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实现重大灾害性天气监测不漏网、预报不漏报!沈阳“下”任务!
推动沈阳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沈阳给相关部门都布置了重点任务
快和小布一起去看《意见》原文
沈阳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强新时代气象工作的意见
沈政发〔2021〕12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气象工作,推进沈阳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新时代气象工作的意见》(辽政发〔2020〕24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根本方向,牢牢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加快科技创新,聚焦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围绕沈阳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推动沈阳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为特征的现代化气象业务体系,基本实现重大灾害性天气监测不漏网、预报不漏报、服务不失误,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65%,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达到88%,气象整体实力达到全国副省级市先进行列。到2035年,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技术先进、更有活力、更加开放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高水平保障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更有成效。
二、重点任务
(三)强化科技创新。将气象科技创新工作纳入政府科技创新总体规划与评估体系。充分发挥创新平台集聚资源、开放联合的作用,开展智能气象监测能力、网格预报订正技术、强对流天气预警技术、气象-环境交互作用对人体健康影响等方面的专项课题研究,推动气象科技创新成果应用转化,提升沈阳气象科技支撑能力。(牵头单位: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
(四)推进精密监测。提升大城市灾害性天气精细化监测能力,建立三维立体协同观测网络。推进雷达站点建设,提升大气垂直观测能力,开展无人机雾霾垂直探测试验。面向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气象保障需求,在重要路段、桥涵隧道低洼易积水处建设气象观测自动站,完善农业气象观测网,补充建设自动土壤水分站,强化卫星遥感应用,完善自然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研发观测数据质控、处理与融合分析系统。(牵头单位: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城乡建设局、市政公用局,各区、县(市)政府)
(五)发展精准预报。实现72小时时效内1公里、1小时精细化、格点化预报,制作以应用无缝隙智能网格预报为主线的预报预警产品。建设智慧城市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示范平台。充分利用卫星、雷达、微波等手段,着力提升暴雨、冰雹、大风、雷电、干旱等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能力。完善环境气象预报业务流程,完善与沈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联合监测、会商和预报预警机制。(牵头单位: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生态环境局)
(六)做好精细服务。加强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提升服务产品制作水平,健全城市、农村气象信息发布网络,建设智慧气象公共服务平台,加快5G技术的气象应用,发展用户需求智能感知技术,实现各类精细化气象服务产品按需推送。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加强传统媒体快速发送预警信息、图标,合理开发媒体资源并有效利用,拓宽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提升发布速率和覆盖范围,提升各类突发事件现场应急气象保障能力。提升重大文体赛事、重大社会活动精细化气象服务能力。多种渠道广泛开展气象科普宣传。(牵头单位: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科协,沈阳广播电视台)
(七)加强信息支撑。加强气象信息网络基础能力建设,升级新一代气象通信网络,提供更加稳定可靠的网络安全环境。加强气象数据资源整合和共享,加强气象大数据挖掘与应用,发挥气象数据、信息和产品在数字经济、防灾减灾、粮食安全、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领域的保障作用。(牵头单位: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应急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
(八)保护生命安全。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修订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确定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抓实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纳入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健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叫应”机制,推动预警信息发布到村到户。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建立灾害性天气历史数据库,开展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和城市安全发展智慧气象服务示范区建设。完善易燃易爆场所防雷安全“双随机、一公开”“互联网+”监管模式。(牵头单位: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应急局、农业农村局,各区、县(市)政府)
(九)服务生产发展。聚焦国家战略落地实施和沈阳振兴发展需求,提升农业、水利、交通、能源、金融、保险、旅游及重点城市规划、重大工程项目气象服务能力,主动融入沈阳现代化经济体系,保障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研究农业气象服务专项需求内容,开展高标准农田气象监测预报服务,探索无人机人工增雨作业新方式,提升服务农业生产人工增雨和防雹作业能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为落实“米袋子”“菜篮子”工程提供气象保障。(牵头单位: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十)促进生活富裕。做好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打造沈阳气候好产品,服务“一县一品”特色农业,打造乡村生态宜居宜游气候名片。大力发展优质公共气象服务,加强生活、旅游、康养等气象指数服务和流行病发生的气象预警服务;对标国家现代化综合枢纽建设目标,发展交通、物流专业气象服务;推进“气象+文化+旅游”,做好沈阳冰雪节、卧龙湖冬捕节等活动的气象服务保障。推动气象服务与智慧城市建设精准对接,提高城市运行管理精细化气象服务水平。建设“世界百年站”气象科普长廊,传承沈阳气象文化。(牵头单位: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交通运输局、卫生健康委,各区、县(市)政府)
(十一)保障生态良好。完善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强化气象在重污染天气、遏制臭氧污染和突发环境事件应对中的保障作用,利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信息,在夏季高温时段天气条件适宜情况下增加人工增雨作业频次,改善空气质量。开展温室气体监测业务,加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气象监测、预警预测和风险评估,发展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对接国土空间规划和“三线一单”管控气象保障工作,统筹推进针对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的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深化区域和部门间气象相关监测体系的共建共享,完善大气环境联合监测机制,开展棋盘山、北陵公园等国家4A级景区负氧离子监测服务,打造避暑胜地、冰雪世界等特色气候品牌,推动沈阳宜居宜游城市建设。(牵头单位: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自然资源局、文化旅游广电局,各区、县(市)政府)
三、保障措施
(十二)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将沈阳市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体系,与政府各项工作同推进、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细化安全生产考核内容。完善气象法制建设,及时制定、修订气象地方法规,将气象行政执法事项纳入地方综合行政执法体系。(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应急局、司法局、气象局)
(十三)加强政策保障。进一步完善与现行气象部门领导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双重计划体制和相应的财务渠道。切实加大对气象灾害风险普查等气象部门重点工程以及气象台站迁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投资力度,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所建设的气象事业项目投资列入当地基本建设计划。按照中央和地方对气象部门经费保障范围有关规定,保障气象部门职工应享受的各项待遇与当地机关事业单位相同,做好气象部门职工的房改和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支持气象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经常性业务项目建设和维护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牵头单位:市财政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医保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应急局、气象局、科技局,各区、县(市)政府)
(十四)加强人才支撑。支持气象专业技术人员申报气象部门和地方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积极为人才成长搭建平台。将市及区县(市)级气象领导干部培训纳入市及区县(市)级党校(行政学院、行政学校)教育培训统筹安排,支持气象部门与有关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及国际气象机构合作交流。支持气象部门与地方开展干部交流,改善人才和干部队伍结构。(牵头单位: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委党校)
沈阳市人民政府
2021年7月19日
左右滑动浏览海报
关注“沈阳发布”微信公众号,在聊天对话框内回复关键词,即可查询以下内容:
1.回复【核酸】查看最新沈阳市具有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资质医疗机构名单2.回复【疫苗】查看沈阳新冠疫苗接种单位名单3.回复【离沈】查看最新离沈疫情防控要求4.回复【中风险】查看沈阳最新中风险地区5.回复【发热】查看沈阳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名单及联系电话6.回复【消费券】查看沈阳文体消费券领取攻略7.回复【美图】看看沈阳春夏秋冬有多惊艳
END
沈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来源:沈阳市政府网美术设计:夏爽
编辑:刘莹
运维支持:沈阳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沈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