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创胜集团CEO钱雪明:Pre-IPO轮融资即将完成,拟明年赴港IPO丨专访

韦昱彬 同写意 2022-11-14


同写意组织了行业内26位创投思想者,针对新形势下的品种立项与新药投资、医药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演化、技术创新的前沿技术发展趋势、药企转型升级的新路径等话题举办一场新年研发创新论坛。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今年 1 月,生物制药公司创胜集团宣布顺利完成 1 亿美元的 B + 轮融资。此轮融资的参与者名单可谓 “星光熠熠”,由华润正大生命科学基金和达晨财智联合领投,招商局资本国调招商并购基金、信中利、礼来亚洲基金、淡马锡、高瓴资本、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和 ARCH Venture Partners 等知名投资机构也位列其中。


自 2019 年初合并成立以来,创胜集团已将研发管线拓展至 10 余个涵盖肿瘤、骨病、肾病等领域的新药分子;在杭州的工艺和生产中心采用了连续灌注生产技术;并成功与礼来制药达成独家引进协议,获得其整个骨病创新生物药产品线(包括已完成 2 期临床试验的 Blosozumab )的大中华区授权。


从目前的公司发展状况,尤其是融资情况来看,这家合并成立于 2019 年的公司大有即将上市之势。


创胜集团共同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钱雪明博士向生辉透露了上市方面的进展,“我们的 Pre-IPO 轮融资即将完成,明年将开启 IPO 进程,上市地点定在香港,未来我们也会寻找合适的机会回到科创板。


日前,生辉借 “造船出海・创药珠峰” 第六届 BiG IMPACT 年会之机,与钱雪明聊了聊创胜集团的发展战略和未来打算。


图丨创胜集团共同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钱雪明博士(来源:创胜集团)


他 1997 年在 Albany Medical Center 获得博士学位后加入美国安进公司分子遗传部作为博士后进行生物工程新药研发,2000 年晋升为科学家,参与和领导了多个抗体和小分子新药研发项目。2005 年晋升为首席科学家,其后五年带领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开发出了治疗慢性肾衰的抗体侯选药物并申请了多项全球专利。2010-2012 年间任盛诺基医药任研发总裁,负责开发出针对 ERa36 的单克隆抗体并推动了 Icaritin 在原发性肝癌中的治疗应用。2013 年初创立迈博斯生物,建立了一个以突破免疫耐受屏障为基础的创新抗体开发平台并以此开发具有知识产权保护的新一代抗体药物。


R&D+CMC,全面搭建新药研发临床能力


创胜集团是由两家公司于 2019 年初合并而来。关于合并的这一故事,钱雪明回想起时仍然感受颇深。


2012 年 10 月 18 日,钱雪明成立了创胜集团的前身之一 —— 迈博斯生物。这是创胜集团最初的 “起点”。


迈博斯生物是一家专注于创新生物药发现、临床研究和商业化开发的临床阶段生物技术公司,重点关注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抗体治疗领域,总部位于香港。“最初我们只是一个服务型的技术平台。一方面,我们自己做了几个项目,当时的目的是为了转让出去;另一方面与其他公司合作,赚取服务费。”


一直到 2015 年,迈博斯生物才真正开始做药,2015 年也正是中国新药研发的转折点。经历几年的发展,截至 2019 年初,迈博斯生物搭建了 60 多人的团队,并建立起由创新首仿或快速改进型抗体项目组成的产品管线,在研的十余个药物涉及肿瘤、眼病和肾病领域。


迈博斯生物在制药之路上,最初一段路走得并不是一帆风顺,“我们一直到 2017 年才把第一个 IND 发出去。之所以这么晚,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 CMC(Chemical Manufacture and Control,化学成分生产和控制)团队。”


“而且越到后期,生产能力就越来越重要。是否能走出国门、在国外申请 IND 并开展平行的临床试验,是否能保证药物上市不被延误,是否能有足够大的定价空间以应对市场竞争?我认为这是后期最关键的几个问题,这些问题也都和专业的 CMC 能力以及自主的生产能力息息相关。”


“CMC 和生产能力不足,以及专业临床团队的缺乏,是我们创立之初的两大难题。” 也正是因为前一项能力短板,2017 年底,迈博斯生物开始考虑和拥有专业 CMC 团队的奕安济世生物药业合并。


2019 年 1 月 2 日,这桩 “联姻” 正式 “官宣”,创胜集团诞生。两家公司合并后,迈博斯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钱雪明博士担任创胜集团的首席执行官,奕安济世共同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赵奕宁博士担任创胜集团的董事长。


合并后,创胜集团的人才储备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我们现有的团队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药物发现和工程设计、优化团队和临床开发团队,这是持续创新的源头,主要由我和我们的 R&D Head 领导;第二部分是工艺开发团队,负责在确定候选药物之后进行相关的工艺开发、IND 申报和临床前试验,这个团队目前由来自安进的杨晓明博士负责;第三部分是生产团队,这个团队由叶峰博士领导,叶博士是美国药学家协会(AAPS)、美国统计学会(ASA)、国际制药工程协会(ISPE)会员,先后在葛兰素史克、安进等公司任职。对于团队,我们是非常自信的。”


钱雪明介绍道,创胜集团的连续化生产能力也进一步增强。“很多公司在申报 IND 的阶段,使用的是 500 升的发酵罐,最终生产阶段时才提升到 2000 升。从 500 升到 2000 升,规模发生了变化,因此工艺和场地也可能会有所调整,这就可能引起监管机构对在疗效和安全方面的对比研究的要求,拖慢研发进度。使用连续化生产技术可以大大提升生产能力,根据我们现在的工艺技术,我们用两个 500 升的发酵罐,可以达到其他药企用 4~6 个 2000 升发酵罐的产量,一年能够保证生产出一吨抗体药物。这就意味着能够极大地节约场地空间、发酵罐、配套设施、水电和人工费用的成本,可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市场竞争。”


