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程动力取向心理治疗是一种表达清晰、热情洋溢、循证的心理治疗方法,并在与其他循证疗法的比较中也保持了自己的优势。”
——David Hellerstein
哥伦比亚大学临床精神医学教授
短程动力取向心理治疗有着与精神分析一样悠久的历史(Bauer & Kobos, 1993; Messer & Warren, 1995)。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弗洛伊德的许多治疗都只持续了2-3个月。最值得探讨的是他对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的治疗,他在1908年一次长达4小时的治疗中就解决了马勒的阳痿问题。弗洛伊德在短短两个月内就分析了多名美国分析师。然而,自由联想的发展和对移情神经症的鼓励导致了将咨询师视为“空白屏幕”(a blank screen)的想法。
什么是短程动力取向心理治疗?
短程动力取向心理治疗是一种基于动力学理论发展出来的疗法,其目的在于通过有限次数的治疗来缓解来访的症状,以及达到程度有限但却意义重大的改变效果。发展至今,短程动力取向心理治疗非常适合具有现实感的来访者,他们可以非常准确地告诉你他们生活中发生了什么,并且他们可以准确地评估哪里出了问题。来访者还需要一些基本的心智功能、自我力量(控制和延迟能力)、客体关系(温暖、共情、信任等)以及一定程度的超我功能(公平感、内疚感以及羞耻感等)。具有这些功能的来访会与短程动力心理疗法更加适配。
短程动力取向心理治疗的特点
所有的短程动力性疗法都设法将治疗聚焦于某一个核心主题、话题或者问题。Binder(2004)认为,短程动力取向心理咨询师必须具备两项基本能力,即提炼与来访不适密切相关的核心问题,并且在治疗全程始终紧紧围绕这一焦点。尽管来访可能有各种不同的人际模式,但短程动力取向心理治疗的重点是识别来访最普遍和最棘手的关系模式。这并不是说其他关系模式就不重要。但是聚焦于最常带来困扰的互动类型,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尽管短程取向心理咨询师比较主动,但他们只在需要时才主动,主要根据来访的表现、现场情境、治疗联盟的强度以及维持治疗焦点的需要。Bannink(2007, pp 91)曾提出,“咨询师的立场就像一位‘幕后领导’”。尽管短程动力取向心理治疗遵循许多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准则(如潜意识行为的重要性,移情-反移情重演,重视童年期发展),但放弃了对真相的刨根问底,取而代之的是更具叙事性、建构性的框架,通过构建故事来解释和重构来访的痛苦和经历。他们强调来访的勇气而不是退缩,直面现实问题而不是幻想,更多谈论此时此地而不是彼时彼处。现代短程心理咨询师也会将其他模型(如认知-行为,格式塔,体验式过程)的支持性干预方法纳入自己的技能库,并不局限于使用传统精神分析技术(如诠释)。短程动力取向心理治疗的观点聚焦于交互模式,其中,咨询师以一种“参与者-观察者”的身份融入治疗关系中。当咨询师更倾向于参与者角色时,他们会更加情绪化和无意识地卷入;当咨询师更倾向于观察者角色时,则更多地使用专家自我,语言中介的外显加工。图/Pexels
短程动力取向心理治疗更关注个人内在和人际之间发生的过程而不是具体内容。咨询师寻找最突出的依恋恐惧和渴望,以及它们是如何在个人行为和人际间的互动模式中表现出来的。短程动力取向心理治疗的基本技术
如同所有动力取向疗法一样,短程动力取向心理治疗要求咨询师兼具支持性和表达性的治疗技术,而两种技术混合的比例则是要在临床中根据来访的人格结构(crcististrcture)而具体调节的。支持性技术的目的在于让来访在心理治疗的关系中感觉到足够的安全,从而能够容忍那些在曾经被压抑(repress)、被否认(disavow)的无意识层面的痛苦进入意识层面时伴随而来的焦虑和不安。为了完成治疗框架(therapeutic frame)的界定,咨询师需要详细地说明固定的治疗时长和固定的治疗次数,向病人保证治疗在进行过程中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共情性评论(empathic comment)能够让来访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安慰(Book, 1988)。共情反映出了咨询师从来访的视角来感受来访世界的能力。通过对那些重要防御机制的维护,来访可以免于退行或是遭受自尊方面的伤害。咨询师需要鼓励来访适当地呈现出镜映(mirror)和理想化(idealize)这两种自体客体移情(selfobject transference),借此,咨询师可以帮助来访维持他的自尊和自我凝聚(self-cohesion)。为了让来访获得安全感,咨询师的另外一种支持性的做法就是去指出那些自毁行为,并对它们尽量理解和主动地组织。当来访成功地朝着咨询的目标迈进时,咨询师对其进步的认可同样也能增加来访的安全感。通过聚焦于此时此地的问题,来访也会获得更多的安全感。这样的安全感能够让TA更有能力去关注和掌握当下所面临的问题。咨询师越是能够在来访身上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越是会对来访感兴趣,越是尊重来访,来访也就会因此而感受到更多的支持。所有这些支持性的技术,其目的都不仅在于帮助来访获得安全感,还在于对抗退行的发生。总体来说,来访在心理层面越是健康(展现出越高的自我强度),那么咨询师对于支持性技术的依赖也就越少。