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立Flag总打脸,改变为什么这么难?| 改变的4个阶段

韩慧影 简单心理Uni 2023-02-03

本文字数3600+ | 阅读预计需要 10 min

文|韩慧影(简单心理认证·心理咨询师)

放假回家和好友见面,闲聊时她聊到她和姐姐的事,大姐已经定居在北京十几年了,一年也未必能见一次面,见面是件高兴的事。

但是和姐姐的交流让她很不爽,她用一句话形容自己的感受:按姐的话来说,你的一切都是错的,都要改。

图/Pexels

朋友一直在县城生活,压力小、生活稳定,她又是一副与世无争的性格,虽然偶有烦恼,但生活过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倒也轻松自在。

姐姐却是好强的性子,从小学习好,之后通过自己的努力留在北京。

姐姐本来就是个懂得很多道理的人,最近几年接触了一些佛学及心身灵的书籍和课程,说的话让人觉得又提升了一个高度。

但是有才学,有见识的姐姐却常常觉得挫败,因为当她想用这些自认为“对”的经验帮助别人时,却拉远了和别人的距离。

姐姐不知道,当她以这样的方式对别人讲话时,会激起“我不够好”,接下来就是“我要改变”的焦虑。

改变的困难

当一个人没有苦恼时,自然缺少了改变最重要的动力,而当一个人苦恼时,不需要你告诉他,他自然会产生想要改变的动机。

图/Pexels


这个时候,人们会寻求建议和方法,但通常别人给出的建议和方法并不能真正奏效,那还要不要给呢?

还是要给,建议和方法间接地达到了一个目的:重要的是这个给的过程,而不是建议的内容,因为它传递了人们之间相互的兴趣和关心。

但前提是,对方先有想要改变的动机。

改变在心理上是个大事,有时人们会说“你只要做出一点点改变,就”......

可是,就这一点点改变也是千难万难,难以实现的。

因为人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意味着无论生理上还是思想、情感都是紧密相连的,所以这个改变必定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动就是一个系统而不是一个部分,动的是根深蒂固的情感和信念,动的是过去的记忆,内在的关系,无论别人看来有多么不合适,却是这个人整体的一部分,像身体的组织一样与这个人长在一起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图/《熔炉》


举例来说,一个小孩子,他有一个咬手指的习惯,他身边的人尤其是大人,都认为这是个坏习惯,所以一看见就会提醒他,但情况不会改善,咬手指的习惯反而加强了。

大人不知道,咬手指是孩子处理内心焦虑的一种方式,小的时候他父母陪伴的不好,孩子常常要一个人面对很多问题,内心有很多的恐惧不安产生。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些恐惧不安就象故事书中的大怪兽一样可怕,是他无力应对的。这就带来痛苦。

但当他咬手指时,他的内心会产生一个自己都难以意识到的幻想,幻想他的妈妈和他在一起,他的妈妈在安抚他,保护他,包容他。

他发现内心平静了,焦虑不安减少了,内心压抑的恐惧不安通过咬、吮、撕的行为释放及缓解。

所以这是这个行为保持下来的原因,如果让这个行为改变,就必定把他暴露在内心的恐惧不安面前。

图/Pexels


生活中很多相似的现象,比如固执常常被人认为是在抗拒改变,而当事人其实只是在坚持自我。

那些在别人眼中要改变的行为或心理症状,其实是对更深层恐惧的防御,使人们避免接触到那些平时觉察不到的愤怒、嫉妒、羞耻、绝望、罪疚,无力无助等等强烈的情绪体验。

这些防御的方式,是一个人在独特的生活经历,生存环境下巧妙地形成的最能保护自己的生存方式,并在以后的生活中延用下来。

如果没有这些防御保护自己,很可能一个人就会彻底崩溃或死去。

因此,要给改变一些足够长的时间,长到有新的更适应性的防御方式形成,可以替代旧的防御方式时为止。

改变意味着离开我们熟悉的心理环境,心理上的认知是:熟悉的就是安全的。越是不熟悉的,越会暴露在未知情境下,带来不确定性,越容易产生焦虑和恐惧。

心理上越安全,越能在面对未知时保持稳定,承受焦虑的能力越强。

图/Pexels


改变是对过去经历的背叛,改变意味着心理上的分离,与过去的告别。决定通过心理咨询来帮助自己的人,都意味着他们做好了一个接受改变的准备。

即使这样,仍然会在咨询的整个过程中,遭遇到来自内心的阻抗,一方面意识层面要改变,潜意识层面又在抗拒改变。

有经验的可靠的咨询师会非常珍惜并理解来访者的这种自主性,懂得把握咨询的进程,不盲目干预,允许来访者按自己的节奏进行。

改变的过程当然会收获许多惊喜,同时伴随着痛苦,那个恨着的父母同时也是爱着的父母,爱恨交织中,要不要继续向前走,还是就到这里就好。

如果是继续 ,接下来是泪水伴随着分离的过程,体验着分离带来的抑郁,再次陷入挣扎,再坚持,终于,从过去脱身而出,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人。

