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 交大留学生:Where you are standing is your college—SJTU!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保持了留学生规模和质量的较快增长。2013年,入选首批国家来华留学示范基地。目前,共有来自美、德、法、英、日、韩、澳大利亚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6000名左右。
益友君也采访到了几位交大留学生大家庭中的同学,询问了他们为什么来交大,她们也和我们分享了她们的交大留学故事。
Boris Vaxelaire,
France
I wanted to go in China because it's a major player in the world economy and a growing power. I also want to discover and experience the difference of culture between Europe and Asia.
Tobit Klug,
Germany
I wanted to experience a culture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European or 'Western' culture
高仓靖博,
日本
我有很多朋友在上海,很久以前就听说上海是繁华热闹,海纳百川的城市,来这里学习除了能学到世界前沿的技术与知识以外,还可以感受中国文化。
刘丽妮、黄洁明、黄洁玲、廖心云是四个来自缅甸的姑娘,分属外语、安泰、媒设三个学院,今年已经是她们来到交大的第四年。照片上默契十足的她们看着默契十足,但在来到交大前,黄洁玲和黄洁明姐妹俩与丽妮和心云她们互不认识。而一个公众号“WHAT SHOULD I WEAR”使她们成为了一个Team,也成为了好朋友。
爱美爱穿搭的她们也想借着新媒体的传播力将她们对时装搭配的理念分享给更多人,提供一种创意和理念的服务。不做营销号,简单纯粹地将兴趣爱好“玩”到极致;技术不过关就从零学起,对精品的执念从不将就;就这样,热爱让她们一往无前。
在不断的学习磨合中,大姐黄洁明能够更好的控制情绪,妹妹学会协调和沟通,刘丽妮在中文书写和技术上也有了大的提升,廖心云更执着于自己所做的事情。
回顾创办公众号的整个过程,她们每个人都感慨于收获颇多,最难能可贵的是她们拥有了大学甚至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友情,用一辈子相交的伙伴。她们说:“如果能够利用课余的时间做一两件有意义的事情,让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落地生花,等到蓦然回首时,我们也能够会心一笑,了无遗憾了吧。”
若干年后,在千里之外的缅甸回忆起大学时期在异国他乡做过这样一个公众号,这份幸福一定会和所有青春的记忆交织在一起,久久回味。
一开场便坦言“这周真是忙到爆加浪到爆”,说起“很交大”的选课、校花和英语水平考时兴致勃勃地吐槽,采访结束时还不忘甩出一套表情包……杨卓恩,她身上坦诚直率和幽默开朗的气息是如此绚烂,恍惚间,不禁让人忘记了她美籍台湾留学生的身份,甚至忘记了她上海交通大学留学生会主席的头衔。
或许,正如杨卓恩自己所言,比起独在异乡的远客,她更像是一个四海为家的行者,时光匆匆,转眼已融入了交大这片校园。
谈到在留学生会的工作,自嘲是“远古化石级人物”的杨卓恩语气格外地认真:“我的大学生活,可以说是完全离不开学生会,不管是朋友、男朋友,正事、私事,都是和学生会不可分割的。”
从大一时上台玩游戏拿奖品的小鲜肉,到大二时主持晚会、表演话剧的新闻部部长,再到大三时与助理团共舞《Call Me Maybe》的主席……在圣诞节晚会上的记忆,仿佛是杨卓恩三年学生会工作的缩影。说起其他精彩活动,杨卓恩也是印象深刻。而令她最为难忘的,则是大二时的“小世博”。
作为那年留学生会举办的规模最大的活动,小世博让每个国家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展区以展示本国风情。杨卓恩负责组织制作护照和印章。尽管只有一周时间,但看到简陋的模板时,杨卓恩直言“无法接受”:“我无法容忍这么没质量的东西出自我的部门。护照和印章作为一个连接所有摊位、集中展示各国风情又具有纪念意义的东西,我想把它做好。”废寝忘食的七天后,新闻部拿出了自己的设计。
“有些人可能觉得这种执着很傻,完全得不到好处。但我就是想证明,那个你们闻所未闻的留学生会能做出这样的东西。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可以付出到这种地步,所谓的回报也只是自我认同的成就感。这种单纯的理想深深地吸引着我。对于马上要踏入社会的我来说,那些日子太珍贵,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交大时光,她们用丰富多彩定义了校园生活,但是我们都知道,毕竟是在异乡,开朗活泼的她们也一定会有无助的时刻,会有自己的小情绪和小牢骚。
有的留学生朋友告诉记者,学业上对留学生而言还是会有一定的压力,和中国学生基本一样的培养模式和考核方式、语言沟通上的障碍都增加了她们学习的难度。杨卓恩也提到了这个问题,很多留学生来到交大后才开始学习中文,又由于平时私下和中国学生接触的机会并不多,沟通问题也成了他们的烦恼。
杨卓恩告诉我们在她进入交大之初,留学生融入学校和提升自己的积极度并不高,留学生会是他们能有效获取帮助的唯一平台。而经过这几年,她感受到了留学生群体对融入学校这个环境的渴望,“留学生会”不仅是他们组织上的归属,更承载着他们希望以“留学生会”这样的群体性组织名义参与更多交大活动,获得更多展示自己以及与中国小伙伴们合作交流的机会。
我想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能够真正地融入到这个环境中。这几个留学生姑娘因为较好的中文和在学生会等活动中的积极参与,例如院系迎新这样的活动给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增进交流提供了渠道,但是真正的融合不仅仅展现在百团大战现场、展现在舞台上那个中外合演的节目,更多的将我想是体现在食堂的餐桌上、宿舍区的串门上、手机微信界面的对话框上甚至是校园穿行的自行车后座上。
她们只是交大留学生群体中的千分之一,她们丰富多彩的故事或许代表了部分留学生的生活景象,但我们知道还有太多在异国他乡学着适应、融入这所学校、这个城市的国际友人,这一次留言区我们聊聊身边的留学生朋友,也欢迎更多留学生们与我们分享你们的心声。
Dear foreign friends, if you have difficulty in reading this article, try to send it to your Chinese classmates for help. We believe they would be glad to communicate with you. Also, you can contact us on this platform, Yiyou will always be your sincere friend.
撰稿 | 胡森豪 崔浩天 费钱超
责任编辑 | 吴旖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