而来访呈现的自我缺陷(ego defect)越多,治疗过程中对于支持性技术也就越注重。表达性技术的目的在于,去促使那些先前被压抑的痛苦在一个安全的支持性关系中浮现和表达,从而让这些内容能够被安全地观察、理解、解决。来访必须首先在支持性技术的帮助下感受到足够的安全,然后咨询师才能使用表达性的技术。澄清性评论是指,咨询师为了让来访的那些带有防御的、含混不清的表达变得清晰,所作出的回应。例如:“你谈到了你的焦虑,但是给我的感觉,好像你在诉说自己的焦虑和紧张时其实表达的感受是低落、忧郁、悲伤或沉闷。你谈到焦虑的时候,好像意思并不是那种受伤、不安、紧张或烦躁。我的理解对吗?”在动力取向治疗的框架下,面质(confrontation)技术指的是咨询师将来访的注意力引向一些来访没有觉察到的内心活动或外部事实。释义性评论构成了心理治疗工作中真正的最起效的部分,因为咨询师做出的评论可以将如下两个部分联系起来——一方面是源于来访过去对于周围重要人物的态度和行为,另一方面则是她现在对于别人,包括咨询师在内的态度和行为。释义性的评论有助于修通和解决那些早先被压抑的体验。
影响短程动力取向心理治疗的因素
回顾临床研究和实践(Dewan et al.,2014; Steenbarger,2002; Steenbarger and Budman, 1998),短程心理治疗可能会受到以下6个因素的影响:
1. 问题持续时间(duration of the presenting problem)
当问题模式是慢性的,通常需要更长时间的干预,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被补救。
2. 人际关系史(interperrsonal history)
为了使得治疗具有时效性,咨询师与来访之间必须迅速建立工作联盟。
如果来访的人际关系史中存在明显的虐待、忽略或暴力经历,那么将要花费较多治疗时间去建立足够的信任,以使得来访能够进行后续暴露。
3. 问题严重程度(severity of the presenting problem)
严重精神障碍会干扰到来访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严重程度往往会阻碍个体在治疗期间积极运用治疗策略,而这又是改变的关键因素。短程心理治疗关注改变过程,当来访经历严重的生活过于混乱时,他们往往无法一直维持着改变。
4. 复杂性(complexity)
来访丰富的症状表现会使得问题呈现高度的复杂性,这时常常需要更为广泛的干预。
例如,进食障碍来访可能伴有药物滥用、酒精依赖和抑郁问题,通常这样复杂的问题需要联合治疗——心理治疗和精神活性药物——来处理问题的不同部分,因此治疗时间会延长。
5. 理解(understanding)
短程心理治疗对于那些清晰了解自己的问题以及治疗动机强烈的来访最为适合。当来访没有做好改变的准备时(Prochaska et al.,1994),或加入治疗却否认需要改变,不清楚要作出什么改变,那么在准备投身到更具行动取向的短程心理治疗之前,他们需要花费几周时间进行探索,或者可能先要从一个动机式的焦点访谈过程中获益。
6.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
许多来访加入治疗不仅是为了改变其个体和人际关系,同时也希望获得持续的社会支持,尤其是对那些因缺乏社交技巧而被社会孤立,和(或)害怕被拒绝、被抛弃的人。
虽然社会支持是必须的,它也是心理治疗的合理结果,但如果换着需要广泛的社会支持,高度简练的治疗过程可能并不合适。事实上,对人际丧失特别敏感的来访可能难以承受工作联盟的快速解除。
简单心理Uni荣幸地邀请到《心灵的面具·101种防御机制》作者布莱克曼老师带来《短程动力咨询实务课》,这门课全程由布老师讲授,结合老师这么多年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帮助学员掌握短程动力的工作框架及核心技术的同时,再从动力学角度解读中国文化背景下对家庭和个人的影响。
首期新课,原价1599元,现价1299元
另外加送价值129元《心灵的面具·101种防御机制》线上读书会
👇立刻扫码查看详情👇
布莱克曼教授曾多次在中国授课,2007年任教于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2009年开始频繁访问中国,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医学院等多个院校有过讲学经验,并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多地授课。编辑:Aurora
责编:Alwaysfifi
Magnavita, J. J. (1993). The evolution of short-term dynamic psychotherapy: Treatment of the future?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4(3), 360–365. https://doi.org/10.1037/0735-7028.24.3.360
Howard E. Book. (2017). 短程动力取向心理治疗实践指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曼托什·德万, 布雷特·斯腾伯格, 罗杰·格林伯格. 短程心理治疗技术与案例.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