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系西部教育,为这位卡特青年学者点赞!

浙大卡特三农智库 浙大卡特三农智库 2023-10-24

在距杭州近1500公里外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红光村小学的启真教学楼里,有着这样一块牌匾,上面记录着“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启真教育基金”的字样以及该基金的来历故事。设立三年来,启真教育基金资助了数十位当地教师、学生以及困难家庭,帮助更多的孩子圆梦。它的背后,凝聚着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博导,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仲英青年学者龚斌磊老师和他爱人钟璐女士关于公益教育事业的理解与体悟。




朴素心愿:“我想用奖金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龚斌磊一直以来对自己的要求。2020年,龚斌磊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长江学者并获得了30万元奖金。出人意料的是,他做出了将奖金悉数捐出的决定。“拿到奖金后,我就在想如何用奖金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但具体的形式其实最开始并没有想好。”龚老师坦言,之所以成立“启真教育基金”,是因为受到了学校里其他致力于捐资助学事业的师长的感染和影响。“吴晓波教授是我在浙大读本科时的院长,他拿出100万奖金设立‘浙江大学昭华创新创业基金’鼓励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的青年创新创业,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故事给了我很大启发。而我入职浙大后的院长郁建兴教授,利用奖金设立公忠坚毅学生发展基金的善举,也同样深深打动和鼓励了我。和师长们交流后我更加明确了设立专项基金、资助有需要的地方发展的想法。”
值得一提的是,启真教育基金是由龚斌磊、钟璐夫妇共同设立的。谈及此事,龚老师高兴地说,“我的爱人非常喜欢小孩子,也特别支持帮助孩子们读书,前前后后我们一起做了很多工作。”龚斌磊夫妇同心协力,结合近年来浙江大学对贵州省的对口支援工作卓有成效的基础,夫妇二人最终决定将奖金捐到贵州省台江县,助力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并改善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就学的问题。“在陈立群校长的带领下,台江县本科上线率从10%提高到79%。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大学学费和生活费的压力,特别是非建档立卡户。我们选择台江县最偏远的村庄,希望能够尽绵薄之力,帮助当地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生活困难的乡村教师和家庭遭遇变故的中小学生。”



说起基金名字的来历,龚老师表示,自己当年在浙大的求学故事以及学成回国后返校教书的经历都让他对浙大校训“求是”的精神产生了深深的认同。“‘启真’二字一方面是取自校歌‘昔言求是,实启尔求真’之句,既是承接‘求是’精神,同时也希望借此激励台江县红光村的孩子们努力‘探索真理、追求真理,勇于担当、敢为人先’”。另一方面,龚斌磊介绍,他们也给家里的孩子起了“启真”的名字,寄托了同样的期望,“等孩子再大一点希望能带着他们去红光村认识其他小朋友,我想,这也是对公益精神的教育和传承。”
逐渐地,一个“将奖金捐到有需要的地方去”的朴素想法慢慢壮大、成熟,嵌入了更多公益特色。身为教师队伍的一员,龚斌磊深深地理解教育扶贫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乡村教师的辛勤付出和默默守护。除了学生群体这个帮扶对象之外,启真教育基金还专门成立了乡村教师发展基金,以便为乡村教师群体提供一定的支持和保障。“我们去调研后发现,当地的乡村教师其实面临着很大的生活困难,挺不容易的,因此也希望用这笔钱为他们做点什么。”结合台江县当地的实际需求和现实条件,启真教育基金面向的资助对象涵盖了红光村从幼儿园到大学研究生阶段的孩子们、当地的乡村教师以及浙江大学在读的贵州籍学生。在助力农村教育事业的同时帮助更多的孩子们实现求学的梦想。




教育帮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传递爱与希望”





作为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青年教师,龚斌磊明白,处理好“三农”问题对于我国有着特殊的重要性。而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教育是阻断贫困向下传递、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不二法门。“其实当地人也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但家庭经济条件实在有限,有些孩子还是早早就离开校园,在外打工养活自己、补贴家用。”在龚斌磊看来,孩子们代表着未来和希望,通过资助他们上学,帮助当地培育人力资本,“有人就有发展的奔头,发展好了就能留下更多的人才,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主战场在农村,主力军是青年,主引擎是科技,主动脉是教育。”
自基金设立以来,龚斌磊夫妇多次到贵州省台州县走访调研,了解当地的发展情况以及孩子们的成长环境。“我的爱人心思细腻,想到冬天天气寒冷,孩子们在上学路上或是写字的时候可能会冻手,在我们去之前就为村里的小朋友每人准备了一副手套。”龚斌磊夫妇带去的手套温暖了孩子们一双双长满冻疮的小手,在捐资助学的同时更是通过实际行动传递了脉脉温情和满满关怀。此外,他在当地调研的过程中也愈发意识到青年教师参与公益事业的重要性。“我们去了之后就发现,学校里一些硬件设施比如教学多媒体设备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其实只是因为缺乏WIFI信号放大器,但大家之前一直搞不清楚为何无法上网教学。”龚老师一行的深入走访能够帮助当地老师解决这些问题,真正盘活教育资源,将公益越做越细。“公益不仅是捐钱,而是通过细心观察,去提供别人真正所需要的帮助。我们今年去台江,与受资助的大学新生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因为好多学生都是第一次走出大山,他们在校园里的任何问题都可以联系我和我的学生们,希望更好地帮他们适应大学生活。”






