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兰英:中西医结合精神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刘兰英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22-04-17


 刘兰英


撰写 | 刘兰英(浙江省精神卫生中心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精神卫生科


近年来,我国精神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在精神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方面作了很多大胆的探索。而现实多数临床精神科工作者却不了解精神疾病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成果,这就限制了中医药在临床的应用和发展。因此有必要对精神医学领域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借鉴。本文简要回顾了中西医结合精神学科近70年的发展历程,对目前精神障碍的中西医诊疗现状进行了简要总结,并展望了中西医结合精神卫生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


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学科体系不断完善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重视精神疾病的防治工作,逐步扩建医疗机构,增加医院床位,培养精神专科医师充实医疗力量。当时,有相当一部分中医师进入了与诊治精神疾病相关的医疗机构。

1954年,毛主席提出了“西医学习中医”的口号,随后全国掀起一股学习中医的热潮,大量中医治疗精神疾病的研究开始出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疾病的研究进入了起步阶段。

1955年,许又新教授出版了《我国古代的精神病学》,该论著按照现代精神病学的体系对我国医学古籍中有关精神疾病的内容进行了整理分析,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一篇奠基性文献。同年,张逢春教授主编的《精神病治疗学》中将中医治疗精神疾病研究单列一章,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疾病进行初探。在临床治疗方面,20世纪50年代中期研究人员尝试在临床中应用“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方式,并使用古方加减及针灸等传统中医药疗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0世纪60年代后,各地精神疾病医疗机构逐渐开始应用中医疗法结合小剂量西药治疗精神分裂症。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确实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而且还减少了西药的不良反应,引起了精神科工作者的重视,使精神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转变为西医辨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其他诊治模式共存的形式。


加强学科建设,不断拓宽学科领域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精神医学中西医结合治疗发展迅速,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198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成立,1989年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制定了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的统一标准,同时还进行了包括横向多单位的科研和临床研究,使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成为促进我国精神医学领域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研究的方法学上开始有了前瞻性的研究设计,严格控制干扰因素,把中医的症状也进行了量表化处理,使研究工作有了统一的规范。在基础理论方面,精神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如阴阳论、瘀、火、郁、虚等理论开始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


临床治疗方面,精神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多数以西医诊断为主,中医辨证分型为辅。中药和针灸治疗在某些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有些医院根据长期的临床治疗经验,形成了固定的方剂。针灸治疗方面,罗和春对电针治疗抑郁症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证明了电针治疗抑郁症的确切疗效。研究结果很快受到国内外精神病学同行专家广泛的关注。一些纯天然药物及其提取物对精神疾病的治疗作用也开始受到重视,并发现了十余种具有抗抑郁作用的植物性药物。


实践出真知,临床见奇效


进入21世纪,随着现代医学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中西医结合精神学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现在临床上主要以病症结合、针药联用、针药心理综合疗法、药物与非药物联用为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法。现列举不同精神障碍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部分研究如下。


抑郁症


荟萃分析显示,辨证论治下中西药合用比单用西药具有更好的疗效。回顾性分析观察病证结合治疗的疗效,发现病证结合方法联合抗抑郁药不仅可以提高治愈率,同时还可以缩短抗抑郁药的起效时间。QuSS等发现针刺能有效地加快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的起效。王欣君等研究发现针灸治疗抑郁症可能通过升高海马5-HT2A受体水平,降低5-HT1A受体水平,避免激发中缝核的负反馈机制而起作用。赵博等研究发现抗郁散可能通过提高大鼠脑内海马5-HT-AR的基因表达水平,提高5-HT的活性从而达到治疗抑郁症的目的。


精神分裂症


有研究发现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应用西药,并且在改善患者阴性症状上具有明显作用。林智在常规给予患者西药的前提下,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的标准对患者开展辨证论治,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0%以上,较单用西药组明显提高。


此外,中西医结合疗法联合组在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及生命质量上也具有显著的作用。同时,一些学者发现使用头针,取顶中线、枕上正中线、颞后线、额旁3线等穴位开展针刺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有效率可达90%,且在治疗真性与假性幻听率上治疗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


冯斌等人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发现前两组伴穴位刺激调控法联合三环类抗抑郁药治疗组的临床痊愈率明显高于单用三环类抗抑郁药组,认为穴位刺激调控法是强迫症治疗有效的辅助手段,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陈炯等人研究发现,采用舍曲林联合穴位刺激调控法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缓解较舍曲林单一用药治疗效果更好,对抑郁、焦虑等的缓解更显著,同时可纠正患者歪曲的认知。


阿尔茨海默病


方鸿等研究发现,通郁汤能明显改善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增加脑容量,增加血红蛋白超氧化物酶含量,增加血清睾酮含量,降低脑脂褐素含量等,并认为通郁汤通过控制脑萎缩可起到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胡海燕等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β-淀粉样蛋白含量的变化,疗效满意。董克礼等人的研究表明,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痴呆程度,并减轻服药后的头晕和失眠等不良反应,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美好未来终可期,发展前景不是梦


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疾病是未来精神专科发展的一个热点领域。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可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从而使患者更好地回归社会。但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疾病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完善,目前仍缺乏可推广、规范的病证结合诊疗方案,缺乏规范性的中西医结合疗效评价方法。中药发挥“增效”的作用机制,而作用靶点仍不清楚,需要进一步探索。通过现代生物学检测技术,揭示在中医临床中精神疾病的本质,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病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逐步融会贯通中西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精神医学学科,必将对人类健康作出巨大贡献。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9年第16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