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卡特三农智库

其他

通知|中国合作经济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一届中国合作经济中青年学者工作坊征文启事

1923年1月,列宁口授《论合作社》一文,提出了关于通过合作社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作为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当时对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也有着重大的启示作用。今年正值列宁《论合作社》发表100周年,为进一步发掘、研究和传播《论合作社》一文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展示我国农民合作社创新发展的研究成果,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安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拟于2023年10月在安徽合肥联合举办中国合作经济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一届中国合作经济中青年学者工作坊,会议主题为“纪念列宁《论合作社》发表100周年”。会议将邀请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做主旨报告。为开好本次会议,充分发挥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和中国合作经济中青年学者工作坊在促进合作经济学术成果交流、提升学术研究水平以及服务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围绕本次会议主题和以下重点议题,现面向国内外公开征文,现将有关事项通告如下:一、会议时间及地点会议时间:2023年10月14日-15日(13日报到)会议地点: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市)二、征文参考选题方向(包括但不限于)1.列宁合作社思想研究2.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成效研究3.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研究4.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新发展研究5.农业产业组织融合发展研究6.大国小农与农业转型研究7.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研究8.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研究9.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研究10.其他相关研究三、征文要求1.篇幅以8000—20000字为宜2.在追踪理论研究前沿的同时,关注中国“三农”的现实问题3.注重思想性和原创性,突出新观点、新证据或新方法4.参照《中国农村经济》体例写作四、其他相关事项1.征文邮箱:cscecoop@163.com(请在邮件的主题上注明“中国合作经济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征文”字样,附件中的论文文件名称请用“单位名称+通讯作者名字+文章题目”命名)2.征文截止日期:2023年9月30日3.征文评选:组委会将对征文综合择优评选,共设一等奖2篇,二等奖5篇,三等奖10篇。年会得到多家期刊杂志的支持,组委会将推荐优秀论文进入期刊杂志的匿名评审程序。五、会务联系方式会议后续信息发布网址:www.sinocoop.com(学会网站)会务组联系人:庞帅(中国合作经济学会)邮箱:cscecoop@163.com电话:18519274379王士海老师(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邮箱:wshsdws@ahau.edu.cn梁巧老师(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邮箱:liangqiao2323@zju.edu.cn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安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2023年6月26日◆媒体聚焦|“千万工程”20周年嘉兴研讨会:专访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钱文荣◇观点|《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郭红东
2023年6月26日
其他

媒体聚焦|“千万工程”20周年嘉兴研讨会:专访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钱文荣

近日,由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智库联盟联合主办,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和嘉兴学院中国共同富裕研究院共同承办的高质量发展智库论坛·“千万工程”20周年研讨会举行。会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浙江省社科联领导,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大学、嘉兴学院等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智库联盟成员单位专家学者、示范村书记代表80余人共聚一堂,交流探讨。研讨会现场,中国网嘉兴专访了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钱文荣。◆观点|《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郭红东
2023年6月25日
其他

观点|《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郭红东 曾亿武:数字乡村建设的价值意蕴、本质规定与实施路径

“如何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等基本问题作出回答,以提升对数字乡村建设的理解和认知,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发展和政策完善。PART
2023年6月22日
其他

新闻速递|“千万工程”的巨大贡献与深远意义”--记农经系教工党支部理论学习

“千万工程”是源自一项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民生工程,现已成为改写当代中国三农历史的伟大工程,它成效显著、影响深远,具有全国和世界意义。为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千万工程的价值认知和实践经验,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农经系教工党支部于6月19日上午在公共管理学院112报告厅开展关于“千万工程”的理论学习,特邀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农业经济与管理系黄祖辉教授作《“千万工程”的巨大贡献与深远意义”》的主旨报告,会议由支部书记梁巧教授主持。黄祖辉指出,20年来,“千万工程”经历了从温饱型生存需求向小康和共富型发展需求的演变,不断迭代升级。这是一条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推动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产生积极的直接和间接效应,造福万千农民群众。2018年9月,“千万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接着,他指出“千万工程”对乡村带来最直接和最显性的变化是人居环境的改善和乡村公共服务的设施及治理能力的提升。乡村容貌的美化净化、乡村文化礼堂的建立和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乡村农文旅产业发展、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及村与村的联盟化发展。他补充道,事实上,“千万工程”在改善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的同时,也改善了乡村营商环境。20年来,许多传统村庄演变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空间,促进乡村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整合城乡资源和激活发展动力。在报告的最后,他提出“千万工程”带给我们五点重要启示。他特别强调,乡村建设要重视普惠性、基础性和兜底性,要注重发展性、动态性和差异性。“千万工程”是一场持之以恒、与时俱进的变革,是一项系统的、整体推进的伟大实践,是一个乡村振兴、民族复兴的新战略,一条城乡居民共富的新路径。◆观点|茅锐:我国城乡融合的逻辑演变规律及对策建议◇观点|郭红东:脱贫地区特色农业如何提档升级◆新闻速递|2022年墨西哥农村发展与反贫斗争研修班顺利开班◇“低碳农业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学术研讨会暨国家自科基金国际项目“中国农业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战略研究”启动会成功举办
2023年6月21日
其他

观点|《农业经济问题》龚斌磊、王硕、代首寒、张书睿:大食物观下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支撑的战略思考与研究展望