钱雪明介绍,目前创胜集团已经将连续化生产大规模运用到我们的研发管线当中,未来还会把这一技术应用到所有管线中,“这也是我们未来在生物医药领域内持续发展、持续盈利的竞争点。”


两款肿瘤新药处于临床后期


目前,创胜集团的研发管线已包括十余个新药项目,覆盖肿瘤、骨科、肾病等多个领域。除自主开发外,创胜还通过许可引进获得了数个治疗性抗体项目在中国或全球市场的权益,并已在苏州、杭州、上海、北京、广州、美国普林斯顿和波士顿等城市布局全球业务。


图丨创胜集团研发管线(来源:公司官网)


创胜集团的研发管线中有 3 款药物已经进入临床,分别是靶向 PD-L1 的单克隆抗体 MSB2311、靶向 Claudin 18.2 的单克隆抗体 TST001、靶向 VEGFR2 的单克隆抗体 MSB0254; 靶向 DR5(Death Receptor 5)的激动剂 JCT205 以及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 TST002 在美国已由合作伙伴分别在二期或完成二期。在实体瘤适应症上,创胜集团研发进度最快的候选药物是一款具有 pH 依赖性结合的靶向 PD-L1 的单克隆抗体 ——MSB2311。

目前,国内已经上市了 4 款国外的 PD-1/PD-L1 单抗和 4 款国内的 PD-1 单抗。今年 11 月,基石药业 PD-L1 单抗舒格利单抗(CS1001)的新药上市申请(NDA)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受理,思路迪医药、康宁杰瑞生物制药和先声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的重组人源化 PD-L1 单域抗体恩沃利单抗注射液也向 NMPA 提交了新药上市申请。此外,还有更多基于 PD-1/PD-L1 的双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这一靶点竞争白热化的趋势已经显现出来。

市场竞争的确会越来越激烈,所以进入越晚空间也会越小” ,钱雪明并不讳言。“但是实际上,我们的侧重点已经发生了转移,不再专注于单一项目,而是要做别人做不到的事。”

一方面,我们会继续推进 PD-L1 单抗项目,并且建立合作、展开联合用药的研究来拓展它的应用前景。创胜的这款 PD-L1 单抗在 I 期拓展实验中展示了超过 40% 的响应率,对这款单抗的研发策略侧重于联合用药,希望通过对疗效和安全性的大幅提升来展开市场竞争。”

另一方面,创胜集团还有两个 “非常重要的”、针对现有的 PD-1 和 PD-L1 不敏感的肿瘤患者的研发项目。钱雪明所说的这两个 “非常重要的项目”,指的是靶向 CLDN18.2(Claudin18.2)靶点的 TST001,和 PD-L1/TGF双特异性抗体 TST005。

CLDN18.2 这个抗体非常适用于对 PD-1 不敏感的肿瘤,比如胰腺胃癌。在胰腺胃癌中高表达 CLDN18.2 的患者往往不表达 PD-L1,所以对于这部分患者,现在除了化疗还没有任何治疗手段。这也就意味着 CLDN18.2 抗体一旦上市,和现有药物之间的竞争将不会那么激烈。目前创胜的 TST001 已在中美开展临床研究, 处在全球赛道的第二位”

PD-L1/TGF双特异性抗体也是我们的其中一个侧重。一方面,它能够提升 PD-1 靶向药物不敏感的肿瘤患者的应答率。例如胆管癌患者对 PD-1 的应答率只有 6%,但默克的 PD-L1/TGFb 双特异性抗体将应答率提升到 20% 以上。在 PD-1 应答率只有 15%-20% 的宫颈癌中,这款药物也将应答率提升到 35%-40%,因此获得了美国 FDA 授予的‘突破性疗法’称号。可以看到,PD-L1/TGF双特异性抗体能在 PD-1 靶向药物不敏感的肿瘤中会展现出高效的治疗效果。

另一方面,在 PD-1 靶向药物敏感的肿瘤中,PD-L1/TGF双特异性抗体的表现也非常优异。例如在非小细胞肺癌、尤其是高表达 PD-L1 的非小细胞肺癌中,PD-1 的应答率可以高达 40%-50%,而 PD-L1/TGF双特异性抗体可以将应答率进一步提升到 80%,且 OS(总生存期)也显著优于 PD-1 靶向药物。“因此无论肿瘤对于 PD-1 靶向药物是否敏感,这款双抗都能够显示出更优秀的疗效。”

在创胜集团的临床管线中,上文提及的三款药物(PD-L1 单抗、PD-L1/TGF双特异性抗体、CLDN18.2 抗体)和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化疗都具有协同性,例如,CLDN18.2 抗体可以与化疗或免疫治疗药物连用;此外,三者之间也具有潜在的协同性。“在最初设计临床管线时,我们就会将联合用药的因素考虑在内。”

某些药物在临床前研究和临床早期的时候有效果,却在 III 期临床失败,这是药物研发领域内较为常见的现象。在临床领域积累了多年经验后,钱雪明逐渐发现临床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合理的临床设计,之二在于找到合适的 Biomarker(生物标志物),而且后者在肿瘤药物研发中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 Biomarker,也就难以找到这个药物真正适合的人群,疗效就被没有响应的人群‘稀释’了。目前似乎业内对于 Biomarker 的重视程度非常不足,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一些肿瘤候选药物临床失败的原因也很可能出现在这一因素上。钱雪明的话,为行业敲响了警钟:“在肿瘤药物研发和临床的过程中,伴随诊断应该发挥足够重要的作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