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北大等高校的优秀朋辈一起做科研,是一种什么体验?
9月16日,由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和浙江外国语学院城市国际化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24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专题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浙江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阿联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港湾海外创始人陈溪作《2024阿盟智慧城市排名》报告发布。9月19日,陈教授再次牵头组织2024金砖国家未来城市论坛的专题论坛,浙江外国语学院城市国际化研究院联合莫斯科创新集群、港湾海外、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清华大学科技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主办了本次论坛,并在莫斯科发布首份金砖国家智慧城市排名。在陈教授的主持下,这些项目面向全球招募研究助理,浙外学子积极应聘,与来自北大等高校的师生共同全方位参与相关科研工作或现场发布活动。
秋季开始,浙外还将与北大等海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开启全球智慧城市、运河城市、地缘政治与技术竞争、太空基础设施等一系列高水平研究项目。浙外学子将拥有在“家门口”与优秀学者、朋辈合作的高水平平台和核心素养提升良机,届时请大家关注相关招募通知。
本期,我们先一起听听这段时间浙外学子参与各项科研的收获体悟。
21阿拉伯语2班 徐佳怡
运河城市项目助理的面试让我印象尤为深刻。我不仅要阐述自己对运河城市研究的理解和认识,展现自身相关专业知识背景,还要展示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一番激烈的角逐,我幸运地成为了这个项目的研究助理之一。
进组后,陈溪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专业素养给予了我极大的启发。他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运用扎实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他带领我们深入了解多个运河城市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分析,我们不仅对运河城市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数据。他深入分析研究每一个问题,严格审核和验证每一个数据,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让我更深刻地理解科研工作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也让我在今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中更加注重细节和质量。陈教授还非常注重团队合作和交流。他经常组织小组讨论和学术交流,让我们互相启发和学习。期间,我学会了如何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如何更好地与他人合作,以及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我了解了运河城市的起源、发展和变迁,感受到了运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看到了运河城市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对如何保护和发展运河城市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而参与课题研究、数据收集和分析、报告撰写等多个环节的工作,不仅提高了我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也让我学会了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和分析。参与项目让我结识了许多优秀的老师和同学们。我们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经历都将激励我在今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中不断前进。
21英语6班 伍桢颖
参与智慧城市项目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在其中遇到的良师益友带给我非常大的启发。最让我感受深刻的是,我强烈意识到学好外语的重要性。项目过程中需要助理们运用外语查阅信息,并结合对象国的现实情况,在深度理解后做出全面的、精确的判断。特别是,当我用自己所学的法语检索到对工作有用的资料时,我拥有了小小的成就感,也强烈体会到语言学习者掌握多门外语的重要性。最让我难忘的是,参与本次工作的不仅有我们浙外的同学,也有来自北大、南开等名校的阿拉伯语、葡萄牙语、俄语、印地语、波斯语等专业的同学。在与他们的沟通交流中,他们扎实的专业能力、高效的工作方式及缜密的工作逻辑,让我对项目也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最后,十分感谢陈溪教授对我们的指导,陈教授一直鼓励我们相互多交流沟通并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让我对区域国别学领域有了更多的新认识。我期待未来能够在区域国别学领域继续钻研,感受学术领域更多的魅力。
22英语4班 杭斐
我被与北大合作科研和全球招募项目助理所吸引,于是报名加入了激烈的选拔。最令我难忘的是,我需要就一个科研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这不仅考验了我的知识储备,更考验了我临场发挥的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最终,我是前5%的幸运儿,有幸成为了运河城市项目助理之一。
陈溪教授的研究方法严谨且具有创新性,给予我这个“科研小白”很大的启发。他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系统地分析问题,还鼓励我们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技术去研究运河,研究运河城市。能够与优秀的学者和同学一起工作,我非常激动和自豪。我们共同讨论问题、分享观点,这种跨文化的学术交流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特别难忘的是一次线上研讨会,我们就一个复杂的科研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晚上一直持续到凌晨,反复地核对具体信息并修改,那种思维的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让我受益匪浅。