作者信息龚斌磊、王硕、代首寒、张书睿(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文章来源本文来自《农业经济问题》2023年第5期,全文有删减,完整版请前往中国知网查看。一、引言“食为人天,农为正本”。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食物消费结构的升级,老百姓的食物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这就要求在确保基本的粮食供给同时,也要保障肉类、蛋奶、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的有效供给。大食物观提倡广泛开发国内食物资源,拓宽食物来源,增加食物总量。此外,大食物观的理念还与国际上农业食物系统,或食物系统倡导的观念具有一定的相似度,后者是指农业与食物价值链上的所有活动和要素及其交互关系的总和。食物系统涉及领域广泛,不仅为人类提供所需要的热量和营养物质,还包含农业与食物生产所需的水土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大食物观也提倡放眼整个国土资源,关注农业全产业链,立足人的全生命周期需求,以绿色可持续的方式拓宽食物来源,增加食物总量,为端牢中国饭碗持续发力。综上,大食物观就是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将重要农产品供给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兼顾农食系统绿色转型。可以说,大食物观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体现。从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大食物观更多强调立足国内资源,提倡依靠科技驱动。然而,由于近年来全球农产品供应链不确定性和风险增加,国内农业生产的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等事件频发,未来中国农业对农产品供给保障压力增大。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激荡中,坚持科技进步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着眼于世情、国情及农情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大食物观下端牢中国饭碗的必然要求。本文在深刻理解大食物观内涵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探讨大食物观指导下农业科技创新需要把握的四个要求和战略选择,从而提出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支撑的战略选择,最后本文还探索了大食物观视角下农业技术经济的研究热点问题,为夯实农业发展与食物安全之基提供学术支撑。二、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大食物观的理论思考只有全面准确理解大食物观的目标和内涵,才能更好地把握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导向。本文认为大食物观的目标体现在安全性、营养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四个方面,对应了大食物观的四项内涵要求:第一,粮食安全内涵向深度延伸;第二,粮食安全外延向横向拓展;第三,农业全产业链向纵向整合;第四,农业生产向绿色低碳转型。(一)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大食物观的分析框架大食物观的目标体现在安全性、营养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四个方面。大食物观的安全性目标要求保障基本农产品的供给安全,是基于粮食安全目标的深度延伸,即通过粮食作物育种、耕地保护技术等科技创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双重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同时兼顾优质口粮和饲料粮安全。大食物观的营养性目标要求满足居民食物消费的营养需求,是指粮食安全关注对象从主粮拓展到农林牧渔业多种农产品,要利用设施种植技术、新型食品研发技术等科技创新拓宽食物供给种类。大食物观的稳定性目标要求农产品供应链有一定韧性,是指通过减损技术、数字化技术、遥感技术等高新技术提升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实现全产业链的纵向整合。大食物观的可持续性目标要求生产绿色可持续,是指使用亲环境技术、减排固碳技术等环境友好型技术促进农业绿色转型,有效应对农业生产端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和气候风险,实现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二)大食物观的内涵要求第一,大食物观体现了粮食安全内涵的深度延伸。以粮食安全为基石是大食物观的根本所在,没有粮食作物的安全供给,推进大食物观就是“空中楼阁”。国家在粮食安全方面的要求和概念范畴并非一成不变,从解决吃饭问题到强调粮食综合自给率,再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粮食安全目标一直在根据内外部形势变化而调整。大食物观是粮食安全观念的战略性转变和历史性演进的体现,其延伸了传统的粮食边界,丰富了新时期粮食安全的内涵,从以数量安全为主扩展到质量安全、能力安全等多个维度,进而更深层次地把握粮食安全,这已成为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大食物观为指导,粮食安全的核心要义仍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随着保护生态环境、低耗高效等绿色发展要求日益提高,未来谷物生产的各种约束条件在不断增加,粮食安全在深度上要向优质口粮和饲料粮安全延伸。在小麦、水稻两大口粮绝对安全的基础上,打造第三口粮、提高包括杂粮、杂豆、薯类、全谷物等食物在内的消费是关键。从饲料粮安全角度,肉蛋奶类食物的生产均需要消耗大量玉米、大豆等饲料粮,可见饲料原粮的保障是实现食物安全的重要基础。但当前中国饲料原料供需仍处于偏紧状态,进口依赖程度较大,保障饲料原料供应安全势在必行。第二,大食物观体现了粮食安全外延的横向拓展。大食物观将粮食安全关注的对象从主粮延伸到整个农林牧渔业产品,在确保口粮安全的前提下,不断拓宽食物供给种类,提升国民营养健康水平。首先,要保障食物供给充足。过去长期形成的思维惯性是提到农业指的就是种植业和耕地资源,甚至只是粮食。其次,还要保障食物供给营养多元,鼓励消费者调整饮食结构,丰富食物选择的种类与范畴,均衡膳食。第三,大食物观重视农业全产业链的纵向整合。大食物观倡导食物供给安全,涉及食物的获取、摄入、转化和利用的全过程,因此,也相应地覆盖食物的生产、加工和流通各个环节,体现了农业全产业链的纵向整合。在大食物观指导下,不仅要重视农业生产,还需要保证上游的科研工作和农资要素生产,以及下游的加工、流通和分配等环节,才能真正确保食物供给安全。在大食物观指导下培育农业全产业链,不仅要在横向上推动食物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还要在纵向上打通“生产—流通—消费”相关环节的壁垒,延伸产业链条,完善支撑体系,强化保障措施,最终形成全链条、多主体的系统圈层。第四,大食物观重视农业食物系统向绿色低碳转型。大食物观基于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理论,既包含了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也包含了生产区域的合理布局。中国农业生产长期受到资源短缺的约束,近年来频频遭受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的双重冲击,严重威胁了食物安全供给。大食物观从保障农产品供给的角度出发,要求农业食物系统必须向高效的、营养的、可持续的、有包容性和有韧性的方向转型,以应对多重风险叠加的影响。“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三)大食物观面临的挑战亟需科技创新的突破第一,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压力增大。在食物供给数量方面,我国当前总体上能够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目标,但蛋白类产品进口缺口增大,大豆、植物油、奶类和饲料粮进口量大幅度上升,中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长期不会改变。从中长期预测来看,人民对口粮(水稻和小麦)的需求将下降,但对畜产品和饲料需求将持续增长,大豆和玉米是主要进口的农产品。在食物供给品质方面,随着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增强,优质食物需求增加,例如对优质大米和特种小麦(例如强筋、弱筋小麦)的需求增长。但目前我国安全、优质的食物品种供给难以满足社会需求,仍然主要依靠进口的方式。在我国水土资源稀缺的背景下,深入挖掘国内粮食生产潜力,需要有良种技术、耕地保护技术等科技创新的支撑。第二,健康营养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食物生产供给显著增长,但总体呈现出数量足、能量够,但结构尚不合理三大特征。中国居民面临膳食结构不平衡、营养不足和超重肥胖的结构性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全谷物、深色蔬菜、水果、奶类、鱼虾类和大豆类健康食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需求端出现的问题要从供给侧解决,增加水果、蔬菜、水产品和奶制品等优质农产品的产量和供给能力,充分挖掘森林、草地、湖泊和海洋等资源的生产潜力,依托设施农业、良种技术、新型食品研发技术等科技创新提升农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第三,全产业链食物损失与浪费现象不容忽视。减少产业链环节的食物损失和浪费需要依托加工、运输和仓储等环节的新技术,降低各个流程的食物损耗。特别是对于生鲜食品,冷链物流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第四,农产品供应链面临的国际市场和气候风险增加。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国际形势、地区冲突和全球疫情等突发事件加剧全球贸易和投资风险,对全球粮食生产、农产品供应链和农资供应等造成了严重冲击,加剧了我国食物安全的外部风险。同时,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事件频发,农业生产基础稳定性遭受冲击。第五,生产端面临资源环境压力。一是我国人均农业资源匮乏,水土资源利用情况不容乐观;二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任重道远;三是农业碳减排问题不容忽视,在资源有限、环境和气候恶化的压力下,保持农业生产的绿色可持续,需要在减排、降污和固碳技术上发力,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三、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大食物观的战略选择科技是解决吃饭问题的根本出路,为应对当前的诸多挑战,未来中国要在大食物观的指导下,改进和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支撑,积极回应大食物观在安全性、营养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四个方面的要求,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出改善。(一)以粮食安全为基石,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是贯彻大食物观的首要任务。国家粮食安全的要害是种子和耕地,根本出路在科技创新。强化大食物观的安全性目标,解决食物供给数量和品质问题,要求农业科技创新从粮食作物育种、耕地保护技术和谷物食品开发角度推进。第一,继续加强粮食生产技术创新。重视良种的创新以保障口粮和饲料粮的安全,同时通过良种创新扩展谷物产品的种类并提高营养价值。在生产技术方面,研发精简、高效的粮食生产栽培技术,根据耕作地形和粮食作物种类研发适宜的农业机械装备,突破农机装备核心部件以及精密作业关键技术的研发瓶颈。此外,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过程中装备的智能化水平,通过大数据、物联网和传感等技术与农机装备融合,实现精准化种植,为粮食生产提供技术支撑。第二,持续推进耕地保护技术创新。保护耕地就是保证粮食安全生产能力。一方面,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围绕黑土地保护、土壤质量提升与保育、退化耕地治理和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等方向进行技术创新,在秸秆快速腐熟、有机质功能提升、土壤重金属移除和污染修复技术、固碳减排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为耕地质量提高提供技术支撑。同时,需要建立耕地质量检测体系,围绕耕地质量检测所需要的遥感、计算机、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进行创新,动态监测耕地质量,为耕地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撑,筑牢粮食生产根基。第三,兼顾全谷物等粗粮食品的技术研发。全谷物是指未经精细化加工或经碾磨(粉碎或压片等)处理但仍保留了完整谷粒所具备的胚乳、胚芽、谷皮和糊粉层组分的谷物。全谷物食品的安全性、口感要求、功效成分和营养特性保留比精制谷物标准更高。全谷物食品的供给需要解决食用方便性、口感和面筋形成等技术问题,因此除了推进谷物育种技术和种植技术等生产技术的创新外,还需要破除全谷物食品开发的技术障碍。加工技术创新是全谷物食品发展的关键因素,需要形成全谷物精深加工独立研发体系,通过新技术、新装备解决上述问题。例如通过新型整籽粒磨粉技术、酶辅助加工发酵技术和萌芽技术等生物加工技术等来缩短全谷物食品蒸煮时间,提升食用口感和营养含量。(二)从主粮到农林牧渔,拓宽食物供给种类当前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不合理,且长期来看食物多元供给面临压力。强化大食物观的营养目标,要以农业技术创新引领食物供给向营养健康转型,提升多元化食物供给能力。要求科技创新从设施种植业现代化、畜禽产品和水产品良种技术以及新型食品研发技术角度发力。第一,突破设施种植业现代化关键技术,提升蔬菜水果稳产能力。我国是设施种植业第一大国,绝大部分用来种植设施蔬菜(含食用菌)和设施水果,经济效益是大田作物的20倍以上,是露地园艺作物的4~5倍,然而我国大多数设施种植业还没有设立标准,极少数能够实现自动化、机械化和智能化。一方面加大设施种植装备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支持产学研协同攻关,突破精量播种、育苗嫁接、移栽和收获等环节技术装备短板。另一方面加快信息化和机械化融合,推广环境自动调控、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和作物生长信息监测等技术。第二,重视畜禽产品、水产品等新品种的创制。目前支撑中国肉蛋奶产量的核心种源对外依存度高,畜禽、水产种业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很大差距,突破性新品种培育能力不足,尤其是白羽肉鸡、奶牛品种自给率偏低。首先,在政策层面要做好顶层规划,以畜牧业为例,要积极推进优质生猪、白羽肉鸡、奶牛等禽畜良种攻关及科学饲养。其次,体制机制层面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最后,在保障层面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法律法规,强化监管。针对仿冒仿制、套牌假冒等行为开展专项执法活动,优化畜禽种业创新环境。第三,探索研发替代蛋白等新食品原料,挖掘新型食品资源。中国蛋白质资源紧缺,传统蛋白质在数量、质量和可持续方面越来越难以满足需求,因此植物蛋白、微藻蛋白、微生物蛋白、昆虫蛋白甚至细胞培养产品等都是蛋白质来源。替代蛋白是从植物、昆虫和真菌等方式获得的富含蛋白质的成分,其中植物基食品的发展较为可观,植物乳、植物肉和植物蛋等植物基食品产业在国内已渐成规模,但这类食品还存在技术难题。在植物基替代蛋白的制备中,要研究高效环保的产业化提取技术。(三)从生产端到产业链,确保全链提质增效从生产端到产业链环节,农产品全产业链损失率高,食物损耗严重。此外,农产品供应链应对气候、灾害等的风险冲击能力薄弱。强化大食物观的稳定性目标,要运用减损技术、数字化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农业技术创新推动全产业链提质增效,从而确保食物稳定供给。第一,推动全产业链食物减损和节约技术创新。在生产环节,首先要培育高产、多抗、低损和宜机特性的品种,推广精量播种技术,从源头减少损耗。其次要通过农机技术实现精细化收获,降低过程损耗;在储藏环节,以机械通风、谷物冷却、环流熏蒸、粮情测控为主的“四合一”技术有效降低粮食储备过程中的损失。在运输环节,开发应用铁水联运接卸技术、粮食铁路运输专用车皮和专用散粮车、液压粮车卸车装置等有效减少运输环节的粮食损耗。在加工环节,优化加工技术装备和工艺,提高成品粮出品率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率。对于生鲜食品,产后供应链科技研发及产业化进程仍然滞后,应当把加强冷链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减少食物损耗技术作为动物蛋白保供的重要途径。第二,推进数字化技术在农产品产业链的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为农产品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底层技术支撑,因此数字化技术应用更为重要。总体上,要建设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构建全过程管理数据和分析服务模型,整合产业链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商流,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第三,运用遥感技术对农情进行监测预警,防范和化解农产品供应链中的风险因素。遥感技术在作物面积判定、产量估算、作物长势监测和洪涝病虫害等灾害预报以及土壤墒情监测、水肥管理等领域应用广泛。在及时获得农业灾害面积、范围和程度等信息的同时,实现农业灾害的精确空间定位并做好农业灾情灾损评估和灾害的分析预测,为政府和农业相关主管部门及时掌握农业灾情并采取相应措施提供决策支持。(四)从唯产量到重视生态,促进农业绿色转型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端压力增大,强化大食物观的可持续性目标,应以亲环境技术、减排固碳技术和资源开发技术等农业技术创新推动农业向绿色发展转型。第一,加强农业亲环境技术推广,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资源利用率,推进农业节本增效。亲环境技术相对于高产良种技术、化肥农药等以提高产量为导向的传统农业技术而言,兼顾技术的经济性和环保性,可以解决传统农业技术中忽视资源保护和污染控制不足的问题。因此,要进一步以此为导向,通过农业亲环境技术的创新和推广,推动农业绿色转型。第二,加快农业减排固碳技术创新,助力2030年“碳中和”和2060年“碳达峰”目标实现。短期内可以通过禁止秸秆焚烧、测土配方和有机肥替代等施肥技术减少碳排放,中长期可以通过高效粪便管理、改善畜牧饲料结构、优化水稻田间管理和农业新能源转型等方式实现碳中和目标。此外,相应技术的成本收益和减排效果评估有待大规模试验数据的支持,进一步加强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技术和方法的创新,加强排放数据建设,为农业减排固碳的评估提供支撑。第三,重视森林、草原和江河湖海等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创新。向森林要食物,要保护具有特色资源的重要树种,重点研制具有高产、高抗等特性的新品种;攻克高效精准育种、高效授粉和土壤微环境修复等关键技术;研发无人植保、智能运输、高效采收和清洁烘干等省力化、轻简化技术和智能装备,大力开发多种木本粮油产品。向草原要食物,应当通过围栏封育、补播改良、施肥浇水和人工种草等恢复技术对草原进行生态恢复和生产力提升,通过优质高产、抗逆草品种培育应用,构建草地改良和高产稳产技术体系,研制饲草加工与高效转化利用技术与装备等,实现“化草为粮、以草换肉”,降低对进口饲料粮的依赖。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和深海渔业应该加强养殖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环境修复技术、增殖放流技术、精准捕捞技术、设施渔业技术、休闲渔业技术及渔业管理、装备、平台、模式等关键技术和设施的研发与推广。四、大食物观视角下的农业经济研究展望(一)农业技术创新与粮食安全大食物观在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其他食物的均衡发展,满足居民健康饮食和膳食均衡搭配的多元化需求。但是,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粮食安全是国计民生的基石,保护粮食生产和供给仍居首要的位置,应持续对其予以关注,就技术进步、技术采纳和生产经营模式等问题继续进行探索。具体来看,对于技术进步问题,需要根据水土资源高度稀缺的国情,结合技术进步和技术引进的成本收益,探究中国农业的技术进步路径,同时进行国家之间的横向比较。另外,鉴于大豆自给率长期较低和玉米自给率逐渐下降的问题,大豆和玉米生产技术改进也是我国学界和政府关注的热点,例如,特定品种的推广对消费者、生产者和供应商福利的变化。同时粮食生产过程中的新技术采用对于提高作物生产率同样起到关键作用,因此需要持续研究新技术对生产力的影响,并且识别出新技术采用的决定因素,探究农户技术采纳行为的驱动因素和增收激励相容机制。此外,通过土地经营规模化、农业经营组织化和农业服务社会化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衔接也是学界的研究热点,如何通过制度、政策创新和新型经营主体引领等方式促进小农户利用好现代农业技术,同样是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当然,在大食物观的视角下,粮食安全议题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方向。树立大食物观,要求因地制宜发挥资源禀赋的优势,对于粮食生产而言,优化生产区域布局是重要议题。生产布局优化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随着技术和资本等要素加速流入农业,农业生产条件、成本和流通等方面的格局均会产生改变,粮食生产布局亦会随之调整。其中,技术进步对于区域粮食生产结构变化的影响以及技术进步对粮食生产布局变动的影响等问题均值得重视。例如,育种技术的进步会导致作物种植区域中心的变动,引起小麦生产区域布局的变化。除此之外,作物选择、耕作方式和农机创新等因素也会增加农户对于环境的适应性,导致生产区域产生变动,在特定区域情境下分析此类问题同样具有价值。(二)林牧渔业现代化与食物供给大食物观视角下,经济作物和林牧渔业现代化被提到重要位置。林牧渔业现代化是保障农产品供给的重要支撑,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拓展了食物供给种类,保证了居民多元、营养的食物需求。之前,农业技术经济乃至农业经济主要关注的对象一直是狭义的种植业甚至是更狭义的主粮,忽视了更大范围的林牧渔业。因此,以大食物观为指导,要改变传统的“重种植业、轻林牧渔业”观念。首先,由于林牧渔业内部差异较大,各自面临的现实问题均不同,要先摸清其发展现状和现代化水平,重视相关产业的投入产出数据收集、整理和核算,对其生产效率进行科学测算。其次,从不同细分产业实际出发,关注各自产业中的技术研发、技术推广和技术采纳等农业技术经济学议题,探索适合本产业的现代化路径及其在农产品保供中发挥的作用。例如,食物消费结构演变对林牧渔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在林牧渔业中的应用,养殖业废物资源化利用等。对于林草业,如何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对其进行生态恢复和生产力提升,是林草业现代化的核心问题。对于畜牧业,如何优化畜牧业自给政策目标导向,消除畜产品生产供应问题隐患,全面提升供应保障能力,是畜牧业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对于渔业,如何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扩大优质水产品供给,拓展绿色发展空间,是渔业现代化的重要问题。最后,对于经济作物,设施农业的技术研发、技术标准、技术进步、技术采纳与技术评估也值得研究。(三)农食系统转型与未来食品消费大食物观与农业食物系统高效、营养、包容、有韧性、可持续的转型目标协调统一。总体来看,关注农业支持保障政策、技术导向等顶层设计如何支持农食系统转型是值得关注的议题。具体来看,数字化技术对食物减损、食物流通效率的影响评估,信息技术如何结合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扩散,农食系统转型对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改善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改善农民生计等方面的影响和溢出效应需要中国范围内大规模实证数据检验。在流通环节,电商对农食系统的重塑是近年来学术热点。电商定价策略、农村电商如何为当地农民带来福利等都是较为热门的研究话题。在消费环节,消费者对未来新兴食品的接受程度、消费行为如何,是大食物观视角下值得探讨的问题。未来新兴食品泛指以营养、安全、健康低碳为核心目标,利用生物科技的重大突破,采用工厂模式生产,能够替代传统食物生产方式,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下保障未来人类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但由于这些食品生产颠覆了传统种养殖方式,在我国大多属于非传统食品,目前消费者对其认知水平尚未可知。基于此,可以关注消费者对这类新食品的消费意愿和购买行为,同时可以研究政府监管、商家营销模式和宣传策略对消费者未来新兴食品消费行为的影响等,例如信息框架和监管重点对消费者人造肉支付意愿的影响。(四)农业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大食物观强调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与农业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目标一致,可以分为治理环境污染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两个部分。现有关注农业绿色转型的研究在研究对象上,主要针对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而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特别是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关注不足。伴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有必要给予后者更多的关注,例如掌握农业氨氮排放的多重影响,模拟或实证农业固碳减排技术的环境和经济效应、畜牧业减排降污的协同技术创新和渔业碳汇形成机制等。此外,在构建农业生产函数时应注意同时考虑污染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等非期望产出,利用绿色生产率或碳生产率指标替代传统生产率指标,从而科学评估相关技术进步、特别是绿色技术进步的贡献。五、结论现阶段,中国已完成了从“吃不饱”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确保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的食物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这就要求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的政策目标不仅要涉及“中国人的饭碗”装什么食物,更要重视碗内食物的结构和营养。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要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本文首先从理论上把握大食物观的目标和内涵,强调了大食物观面临的挑战亟需农业科技创新的突破和支撑,从而提出农业科技支撑大食物观的战略选择,最后探索大食物观视角下农业技术经济的研究热点问题,从学术层面为挖掘大食物观下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重点提供参考。首先,大食物观目标和内涵丰富,深刻把握大食物观的四项内涵要求,第一,要深化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认识,意识到国家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第二,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认识到要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拓展农业边界和食物供给种类。第三,要培育农业全产业链,优化我国农业食物系统,认识到要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产品到抓产业、从抓环节到抓体系转变。第四,要树立大资源观、大环境观,推动农食系统向绿色低碳转型,认识到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其次,要认识到践行大食物观面临的现实问题。在安全性方面,我国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压力增大;在营养性方面,居民食物消费的健康营养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在稳定性方面,农产品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性不强;在可持续性方面,农业生产端面临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再次,应对现实挑战,回应大食物观的四方面要求,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撑。第一,要以农业技术创新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加强粮食生产技术创新以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推进耕地保护技术创新以夯实粮食生产根基,兼顾全谷物等粗粮食品的研发从而改善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摄入。第二,要以农业技术创新拓宽食物供给种类,突破设施种植业等现代化关键技术,提升蔬菜水果稳产能力;重视畜禽产品、水产品等新品种的创制;发展合成生物学技术,挖掘新型食品资源,探索研发替代蛋白等新食品原料。第三,要以农业技术创新提升农业产业链质量,推动全产业链食物减损和节约技术创新,推进数字化技术在农产品全产业链的应用,运用遥感技术防范和化解农产品供应链中的风险因素。第四,要以农业技术创新促进农业绿色转型,加强农业亲环境技术创新,加快农业减排固碳技术创新,重视森林、草原、江河湖海等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创新。最后,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技术经济的重点关注对象,大食物观视角下农业科技创新的演变必然引发新的学术研究热点。第一,在农业技术创新与粮食安全方面,需要根据水土资源高度稀缺的国情探究中国农业的技术进步路径,同时大豆和玉米生产技术改进和粮食生产布局优化问题也值得关注。第二,在林牧渔业现代化与食物供给方面,首先要重视相关产业的投入产出数据收集、整理和核算,对其效率和生产率进行科学测算,其次要从实际出发,关注各自产业中的技术研发、技术推广和技术采纳等农业技术经济学议题。第三,在农食系统转型与未来食品消费方面,农业支持保障政策和技术导向等顶层设计如何支持农食系统转型,农业科技创新如何减少食物无谓损耗,农村电商和未来食品消费等话题值得探讨。第四,在农业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方面,需要用学科融合的视角,更多关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特别是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探究农业减排降污的协同机制。来源:中国农业经济◆观点|《浙江日报》钱文荣:以乡村经营新视野探索共富新路径◇学科思政|优秀导学团队如何炼成?且看浙大答卷◆新闻速递|浙大卡特受邀出席谢径安·传化和美乡村启航仪式◇卡特三农学术论坛之240期暨学术午餐会第二十七期
2023年6月21日
其他