所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踏步前行的事,不破不立,先有“打破”才有重建。

图/Pexels


世上最让人挫败的事就是改变别人,不去改变别人其实是对人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的尊重。

在心理咨询中,常常会碰上“被带来的来访者”,这时咨询师会评估被带来的这个人自己是否有咨询动机,如果他完全没有来咨询的意愿,也会和他商议。

实话实说:我的责任不是改变你,你可以有自己的选择,来或不来。

只有当一个人内心做好准备通过心理咨询来帮助自己时,咨询才得以顺利进展并取得效果,从做出接受咨询的决定,并走入咨询室这个准备的过程是要来访者自己完成的。

图/Pexels

改变的4个阶段   

改变是个复杂的过程,又是丰富的不可预测的,但仍有一些普遍性可循,心理改变过程基本上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只是这个顺序通常不是线性发展的,它会反反复复循环,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因素相互作用产生,每个人在每个阶段的时间上也会有不同:

 1. 松动阶段 

这也被称做心理准备阶段,这个阶段类似于从冰冻到解冻的过程,原来坚定不移的信念开始松动,启动了改变的过程。

在此之前,个体对自己的信念坚信不移,并以此应付日常生活,缺乏检视自己、接受反馈的能力。

图/《熔炉》


这个过程开始于个体开始体验到一些正向的人际经验,这个经验继而推动产生内在的改变动机。

正性的体验使个体愿意放下防御而不是让内心的“墙”变得更厚,以自欺欺人的方式重复着原有的模式。

之后,这些正性的体验会促进对自我的正向态度,同时对他人的态度也会发生微妙或明显的正向改变。这些都帮助个体在内心中产生出自我负责的态度。

比如:一直抱怨自己是婚姻受害者的人,不再试图通过更努力或逃到工作中拯救自己,开始思考自己在这段不满意的关系中所应负的责任。

 2. 体验与探索阶段 

这个阶段,个体开始有意识地关注自我的情绪体验,觉察到这些体验带给自己以往忽视的信息。

图/Pexels


这些信息可能帮助自己更深刻地了解和体验自我,这种发现会激发个体对自己的兴趣与好奇,愿意主动地、进一步更深入的进行自我探索。

由此带来更深刻的自我认识和对重要他人或重要关系的觉察与认识,这个阶段自然会出现许多冲突和挑战。

比如:开始体验到自己在多段关系中重复着同样的情绪和互动模式,而这些引出自己隐藏多年的对亲密的恐惧,被抛弃的经历,这些情感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再次被体验,为下一步修通这种体验带来机会。

 3. 领悟与整合 

通过前面的体验,帮助个人扩展了对自我以及重要他人的了解,之后,进入一个更深的领悟的阶段。

个体会形成对自我和重要他人的新的认识,原来固有的不适应的信念逐渐被新的信念所取代,这会帮助一个人更容易接纳或原谅自我,也能原谅或接纳重要他人。

图/《熔炉》


比如:发现之前很在意的别人的看法现在变得不重要了。更愿意分享、信任他人,厘清界限,愿意接受原来不能接受的自我的部分,在与人相处中更放松,自在。

 4. 行为上的改变 

一个真正的改变一定是基于认知改变基础上,行为层面的改变。

通过前面的过程,一些影响个体发展的障碍消除,内在变得更有力量,更清楚并能专注于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尝试新行为,获得新的思路和方法,或愿意学习接受新的行为。

在不断积极尝试之后,新的行为模式产生,症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消解,负面情绪和体验减少,正性情绪或能量得到恢复。

行为上的改变必定带来现实中与重要他人的态度和关系上的改变,与他人的互动方式也发生变化。

图/《熔炉》


伴随着完整地体验过这个改变的历程,就完成了一个从内而外的修通过的过程,而在现实中就会有更多的、更持久有力的行动力产生。

为了说明这个过程,我用了改变这个词,但改变这个说法,也许本身就是一个谬论,并没有改变这一说,一切都已经在那里,我们只是重新认识它,发展它。

当我们在谈改变时,其实只是启动了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接触到了自我的核心,认识欲望的本质,把自己隐藏的、不知道的心理内容,通过清理、筛选、去伪存真的过程浮现出来。

所以改变有时是一个幻想,它不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它是从一点到另一个点的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阻的生命恢复流动、感受到完整。

点击名片,看看作者的其他文章

简单心理免费热线小程序上线啦!

有情绪困扰、压力焦虑、情感问题


督导眼中的新手咨询师,是什么样子的?

妈妈说:“姓赵的都是王八蛋”,缺爱的我如何活得更幸福?|观影《三悦有了新工作》

抑郁症患者「阳了」之后,慎用这几种常见感冒药

研究速递:为什么人们喜欢在假期看节日电影?鸟类对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有何影响……


👇戳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心理咨询师信息

点亮“在看”

改变其实没有那么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