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创新!读懂沈阳高质量发展“密码”
“共庆百年华诞 奋力开创新局”
——沈阳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系列新闻发布会
(科技创新与智能制造专场)
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
三域协同、统筹推进
↓↓↓
沈阳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核心
牢牢把握大数据产业链、5G产业
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新体系等工作主线
大力实施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不断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新动能
为全市新旧动能转换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注入了强大动力
数字基础设施持续完善
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网络通信枢纽、“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首批5G实验组网示范城市、5G通信网络首发建设城市。
全市互联网出口带宽已达到7800G,城区光纤网络和4G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城区具备100M光纤接入能力,行政村全部具备50M光纤宽带接入能力。
5G基站数量居全省第一,基本实现主要城区全覆盖,培育了8大领域、100余个5G典型应用场景。
沈阳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区域云中心,初步形成了辽宁移动数据中心、辽宁联通数据中心、华为沈阳云中心、紫光工业云中心等数据中心体系,2020年底全市服务器运行数量达到2.3万架。
数据资源体系加快构建
《沈阳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条例》于2020年10月1日正式施行,我市成为全国第二个颁布数据地方性法规的省会城市。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已归集13个区、县(市)以及58个市直相关部门的可共享类型的政务数据资源目录8065条,数据信息32.3亿条;已初步建成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社会经济、电子证照基础数据库。
数字产业化稳步发展
数字化产业规模在全省占比接近全省一半,居东北地区首位。电信业务总量完成近千亿元,连续三年呈高速增长态势。构建了以IC装备、数字医疗、工业软件为主,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辅的相对齐全的产业体系。
产业数字化进程加快
我市成为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辽宁分院、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辽宁分中心正式揭牌。初步建成工业互联网重点服务平台10个,培育工业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20户,全市上云企业达到2.4万家。
数字化治理水平加速提升
构建行权治理体系。加快建设行权管控平台,在首批试点及推进建设的“7+11+3”家单位中,已梳理行权事项2100余项。不断深化智慧应用。
在发展数字经济方面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快5G基站建设,筹建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和创新展示中心,布局、建设东北区域能源大数据中心、运营商数据中心等一批高质量数据中心项目。
加快壮大数字产业规模。创新发展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做大做强电子信息制造业,加快信创产业引育布局、推动一批国内知名信创企业落户。大力推进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技术应用,建设新松VR研究院及应用展示中心,积极创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加快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聚焦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制造业产业链全要素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升级、转型和再造,在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等重点方向谋划推进一批标志性项目。
在建设数字政府方面
加紧推动实施《沈阳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条例》,统一全市政务数据标准,加快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提升政务网络和数据安全能力防护。探索建立数据管理制度,推动人工智能、车联网、物联网等领域数据采集标准化。探索交易机制,促进数据资源向资产转变。完善行权管控平台功能,推动政府流程再造,将行权事项全部纳入平台管理。加快“一网通办”再提标,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便民服务事项全市通办、便企利民高频事项跨层级跨区域通办三个100%,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实办率达到80%以上。
在建设数字社会方面
推进城市物联网、智慧路灯、站牌等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加强市政设施、停车泊位、共享单车、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方面精细化管理水平。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城市运行指挥中心,继续完善“城市大脑”基础功能,力争4大板块11个主题20个场景上线。加快发展“云医院”、“数字校园”、“智慧景区”,积极争取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试点城市项目,打造5G+融媒体、5G+智慧安防、5G+智慧教育等更多创新应用场景,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打造“创新沈阳”已成为
全市上下的一致行动
“十三五”以来
沈阳科技创新取得长足进步
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加
科技创新成果产出丰硕
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不断完善
这些成绩咱们了解一下
↓↓↓
自2017年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以来,市委、市政府陆续出台《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17个文件,为科技创新体系改革建章立制。
沈阳化工大学“三定向”订单式成果转化模式等4项改革举措入选国家“全创改”推广清单。
构建规划了总面积达195平方公里的自创区,形成“一区多园”格局。
连续三年滚动实施重大研发、重大转化项目“双百工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累计支持项目442项,安排科技创新专项资金3.75亿元,拉动全社会研发资金投入80亿元,实现智能工业机器人、金属增材制造技术、无人机飞控技术、高温合金材料、轴承钢等902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生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创新产品,AGT-110 重型燃机总装下线,130万吨裂解气压缩机组试车成功,新型铝基碳化硅复合材料应用“天问一号”火星车和“嫦娥五号”探测器,“奋斗者”号创造万米深潜新纪录。