项目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知名高校学者、同学合作的平台,也让我们有机会深入了解和参与到前沿的科研工作中。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它不仅提升了我的科研能力,也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未来的学术方向。我相信这些“宝藏”经验将伴随我的学术旅程,期待未来在浙外的平台,我能够继续不断学习和成长,走向更宽广的世界。
22法语1班 罗瑜
城市与运河结合的研究模式让我感到新奇。一次机会,我有幸在线旁听了陈溪教授主持的智慧城市项目会议,这进一步加深了我对科研项目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激烈的选拔,我很荣幸成为运河城市项目助理之一,与优秀学者和同学们一起参与运河城市项目的研究工作。这是我第一次参与科研项目,在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例如难以找到合适的资料、读不懂专业领域文献、语言表述不够精炼等。而项目在推进中也出现了很多前期未曾预料的困难。经历了多次挫折,我逐渐了解和体会到,科研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我们坚持探索,并积极通过线上会议讨论来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以推动项目进展。陈溪教授在项目中给予了我许多鼓励和指导,督促我时刻发现问题并保持思考。陈教授让我切实感受到,科研必须扎根于现实与实践,同时为实践者提供系统化的理论支持与引导。
在项目中,我不仅受到了专业的老师们的指导,还得到了和优秀学者交流的机会,也收获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我会将参与这次项目的经验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科研过程中,在不断自省中保持理性,遇到问题时进行理性分析。
21商务英语1班 梁議匀
在智慧城市项目执行过程中,我作为俄语组的交叉互检以及评分标准和资料证据搜集的协调者之一,深感责任重大。由于涉及的城市众多,相关数据的工作量也非常大。这项需要耐心、细心的工作,让我更加熟悉不同地区间的城市发展情况。在参与阿拉伯语小组的工作时,我通过与阿拉伯语专业同学的沟通,成功解决了数据收集不完整的问题,并顺利完成了相关评分和审查工作。这一过程提高了报告的质量,也让我在科研过程中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与来自北大等知名高校的学者和同学合作让我获益匪浅,特别是陈溪教授,他教会了我们如何从科研的角度寻找并解决问题,这对我们所有同学今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有着极大的启发。非常感谢浙外能够给予我们这样的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我也将带着这项目的经验,继续在专业领域深耕。
21阿拉伯语1班 杜欣远
面试时面试官的问题简短但犀利,能够感受到老师们不仅要求学生拥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也要求大家工作有条理、有效率。成功入围智慧城市项目组后,我深深感受到了优秀朋辈们的能力。第一次组会时,北大的同学在汇报时资料充足、条理清晰,对行动指南有全面的理解、对问题有深入的研究。看到差距后,我奋起直追,在之后的科研工作中,我努力向优秀的学者、同学们学习,他们也耐心、细致地向我提供帮助。指导老师陈溪教授也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在一次组会中,陈教授对我们在课题研究以及汇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具体而详细的指导,正是这次的交流,让我意识到在遇到问题时,我们往往缺少对问题的解构,从而导致了理解的偏差。在一次次的思维的碰撞、理论与实践的校准中,我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了新的理解。
非常感谢能够有这次机会参与到浙外与北大的联合科研工作中,期待未来两校有更多的合作,为我们浙外学子搭建更多的平台,让我们实现更快的成长。
22西班牙语中外合作1班 李颖
研究过程中,我通过不断搜集资料、阅读文献,与老师讨论,不断完善自己的成果,也在一次次“实战训练”中提高了自己的信息搜查能力与数据整合能力。科研不是“想当然”,每一步都需要有强有力的数据、证据、理论等的支撑,要聚焦在事物的本质而非浮于表面的现象,在此过程中,我的批判性思维也有所提升。在项目组“并肩作战”的时光里,我结交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尽管我们来自不同专业,但我们在为共同的目标努力,通过团队分工合作,我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也向其他优秀的同学们学习到了很多知识。在项目研究过程中,陈溪教授总是给我耐心的引导,让我从刚加入项目时的懵懂,到对整个项目有了更深的理解,获得了许多研究思路与灵感,慢慢地也开始能够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我很感激能够加入运河城市科研项目,但我深知,“学术研究是一项长期工作,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后续的学习与研究过程中,我将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素养,及时总结经验,改进不足,力求做好自己所能做的极限。
23法语1班 马晴雨
运河城市项目伊始,理解有偏差、找不到相关资料、理不清逻辑等问题让我手忙脚乱。陈溪教授非常有耐心,一步步引导我“找到其中的联系”,鼓励我尝试各种方法,让我慢慢静下心来思考、实践,手上的工作逐渐有了眉目。找到方法后,我的工作效率也逐渐提高了。
作为项目的协调人之一,我的工作不仅仅是研究,还有主持协调会议、联系老师和同学、校对各项数据等等。在静谧的深夜,经常是屏幕那边的同学和我一起奋斗,一起就一句表述,查资料、顺逻辑,一讨论就是几个小时。报告看似只有几页纸,背后是我们一遍遍的修改打磨,“终稿”“最终稿”“绝对是最后一遍稿”的文件占满了桌面。看着那些曾经抽象的概念等在我们眼前变得具体可感,报告逐渐成型,我长长舒了一口气,才惊觉已过了大半个月。
回顾整个过程,那些刚拿到时觉得自己根本做不到的任务,我撑着一股劲也走了很远的路。对我来说,重要的不只是最后的报告,更是一起“崩溃”又相互鼓励的朋友,是过程中思维的碰撞和提升,是挖掘自己都没发现的潜力,是繁忙但充实、有疲惫但更多的是收获的难忘经历。
22葡萄牙语1班 朱杏
进入智慧城市项目组后,我发现自己是全课题组年龄最小的大二学生,一起工作的小伙伴有北大毕业,即将前往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深造的优秀同学,我既兴奋又紧张,希望能在工作中向优秀的同学们看齐。因为葡萄牙语语种的助理不多,我被分到了两个小组,主要负责巴西、南非、埃塞俄比亚以及部分中国城市的数据搜集和整理工作。小组成员突发特殊情况,我一个人临时需要负责整组的所有工作。面对繁重的工作量,我不断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数据检索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在工作压力下感觉自己也在迅速成长。期待未来还有更多的机会,让我们和更多优秀的同辈“切磋交流”,共同进步 !
推荐阅读
来源:宣传部
排版:周佩雯
校对:贺雅轩
编辑:郑周璇 姚祥燕
终审:张佩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