观点|《浙江日报》钱文荣:以乡村经营新视野探索共富新路径

2003年,习近平同志从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的实际出发,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了浙江“千万工程”,并以此为龙头,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年来,“千万工程”以习近平同志提出的“要把整治村庄和经营村庄结合起来”的精神为指引,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从以“乡村建设”为主,到“乡村建设与乡村经营”并重,并不断提升“乡村经营”的比重和水平,让浙江千万乡村蝶变为美丽乡村,继而迸发出美丽经济的强劲活力,造就了“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美好图景。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人类需要在开发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实现与自然的和解。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因此,人与自然和解并不意味着人类不能开发利用自然,但人类在索取自然资源的同时也要创造实现自然可持续性发展的条件,将自然保护融入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人与自然和解的理念要求在乡村建设中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浙江农村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过程中,曾经在一段时间内严重破坏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与自然对立的局面。2003年启动的“千万工程”从环境整治起步,为扭转这种局面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是,如何在环境整治中平衡好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解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深化的过程。乡村经营是实现“千万工程”中环境整治与经济发展平衡的纽带。乡村经营是指以村集体为主导的多元经营主体根据乡村功能对乡村环境的要求,充分利用政府的支持政策,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乡村各种可经营资源进行市场运作,通过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等途径,将社区公共品转化为市场品,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通过乡村经营可以把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转化为经济资源从而推动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则为环境整治中的基础设施维护和可持续利用创造良好的经济条件,也为进一步的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最终实现乡村建设投入和产出的良性循环、乡村功能的提升,以及乡村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2003年9月,习近平同志视察宁波湾底村时指出,要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千万工程”实施的两个结合,即“把整治村庄和经营村庄结合起来,把改善村落村貌与发展生产、富裕农民结合起来”。这一富有远见的倡导,成为浙江“千万工程”的重要指导思想,把村庄整治过程变成了开发利用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让更多的村庄成为了充满生机活力和特色魅力的富丽乡村。美丽乡村对乡村经营提出要求自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浙江经济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但还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农村环境脏乱差非常突出,呈现“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景象;农村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落后,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任务,乡村经营的需求并不迫切。习近平同志在2003年1月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的任务最迫切,发展现代农业的任务最艰巨,改变农村面貌的任务最繁重。因此,2003年启动的“千万工程”从以消灭垃圾村为核心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入手,推动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现代文明向农村延伸、覆盖、辐射。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经营奠定了基础。“千万工程”持续推进,浙江农村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变,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市民向往的休闲旅游乐园。节假日自驾到乡村休闲观光、放松身心逐渐成为大家共同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千万工程”为乡村经营、建设富丽乡村创造了良好条件。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也对乡村经营提出了高要求。“千万工程”实施中,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如何让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让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转化为美丽经济?通过乡村经营,可以很好地发掘乡村资源、激活多元价值,从而推动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高水平的乡村经营是“千万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达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要求。乡村经营为美丽乡村提供动力近年来,在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巨大成绩的基础上,浙江的乡村经营呈现出良好势头并不断深化。一是经营主体日渐多元。2020年,“强村公司”正式被写入浙江省委、省政府文件,截至目前,全省已成立2278家强村公司,并由此带来了多元化的经营主体,“乡村创客”已渐成主流,他们身份各异,有的是设计师出身,有的来自高校、媒体、律师行业,也有在外创业成功的返乡“乡贤”。他们不仅带来团队、资本、信息,也带来各种畅想:用文创、休闲、旅游、养生、运动、培训等,给乡村发展注入新的力量。二是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全省各地对经营模式的探索成果丰硕,余杭区通过招聘农村职业经理人,激活村庄发展潜力;临安区通过与社会资本合作成立运营公司,推动村落景区化运营;绍兴市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开展整村性、系统化、多维度经营;嘉兴市将村一级用地指标进行统一归集,实行“飞地抱团”发展;温台地区利用民企发达的优势,创新乡贤参与村庄建设与运营的模式……各地各显神通,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为乡村经营打开了新思路、积累了新经验。三是党建引领组团发展。在党建引领下,乡村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姿态,进行资源整合、抱团发展,发挥出1+1>2的效果。四是品牌乡村大量涌现。各地抓住品牌化核心,提炼价值、突出个性、彰显形象,涌现出诸如红色旅游村淳安下姜村、安吉余村;特色产业村余杭永安村、绍兴棠隶村;历史文化村落浦江新光村、武义坛头村;特色文化村落上虞晋生村、越城坝头山村;生态优势村落余杭小古城村、天台后岸村等大量具有差异化特征的品牌乡村,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多年努力,浙江的乡村经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并推动了村集体经济的良性发展。通过发展景区经营、物业经营和配套服务等产业,村级集体经济年总收入20万元以下、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下的行政村全面消除,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超过50%。全省村级集体总资产8800亿元,占全国十分之一强。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乡村整治与建设中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持续动力。高水平乡村经营推动建设高质量富丽乡村20年来,全省先后投入2000亿元用于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已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70个、示范乡镇724个、风景线743条、特色精品村2170个、美丽庭院300多万户,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光、一县一品牌”的浙江美丽大花园,乡村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进入新阶段,我们需要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以高水平的“乡村经营”推动高质量“富丽乡村”建设,以进一步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乡村经营是村庄社会化服务与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的专业化运作方式,在乡村建设和发展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要进一步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乡村经营工作,组织有关部门加强调查研究,并通过宣传发动在全社会形成乡村经营的良好氛围。二要创新政策,形成体系。积极创造条件,出台系列支持政策;更好地发挥政府建设资金的作用,在政府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中,增加衡量业态培育发展方面的指标,让前期建设与后期运营紧密结合;加快制定乡村经营的地方标准,对乡村经营进行规范引导。三要引育人才,强化支撑。乡村经营人才不仅要具备组织管理与沟通协调、资源分析与整合、产品营销与品牌策划、产业策划经营与业态招商、资金运营管理、建设工程管理、新媒体及电子商务运营、数字乡村建设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要具备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情怀。因此,要整合分散在农业农村、文化旅游、人事劳动等各个部门的资源,在教材编写、师资建设、方式创新、成果验收等方面形成独具特色的体系;结合“绿领”人才培育平台,大力培育乡村经营人才;引导大学毕业生、乡贤能人、企业家等乡村人才到乡村经营领域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完善人才服务乡村的激励机制和乡村经营人才评价制度体系,为人才干事创业提供条件。四要推动品牌经营,数字赋能。要引进专业机构,挖掘在地文化,系统制订品牌化经营规划,就乡镇(街道)、组团、重点村等进行个性化、差异化定位,有序展开包装、推广、传播,避免重复,引领创新,最终形成县域与镇街、组团、乡村之间科学的品牌矩阵,构成各具鲜明特色而又相互赋能的经营格局;通过数据分析、数字挖掘,打造治理、服务、产业和运营四位一体的智慧化平台,实现数据共建共享。【执笔人:钱文荣,特约研究员,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来源:《浙江日报》理论周刊
2023年6月20日
其他

