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拉萨的变化在“路”上!
今日热点
欢迎过“两路”通车,修过宇拓路,多布杰讲述今昔——拉萨的变化在“路”上
“当时我7岁,跟着大人走上街头,第一次看到了大卡车,看到了‘金珠玛米’。”尽管时间久远,多布杰老人已经记不清当天他在街头干了些什么,但当时人头攒动、欢欣鼓舞的景象深深印刻在他的记忆里,也在他的心里埋下了一粒种子。
1954年12月25日,川藏、青藏公路像雄鹰飞越了高山、骏马跨越了沟壑,同时通车拉萨。当天,布达拉宫前,数万名各族同胞载歌载舞,争相把一条条洁白的哈达献给筑路勇士。
现年77岁的多布杰说起当时的情景,十分动情。
8月初,报道组一行来到拉萨市城关区,专程采访一位见证拉萨城市变迁、参与交通建设的老干部。
走进小区,一栋栋两层小楼整齐排列,周围绿树成荫、花香四溢。多布杰老人站在家门口迎接我们的到来。
老人精神矍铄,瘦瘦高高,一头银发,穿着干净的白衬衫。退休时,他是拉萨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
老人引着我们步入客厅,墙上挂着两幅拉萨城区照片,大家驻足观看,一新一旧,形成了鲜明对比。
多布杰老人告诉我们:“这幅新一些的照片是2000年后拍的,拍摄的是中心城区,和现在区别不大。但与这张老照片对比,拉萨的城市面貌、交通状况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70年前,所谓的拉萨城,就是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周围的八廓街。我现在居住的地方当时还是荒郊野地。”跟着多布杰老人的回忆,我们仿佛看见昔日拉萨的模样。
“两路”建成通车,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架起西藏同祖国各地联系的“金桥”,粮食、种子、化肥、工业设备、日用百货等物资,源源不断地运进雪域高原。
1964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前夕,多布杰17岁。当年,拉萨开始修建市区第一条柏油马路,也就是现在的宇拓路,多布杰是其中的一位筑路工人。
当时的拉萨,主要街道是八廓街和围绕八廓街修建的几条小巷,整个城市没有一条像样的马路。
只有几百米的宇拓路,想要修建好,难度却很大。虽然川藏、青藏公路已经通车,物资保障比以前丰富了很多,但修路依旧缺少机械设备。
“没有压路机,我们就用铁皮做成滚筒,里面浇上水泥,人拉着走。”多布杰说,“虽然条件艰苦,但一天有1块2毛的工资,每个月还额外补贴14斤糌粑。居委会一动员,居民参加建设的积极性非常高。”
短短的宇拓路,是拉萨城市道路建设的起点,也是拉萨市民感受现代城市气息的发端。建成后的宇拓路,西头是拉萨第一家商场“大礼堂商场”,为拉萨百货的前身;中段有拉萨第一家理发店“人民理发店”;东头是拉萨第一家藏医院……一条马路,为市民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生活保障。
1972年,多布杰被单位选派到重庆建院(现为重庆交通大学)学习。他第一次坐着解放牌卡车,走出了西藏,顺着青藏公路,来到西宁,又走到宝鸡,一路辗转,到达学校。虽然山高路远,几经波折,但多布杰说:“不觉得辛苦,而是一种兴奋,想着要学有所成,回报家乡。”
待学成归来,多布杰先后当过车间主任、厂长,又在拉萨市住建局、国土局、交通局等单位工作,参与了更多拉萨城市发展、交通建设工作。
从“第一条柏油马路”宇拓路到承载援藏情谊的北京路、江苏路;从金珠路到纳金大桥、柳梧大桥;从烟火气十足的社区小巷到串起城市主干道的环城大道,处处能感受到交通发展带动城市发展,城市发展也加速交通升级,最终的受益者都是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
如今的拉萨,大道通衢,金桥飞架,从东到西一条环城路打破了城市发展的交通瓶颈,串联109国道、318国道、561国道、拉林高等级公路及S5拉萨至山南快速通道,环城路奠定了构建以拉萨为中心的“3小时综合交通圈”和绕拉萨市区一圈最快不到2小时的“2小时经济圈”基础,形成环拉萨城区“东西贯通、四面畅通”的城市快速环线交通体系,城市的每个功能片区联通起来。
目前,国务院即将批复《拉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新版城市总体规划构建了“两屏护一脉、三带聚一心”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以沿青藏线城镇发展带、沿川藏线城镇发展带、沿雅江生态城镇发展带引领拉萨城市节约集约发展。“两路”为基础,完善的交通脉络为起点,拉萨的城市建设将更加灿烂辉煌。
在刚刚过去的拉萨雪顿节,多布杰老人和家人一起自驾318国道。走在平坦宽阔的大道上,目睹了沿线群众生活富裕、幸福安康,观赏了西藏的山清水秀、风和日丽,多布杰说:“以前我总想着这样的场景,但现在,我就生活在这一幅幸福美满的画卷中。”
还有这些信息值得关注!
更多消息,请关注西藏日报视频号
记者:王香香 马国英 薛萍 周辉 根秋多吉 兰珍 彭琦 张思雨 琅珍(西藏日报四川日报川藏线联合报道组)
图片拍摄:琅珍
主编:常川
编审:央金
编辑:索朗央宗
觉得有用,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