“三农”情怀:“看见他人的生活,做好本职反哺社会”





谈及自己的本职工作,龚斌磊把农经学科比作“乒乓球项目”:农经是一个规模很小的学科,但以“三农”为研究对象注定了它对于中国的特殊意义,就像一颗小小的乒乓球对于中国的意义。“农经研究为什么重要呢?打个比方,小朋友放学后必须先做好作业,才能尽情的去玩。一个国家的发展,首先是解决填饱肚子的问题,才可能去发展二三产业。农业技术水平就好比做作业的速度。做作业速度快了,就有更多时间可以开心玩耍。农业技术水平高了,在保障粮食安全过程中就可以省下更多人力物力和资源,投入到非农产业中,从而推进国家的发展。”一直以来,龚老师始终坚持专业与实践相结合,将三农情怀贯穿于立德树人的事业中去。“设立启真教育基金的另一个初衷是为了带学生们多看看真实的社会环境,一方面提升他们的情操和对三农事业的认同感,另外一方面也能够帮助他们寻找到真正值得做的研究问题,这样才能培养‘爱三农、懂三农’的人才。这也是浙大农经系的一种传承,我读书时,钱文荣、郭红东等老师就常带我们去调研,我工作后,黄祖辉、陈志钢等老师也时常带我们跑基层”。实践证明,走访红光村的过程为龚斌磊及其学生团队提供了研究灵感和新的认识。“我们目前主要进行的是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效率的研究。调研中一个有意思的发现是,留在当地工作的居民,虽然工资低一些,但能够更多地陪伴家人并且更好地教育小孩,孩子上大学的比例较高。而家长长期进城打工的家庭,收入高一些,但是小孩没有人管,成绩差一些,考上大学的比例就低。这就让我切身体会到了乡村振兴的重要,这也和国际上强调包容性发展的精神是契合的。”在田野中感悟科研使命,不断地用研究成果推动现实生活的改善,这是龚斌磊投身公益事业、开展教育帮扶工作的心得体会。
无论是将革命老区的案例纳入课堂教学,还是带领学生赴贵州革命老区和浙中革命老区调研扶贫成果,龚斌磊始终以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实践—科研”育人全过程,以培养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青年人才为己任。据悉,龚老师即将在春夏学期开设《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通识课,课程主要面向涉农、涉能源专业的理工科学生,希望借此提升他们感悟报效祖国的责任和使命。“国家对每位大学生的财政拨款,是千千万万纳税人的血汗钱,我们的学生应该意识到这一点。不能只是满足于过好自己的‘小家’,还要多想想能为社会、为他人做点什么。”龚斌磊以身作则,将专业所长与公益事业相结合的报国情怀激励着更多的学生传承、弘扬浙大“求是创新”精神,在实践中投身我国的“三农”事业,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公益是事关长远的社会文化。”结合自己留美多年的学习与工作经历及成立启真教育基金以来的所见所感,龚斌磊认为所谓公益是一件细水流长、久久为功的志业。三年来,启真教育基金共资助了30位大学生、17位乡村教师以及10个困难家庭。让龚老师感到欣慰的,不仅是这一串数字,更是数字背后每一个学生、教师和家庭的笑脸。“特别要感谢浙大教育基金会老师们的指导,感谢作为执行机构的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老师们的辛勤付出,也感谢中组部对口支援扶贫干部和贵州当地政府的支持。”龚斌磊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教育帮扶的事业中,推动我国乡村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帮助当地孩子们实现求学的梦想。“其实人人都有公益心,都有想要去做慈善、做公益的触发点,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冲动,让公益的种子慢慢长大,是我们将启真教育基金建设成一个公益平台的意义和动力。希望能以此带动更多的人加入我们、投身公益事业,让我们的工作更加内生驱动,更加充满人文关怀。”



图文素材来源于受访者本人,部分由陆娅婷整理

文     字:李妍卓 华向理

      郑灵珊

终     审:满   丰

来源: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

喜讯|浙大“卡特”2个项目获批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欢迎报名|2022第三届数字农业论坛


FSP Lab第四讲|Jessica Leight:中国外商直接投资自由化:对结构转型、婚姻和生育的影响


新闻速递|追寻探访党的革命足迹 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