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故宫里,那些藏匿已久的画…

栗旬 印客美学 2023-04-22
懂美学的人,连颜值都会变高  


10月10日

北京故宫博物院正式对外开放94周年

#故宫出雪糕了#的话题也登上了微博热搜

不过这雪糕的造型也太酷了吧!



而故宫也即将迎来它的600岁

美丽而历史悠久的故宫

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口

使我们有机会走过几百年前

“宫里人”走过的路

与历史在这一刻相遇


咱们今天就和小印一起从故宫藏画里出发

学习一下“宫里人”的审美吧



故宫里的藏画有多“奇葩”?


大多数人以为的故宫藏画是这样的


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但它也可以是诡异的、俏皮的、奇葩的...
你要问我为啥
只能说古代人的审美真的非常前卫
话不多说,先上图

南宋 李嵩 《骷髅幻戏图》


南宋李嵩的《骷髅幻戏图》
这个擅长画民俗人物画的大师
描绘出了一个欢乐的场景
却给人一种莫名的诡异感


画面中央是一个大骷髅席地而坐
用悬丝在操纵着一个小骷髅
这是宋代市井常见的木偶表演形式
悬丝傀儡演出

大骷髅身后有一个喂奶的妇人
这个表演吸引了对面的小孩
正伸手准备迎过去
而站在身后的妇人连忙的冲上前试图阻止


李嵩将骷髅画的精准而又生动
然而在古代绘画中出现骷髅
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通过骷髅和人的对照
展现人世间生死轮回的世态景象

如果我们用现代人的思维去看这样一幅画
或许会曲折当时画家的境遇
不过古代绘画就运用障眼法的
还属他最厉害 


明 朱见深 《一团和气图轴》


这是明朝皇帝帝朱见深的《一团和气图轴》
这位皇帝不仅开明而且还热衷于绘画
你以为画面中只画了一个笑脸汉?
这幅千古名画,迷惑了无数人


这幅绘画远看是一个弥勒佛
近距离仔细观看就会发现其实是三个人
两边人物的脸被藏在“笑脸汉”的脑袋里
另外两双手在身前比划着

这幅画是朱见深对朝野团结安定的一种期望
以及对儒、释、道三教和平相处的期许
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中庸思想



但是说到超级会给自己“加戏”的帝王
非雍正莫属了
这个超级宅男,最喜欢宅在书房里勤于政事
不过他超乎常人的想象力
却使他在画中无所不能、所向披靡
比如头戴“洋卷发”上山捉老虎


雍正行乐图册·刺虎 清代 故宫博物院藏


甚至被做成了动图,不要太搞笑


当然还可以在湖畔悠闲的洗个脚


清 雍正行乐图册·水畔闲坐


或者换上道服在山崖边打个坐
顺便摆个ok的手势



雍正行乐图册·道装像 清代 

雍正的百变造型
也成为了宣传自己的最佳方式
并且这些画像还融入了西方元素

这一时期以郎世宁为代表的外国传教士进入宫廷
将西方文化和绘画技法带入中国
极大地影响了清代宫廷绘画和审美趣味
这种中西结合的艺术产物也愈发的时髦起来


清 郎世宁《画玛常斫阵图》


故宫藏画中奇特的绘画还真不少
古人清奇的脑洞给我们带了独特的视觉感受
同时也吸引着我们挖掘其背后的故事

不仅如此,对于在故宫中生活过的人
我们似乎也充满着好奇....


故宫里的女子为何这么“闲”?


看过描绘故宫女子的绘画
会发现她们的生活好像有点闲
不是在谈天就是在散步
或者赏花赏月
难道故宫的女子每天都在“放假”吗?


清 冷枚《宫苑仕女图》


其实偌大的皇宫好似“囚笼”
久居深宫之中,不找人谈谈心,得多憋屈呀
于是,约上姐妹们出门走起...

清 丁观鹏《宫妃话宠图》


看看画面中的妃子们都是一派和谐的场面
满满的姐妹情深、情比金坚的氛围
不安的小印却早已自动脑补起“宫斗剧”的画面了


丁观鹏对女子的眼神、姿态、服饰等细节刻画
将宫廷女子的典雅气质和神态展现的淋漓尽致


放大看,小主们一颦一笑真的很美



站着聊累了,可以坐在亭子里看看花草、钓个鱼
也是相当惬意呀


清 冷枚《春乐图》


全能艺术家冷枚作为宫廷画师的领衔者
古人以“工丹青,妙设色,画人物尤为一时冠”
来评价他的画作
冷枚将西洋技法融入中国画
重视画面的空间感、层层润色
加上细致入微的写实表现
使画面中的女子形象鲜活、灵动
你看看下面这张倦意的小眼神


清 冷枚《春闺倦读图》天津博物馆藏

画面中身着一袭长裙的仕女发髻高挽
S形曲线的动态随性又优雅
淡妆搭配纤细修长的手指
慵懒中还透着俏皮



深闺中的贵族女子经常会看书学习
可是春乏的季节难免越看越困
倦意上头,眼神都有一丝迷离

清 郎世宁 《乾隆帝妃古装像》 藏于故宫博物院

说到化妆,妃子们的化妆技术可是很厉害的
精心研究古代的妆容,进行各种复古“cosplay”