学科思政|优秀导学团队如何炼成?且看浙大答卷

开栏的话“学科思政”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根植于学科的思政育人模式,旨在深入挖掘学科蕴含的精神价值和育人资源,全面创新“三全育人”落实机制,提升思政工作质量。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浙江大学形成了优秀的学科育人传统,积淀了深厚的学科文化底蕴。时至今日,学校已发展成为国内学科门类最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学校办学实力、学科环境、师资条件等,都为学科思政发展创造了沃土。今天,本栏目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近“学科思政”推进过程中的浙大师生故事。导学团队是高校开展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基本单元。2011年起,浙江大学探索开展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评选活动,逐步凝练形成了以“尊师爱生好”、“教学相长好”、“同学互助好”、“文化传创好”、“团队发展好”为核心的“五好”内涵。十余年来,一批批优秀导学团队涌现,充分彰显了浙大师生携手并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锚定目标
2023年6月20日
其他

新闻速递|浙大卡特受邀出席谢径安·传化和美乡村启航仪式

2023年6月18日,共生共长,奔赴未来,谢径安·传化和美乡村启航仪式在杭州萧山浦阳隆重举行。来自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浙江省委统战部、杭州市萧山区区委区政府领导,传化集团各级负责人,以及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联合会等谢径安乡村振兴产业联盟发起单位代表、示范村书记代表300余人参会。作为谢径安乡村振兴产业联盟的七家发起单位之一,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受邀出席启航仪式。我院特聘副研究员郑淋议与其他产业联盟单位代表一起,共同见证了谢径安和美乡村启航大会的顺利召开。2003年6月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多年来,浙江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今年是浙江“千万工程”实施二十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批示。浙江省加快绘就“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新画卷。在此背景下,谢径安·传化和美乡村项目应运而生。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服务国家“三农”发展重大战略为导向,立足浙江、服务全国、辐射全球。本次活动,是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主动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深化“千万工程”重要批示的具体实践。我们坚信,未来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校地合作模式将得到持续深化。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也将与其他谢径安乡村振兴产业联盟单位一道,共同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再上台阶,扎实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事业行稳致远!◆新闻速递|高质量发展智库论坛·“千万工程”20周年研讨会在嘉兴召开◇2023年全球中国经济大讲堂6月20日重磅开播!◆卡特三农学术论坛之239期通知
2023年6月19日
其他

卡特三农学术论坛之240期暨学术午餐会第二十七期 郑淋议:减轻耕地细碎化遏制耕地撂荒的中国证据

countries.主持人史新杰,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活动时间2023年6月21日(周三)11:30-13:30活动地点浙大紫金港校区西区创意楼A座
2023年6月19日
其他

新闻速递|高质量发展智库论坛·“千万工程”20周年研讨会在嘉兴召开

6月16日,由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智库联盟联合主办,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和嘉兴学院中国共同富裕研究院共同承办的高质量发展智库论坛·“千万工程”20周年研讨会在嘉兴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浙江省社科联领导,浙江大学等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智库联盟成员单位专家学者、示范村书记代表80余人参会。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和推动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20年来,“千万工程”先后经历了示范引领、整体推进、深化提升、转型升级等四个阶段,经历了从温饱型生存需求向小康型发展和共富型发展需求的演变,实现了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向“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向“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迭代升级。探索出一条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科学路径,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千万工程”成效显著、影响深远。2018年9月,“千万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嘉兴学院党委书记、嘉兴学院中国共同富裕研究院院长卢新波表示,“千万工程”源自一项满足浙江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民生工程,现已成为改写当代中国“三农”历史的伟大工程,成效显著、影响深远,具有全国和世界意义,我们要深刻感悟“千万工程”的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学习好、研究好、运用好“千万工程”的宝贵经验,更加扎实有力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秘书长刘东指出,“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萌发与实践的生动案例,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活教材。本次研讨会既是对“千万工程”的价值认知再提升、实践经验再提炼、学理研究再深化,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省委工作部署的具体举措。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杜志雄作了题为《“千万工程”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启发性意义》主旨报告。他从乡村振兴的路径和工作重点、乡村振兴的思路和工作方法、乡村振兴的认识和建设规律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千万工程”对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启发性意义。他强调,“千万工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群众民生福祉作为根本出发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环境为重点,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深化改革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我们走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之路提供了规律性认识和科学性启发。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朱守银教授作了题为《学浙江:学什么、怎么学——从学习“千万工程”做法经验说起》的主旨报告。他指出,学习浙江“千万工程”做法经验,不是要照抄照搬个别地方和某些方面的具体做法、短期目标等,而是要深刻体会和准确把握浙江“千万工程”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他强调,“千万工程”源于习近平同志的深厚农民情结和真挚为民情怀,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浙江“千万工程”要从宗旨意识、人民观念、思想路线、群众观念学起。原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顾益康副主任作了题为《“千万工程”二十周年伟大成就与经验启示》的主旨报告。他认为,“千万工程”是最能彰显新时代中国“三农”影响力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窗口”效应的伟大工程,并用“五个一”概况了“千万工程”伟大作用意义:“千万工程”开启了一个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新时代、催生了一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新理念、引发了一个民族复兴乡村振兴的新战略、构建了一个城乡融合科学聚变的新机制、创出了一条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新路径。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智库联盟负责人钱文荣教授作了题为《“千万工程”20年:从乡村建设到乡村经营》的主旨报告。他从乡村经营视角对“千万工程”20年的改革创新与理论价值进行了总结梳理,他认为,“千万工程”从环境整治、美丽乡村的乡村建设阶段正逐步转入了综合效益开发、多元资源变现的乡村经营新阶段,从乡村建设到乡村经营的推进和跨越,重点解决重建设轻经营的问题,进一步整合城乡资源和激活发展活力,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以高水平的“乡村经营”推动高质量“富丽乡村”建设,以进一步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嘉兴学院中国共同富裕研究院执行院长文雁兵教授在会议总结中指出,
2023年6月18日
其他

卡特三农学术论坛之239期通知 主讲人:仇童伟副教授

讲座时间:2023年6月20日(周二)14:00-16:15◇
2023年6月16日
其他

2023年全球中国经济大讲堂6月20日重磅开播!

气候与环境变化会带来哪些经济影响?如何保障中国的食物安全?中国人口达峰后老龄化经济学与政策研究有哪些新思路?平台经济大批量带动就业,接下来要怎样借助它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如果你也关注这些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紧密相连的重要课题,一定要关注即将于6月20日开播的“全球中国经济大讲堂2023年度讲堂”!精彩纷呈的系列讲座一定会让你满载而归!今年的活动主题互动性更强噢!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分别联合全球中国经济大讲堂组委会、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以及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合作了“农业与环境”、“老龄化、长期照护和健康”以及“技术、平台和数字经济”三个主题系列讲座。2023与你一同全新启航!欢迎大家注册报名,并在讲座期间参与线上问答互动。观众可以通过知网直播平台或者zoom链接观看。我们会在活动开始前给所有注册报名的观众发送讲座观看链接!等你哦!听众报名您可扫描下方二维码,或打开下方链接进行注册报名。您可通过注册页面对感兴趣的讲座提出问题,我们也将第一时间将最新的讲座信息推送给您。感谢您的参与!有任何问题欢迎联系marketing@int.cnki.net
2023年6月16日
其他

