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心系西部教育,为这位卡特青年学者点赞!
在距杭州近1500公里外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红光村小学的启真教学楼里,有着这样一块牌匾,上面记录着“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启真教育基金”的字样以及该基金的来历故事。设立三年来,启真教育基金资助了数十位当地教师、学生以及困难家庭,帮助更多的孩子圆梦。它的背后,凝聚着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博导,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仲英青年学者龚斌磊老师和他爱人钟璐女士关于公益教育事业的理解与体悟。
朴素心愿:“我想用奖金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启真教育基金是由龚斌磊、钟璐夫妇共同设立的。谈及此事,龚老师高兴地说,“我的爱人非常喜欢小孩子,也特别支持帮助孩子们读书,前前后后我们一起做了很多工作。”龚斌磊夫妇同心协力,结合近年来浙江大学对贵州省的对口支援工作卓有成效的基础,夫妇二人最终决定将奖金捐到贵州省台江县,助力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并改善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就学的问题。“在陈立群校长的带领下,台江县本科上线率从10%提高到79%。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大学学费和生活费的压力,特别是非建档立卡户。我们选择台江县最偏远的村庄,希望能够尽绵薄之力,帮助当地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生活困难的乡村教师和家庭遭遇变故的中小学生。”
逐渐地,一个“将奖金捐到有需要的地方去”的朴素想法慢慢壮大、成熟,嵌入了更多公益特色。身为教师队伍的一员,龚斌磊深深地理解教育扶贫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乡村教师的辛勤付出和默默守护。除了学生群体这个帮扶对象之外,启真教育基金还专门成立了乡村教师发展基金,以便为乡村教师群体提供一定的支持和保障。“我们去调研后发现,当地的乡村教师其实面临着很大的生活困难,挺不容易的,因此也希望用这笔钱为他们做点什么。”结合台江县当地的实际需求和现实条件,启真教育基金面向的资助对象涵盖了红光村从幼儿园到大学研究生阶段的孩子们、当地的乡村教师以及浙江大学在读的贵州籍学生。在助力农村教育事业的同时帮助更多的孩子们实现求学的梦想。
教育帮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传递爱与希望”
自基金设立以来,龚斌磊夫妇多次到贵州省台州县走访调研,了解当地的发展情况以及孩子们的成长环境。“我的爱人心思细腻,想到冬天天气寒冷,孩子们在上学路上或是写字的时候可能会冻手,在我们去之前就为村里的小朋友每人准备了一副手套。”龚斌磊夫妇带去的手套温暖了孩子们一双双长满冻疮的小手,在捐资助学的同时更是通过实际行动传递了脉脉温情和满满关怀。此外,他在当地调研的过程中也愈发意识到青年教师参与公益事业的重要性。“我们去了之后就发现,学校里一些硬件设施比如教学多媒体设备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其实只是因为缺乏WIFI信号放大器,但大家之前一直搞不清楚为何无法上网教学。”龚老师一行的深入走访能够帮助当地老师解决这些问题,真正盘活教育资源,将公益越做越细。“公益不仅是捐钱,而是通过细心观察,去提供别人真正所需要的帮助。我们今年去台江,与受资助的大学新生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因为好多学生都是第一次走出大山,他们在校园里的任何问题都可以联系我和我的学生们,希望更好地帮他们适应大学生活。”
“三农”情怀:“看见他人的生活,做好本职反哺社会”
无论是将革命老区的案例纳入课堂教学,还是带领学生赴贵州革命老区和浙中革命老区调研扶贫成果,龚斌磊始终以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实践—科研”育人全过程,以培养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青年人才为己任。据悉,龚老师即将在春夏学期开设《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通识课,课程主要面向涉农、涉能源专业的理工科学生,希望借此提升他们感悟报效祖国的责任和使命。“国家对每位大学生的财政拨款,是千千万万纳税人的血汗钱,我们的学生应该意识到这一点。不能只是满足于过好自己的‘小家’,还要多想想能为社会、为他人做点什么。”龚斌磊以身作则,将专业所长与公益事业相结合的报国情怀激励着更多的学生传承、弘扬浙大“求是创新”精神,在实践中投身我国的“三农”事业,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公益是事关长远的社会文化。”结合自己留美多年的学习与工作经历及成立启真教育基金以来的所见所感,龚斌磊认为所谓公益是一件细水流长、久久为功的志业。三年来,启真教育基金共资助了30位大学生、17位乡村教师以及10个困难家庭。让龚老师感到欣慰的,不仅是这一串数字,更是数字背后每一个学生、教师和家庭的笑脸。“特别要感谢浙大教育基金会老师们的指导,感谢作为执行机构的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老师们的辛勤付出,也感谢中组部对口支援扶贫干部和贵州当地政府的支持。”龚斌磊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教育帮扶的事业中,推动我国乡村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帮助当地孩子们实现求学的梦想。“其实人人都有公益心,都有想要去做慈善、做公益的触发点,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冲动,让公益的种子慢慢长大,是我们将启真教育基金建设成一个公益平台的意义和动力。希望能以此带动更多的人加入我们、投身公益事业,让我们的工作更加内生驱动,更加充满人文关怀。”
图文素材来源于受访者本人,部分由陆娅婷整理
文 字:李妍卓 华向理
排 版:文宣部学生融媒体团队 郑灵珊
责任编辑:华向理
终 审:满 丰
来源: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