近3年争取国家和省科技资金30.4亿元,获得国家科技奖励31项、省科技奖励318项,其中,2020年初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共有14个项目获奖、同比增长75%、占全省74%。
强化科技创新与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布局衔接,以信息技术推进制造方式、产品、业态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加快轨道交通装备、压缩机、盾构机等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一批大国重器实现突破。
布局了东北大学与和平区等6个校地共建成果转化基地。推动高校院所209个项目在沈转化,一批青年科学家创业办企,催生了东博热工、国科金能、无距科技、上博智像等科技型企业。
2020年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303.93亿元,占全省成交额47%,比2015年增长99.4%。
组建双创孵化联盟,开展百家双创载体提标升级行动,双创载体数量从2017年的106家增加到212家,其中“国家级”双创载体39家;孵化面积从296万平方米增加到560万平方米。引进了北京双创街、清华启迪、中关村信息谷、南京苏青创新工场等国内优质创新资源在我市建设双创机构近20家。
组织举办国际基因组学大会眼科大会、材料科学国际发展趋势论坛、国际机器人智创师大赛等具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论坛30余场,吸引诺奖得主、中外院士等400余名高端专家学者来沈交流合作,促成世界腐蚀组织、中国中东欧眼产业创新协会等7个国际协会学会落户沈阳,提升了我市相关领域研发水平和创新影响力。
把成绩留给昨天
明天还有新的征程
下一步
沈阳将要这样做
以创建辽宁区域综合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规划建设浑南科学城。推进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等5个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争取高能射线多束源材料多维成像分析测试装置等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增强机器人学等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原始创新能力,布局一批新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形成“5+4+7+N”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开展创新平台建设年系列活动,引领160个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与国家级重点科技创新平台捆绑联结,形成产业集成创新平台链条。
通过基金支持和政策引导,鼓励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聚焦智能制造等12个重点产业创新链和网络信息安全等5个智能产业,谋划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以“揭榜挂帅”的方式组织实施一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沈阳实践取得明显进展。支持创新型龙头企业平台化转型,推动产业链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强化不同层次的科技型企业的梯度供给能力,力争2021年底全市科技型企业超过1万家。争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五大示范工程,加快人工智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
强化东北科技大市场的市场化服务机制,提升科技中介机构服务能力。2021年底,全市各类技术转移机构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达120家,技术经纪人超700人。推动高校院所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先行先试。支持高校与区、县(市)6个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培育10个中试平台。争取2021年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100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0%,达到330亿元。
持续推进双创载体梯次培育体系建设,开展双创载体绩效评价,提高孵化高新技术企业能力。推进“双创+(楼宇、企业、产业链、园区、平台)”模式深入发展,推进辽中、新民、法库、康平等区县(市)培育建设星创天地。力争2021年全市各类创新创业载体数量达到230家。支持高校双创载体建设,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依托双创孵化联盟,建立多层次培训体系。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正在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策源地
域内名校、名所、国家级平台不断积蓄。沈阳高新区拥有中科院金属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东北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沈阳建筑大学等一批国家重点高校和院所。集聚各类研发机构272家,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沈阳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机器人学院等一批国字号重大创新平台在此布局,苏州医工所沈阳健康工程技术研究院、华为鲲鹏5G实验室、腾讯云启基地加速器、苏州汽研院沈阳新能源智能汽车工程院以及东北大学固废研究院等一批重大新型研发机构相继落户,在深海探测机器人、纳米金属、先进炭材料、非晶材料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
域内科技服务要素加快集聚。沈阳高新区集聚各类科技服务机构333家,其中,技术转移(示范)服务机构18家、检验检测服务机构32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9家、科技金融服务机构45家,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6家、专业产学研联盟29家,均占到全市三分之一以上。
目前,这里在省市的支持指导下,全力谋划沈阳浑南科学城建设,已初步形成发展规划方案,将按照“一核心、两支撑、一拓展、多协同”的总体布局,重点建设材料科学、智能制造、生命健康三大创新中心,以及工业智脑与边缘计算、眼科学与视觉科学等一批大科学装置,支撑沈阳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企业创新主体持续壮大
已经成为高成长企业集聚区
近年来,沈阳高新区不断加大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力度,率先出台高成长企业培育政策,实施高成长企业培育计划和年度发布机制,打造瞪羚实验室等高成长企业培育平台,全面助推高科技企业快速成长、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0年底,沈阳高新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86家,是“十三五”初期的5.8倍,约占全市的1/3,当年净增252家,同比增长48%;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1152家,是2017年首年启动以来的4.8倍,当年新增396家,同比增长52%;瞪羚及种子独角兽、潜在独角兽企业23家。
