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ZISUer,你们的浙外必修课来啦!
2024级的新同学们
恭喜你们成为ZISU的一员
了解校史、校训精神、浙外精神
学唱校歌
是浙外人的必修课
“
校史馆
”
“
校标
”
2010 年5月,学校确定校标方案。
校标为双环套圆型徽标。
其中内圆部分的核心图形
源自学校代表性建筑——图书馆
中间“1955”字样,表示建校时间
下部经纬线条,
意喻学校走国际化办学之路,
以培养国际化应用人才为主要的办学特色。
外环的上半圈,
是中文书法体校名,
出自沙孟海先生手笔,
下半圈为校名的英文大写
“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校标的标准色采用浙外蓝。
“
校训
”
校训的文化精神和大学使命、大学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大学教育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和根本任务。“明德弘毅 博雅通达”作为浙江外国语学院的校训是浙外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高度凝炼,也是浙外人共同的价值追求。
“明德”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两个“明”,词性不同,前面的“明”是动词,后面的“明”是形容词。校训中“明德”的“明”为动词,意指“彰显”“发扬光大”。学校致力于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应彰显人类美好的德行。“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是“大”的意思,“毅”是“坚毅”的意思。“弘毅”是指抱负远大,意志坚强,作为知识分子应该有远大的志向,要坚强。“博雅”出自《楚辞·招隐士》王逸《章句》: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怀天下俊伟之士。”“博”是“广”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博雅”是指学识渊博、纯正。“通达”出自儒家经典《学记》,原句是“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通”是指融通,“达”是指“达成”,通达意为既要融会贯通,又要解决实际问题,成就一番事业。
“明德”按照时代要求,就是要信念坚定、道德高尚;“弘毅”的文化精神是指志存高远、坚韧不拔;“博雅”表现学校海纳百川、学贯中外的文化精神,“博”蕴含在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中,充分利用外国语学校多元文化优势,学习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通达”本意是融会贯通,勇于实践,培养学生把知识、理论融会贯通,同时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增强实践能力。
“
浙外精神
”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赓续学校历史传统,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激发师生价值共鸣,彰显学校独特灵魂的精神文化形态。“闻道中华 语美天下”作为浙江外国语学院的办学精神,是学校立学、办学、求学、治学的价值追求,与学校校训精神、校歌理念相呼应,成为学校完整的价值精神体系。
“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道德经》:“上士闻道,勤而行之。”闻道,即要起而行之,勤奋不懈,知行合一。《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指对真理或信仰追求的迫切,其蕴含的精神也正是我校艰苦创业、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砥砺奋进的办学精神的体现。我校从1955年创办起,不仅有致力于追求真理、追求学术的求索之志,也有致力于诠释薪火相传的“育桃李芬芳”的教学精神。
“语美天下”体现学校2010年改制转型后的新定位,指学校办学以外国语言文学为基础,展现不同语言荟萃交融的博雅和合之美。“天下”意指浙外师生有“志通天下”的远大志向。“语美天下”既体现了学校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外语名校”建设的要求,扎实推进国际知名以服务新型国际关系为特色的外语名校建设,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能娴熟使用外语,数智能力强,能担当文明互鉴和人文交流之大任,能讲好中国故事、浙江故事的高端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之意,也展现出学校自觉承担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任,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追求。
“
校歌
”
词 浙外师生集体创作
曲 翁持更
点击下方音频欣赏浙外校歌
志通天下,浙外启航
祝全体New ZISUers
循梦而行,向阳而生
不负时代,不负华年
推荐阅读
来源:宣传部
排版:林雅洁
校对:陈碧梨
编辑:姚祥燕
终审:张佩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