清廷画家陈枚甚至用画笔记录下
宫廷嫔妃一年十二个月的深宫生活
每个时节的故宫女子都美的很特别


清 陈枚 《月漫清游图》 正月寒夜探梅


正月的上元节逛花灯
宫廷内灯火通明,梅花也开的正好


清 陈枚 《月漫清游图》 二月杨柳秋千


荡秋千是宫廷女子最爱的娱乐项目之一
随风飘动的裙摆,有飘飘欲仙之感
一片热闹欢快的氛围


清 陈枚 《月漫清游图》 六月碧池采莲


六月莲花池的莲花盛开
乘船采莲,景色别样好

清 陈枚 《月漫清游图》 八月 琼台玩月


八月十五月儿圆
约上姐妹去赏月
看她们笑的多开心


当然,她们文艺起来
也相当有才气
既能赏花还能作画


清 郎世宁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部分 藏于故宫博物院


为了精进刺绣
讨论学习、互相借鉴


清 陈枚 《月漫清游图》 十月 文窗刺绣

炉火边探讨古物
品画鉴赏青铜器样样精通
瞧,她们讨论的多认真


清 陈枚 《月漫清游图》 十一月 围炉博古


故宫里的妃嫔们大多数时光
都呆在紫禁城中
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房间得多寂寞呀
透过绘画我们可以看到
她们通过各种形式来丰富宫廷生活
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故宫里的直男审美—明清帝王胡须图鉴


要说到故宫里最时髦的男人们
皇帝是当仁不让的
不同时期宫廷帝王的胡须
也保持着各自独特的风格
从明清的帝王画像中
我们就可以看出很大的差别



故宫的第一位主人明成祖朱棣
留了“美髯公”关羽同款的胡须
看来是有定期进行保养和修剪
飘逸中沉稳大气,显现帝王风范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种胡须过于豪放
搭配黝黑的皮肤,像一个铁打的东北硬汉


想想看古代的帝王如若没有漂亮的胡须
怎么凹造型?


胡须作为男性的显要特征
也是一种权利与尊贵的象征
不同时期的胡子样式也不同


明 《明宣宗坐像》


明朝皇帝的胡须大多比较茂盛
嘴唇上边留着“八字胡”
下巴留着很长的山羊胡和络腮胡


明 《明宪宗坐像》


不过明代后期的帝王画像
我们会发现胡须变的稀少
相对于狂放的胡须造型
这种胡须样式更加内敛

明 《明思宗半身像》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明思宗朱由检
标准的国字脸加上小山羊胡
尽显一代君主的风范


而清朝的胡须样式却很特别
画风也变的清秀起来

清 《努尔哈赤画像》


清太祖努尔哈赤虽然未曾入主北京故宫
但是他的直男审美却对清朝产生了极大影响
我们会发现他的下巴是没有胡须的
嘴唇上的髭和两鬓下的髯毛格外稀疏
有一种毛发清逸飞舞的感觉


清 《顺治皇帝画像》部分


顺治皇帝福临为了统一大清
巩固皇权地位
进一步推行“剃发令”
十日内不剃发就要斩首


当然剃发令中还有一项
就是剃胡须
为了配合金钱鼠尾的发型
清朝官方对胡须有这么两个要求
下嘴唇胡须要全都刮掉,上嘴唇十余根
形成稀松的“八字胡”,中间的也要用镊子镊掉


清 雍正帝半身像

雍正皇帝的“八字胡”
下巴处干净整洁
给人不怒自威的感觉


清 《心写治平图》 乾隆元年


25岁的乾隆帝青涩中又有一股傲气
但竟然没有胡子?
“素面朝天”的帝王画像反而不习惯了


随着清朝局势的稳定
“剃发令”中的规则也放宽了
胡须样式再次基础上也发生了改变


清 《乾隆帝画像》


年纪大了的乾隆皇帝
还是留起了“八字胡”
下巴也长出了稀疏的小山羊胡

清 《道光帝全身像》


道光帝延续清朝传统的胡须样式
但缺少了前朝帝王的威严气度
直到清朝末年这种样式依然盛行


故宫里的直男审美,不仅表现在胡须上
还有帝王对艺术的审美认知
比如说乾隆和雍正的审美
真的太太太太不一样了



乾隆多才多艺
对于绘画和书法也是颇有研究
古时候人们在古画上盖印章也是相当讲究的
可是像乾隆这样狂盖的还真不多
硬是给王献之的《中秋贴》盖了80多枚印章



不仅如此,乾隆时期的工艺水平极高
我们看看乾隆打造的“瓷器之母”—各种釉彩大瓶



这个瓷瓶运用17种釉彩
代表了清代最高的制瓷工艺
可是未免也太花了吧!
不过乾隆就是喜欢这种绚烂的色彩

清 乾隆 洋彩洋红地花卉三多小碗


清 乾隆 洋彩绿地花卉纹瓶


乾隆喜欢浮华和繁琐的花纹
没办法,有颜有钱就是任性
种风格也受到很多藏家和民众的喜爱


也有一批热衷极简风的小伙伴
或许会比较喜欢雍正的审美品味
以清新典雅的色调为主

清雍正 仿哥釉六方贯耳瓶


清雍正 蓝釉堆白鱼藻纹盉式盖碗


清 雍正款天蓝釉细颈瓶


“完美主义”的雍正喜欢素净的瓷器
重视别致的器型和雅致的色彩
突出器身的曲线美
满满的“性冷淡风”

而正是帝王们独特的审美
才造就了这么多精致细腻而与众不同的文物
留下了最美丽的中国颜色
 说说你最喜欢的故宫文物吧~ 



参考资料:
明清肖像画艺术表现形态的嬗变研究—张一涵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看一场艺术的展览   访一些有趣的人推一个美好的物品  办一场文艺活动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印客美学 id:ink20160101 商务合作 微信号   shaohe010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