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国家运动员到心理咨询师:我想要从事一个不容易被替代的职业

简单心理Uni 简单心理Uni 2024-04-24


本文字数3200+|阅读预计需要9min


20岁的跆拳道国家二级运动员李虹霖或许也没有想到,10年后的她会成为一名全职心理咨询师。


在体育行业10年,却始终找不到“自己”


故事要从2008年说起。


李虹霖从小在体校长大,2008年,她开始接触跆拳道,2009年,便作为正式的跆拳道运动员开始上场比赛。彼时,她还只有15岁。


她是小重量级的运动员,基本上只参加49公斤级和52公斤级的比赛,那时为了减重,她可以在一周内就瘦下10斤。


李虹霖说:“(对我来说)减重是个特别简单的事,因为我的运动量特别大,重量越小,力量、速度的优势可能就越大。”



做运动员一定要赢,这是年轻的李虹霖心中一直回响的话。


不光是她自己,教练、家人、身边所接触到的队友、对手,无一不是这么想的。


她还记得在一次省级比赛的现场,比赛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她与对手争夺冠亚军,所有局数都是平局,来到了最后的加时赛。加时赛的名称叫“突然死亡法”,谁先得一分,谁就可以获得最终的胜利。


在那时,她的身高、技术、教练都比对方要更胜一筹,但她在对手一上场的瞬间就知道,她是一定要输的。


因为对手的气势比任何人都要强,她铆劲了一心想要赢。


她聊道,跆拳道比赛的难点就在于心态的博弈:想赢,但不能没有了自己的节奏,一旦对自己失去信心,对方马上就能嗅出变化,在赛场上反超。


李虹霖最终输了那场比赛,但至今仍记得对手那蓬勃的气势。她说:“我也有拿过一些名次,我也是队里被教练比较看重的一个,但好像我每次拿了名次之后,即便是我赢了,我都觉得就那样,好像并不会让我特别自豪。我有时候没有特别享受过程,因为我特别在意结果。”


这种争强好胜的心情箍住她,这一次赢了,还要备战下次,下一次赢了,还要备战下下次,似乎永无止境。以至于有时候,她都分不清究竟是自己想要赢,还是由于身上承载了太多人的期待,所以自己必须得要赢。


她受的最严重的一次伤,是在比赛时对方一个飞踢,直接将她手指的骨节踢错了位,最后花了她好几个月的时间才康复。


李虹霖提到:“我这个属于比较严重的伤,像平时脚扭了、骨裂了,都是不可以请假的,照样还是要去比赛。哪怕你前脚掌骨裂了,你可以用脚后跟,就是但凡你可以坚持,就一定要坚持下去,体育的世界就是这样。”


2015年,李虹霖退役成为跆拳道教练,这样的教练生涯持续了3年左右。对于那时的她来说,她已经与跆拳道这项运动接触约10年,未来的晋升路径要么就是成为更专业的教练(例如进专业队),要么就是转型成为管理者。


可当她走到了这个节骨眼上,她又产生了新的焦虑:如果我不是一名跆拳道运动员,我还可以是谁?我只能做跆拳道这一件事了吗?


她说:“我有很大的焦虑和不确定性,因为在体育行业的时候,我属于要什么有什么,要实力有实力,要证书有证书,我还有(作为跆拳道运动员的)性别优势,家里人也很认可,所有人都很认可。那时候就好像是要把我所有得到过的一切全部放下。”



这个问题足足困扰了她一年,直到有一天,她意识到了另一点。


“有一句话是说,你想不想(持续)从事这个行业,那就看一下这个行业未来五年、十年后的那些人,你想不想成为她们?”李虹霖顿了一下,“我突然发现我不想诶。”


「培养计划」在我的世界留下了千里江山图

2018年是李虹霖作为跆拳道教练的最后一年,也是她报名「简单心理Uni·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下称简心「培养计划」项目)的第一年。

李虹霖不喜欢速成的东西,经过对市面上的心理课程对比,她表示:“我想要从事一个不容易被替代的职业,所以当我看到「培养计划」有一定的门槛,需要通过筛选、面试才能够上课之后,反而会让我想要报名,因为我知道我在一点一点往上走。”

变化并不是在一天之内发生的。报名简心「培养计划」项目时,李虹霖依旧是跆拳道队伍的教练,从初阶到中阶,中阶到高阶,春去秋来,时光荏苒。

开始项目学习后,她发现自己很羡慕「培养计划」的同学们。“我们(跆拳道运动员)的热身总是跑步,有的时候就是在街道上面跑,我每次冬天跑的满头大汗,然后汗又结成了冰,这时候就看到旁边背着书包的人正在慢慢悠悠地走路,我很羡慕她们可以走路,因为跑步真的好累。”