观点|《经济日报》黄祖辉:“千万工程”助力乡村振兴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03年6月,在习近平同志的倡导和主持下,浙江启动“千万工程”,从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20年来,“千万工程”以村庄的环境整治与人居环境改善为切入口,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实现了多方位的迭代升级,不仅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而且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在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等方面,贡献巨大,意义深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从实践看,浙江“千万工程”的实施与深化,具有多方位的关联效应,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效应尤为显著。对产业兴旺的带动效应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农业经营制度和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我国乡村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千万工程”的实施与深化,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千万工程”促使乡村的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不断改善,为乡村资源生态优势和人文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创造了重要条件,带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和兴旺。浙江许多乡村拥有优良的自然生态和丰富的人文生态,在实施“千万工程”过程中,通过科学规划村庄发展,盘活集体资源资产,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机制,通盘考虑村庄建设与产业经营,将生态资源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动产业融合、产村融合、城乡融合,建设美丽乡村,既因地制宜地加快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又增强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能力和实力。对生态宜居的引领效应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千万工程”对乡村生态宜居的引领效应,不仅体现在自然生态环境上,而且也体现在人居设施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的有效配套上。20年来,“千万工程”为浙江乡村带来的最直接、最明显的变化是人居设施环境的改善。目前,道路与通信网络覆盖全省村庄,“污水横流”现象不复存在,垃圾分类集中处理基本普及,厕所革命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短板,全省村容村貌大多实现绿化美化净化。“千万工程”的实施与深化,还从乡村公共服务方面提高了生态宜居水平。20年来,浙江不少村庄的公共服务由过去的服务面窄、效率低转变为服务面拓宽、效率提高。目前,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乡村数字化互联网平台的打造和相关制度的建构,不少乡村建立了共享公共服务的医共体、教共体、文体中心、养老中心等,大大提高了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效率、共享水平和服务能力。对乡风文明的联动效应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千万工程”改变农村人居生活环境,不仅包含满足物质生活的设施和环境,而且也包含丰富精神生活的设施和环境,如乡村文化礼堂和网络平台的建设等。“千万工程”的实施对乡风文明具有联动效应。一方面,通过弘扬主旋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广大村民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积极性得到了明显增强。另一方面,“千万工程”对乡村文化设施的建设与普及,为广大村民的文化活动提供了便捷的空间场所和网络载体,不仅大大繁荣了乡村文化活动,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也使乡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得到了场景化的展示,彰显了在乡村深植文化根脉、促进文化互鉴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对治理有效的提升效应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我国乡村治理的基本单元是村庄。目前,很多村庄正在朝着治理有效的善治乡村提档升级。“千万工程”的实施与深化,促进了乡村各类公共事务的发展和城乡要素的流动,也对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在实践中,许多乡村有效运用多类型的治理手段,对村集体、村社区进行有效治理,成功探索与实践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乡村治理方式。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充分调动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充分运用数字技术,使治理更具精准性;引入市场机制,既降低治理成本,又激活相关主体的内生动力;等等。通过一系列举措,实现了乡村治理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升。对生活富裕的推进效应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富裕不仅体现在收入上,而且也体现在教育、医疗、文化、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千万工程”推动了乡村产业和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不仅明显提高了村集体经济的收入,而且还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多种类型就地就近就业与增收的机会。“千万工程”对促进生活富裕的推进效应,还体现在从根本上改变了乡村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同时也显著改善了乡村的公共服务,进而大大缩小了城乡在这些方面的差距。更重要的是,通过实施“千万工程”实现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对于每个村集体及其村民均具有共建性、普惠性和共享性的特点,这恰恰是推动共同富裕所追求的目标。面向新征程,“千万工程”仍在不断深化。浙江正在以“千万工程”为牵引,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方位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进一步探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新路径。(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2023年6月15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新闻速递|2023年发展中国家反贫困问题高级研修班圆满结业

YAN)向浙大卡特赠送了从缅甸带来的特色手工礼品。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法鲁克·苏拉依莫诺夫(FARRUKH
2023年6月15日
其他

观点|《浙江日报》钱文荣:城乡一体化的率先垂范

浙江“千万工程”一直十分重视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着眼于推进城乡一体化,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率先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千万工程”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龙头工程”,是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基础工程”。浙江“千万工程”扎实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和辐射。“污水革命”率先全面完成、“垃圾革命”实现全域分类、“厕所革命”实现全面覆盖、美丽乡村形成全域格局。“千万工程”坚持城乡地位平等、错位发展,基于城市游客向往天然、野趣、清新恬静的乡土本色,农村居民向往整洁、便捷、现代文明的都市配套理念,逐步形成城乡互补和一体化发展的空间格局。浙江“千万工程”坚持改革先行,推进了一系列城乡一体化制度创新。先后建立了全省统一的就业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动了农村产权制度、土地制度、金融制度、户籍制度等一系列改革,逐步形成城乡地位平等新局面。浙江“千万工程”为城乡要素的双向自由流动创造了条件。工商资本以品牌嫁接、产业延伸等形式与乡村企业联合,丰厚了农村发展的资金保障;以农创客群体为主的青年下乡返乡创业,为乡村注入了新活力;乡贤回归带来了项目、资金、技术等要素。农旅融合、民宿经济、生态工业等乡村产业蓬勃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城乡产业互补共生的良好态势。新阶段新起点。2023年,浙江将实施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万工程”列入全省“事关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十项重大工程之一,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和示范效应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作者为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来源:《浙江日报》理论周刊
2023年6月13日
其他

新闻速递|“发展中国家反贫困问题高级研修班”赴浙江省余杭区径山镇参观考察

2023年6月4日,由国家商务部主办,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浙大“卡特”)承办的“发展中国家反贫困问题高级研修班”赴浙江省余杭区径山镇进行参观考察。该项目是继2004年浙大“卡特”承办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以来举办的第24个研修班,目的是为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官员、研究人员和实践者提供一个平台,深入了解中国的减贫经验,并与当地专家和从业者进行交流与合作。浙大卡特作为承办单位,致力于提供优质的学术和实践环境,以促进参与者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本期项目有来自尼泊尔,基里巴斯,加纳,埃塞俄比亚,委内瑞拉,塞拉利昂,缅甸,摩尔多瓦,纳米比亚,孟加拉国,莱索托,斯里兰卡,乌兹别克斯坦13个国家35名司处级官员参加。此次考察,由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王红教授等带队,马宽、刘香、陈月燕、金逸雯、沈允、许智刚陪同参观考察。在对径山的考察活动中,学员们近距离了解了当地茶产业的发展情况。径山作为浙江省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之一,以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茶叶资源而闻名。学员们通过听讲解和参观的方式深入了解了径山政府积极推进茶产业发展的努力和成就。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径山茶产业在拉动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和推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员们对径山茶叶生产、营销及产业扶贫举措方面的经验表示赞赏,并表示希望能将这些经验与自己的国家进行分享和借鉴。学员们除了了解茶产业发展之外,还参观了当地村庄内的各位公共服务设施,例如文化礼堂、图书室等。这些设施为村民提供了学习、娱乐和社交的场所,对于促进教育、文化和社区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向导的陪同与讲解下,学员们了解到当地政府为改善村民生活质量所做出的努力,认识到了公共设施建设对于提升农村地区的生活品质、促进社区凝聚力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此外,学员们还参与了点茶文化体验活动,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茶道文化的精髓。他们学习了茶的分类和品鉴技巧,感受到了中国人对茶文化的热爱和推崇。通过这一体验,学员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茶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积极影响。通过这次考察,学员们不仅对径山茶产业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在产业扶贫方面的经验和实践有了深刻的认识。他们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带回自己的国家,并期待能够借鉴和应用,为本国的农业发展和减贫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次考察不仅促进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也为全球范围内的减贫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浙大卡特将继续承担推动减贫事业的重要使命,通过知识交流和合作,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新闻速递|“发展中国家反贫困问题高级研修班”赴曹县考察座谈◇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2023年暑期农村调研招募◆黄祖辉团队在《金融研究》发表重要成果◇新闻速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十四五”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顺利举行
2023年6月11日
其他

喜讯|茅锐教授主持的项目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

6月5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共135个项目立项。浙江大学此次共有3个项目获批立项,其中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有1项,为茅锐教授主持的“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研究”项目。▲茅锐茅锐教授是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委员、农业经济与管理系主任。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农业农村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农产品国际贸易,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中文刊物与Economic
2023年6月11日
其他

新闻速递|“发展中国家反贫困问题高级研修班”赴曹县考察座谈

6月6日,由国家商务部主办,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浙大“卡特”)承办的2023年“发展中国家反贫困问题高级研修班”赴山东省菏泽市曹县进行考察座谈。来自尼泊尔,基里巴斯,加纳,埃塞俄比亚,委内瑞拉,塞拉利昂,缅甸,摩尔多瓦,纳米比亚,孟加拉国,莱索托,斯里兰卡,乌兹别克斯坦等13个国家35名司处级官员就乡村振兴、数商兴农等方面与曹县相关部门进行深入探讨交流,会议由曹县政府副县级领导孙元涛同志主持。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钱文荣教授表示:“曹县淘宝村发展是数字化助推乡村振兴的典型样本,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曹县把农村电商的培育和发展作为有力抓手和重要途径,探索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希望研修班学员们实地感受曹县探索富民强县的电商实践,充分认识中国网络经济的发展经验,认真研修、汲取宝贵经验,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实现农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县委书记赵福龙出席活动,并表示:“今年以来,全县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发展势头,我们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举措,更加优质的服务,热忱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前来曹县考察指导、投资兴业、共谋发展”县妇联、发改局、工信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文旅局、乡村振兴局、电商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同志参加此次座谈会,并依次按照本单位职能就乡村振兴方面工作做汇报,与研修班学员深入交流。◆黄祖辉团队在《金融研究》发表重要成果◇新闻速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十四五”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顺利举行◆第三届“香樟西部计划”暑期学校报名简章◇新闻速递|季晨、史新杰受聘为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2023年6月9日
其他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2023年暑期农村调研招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土特产”文章,而特色农业是重要的土特产品,承载着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是推动农村富农增收的有效抓手,关注与重视特色农业发展问题对提升区域经济、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在此背景下,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2023年暑期农村调研活动以“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支持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利用暑假返乡机会深入农村开展农户调研,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促进农民共同富裕贡献青春力量。现面向全国在校大学生招募调研员,招募条件如下,欢迎感兴趣的同学报名。一、调研内容本次调研面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所地从事相关特色农产品的农户,调研内容主要涉及农户在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方面的基本情况、面临的问题以及对国家相关政策需求等。二、调研地点考虑实践调研地的代表性,本研究选取的地点包括:福建、浙江、山东、安徽、江西、山西、甘肃、贵州、陕西、黑龙江10个省份的“一村一品”示范村,具体调研备选地点名单见附件1。三、招募对象面向全国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招募调研员或调研团队。具体报名形式分为两种:一是个人单独报名。二是团队组团报名,建议团队成员最多为3人,且需明确团队主要负责人,共同完成调研任务。四、调研任务要求每位调研员(或调研团队)根据课题组选取的“一村一品”示范村名单,选择一个县内2个从事特色农产品生产的行政村进行调查,每个村完成1份村干部问卷以及
2023年6月9日
其他

黄祖辉团队在《金融研究》发表重要成果

近日,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黄祖辉教授、博士生宋文豪与叶春辉副教授合作撰写的学术论文“数字普惠金融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立的影响与机理——来自中国1845个县域的经验证据”在国内金融学顶尖期刊《金融研究》2023年第4期上发表。该研究成果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1ZDA071)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71861147002)的资助。◇
2023年6月8日
其他

新闻速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十四五”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顺利举行

