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上高原|“不敢想”的事,成了实实在在的幸福

西藏日报
2024-11-19



今日热点

心上高原 | 跨越32年,母子两人的接力

心上高原 | 边关的梨花又开了





在西藏昌都北部,与青海玉树交界处,有一个被称为“藏东小瑞士”的县,就是类乌齐。这里地势险峻、群山环绕,平均海拔达4500米,因此,用“类乌齐”这个在藏语里意思为“大山”的名称来命名,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类乌齐全景。


类乌齐环境秀美。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当地群众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发展牦牛产业,实现家门口就业


向巴一家世代居住在昌都市类乌齐县滨达乡央宗村,家里养了十多头牦牛,以前一直以传统的散养为主。向巴的母亲拉多卓玛独自抚养一双儿女,因为忙于生计,平常在家里也很少有时间跟儿女聊天谈心。


养殖基地里的牦牛。


两年前,重庆市援藏工作队投入资金200万元,在央宗村建起了牦牛短期育肥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牦牛产业。去年,四川康定的企业家胡麾来到央宗村,着手经营基地。


拉多卓玛听说养殖基地不仅收牦牛,还在招聘员工,权衡了利弊后,把家里的牦牛留下四头,其余全部卖给了基地,然后应聘来工作。这样,她让两个孩子在家里放牧,四头牦牛也可以保证家里的牛奶供应,自己在基地每个月可以有3000元稳定的工资收入。这样的安排,让三口之家的小日子越过越好。


和拉多卓玛一样,周边还有十多位牧民也到基地上班。


向巴和妈妈拉多卓玛在养殖基地。


这两天,到了牦牛配种的日子。拉多卓玛让向巴把牦牛赶到基地,因为基地可以提供免费配种服务,而且基地的种公牦牛都是精心培育的,品种肯定比村里的好,以后生的小牦牛品种也会更好。


一大早,向巴就赶着家里的两头母牦牛来到了基地门口。胡麾二话没说,就答应给向巴提供最好的种公牦牛,并嘱咐向巴回到村子里帮忙多做宣传。基地不仅提供免费配种服务,还高价回收牦牛,把牦牛集中在一起规模化养殖,可以帮助大家更快走上致富路。


援藏干部武小龙给向巴讲养牦牛的注意事项。


在援藏资金支持下,今年基地购买了3台急需的生产机械,大大提高了饲草转运的效率。目前,基地牦牛已经达到了300多头,规模化养殖初见效益。


同时,援藏干部也会来到基地,将自己新学习到的饲养牦牛的知识和技能教给村民,这样可以让他们掌握更多技术,尽快成长为牦牛养殖方面的专业人才。


今年,重庆援藏办又为基地争取了411万元资金,用于维修和提升基地的基础设施。看到基地健康发展,村民们觉得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援建新居,“不敢想”的生活就在眼前


距离基地17公里之外的扎西贡村,牧民次仁措姆一家四口住进了重庆援建的新房,喝上了洁净的饮用水。


这几天,援藏干部正在和次仁措姆商量,给她家安装一个冲水厕所。


梁海祥和次仁措姆确认厕所安装位置。


次仁措姆说,重庆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梁海祥带着施工队的工作人员来自己家好几趟了,主要就是和次仁措姆确认水厕的安装地点。次仁措姆一家也展开了讨论,最终达成了一致。


确定了水厕的安装位置后,梁海祥还热心地询问次仁措姆对新房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次仁措姆连连摇头,连说太满意了。


次仁措姆一家在新房。


次仁措姆说,自己一家以前跟父母一起居住,房屋空间狭小,生活上也有诸多不便。现在的新家,有了独立的房间,喝上了洁净的饮用水,马上还可以用上冲水厕所,能住上这样的新房,在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说这话的时候,次仁措姆脸上一直绽放着笑容!


援藏干部梁海祥到次仁措姆新房看望他们一家。


在类乌齐,像向巴一家那样,实现家门口就业的群众越来越多。一份工作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改善,更打开了他们与外界交流、提升技能的窗口。而像次仁措姆一家那样住上援建新居的更是不计其数,新居改善的不仅是居住条件,完善的设施配套更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实实在在。


还有这些信息值得关注!



心上高原 | “回去之后,做的梦都是关于西藏的”


心上高原 | 温暖的产业,“绒”化农牧民心田


心上高原 | “她是我在西藏的孩子……”


30年深情如初,《心上高原》明天见!

更多消息,请关注西藏日报视频号


策划:马国英 顾万全 常川

统筹:汤铭明

记者:次旦央吉 汤铭明 平措次仁 晋美多吉 卢姆


主编:顾万全

编审:丹增朗赛

编辑:边珍


觉得好看,点个“赞”+“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藏日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