一批重点高科技企业在国际国内舞台上大放异彩,东软集团、新松机器人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正在加快大企业平台化发展,沈阳芯源微电子成为辽宁省第一家、也是中科院系统IC装备领域第一家科创板上市企业,拓荆科技新一代PECVD制膜设备和芯源微电子涂胶显影设备等一批高科技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值得一提的是,疫情发生以来,东软医疗、新松机器人、迈思医疗等高新企业在抗击疫情中做出突出贡献。
高科技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全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区
沈阳高新区一直把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方向,大力发展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数字经济产业,先后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以及软件、生物医药等国家级产业创新集群,打造了机器人、IC装备、数字医疗设备、民用航空等十二个专业化产业园区,初步构建了工业互联网、先进材料、眼健康、电子商务等十条产业链。
“十四五”期间,沈阳高新区将在现有产业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6+6+3”的产业体系,健全“软”“硬”兼顾的产业发展体系。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生命健康、临空经济、文体休闲等6个细分主导产业,做特做精先进材料、电子商务、现代金融、高端商务商贸、现代物流、现代都市农业等6个细分特色产业,超前布局未来城市、未来信息技术、未来健康等3个细分未来产业,全力打造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区。
创新创业生态不断完善
全力打造双创升级示范区
沈阳高新区作为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不断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创新创业生态不断优化。
经过几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1+1+1+6+10+N”的双创发展布局,即:打造了1条以沈本产业大道为中轴的双创示范产业带,建设了1个泗水眼产业特色小镇,建设了1条亿丰广场双创特色街区,打造了沈阳国际软件园、锦联新经济产业园等6个双创示范园区,建设了工业设计服务平台、中青年科学家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等10个双创服务平台,构建了米库创服、博众工场等N个众创空间,为广大创业者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
截至目前,全区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等双创载体65家,其中国家级21家,占全市的43%;建设院士工作站1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4个,引育沈阳市高层次人才736人,集聚海外人才近300名。
创新环境持续提升
全力打造发展环境最优区
几年来,沈阳高新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先后推出了“先批后审、以管代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降低实体经济成本22条”、“关爱企业家15条措施”、“打造良好法治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等重大“放管服”改革举措,开创了集咨询、审批、服务于一体的“浑南会客厅”全新政务服务审批模式,完成了全区“一枚印章管审批”创新改革,实现了项目审批“0030”高效率,进一步消除了行政审批壁垒,提高了政务服务水平,在近期公布的沈阳市营商环境排名中名列前茅。
推出沈阳高新区产业政策20条,以及支持相关细分产业发展、支持企业上市、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等相关政策,在东北地区率先构建“1+N”政策体系,每年财政列支5-10亿元,在鼓励科技企业到高新区发展、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支持参与构建创新创业生态、支持参与打造对外开放高地、以及支持人才和人才服务机构发展等方面,为企业成长提供全周期和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在全市率先推出高校毕业生安居办法,建设高端人才公寓,2020年为毕业生群体和高端人才提供政府公寓和人才安居用房1953套,一个政策红利和创新厚植的投资洼地已经形成。
一是进一步支持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增强创新成果产出能力。
二是配合市科技局加快建设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产研院完善的支持平台,促进创新成果加快实现产业化。
三是进一步加大产业加速器建设规模,同时超前规划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以承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
四是推动硬科技创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中科创孵中青年科学家创新创业基地规模,进一步完善孵化服务功能,促进更多的大院大所科学家的科研成果在此孵化、中试并实现产业化。
五是全力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目前,沈阳高新区获批新型研发机构29家,其中,由沈阳高新区与中科院沈阳分院共同组建的沈阳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是省市首批批准的新型研发机构,成功的推动了一批中科院系统的科研成果在高新区中试和产业化。
六是近期我们还将出台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门政策,不断完善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同时正在谋划围绕主导产业再提出一批拟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采取“揭榜挂帅”的方式,引进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
怎么样?
在沈阳,这些酷酷的变化
你体会到了吗?
对2021年的新变化
你期待吗?
关注“中国沈阳发布”微信公众号,在聊天对话框内回复关键词,即可查询以下内容:
1.回复【入沈】查看最新来(返)沈疫情防控要求2.回复【离沈】查看最新离沈疫情防控要求3.回复【核酸】查看最新沈阳市具有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资质医疗机构名单4.回复【美图】看看沈阳春夏秋冬有多惊艳
END
沈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摄影:薄一男、石峰源、刘文博
美术设计:李亚其
编辑:刘莹
运维支持:沈阳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沈阳网)
@沈阳人,今晚24点,正式结束!
快告诉这些沈阳人!最高可以申请10万元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