坐在教室学习,而不是喘着粗气拼死拼活地锻炼,成了李虹霖心里的一颗种子。而接触到课程的同学们后,她发现他们竟都是“走路的人”,有那么一段时间她觉得很不习惯,但又非常喜欢这样的学习氛围。“这时候我就觉得,是不是我想要的那个部分它开始出现了?因为我之前不羡慕那些(跆拳道运动员)前辈。”

2020年初,在简心「培养计划」项目高阶课程结束后,李虹霖正式离开体育行业,投入到心理咨询行业中。

图/李虹霖的课程笔记

对她来说,简心「培养计划」项目就像是千里江山图的临摹稿,学过以后,对什么流派都略知一二,但真正的作用需要在长时间的实践中才能够显现出来。

李虹霖提到:“我在医院精神科实习的时候会接触到一些未成年的个案,心理治疗师们说跟青少年做咨询做久了,父母会嫉妒,或者青少年脱落是因为父母不愿意让孩子来,但如果你学过家庭治疗,你就会知道这就叫‘三角化’。这时候一开始很浅的那一幅图其实就用上了,它是特别重要的。”

在学习成为心理咨询师过程中,李虹霖早期对自身的苛求及完美主义也慢慢得到了缓解。

从简心「培养计划」毕业后,她没有选择任何流派,而是进入了一个流派探索期:她报了各种各样的短程课,CBT、自体、家庭治疗......这个时期,她的督导不限定于一个理论框架,而是在一个很安全的大范围内进行探索。

随着时间的发展,她慢慢地喜欢上了客体关系流派,督导也渐渐地固定为同一位咨询师。她说:“这个时期的督导很一针见血,快、准、狠,她会在50分钟里给我带来很多收获,在一些特别的时刻,我好像已经将督导的过程转变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

曾经每当见督导时,她都觉得自己还有很多没有做好的地方:案例报告写不好、经验不够成熟......可督导对她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令她一下子感到了释然。

她说:“你就不用写好,因为这就是过程本身。”

还有一次,李虹霖说自己写不出个案报告,因为感觉下笔就如同板上钉钉,担心出错。而督导回应道:“那你就换根铅笔。”

换了铅笔的她真的有如神助,写出了报告。

这样的瞬间都在一点点地帮助她接纳自己,在「培养计划」中高阶结课的反馈里,她获得的评价是「合格」,很多其他同学都是优秀、良好,但她依旧感到快乐:合格了,这已经不错了呀!

在李虹霖的世界观里,“真诚”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在社会上,太过于真诚可能会显得不够圆滑,但在咨询师的执业过程中,她能够反复体验到“真诚”是多么重要的部分,“我很开心这个部分可以被保护且传递力量”。

图/李虹霖在2020年发布的微博

通过简心「培养计划」项目,李虹霖实现了心理咨询师的从0到1,也成功重构了自身的职业生涯。

在访谈末尾,李虹霖为未来的「培养计划」新同学们留下了这样一段话:

永远也学不完,这是一个好消息,也是一个坏消息。你要一直学,你会感觉很快乐,又会觉得没有尽头。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延迟满足,过了好几年,你才会觉得这是一个很扎实的课程。

作者:Aurora
责编:Alwaysfifi

点击名片,看看作者的其他文章



简单心理「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Pro」项目以「执业」为培养目标,其目的是帮助热爱并致力于从事心理咨询师工作的从业者们更顺利地走上执业道路。


项目希望通过2年670+小时的浸泡式理论学习、3阶段渐进式实战化实习、团体督导以及阶段性强化集训,帮助学员成长为一名有理论知识,有咨询技术和有基本能力与来访者工作的心理咨询师。


截至目前,入驻简单心理6个月以上的学员,有70%接案量在100-500小时,远超同水平行业平均。


学员在学习期间可在心理热线平台、低价实习平台进行实习;毕业后符合条件者可申请入驻简单心理,面试通过后,开始执业并逐步晋升。平台客源稳定,工作机会多;执业工具便捷,让咨询师能够聚焦专业,免受行政事务打扰。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PRO2024春季班招募中!
两人成团共享10000元优惠

叠加奖学金最高可省近两万


微信添加「顾问简老师」

免费领取4000元专属优惠

及更多项目课程安排表

👇欢迎添加「简老师」二维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