6月1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十四五”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创意楼A727顺利举行,此次开题报告会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农经系副主任梁巧教授主持。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程丽在会议开幕致辞中表示,卡特依托浙大百年农经发展,在建设初期就是高标定位并很快成为国内研究三农问题的重镇。卡特这些年在创任院长黄祖辉教授、现任院长钱文荣教授、国际院长陈志钢教授的带领下,以及各位优秀青年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不仅产生了一批高水平论著,而且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成果,为国家乡村振兴建言献策,向世界推广中国农村的发展经验。最后程丽副院长向与会嘉宾介绍了浙大文科的发展现状,同时表达了对卡特未来发展的期望。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钱文荣在会议开幕致辞中首先对线上线下各位专家的莅临指导表示感谢,其次介绍了卡特25年的发展历史与该项目的立项背景。卡特研究食物系统转型与政策有着较长的历史,但直到近几年才成为中心重点的研究重点,希望中心能通过该教育部“十四五”重大项目,在此研究方向上有更好的突破与发展。最后钱文荣院长表示,希望与会嘉宾不仅仅能在今天的开题报告中提出宝贵的意见,还能在未来一如既往的支持卡特的发展,并预祝开题报告圆满成功。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原中国农科院党委书记陈萌山,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求是特聘一级教授黄祖辉,中国农业大学讲席教授、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文科领军人才、求是特聘教授易福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贸易系教授杨军,中国农业大学青年长江学者、教授林发勤,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张舰,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求是讲席教授、国际院长陈志钢,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金松青,美国普渡大学农业经济系教授王红,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农业经济与管理系主任教授茅锐,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农经所副所长、长聘副教授陈帅,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农经系博士后张云飞等嘉宾参加了会议。项目总负责人陈志钢教授表示,该重大项目在立项之初目标就较为明确,希望为2035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程度上的支持。陈志钢教授进一步提出文科发展应该发挥优势,构建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自主知识体系。他希望该重大项目能立足于问题,做问题导向型的研究,立足于世界前沿,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同时基于卡特的学科特色,卡特这次把题目聚焦于中国食物系统转型战略路径研究,并把战略和路径研究放在新时期的背景下。从研究意义来说,希望该项目能与国际趋势相吻合,如与联合国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息息相扣,并期望通过该项目实现我国食物系统转型的体制创新和政策设计。同时,陈志钢教授介绍了项目的大致研究框架和展望了预期成果,并希望与会的嘉宾对该项目提出进一步的建议。接下来,张云飞博后、陈帅副教授、金松青教授、王红教授、茅锐教授分别对其负责的该重大项目下的子项目进行开题汇报。张云飞博后提出,中国虽然已经实现了从吃不饱到吃得好的突破,但是现有的膳食结构仍和膳食指南推荐存在着显著差异,未来的研究可以从膳食成本的测算的角度切入来研究食物系统转型的问题。陈帅副教授认为食物系统既是气候适应的一个关键部门,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厘清气候变化与食物系统之间的互馈机制尤为重要。气候变化对食物系统的影响可以从生产端、过程端、消费端具体分析。金松青教授表示,构建包容性食物系统的理论体系,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全民健康是项目的研究意义所在。而定义什么是包容性食物系统,以及讨论包容性食物系统如何助力共同富裕则是项目的重中之重。王红教授提出,韧性食物系统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将极大程度上帮助项目组进行食物供应链系统韧性改善的路径探讨和市场冲击应对研究,从而帮助进行多重冲击韧性食物系统风险评估和突发应急方案的设计。茅锐教授认为,在当今农产品贸易快速发展的现状下,贸易格局逐步向价值链分工转变,多重风险下不确定性提升。其项目组的研究有助于评估和优化多目标协同路径,研判价值链各环节潜在风险和冲击后果,最终促进可持续贸易转型。与会嘉宾首先对项目内容和团队实力进行了肯定,接着对项目的内容展开了激烈讨论。陈萌山委员提出,在“十四五”重大项目的框架下,五个子项目的研究内容意义重大,项目之间的关联性需要得到重视。黄祖辉教授补充道,食物系统转型研究的难点有三,一是中国人口基数庞大;二是当前新冠背景下的不确定性;三是国家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除此之外,该项目应当与农业强国紧密结合起来,应该厘清食物系统转型和农业强国之间的关系。樊胜根教授评价说,学科之间的交叉程度和项目之间的数据共享程度是项目组应当关注的重点,同时项目组应该思考如何将项目内涵上升到国际层面上去。易福金教授表示,五个子项目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在将项目内容整合到国家层面可能存在潜在的冲突,这需要项目组之间通过加强协调合作来解决。杨军教授和林发勤教授提出,粮食安全的内涵应该被合理定义。同时,当新技术引入后,农业和非农之间的互动关系值得进行融合分析。张舰教授补充道:食物系统转型研究中对新型食物系统的描述尤为重要,其具体目标值得关注。其次,食物系统转型的动力机制来源和食物系统转型过程中中间商的存在应当进一步去探究。最后,陈志钢教授对各位嘉宾的与会表示衷心感谢,并对此次“十四五”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进行了总结,表示项目组将充分吸收各位专家的建议和意见,进一步完善项目方案。◆新闻速递|季晨、史新杰受聘为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2023年6月7日
其他

第三届“香樟西部计划”暑期学校报名简章

“香樟经济学术圈”由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青年学者组成。自成立以来,以“分享、低调、创新”的精神促进经济学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组织香樟经济学年会、香樟经济学英文论坛、香樟经济学城市Seminar、香樟学科主题论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逐步成为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经济学研究平台,深受青年学者和学生的喜爱。“香樟西部计划”暑期学校是主要面向西部地区高校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的公益性学术活动,带有“普惠共享、民族共荣、东西共进”特征,邀请著名专家学者、政策研究人员、知名经济学者,讲授前沿知识、分享科研经验、解读发展经验、指导调查研究,以及通过党史学习、实地参观、乡村调研等活动,深化东西协作交流,助力西部地区高校优秀学子和青年学者更好地掌握国际国内的学术前沿和了解经济社会的发展前沿,更好地学好五史、做好科研、立好大志,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涌现出一批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崇高人生理想、浓厚家国情怀的卓越青年经济学人,成长出一批为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做贡献的栋梁之才。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一年。在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中国共产党人梦想出发地——浙江嘉兴,拟举办第三届“香樟西部计划”暑期学校,相关信息如下:一、活动组织主办单位:嘉兴学院经济学院香樟经济学术圈承办单位:嘉兴学院中国共同富裕研究院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协办单位:《中国经济学》杂志社《产业经济评论》杂志社二、时间和地点(初步)1.活动时间:2023年8月中旬2.活动地点:线下(7天)+线上(8天)三、报名事项(1)
2023年6月7日
其他

新闻速递|季晨、史新杰受聘为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首届青年编委会委员

》黄祖辉:浙江“千万工程”对中国农村发展有五重启示◆新闻速递|“发展中国家反贫困问题高级研修班”赴蓝美股份参观座谈◇成果|史新杰研究员聚焦城乡机会公平在《农业经济问题》和《治理研究》合作发表论文
2023年6月5日
其他

卡特三农学术论坛之238期通告 主讲人:王红教授

主持人:林雯,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员。◆观点|《中国新闻网
2023年6月4日
其他

观点|《中国新闻网 》黄祖辉:浙江“千万工程”对中国农村发展有五重启示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黄祖辉中新网杭州6月1日电(王逸飞)今年是浙江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千万工程”)20周年。20年来,以其为总牵引,浙江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逐渐探索出一条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千万工程”给浙江带来巨大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对中国农村发展又有何种启示?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黄祖辉6月1日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围绕上述问题作出解析。“改变的是人居环境,更是营商环境”2003年,为改变农村地区遇到的环境、发展问题,浙江启动“千万工程”——从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由此该省农村迎来一系列嬗变。谈及“千万工程”给浙江农村发展乃至省域发展带来的作用,黄祖辉表示,“‘千万工程’是不断迭代升级的,既经历了示范引领、整体推进、深化提升、转型升级的过程,又经历了从温饱型生存需求向小康型、共富型发展需求跃升的过程。同时它不仅是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建设工程,也是乡村的民心与民生工程、村庄的治理与发展工程、城乡协调与融合的枢纽工程,对促进浙江发展的作用是全方位的。”在其看来,20年来,“千万工程”在浙江产生了多个联动与互动效应。“它首先改变的是乡村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的改善与升级又带动了乡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事务的发展,同时也调动了广大村民对乡村人居环境设施管护的积极性。其次,它改变的也是乡村的营商环境,使村庄同时成为城市居民休闲生活所在地,让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成为可能,促成乡村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这反过来又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对乡村共富发展产生了显著效应。”坚持“农民需求”“实干精神”如今的浙江乡村,在诸多数据上让人眼前一亮。如浙江已建成特色精品村2170个、美丽庭院300多万户,创成A级景区村11531个;实现5G网络、光纤资源实现重点行政村全覆盖;累计建成20511家农村文化礼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8年居全国省(区)第一……黄祖辉认为,“千万工程”能够为浙江农村带来巨大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其体现了多个“坚持”。“首先,‘千万工程’坚持了农民需求、人民至上和实践需求、创新发展,体现了真理力量、实践伟力,具有历史性、开拓性和引领性。其次,‘千万工程’坚持了党领导广大农民以及社会多方力量参与建设的方针。第三,‘千万工程’坚持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久久为功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实干精神。”黄祖辉说。此外,在“方法论”上,黄祖辉表示,“千万工程”在实践中还坚持了上下结合、长短结合、软硬结合、里外结合、多方联动、城乡互动、统筹推进的方式方法,进而使浙江乡村环境呈现了全域化、常态化、和美化的变化,整个浙江呈现城乡融合、各美其美的格局。五方面启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意。黄祖辉认为,“千万工程”对当下中国农村发展,尤其是对乡村建设和环境治理方面有五点启示意义。一是既要坚持政府主导,又要重视引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介入是乡村建设和环境治理有效性、持续性的重要因素。二是既要力求有效供给,又要重视高效管护。乡村建设需要增加投入,但同时对于具有公共性的乡村设施,有效的营运管护尤为重要,它是乡村公共设施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障。三是乡村建设既要防止大拆大建,又要避免低效配置。尤其要防止侵害农民权益、损害乡村生态环境的大拆大建,同时也要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忽视乡村环境优化,尤其是忽视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优化的低效率乡村建设。四是乡村建设既要重视普惠性、基础性和兜底性,又要注重动态性、差异性和发展性。要从乡村发展的阶段性和乡村区域的差异性出发,处理好乡村建设普惠性、基础性和兜底性与乡村建设动态性、差异性和发展性的关系。五是乡村环境和公共设施的治理既要运用刚性制度,又要运用柔性制度。前者与法治有关,后者与村民自治和德治有关,同时也可以引入市场制度,使公共品转化为市场品,进而形成多种治理机制融合的治理体系。“从发展路径选择方面看,‘千万工程’的实践与不断深化,为我们提供了从乡村实际出发的‘三农’更快更好发展的路径选择和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借鉴。”黄祖辉说。(完)责任编辑:田博群来源:2023-06-01
2023年6月2日
其他

媒体聚焦|史新杰研究员做客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解读浙江“千万工程”

shrink.◆成果|史新杰研究员聚焦城乡机会公平在《农业经济问题》和《治理研究》合作发表论文◇成果|史新杰研究员合作论文在Nature旗下子刊《npj
2023年6月1日
其他

成果|史新杰研究员聚焦城乡机会公平在《农业经济问题》和《治理研究》合作发表论文

近日,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史新杰研究员在《农业经济问题》和《治理研究》合作发表论文,聚焦城乡机会公平探讨两个问题:(1)如何以机会公平为政策着力点促进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进而弥合城乡收入差距;(2)如何以数字技术为突破口打破城乡机会壁垒进而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1]李实,史新杰*(通讯作者),陶彦君,于书恒.以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为抓手促进共同富裕:重点、难点与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23(02):4-19.DOI:10.13246/j.cnki.iae.2023.02.005.◇
2023年5月31日
其他

