确实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至少延缓了“三农”问题走向恶化的脚步。但从整体上看成效并不大,没有真正转化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持久“动力”。实事求是地讲,农业凋敝、农民溃散、农村衰败的势头在很多地方仍然涛声依旧,包括土地、资金、人才与劳动力等诸多生产要素仍然一江春水般向非农领域流淌,农业副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不断显性化和严峻化。这就是所谓的“千年未有之变局”。
二,到底是谁“惹的祸”
主流声音认为,“三农”问题的久治不愈,病根还是“内因论”。如资源与环境约束问题、组织化程度低下问题、生产方式与增长模式陈旧问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失调问题、科学技术推广乏力问题,还有金融政策供给不配套、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问题等等。因此,多数人对中国农业产业的弱质性、农民群体的弱势性和农村社会的封闭性,持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抱怨。
其实,农业副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等现象的趋势化与严重化,关键的缘由并非是农民群体不种田,也不是地方政府不作为,更不是高层决策有失误,而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三农”之外的力量,即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这一时代浪潮冲击下的必然产物,也是现阶段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亦是世界先进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都曾经遭遇过的历史故事。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蓬勃兴起,世界范围内的农业农村便开始厄运当头,每况愈下。无论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也不管传统的个体农户还是新型的经营主体,凡属务农的劳动一般都呈现出不断内卷化的颓势。就算美国、日本等先进发达国家,农业经济看似繁荣昌盛,实际上也都是依靠政府特别优惠的政策扶助,包括各种名目的大量财政补贴,才能艰难地维持其生存和发展。所以,尽管我国目前农业凋敝、农民溃散、农村衰败的状态来势汹湧,犹如“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般,但尚不能称之为“奇葩”,只能算是时代大潮中的一朵浪花。
三,认清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自工业革命以来,紧密围绕工业经济活动的全要素生产率一直在突飞猛进地增长,始终雄居于国民经济各产业领域比较效益的“制高点”,这是新兴工业社会之所以成为传统农业社会“掘墓人”的核心原因。18世纪英国和欧洲的“圈地运动”,其血腥掠夺农业与残酷剥削农民的性质不容抹杀。然而,它创造了两个客观后果:一是为国家提供了大量市场化了的廉价劳动力,有效地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二是造成了广大农村耕地资源的高度集中,适应了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的内在要求。这两条,恰好为后来英国和欧洲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基础性保障。
同时,由于城市有利于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流通与配置,从而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中心舞台。放眼全球,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都在争先恐后朝着城市化的方向奔跑。对于广大农民群众来讲,城市不仅是一个宜居宜业的生活家园,而且这里还蕴藏着许多适合自己发展甚至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重要机遇。所以,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和农村生活模式已经无法承载广大农民群众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了。人们不断地向城市聚集既是天经地义的公民权利,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要求和必然表现。
完全可以断定,在工业化城市化时代浪潮的强劲冲击之下,传统的农业产业的逐渐溃败和农村社会的全面凋零,还有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包括绝大多数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领域转移,导致农业人口严重老化与农村不断空心化的悲惨格局,都将是无法躲避的时代宿命,带有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这种现象属于是全世界带普遍性的问题,不会因为哪个国家有所特殊性而可以超凡脱俗。
四,过去的许多“经验”实际上是教训
为了挽救农业凋敝、农民溃散、农村衰败的局面,这些年来我们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除了年复一年大规模的基本农田改造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之外,还有诸如“普九”运动;“税费改革”;“村村通”、“组组通”、“户户通”公路工程;基本养老与新型合作医疗,户户修建沼气池、家家改水改厕与旧房危屋改造,以及“乡村书屋”、“当家塘”等等,几乎年年都有新的支农政策出台和工程建设下村。据原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同志框算,2019年从中央政府到地方财政再到社会各界“合凑”,每年的各项支农款总额达到了5万亿元。
客观地讲,这些支农政策与工程建设(包括动员社会资本支农)都是政府为农村办的好事实事,也受到了农民群众的赞许。但是。这些宝贵的资源并没有起到挽救农业、留住农民、繁荣农村的理想功效。因为时代不同了,外部力量成为了事物变化的主要依据,工业化和城市化仍然发挥着强大的磁场作用和虹吸效应,诱惑农村的各种生产要素包括人口潮水般向城市涌动。就连当初为缓解农村缺钱困难而创立的那些农村商业银行,也很快变成了城市资本掠夺农民财富的“吸血鬼”。这种趋势下,你纵使有能力往农业农村投入再多的钱,结局也只能“打水漂”,拐个弯儿又很快回到了非农领域。
打个不适当的比喻,现在的农业农村就好比是躺在ICU里一个病入膏肓的危重患者,浑身插满了输血、输氧、输液、导食、导尿和监测仪器的各种管子,每天消耗着大量的富贵资源。明知其必死无疑,却仍然全力以赴地进行着抢救。这样搞下去,最后必然会是无可奈何的人财两空。
所以,一些地方不计成本地抢救农业产业与乡土社会的许多作法,包括支持鼓励农户埋头种植与盲目养殖,“一窝风”地开展并无真正特色的乡村旅游;运用行政和规划手段推动并组合村;选派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担任“村官”;教基层干部精心描绘“富春山居图”;倾力打造浓郁“乡愁”等实践活动,实质上都是怀念即将消亡的旧时代而谱写的一首首挽歌。但是,传统的农业农村社会已如那艘撞上冰山的泰坦尼克号游轮,尽管你一直在深情地吟唱着“我心永远”,这条船却不可避免地会在茫茫冰海中沉没。
五,恐怕还得要顺应时代潮流
孙中山先生曾经强调过: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面对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农业经济与传统的农村社会已经明显地走到了终结点,与之相依存的整个制度系统和多数政策手段皆不能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要求了。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工业化、城市化这个历史大趋势、时代大方向、社会大格局,正确分析、具体解剖、科学判断我国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阶段状况、本质属性、主要特征及其何去何从。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我们有必要冷静地回顾和总结一下这些年来中国“三农”工作的所思所想与所作所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换观念,审时度势、因地制宜,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新理念、新路径来重新探索、谋划、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融合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框架和新格局,把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和方式方法的换代转型挺在前面,整体上努力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错误,这样才能让乡村振兴战略的很多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步一个脚印地朝前推进,从而切实推进农村产业的全面创新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转型。
觉得好看点个【在看】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