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12个国内顶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06
湖北博物馆
「 纯钧之剑尊贵无双
千年一现惊艳世人」
越王勾践剑于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中,现珍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与曾侯乙编钟并列为镇馆之宝。
全剑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极其锋利。即便埋藏于地下千年,却基本看不见锈迹,出土之时依然寒气逼人锐利无匹。
据说1977年在拍摄《古剑》纪录片的时候,第一次用越王勾践剑划纸,竟然一次就划破了十八层纸,其浇铸工艺让人为之惊叹。
剑上用鸟篆铭文刻了八个字,“越王鸠浅(勾践),自作用剑”。
随后工作人员将资料图片寄给当时的专家学者,故宫博物院研究院的唐兰认为这把剑的主人,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卧薪尝胆的主角——越王勾践。
这个意见引起了轰动,郭沫若也回信明确指出“越王剑,细审确是勾践之剑”。
方壮猷随后将剑铭考释的“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结论给各个专家学者们都没有异议,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至此盖棺定论。
比较有意思的是,作为越王勾践的千古大冤家,吴王夫差的兵器在勾践剑出土地两千米外出土,虽然生前的冤家但兵器却在相隔不远之处相伴千年,个中缘由就不得而知了。
浙江博物馆
「 黄公望四年之心血
寄情山水,天人合一,可谓“画中之兰亭”」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在晚年呕心沥血四年所作,全卷横636.9厘米,纵33厘米,山峰起伏,林峦蜿蜒,江水如镜,雄秀苍茫,历来为收藏家所宝。
吴洪裕对这幅画更是到了痴迷的地步,临死前一天不仅亲视《智永千字文》的真迹烧成灰烬,甚至还要将《富春山居图》一烧了之。
吴洪裕祭酒面付火,火炽辄还卧内,等到侄子吴静安跑去抢救的时候,《富春山居图》已经被烧成两半了。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现收藏于台北故宫。
剩下的那一小段就是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
《剩山图》于1957年收入浙江省博物馆,之后一直“深居简出”。
虽然是烬余本,火痕宛然可辨,但所幸结构完整,山川浑厚、草木华滋,俨然富春在望。
南京博物院
镇馆之宝:金蝉玉叶
「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
1954年,在苏州五峰山博士坞14号墓中,考古人员在墓主人的头部发现了这件金蝉玉叶。
这件金蝉玉叶用纯金打造,玉叶是用新疆和田羊脂白玉精工琢磨而成的,叶片细薄呈凹弧状,厚度只有2毫米,两侧蝉翼厚度仅为0.2毫米。
整支簪子采用的是金镶玉工艺,金和玉两种材质完美结合,正寓合了“金玉良缘”、“玉振金声”等吉祥寓意。
蝉蜕变再生,象征着生命延续不断。金蝉脱壳,有延年益寿、生命不止的寓意。人们佩蝉,是为了表明佩者的廉洁清逸、高雅脱俗。
而蝉又俗称“知了”,“知” 通“枝”,金蝉玉叶也就是“金枝玉叶”,作为一个发饰,表达了对中国古代对女子的最高赞美。
11
陕西历史博物馆
镇馆之宝:皇后玉玺
「 两汉等级最高且唯一的一枚帝后玉玺
但却是被一个小学生捡到的…… 」
陕西三秦大地,不是秦砖便是汉瓦。
该枚玉玺为汉高祖皇后吕雉所用,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枚汉代皇后玉玺。
玉玺为和田羊脂玉,温润洁白,略显透明,高2厘米,长2.8厘米,重33克。上方凸雕一螭虎为钮,四面阴刻云纹。底面刻篆书“皇后之玺”四字,笔势方中带圆,刚柔相济,体现了当时高超的篆刻艺术水准。
虽然如此价值连城,但却是被一个小学生在路边水沟里捡到的……而且他本来是打算把这颗石头上的字磨掉,然后刻上自己的名字留着玩的,被父亲发现之后拿去鉴定,才知道是传世国宝。
陕西省博物馆的一位领导为了表示感谢,还给了他和父亲20元作为回家的路费。
看来以后在路边捡到什么石头得留意留意了,说不定就是个国宝呢。
12
甘肃省博物馆
镇馆之宝:马踏飞燕
「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虽然是从防空洞里挖出来的……」
这匹铜奔马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埋藏时间约在东汉。
塑造者定格了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越飞鸟的刹那瞬间,且让飞鸟回首惊顾,更是增强了奔马疾速向前的动势。
它是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
1969年,武威县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在挖防空洞的时候,发现了一座堆满随葬品的古墓,其中有39匹神态各异的铜马,而领头的正是这匹铜奔马。
1971年,郭沫若在参观甘肃省博物馆的时候,对这匹马“一见钟情”,认为其既有风驰电掣之势又符合力学平衡原理,于是当场挥毫写下“四海盛赞铜奔马,人人争说金缕衣”,并将其命名为“马踏飞燕”。
在郭老的推荐下,铜奔马被送往故宫博物院展览,后来又漂洋过海去到美、英、法、日、意等多国进行展出,昔日封存在陈列室内的铜奔马最终名扬四海。
不过有趣的是,从正面看的话,马脖子是歪的,这么一看,还挺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