成果|史新杰研究员合作论文在Nature旗下子刊《npj Mental Health Research》在线发表

21&ZD09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面上项目(No.21KJB630012)以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No.
2023年5月30日
其他

观点|《浙江日报》黄祖辉:“千万工程”的巨大贡献与深远意义

根据省委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第二期读书班统一安排,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5月20日上午举行专题学习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千万工程”和“浦江经验”两个重要批示精神,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和做好人民信访工作的高度重视、指引指导,进一步用足用好我省宝贵资源,彰显主题教育的政治味、浙江味、实干味,推动全省党员干部更加坚定自觉地紧跟总书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千万工程”的巨大贡献
2023年5月29日
其他

新闻速递|2023年“发展中国家反贫困问题高级研修班 ”开班仪式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顺利举行

2023年5月25日上午,由国家商务部主办,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浙大“卡特”)承办的2023年“发展中国家反贫困问题高级研修班
2023年5月26日
其他

卡特三农学术论坛之237期暨学术午餐会第二十六期 季晨 绿色农业:数字化推广服务的减排增效之路

浙大卡特三农论坛第237期暨READ&ARDIC学术午餐会第26期具体信息如下:本期主题绿色农业:数字化推广服务的减排增效之路主讲嘉宾季晨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农经系副教授季晨,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农经系副教授,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农业经济与管理学博士,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访问博士,加入浙江大学农业经济与管理系之前担任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农业经济与管理系助教授。季晨博士的研究方向为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和农业绿色发展,主持或参与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十余项,在Food
2023年5月24日
其他

卡特三农学术论坛之236期通告 主讲人:阮建青教授等

Economics、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参与著作编写10余部。是“中国乡村产业发展数据库”的发起人之一。◇
2023年5月23日
其他

观点|《社会科学辑刊》黄祖辉 宋文豪 金松青:迁移式扶贫的经济社会评价:研究与讨论

本文原载于《社会科学辑刊》2023年第3期,第142-150页。1one导读[管理学研究][作者简介]黄祖辉,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省委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卡特”)首席专家。[摘
2023年5月18日
其他

学者风采|“做学生的引路人”——浙大卡特阮建青教授

编者按:浙大卡特“学者风采”第六期专栏来啦!欢迎大家在推文发出的一周内在文末留言,小编会给精选留言的1名读者寄出本期的推荐书目,欢迎大家踊跃参与。▲阮建青阮建青,浙江大学管理学博士,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和牛津大学访问学者,自2009年4月开始先后任教于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农经系,现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阮建青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集群、乡村产业发展。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在The
2023年5月15日
其他

卡特三农学术论坛之235期通告 薛森:Building Hope for the Poor

主讲嘉宾:▲薛森薛森,毕业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现为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长聘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在国内外知名杂志发表论文多篇,并参与数个大型社会调查项目。◇
2023年5月15日
其他

新闻速递|陈志钢教授应邀成为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未来理事会成员

Councils)成员。世界经济论坛又被称为“达沃斯论坛”,是以研究和探讨世界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为宗旨的非官方国际性机构,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全球未来理事会(The
2023年5月10日
其他

喜讯|浙大卡特龚斌磊教授项目获“浙江大学2022年度十大学术进展提名”获奖项目

/“浙江大学2022年度十大学术进展”评选活动于2023年1月启动,在全校范围内共征集到39个项目参评。经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特邀评委评审,在全校师生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下,本届共遴选出
2023年5月9日
其他

卡特三农学术论坛之234期暨学术午餐会第二十五期 张英男:政策使然还是市场驱动?耕地利用“温室化”的机制解析

报名通道:◆新闻速递|浙大卡特举行2022年度农经系文奇奖学金颁奖仪式◇喜讯|浙大卡特教材入选农业农村部首批十四五规划教材◆重磅|易福金团队在《管理世界》发表关于农业保险的重要成果◇FSP
2023年5月8日
其他

新闻速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粮食产业集群发展的理论建构与政策体系研究”开题报告会顺利举行

2023年4月28日下午,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阮建青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粮食产业集群发展的理论建构与政策体系研究”开题报告会在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901会议室顺利举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霍学喜教授、华中农业大学青平教授、南京农业大学朱晶教授、浙江大学黄祖辉教授、浙江大学郭红东教授、浙江大学梁巧教授应邀出席并担任评审专家。会议由浙江大学长聘副教授陈帅主持。阮建青教授首先作开题汇报,围绕项目的选题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意义、总体框架、研究思路、重点难点、子课题结构、研究计划等方面作了系统阐述。他表示,项目将按照“内涵界定-类型研究-政策体系”的总体研究思路展开,揭示中国粮食产业集群的内涵特征、发展类型及其内在机理,从而构建中国粮食产业集群发展的理论框架,设计出针对性、多维度、差异化的中国粮食产业集群发展政策体系。与会专家就项目的研究内容展开了热烈讨论,并对项目实施提出了具体建议。线上会场的霍学喜教授首先对项目的整体研究方案表示支持和认可,进而强调应建立起一个既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又保护地区农户利益,实现因地制宜和发挥农业比较优势的粮食产业集群模式;青平教授建议在项目研究中可以进行更多的异质性分析,在研究内容上可考虑融入浙江的地区文化、特有产业等特色;朱晶教授建议在原来的产业集群理论基础上区分出粮食产业集群的特别之处,并提出要打造适用于中国国情的粮食产业集群体系,关注与发达国家的区别,从结果对比中总结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借鉴意义。线下会场的黄祖辉教授首先对打造中国粮食产业集群提出了三大目标:一是希望粮食的生产效率要有所提升,二是希望能对国家粮食安全有所贡献,三是出于中国国情的考虑,希望小农主体能较好融入粮食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出应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实现农业强国的目标出发,在研究框架中对中国粮食产业集群的概念进行补充和完善。此外,他还提出在研究过程中可以与现代化的国外发展模式进行比较,从而揭示出基本规律,思考和中国发展模式的关联性。郭红东教授着重对项目三个子课题进行了讨论,表示不同地区的地形地势与种植作物的种类有很大差别,分区域划分粮食产业集群模式,得到的结论会更具有参考价值和意义。梁巧教授建议考虑从组织和技术层面进行创新,注重完善社会化服务、发挥组织的引导作用以及应用数字化新科技。专家组高度评价项目组前期工作、总体思路和研究方案,一致认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粮食产业集群发展的理论建构与政策体系研究”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致力于为粮食增产、增效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意通过开题论证。阮建青教授对各位专家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作出回应,表示会虚心吸纳各位专家的指导意见,进一步优化研究方案。会议结尾,主持人陈帅长聘副教授对此次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进行总结,向各位与会专家再次表示感谢。他指出,此次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意义重大,项目组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扎实开展研究工作,产出创新成果,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政策依据。◆新闻速递|浙大卡特举行2022年度农经系文奇奖学金颁奖仪式◇喜讯|浙大卡特教材入选农业农村部首批十四五规划教材◆重磅|易福金团队在《管理世界》发表关于农业保险的重要成果◇FSP
2023年5月8日
其他

新闻速递|浙大卡特举行2022年度农经系文奇奖学金颁奖仪式

2023年5月5日,2022年度“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农经系文奇奖学金”颁奖仪式在公共管理学院112报告厅举行。仪式由公共管理学院农经系副系主任梁巧主持,农经系94届校友、三亚华信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三亚朗廷酒店有限公司董事长钱文奇受邀出席,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杨国富、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周洁红、浙大卡特副院长、农经系系主任茅锐、浙大卡特常务副院长龚斌磊、农村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阮建青、百人计划研究员鄢贞、获奖学生及其他卡特师生共同出席此次颁奖仪式。▲农经系副系主任梁巧仪式开始前,主持人梁巧教授介绍了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农经系文奇奖学金的概况,并介绍了到场嘉宾。钱文奇校友于2017年向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300万元设立文奇奖学金,其中200万元专门用于支持农经系优秀本科生、研究生。自文奇奖学金成立以来,已有100多名优秀学生获得该荣誉。▲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杨国富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杨国富在致辞中回顾了公共管理学院、农经学科近年来的发展情况,表达了对钱文奇校友不忘初心回馈母校、慷慨捐赠设立奖学金支持农经学子发展的衷心感谢,并向获奖学子表示热烈祝贺。杨国富指出,正值浙江大学第十五次党代会闭幕、农经系即将迎来建系90周年之际,在座学子要努力在新时代创造新的伟业。杨国富向同学们提出三点建议。第一,要不断加强学习。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知识的快速更迭,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使学习成为毕生追求的一种能力。第二,要坚守理想。铭记竺老校长“两问”,坚持“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不忘初心、报效国家,在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第三,要传承浙大校训,弘扬浙大精神。秉持“求是在先,创新在后”,脚踏实地辛勤耕耘,常怀感恩回馈社会,发扬钱文奇校友“反哺母校、反哺学院、反哺学科、反哺后学”的新时代浙大精神。随后,钱文奇先生、杨国富书记共同向2022年度获得“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农经系文奇奖学金”的20位优秀农经学子颁发荣誉证书并合影留念。▲获奖学生代表发言农经系19级本科生叶蕾、农经系20级博士生张启正作为获奖学生代表发表感言,向钱文奇校友、农经系老师们和同学们一直以来的关心和帮助致以感谢,并表示将以此为契机不断精进学术与科研,不忘初心、不负期望、砥砺前行。▲钱文奇校友颁奖仪式后,钱文奇校友为与会师生带来精彩的个人分享。钱文奇结合自身从在校读书、留校任教到投资创业过程中的丰富案例,分享了一系列人生感悟和对公司经营管理之道的独到见解。钱文奇指出,做人做事与做投资类似,要寻求“进攻”“防守”的平衡,尤其是要利用好黄金时期,抓住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宝贵机会,拓宽思路、敢想敢为。钱文奇勉励在座农经学子,要尽早选好人生的“命题”,首先考虑“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其次思考
2023年5月6日
其他

喜讯|浙大卡特教材入选农业农村部首批十四五规划教材

近日,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发文公布了《关于拟入选首批农业农村部“十四五”规划教材书目教材名单的公示》,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周洁红教授主编的《农产品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第2版)》、龚斌磊长聘教授主编的《农业技术经济学》成功入选,取得了卡特教材建设的新突破。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查看完整名单本次农业农村部“十四五”规划教材遴选是根据《农业农村部“十四五”规划教材建设指导方案》《农业农村部规划教材管理办法》和《关于组织开展首批农业农村部“十四五”规划教材申报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经各有关单位推荐,在农业农村部教材办公室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指导下进行,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加强农业教育与农民培训教材建设,更好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人才教育培养工作。本次遴选首次将研究生教育教材列入其中。卡特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教材建设工作,不断健全教材建设工作体系,完善教材制度规范,积极发挥教材育人功能。下阶段,卡特将进一步统筹推进各类教材建设,牢牢把握教材建设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确保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全面体现到课程教材中,不断提升卡特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重磅|易福金团队在《管理世界》发表关于农业保险的重要成果◇FSP
2023年5月4日
其他

重磅|易福金团队在《管理世界》发表关于农业保险的重要成果

近日,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易福金教授联合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燕菲儿博士和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王金霞教授撰写的《信贷约束下的农业保险需求高估问题:理论解释与经验证据》在权威期刊《管理世界》2023年第5期上发表。该研究成果系易福金研究员和王金霞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项目(72261147758、41861124006)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的阶段性成果。◇
2023年4月28日
其他

FSP Lab 第五讲|柏兆海:中国农牧系统演化及资源环境代价特征

近日,浙大卡特三农学术论坛之230期暨“食物系统与政策”海外大师联合工作室(FSP
2023年4月28日
其他

新闻速递|“和美乡村建设与农村营商环境优化”学术沙龙暨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智库联盟工作会议顺利举行

4月24日,由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和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智库联盟联合主办的“和美乡村建设与农村营商环境优化”学术沙龙暨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智库联盟工作会议在杭州临安龙上村举行。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智库联盟成员单位和联盟实验与推广基地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省乡村振兴研究智库联盟负责人钱文荣教授主持。▲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钱文荣会议第一阶段,与会代表围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内涵特征、重点任务、建设路径,以及“农村营商环境如何优化、乡村公共服务如何提升、乡村治理如何更有效”等议题进行了热烈研讨,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学术沙龙会议第二阶段举行了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智库联盟工作会议。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联盟秘书处负责人胡伟斌传达了省社联关于智库联盟建设的工作要求,介绍了联盟下一阶段围绕高质量智库成果建设的计划安排。随后,各成员单位代表就落实和推进乡村振兴研究丛书、年度发展报告、举办重大论坛活动等工作进行深入交流,达成了共识。▲工作会议最后,钱文荣教授做总结发言,他对各成员单位热情支持联盟建设与发展工作表示衷心感谢,强调要进一步落实《建立完善智库大成集智工作机制建议方案》工作部署,树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构建“协同创新、互利发展”的格局,共同开展高水平的政论性、战略性和对策性研究,加快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实质性地促进乡村振兴工作。会议期间,参会人员还实地调研了石门村、龙上村的和美乡村建设与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石门村实地调研考察◆卡特三农学术论坛之233期通告
2023年4月26日
其他

新闻速递|浙江大学灵均教育发展基金捐赠仪式举行

4月25日,浙江大学党委书记、教育基金会理事长任少波在紫金港校区会见了宁波灵均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灵均投资)董事长、浙江大学2004级农业经济与管理系校友蔡枚杰。浙江大学副校长、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黄先海等陪同会见。任少波向灵均投资和蔡枚杰校友长期以来对学校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校友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在广大校友的信任支持下,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在更高远的使命愿景引领下,学校将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奋进一流,推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学校将充分运用好灵均投资和蔡枚杰校友的这份善意,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会见前夕,双方还举行了“浙江大学灵均教育发展基金”捐赠仪式。浙江大学副校长、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黄先海,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黄祖辉等出席仪式。仪式由发展联络办公室主任、教育基金会秘书长沈黎勇主持。黄先海代表浙江大学对灵均投资的善举以及对学校的支持表示感谢,向“浙江大学灵均教育发展基金”的成立表示祝贺。他指出,浙江大学坚持践行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培养肩负使命担当、砥砺探索真理、葆有思辨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灵均教育发展基金的设立,彰显了校友反哺母校的深情厚谊以及热心社会公益的责任担当,学校将充分运用好这份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和服务。他期待灵均投资能继续厚植公益情怀,与母校携手创造,共同发展。蔡枚杰表示,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取得重大突破。灵均投资不仅将最前沿的人工智能科技应用于投研领域,同时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长期坚持服务国家、贡献社会,对高校的教育事业尤为关心和重视。她表示,“浙江大学灵均教育发展基金”旨在勉励同学们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未来,她期望灵均投资与浙大携手,双向赋能,助力浙大学子把握前沿趋势,创建科技驱动的未来。黄祖辉向灵均投资对浙大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辉农教育基金的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乡村发展和振兴,对于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融合发展和推动共同富裕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他期望,未来在“灵均乡村振兴基金”的支持下,浙大师生可以开展更全面更深入的田野调查,洞察“三农”国情,扎实开展“三农”领域政策和对策研究,共同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贡献力量。仪式上,黄先海副校长代表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向灵均投资颁发捐赠证书和捐赠纪念牌。灵均投资品牌部负责人王珂,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党委书记陈庆,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钱文荣,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张蔚文,竺可桢学院党委副书记徐晓峰,发展联络办公室副主任、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满丰,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胡伟斌以及相关代表一同出席捐赠仪式。后记灵均投资高度重视公益慈善工作,秉持“不忘初心、务本而生、回报社会”的理念,聚焦“教育科研、医疗卫生、扶贫救灾、投教科普”四大领域,持续支持公益机构、学校、医院等社会组织。疫情期间,公司积极向浙江大学捐赠各类防疫物资,以实际行动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在教育科研领域,灵均投资构建起素质拓展、精神激励和物质资助“三位一体”的长效帮扶育人机制,通过捐赠帮扶、交流座谈、成长记录、跟踪服务等方式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做有温度的慈善公益事业。浙江大学灵均教育发展基金下设四项资助项目,“灵均领航奖学金”、“灵均基础科研基金”和“灵均成长助学金”重点激励成绩优异、全面发展以及关注量化研究的学生,推动卓越人才培养迈向新高度;“灵均乡村振兴基金”用于支持、激励师生开展田野调查、洞察“三农”国情、扎实开展“三农”领域政策和对策研究,积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推荐阅读:灵均投资在浙大设立“灵均教育发展基金”,助力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图
2023年4月26日
其他

卡特三农学术论坛之233期通告 主讲人:刘星华博士等

主讲人:▲刘星华刘星华博士是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博士后。她于2019年获得新南威尔士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她的研究兴趣包括儿童贫困和健康不平等。她的研究成果发表在Global
2023年4月25日
其他

卡特三农学术论坛之232期暨学术午餐会第二十四期 易福金:相见不相识:农业保险认知困境与提升路径

卡特729会议室(创意楼为下图红框内建筑,位于公共管理学院大楼西侧,可从创意楼东门或西门进入电梯厅抵达活动地点)◇
2023年4月24日
其他

新闻速递|浙大卡特、公共管理学院与浙江传化集团共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学科思政育人联盟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习近平总书记于浙江大学第十五次党代会召开前夕对学校再次作出重要指示之际,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浙大“卡特”)和公共管理学院组织师生代表,于4月20日赴萧山浦阳镇和传化乡村振兴集团考察交流,深入走访谢家、安山、径游三村和美乡村建设,并与浦阳镇政府和浙江传化集团共同成立“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校地企联盟,为服务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和谱绘共同富裕新图景注入合力。在浙江大学公管学院党委副书记姚晨和浙大卡特国际院长陈志钢、副院长茅锐的带领下,浙大卡特和公管师生50余人走进谢径安·传化和美乡村,实地考察农业产业片区与和美乡村中心。在和美乡村项目地,师生党员代表深入了解从和美蓝图的顶层规划到专项设计,从农田风貌提升到和美乡村中心等公共服务配套的建设落地,再从现代农业产业园双创高地的全面打造到美丽河湖风貌提升工程的实施改造,畅想谢径安·传化和美乡村的未来,对项目建设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安山村参观玉泉戏社,在谢家村走进谢氏祠堂,在径游村重走百年老街,师生党员代表探寻三村文化底蕴。▲卡特师生实地考察农业产业片区及和美乡村中心▲卡特师生实地走访谢、径、安三村走访结束后,“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校地企联盟成立仪式在径游村党群服务中心共富工坊正式举行,浙江大学公管学院党委副书记姚晨,浦阳镇党委书记徐汉军,浦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郭建达,传化乡村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科,浙江大学公管学院农经系党员师生代表及谢家、安山、径游三村村委代表现场参与本次仪式。▲联盟成立仪式现场仪式伊始,由浦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郭建达,浙江大学公管学院党委副书记姚晨,传化乡村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科分别上台为本次仪式致辞。▲浦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郭建达现场致辞浦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郭建达表示,本次浙大农经系校地基地签约授牌仪式,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指示精神和萧山区委区政府做好共同富裕战略部署的具体行动,也是校地企三方合作,优势互补的战略选择,更是携手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我们开展校企合作,是村企镇乃至社会共赢的重要举措,是新形势下践行“八八战略”的必然选择,我们坚信,在浙江大学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之下,本次合作一定能够丰收在望,硕果累累。”▲浙江大学公管学院党委副书记姚晨现场致辞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姚晨表示,在浙江大学第十五次党代会召开前夕,习总书记对浙江大学作出重要指示。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对浙江大学作出的重要指示,心怀“国之大者”,奋力“走在前列”,培养好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今天我们成立校地企三方联盟。它既是我们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三方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相信我们未来会在乡村振兴及科教兴国工作中实现互融互促,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优秀学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浙大贡献。姚晨还勉励与会师生代表,“作为新时代的农经人,大家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要学得更深、谋得更远、做得更实,以感恩奋进的姿态,勇扛强农兴农使命,深入到谢径安·传化和美乡村建设一线,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实现个人的成长成才和国家的战略发展同频共振,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汇聚优势力量、贡献浙大智慧、提供浙大方案、奉献青春力量。”▲传化乡村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科现场致辞浙江传化乡村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科表示,乡村离不开产业,更离不开人才。本次活动,是传化和浙江大学战略合作以来非常好的一次延续和落地,也是双方共同助力乡村振兴事业的新实践,浙大优秀师生和专业力量的到来为谢径安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谢径安·传化和美乡村是传化积极落实总书记及中央领导重要批示精神,在国家大力推动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实施及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时代背景下,按照“政企村农”多主体合力的方式建设的和美乡村。“欢迎浙大的师生们结伴常来美丽的谢径安,感受不断变化的和美乡村。希望在未来能有更多的新生力量与我们一起投身乡村振兴,投身农业科技的发展,为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事业贡献力量。”领导致辞结束后,本次活动进入了签约授牌环节,由农经系师生党支部分别与谢径安三村党支部结对,并现场授牌成立“社会实践、党建基地现场教学点”与“研究生跨学科数智现场教学点、实践观察点”。▲党建结对现场签约授牌本次活动,是浙江大学和谢径安·传化和美乡村在乡村振兴事业共建上迈出的重要一步。相信在未来,校地企合作模式将得到持续深化,共创和美乡村,实现共同富裕!◆通知|浙江大学农业经济与管理系海外交流项目暨本科生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劳动教育与实践/专业实习)预报名◇新闻速递|浙大卡特参与撰写的《2023年全球粮食政策报告》重磅发布◆喜讯|龚斌磊团队获浙江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卡特三农学术论坛之231期暨学术午餐会第二十三期
2023年4月23日
其他

新闻速递|《2023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正式发布

由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AGFEP)联合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CAR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CDC)营养与健康所(NINH)、南京农业大学国际食品与农业经济研究中心(CIFAE)、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和食物和土地利用联盟(FOLU)等单位共同出版的《2023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于4月22日上午正式发布,报告主题是“推动可持续健康膳食,促进农食系统转型”。当前全球食物和营养安全情况严峻,在消除饥饿、食物不安全、多种形式营养不良等方面进程受阻甚至倒退。全球和中国都开始更加关注农食系统议题,并提出向着更加营养健康、绿色低碳、高质高效、有韧性和包容性的多维目标转型。2023年的报告在
2023年4月23日
其他

灿若星辰|历经磨练,他是厚积薄发的学术青年

▲程铭达程铭达,浙江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2017级博士研究生,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管理学院联合培养博士。他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代表性研究成果发表在比较经济学领域顶刊Journal
2023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