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10月29日,在由泰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同写意专业策划的大健康产业论坛上,聚美丽创始合伙人兼总编辑夏天将结合行业观察就相关议题发表主题报告,聊聊重组胶原蛋白的现下与未来。当天下午,在医博会期间,夏天还将在同写意直播间,以“大颜值产业逻辑下的医药、医美、功效护肤协同发展”为主题,与系列嘉宾展开深度对话,敬请期待!爆品玻尿酸,似乎已不能再带给市场更多想象力。2024年上半年,“医美三剑客”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速放缓,甚至下滑。爱美客营收16.57亿元,归母净利润11.21亿元;昊海生科营收14.04亿元,归母净利润2.35亿元。二者增速较之去年同期都有所放缓。“老大哥”华熙生物承压更大,业务出现“逆增长”——营收同比降低8.61%;归属净利润同比降低19.51%。作为对照,在同一时期,锚定重组胶原蛋白的公司,却似乎经历着狂飙突进的红利期。例如,锦波生物营收6.02亿元,同比增长90.59%;归属净利润3.09亿元,同比增长182.88%。另一家明星公司巨子生物营业收入25.4亿元,同比增长58.2%,归母净利润9.83亿元,同比增长47.4%;11月11日,创健医疗亦挂牌新三板。一级市场同样火热。据动脉网统计,2023年至今,重组胶原蛋白领域共有投融资13起,其中一半在2024年,多起融资的单笔交易金额过亿,体现出资本市场对重组胶原蛋白市场的信心。热钱涌动,曾经的玻尿酸巨头也纷纷入局,期待重组胶原蛋白担起“第二增长曲线”的重任。先说华熙生物。虽然基本盘仍在玻尿酸上,但该公司已实现重组人源胶原蛋白原料的制备和上市、推进其在护肤品中的应用;爱美客则通过收购哈尔滨沛奇隆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涉足胶原蛋白市场;至于昊海生科,也储备了包括智能交联胶原蛋白填充剂在内的多条管线。一个偌大的蓝海市场呼之欲出,数家企业争相涌入重组胶原蛋白产业链上中下游,唯恐失去先机、错失风口。但伴随火热行情的,还有短期内难以平息的争议、质疑。夏天聚美丽创始合伙人兼总编辑1未成熟的原料,多点开花的应用重组胶原蛋白,本质上仍是胶原蛋白。至于所谓的“重组”,其实属于一种基于合成生物学而开展的生产工艺。与它对标的是“提取”。传统上,获取胶原蛋白的方法不外乎从猪、牛等禽类动物及海洋生物的皮肤、骨骼等部位提取。但“重组”则支持将人类或其他动物的胶原蛋白基因插入微生物或动物细胞,经基因重组、细胞工厂构建、发酵及分离/纯化等关键步骤获得胶原蛋白。基于来源技术的差异,理论上,重组胶原蛋白具有纯度高、结构可控、致敏性及病原体风险低等特点,因而更具有应用优势。至于应用端,重组胶原蛋白早已实现“多点开花”,功能性护肤品、医用敷料、医美注射剂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介入——2023年以来,欧莱雅、珀莱雅等知名品牌先后推出相关护肤产品;锦波生物、巨子生物、创建医疗、聚源生物等头部重组胶原蛋白玩家在推进原料研产之余,也已在敷料、护肤品、医美注射剂等领域布局,推出相关产品。此外,《2024重组胶原蛋白行业白皮书》指出,重组胶原蛋白也在严肃医疗领域有巨大潜力,涵盖药物递送、组织修复与再生、伤口愈合以及蛋白质替代疗法等多个领域。以脱发问题为例,作为一种跨膜型非成纤维胶原蛋白,XVII型胶原蛋白能够帮助维护皮肤健康状态的同时,通过调控细胞状态帮助毛发再生,由此一度被视为“脱发星人”潜在的救命稻草。但往上游看,胶原蛋白作为功能原料的成熟度与其产品在市场的火热程度并不匹配。今年6月,功能化妆品行研媒体聚美丽指出,重组胶原蛋白的“不成熟”主要在于原料缺乏统一标准、价格高昂、功效与其他成熟原料相比并无突破性提升。在基于对多位专家的访谈而写成的《2024,胶原蛋白大乱斗》一文中,聚美丽进一步指出,尽管包括巨子生物、锦波生物、创健医疗等在内的头部重组胶原蛋白玩家都声称自己具有领先技术优势,但行业内并不存在科学评判相关技术领先性的标尺,从这个角度来讲,几家公司都在“自说自话”。而在被视为“富矿”的严肃医疗领域,大部分胶原蛋白的工业化量产仍是难点。截至目前,通过“重组”技术实现较低成本规模量产的胶原蛋白,主要集中在I型和III型——锦波生物和巨子生物两家公司的上市很大程度上正是依托于此。另有少部分公司掌握II型、XVII型胶原蛋白的量产技术。但根据《国内高品质胶原蛋白行业白皮书》(2022),目前已发现的胶原蛋白至少29种,它们各自存在于生物体的不同部位,发挥支撑、缓冲等多种作用,共同形成“生命之架”。除前述寥寥几种胶原蛋白外,还有20多种胶原蛋白量产工艺都并不成熟,更别提成熟的商业化产品。2从技术逻辑和市场逻辑出发,探寻真相技术、工艺之外,在功效及其机制方面,重组胶原蛋白同样够不上一款“成熟”的原料。以功能护肤相关领域为例,最常被讨论的一个话题是:重组胶原蛋白能否“透皮”。聚美丽《理不辨不明:关于胶原蛋白的技术真相》一文指出,一款原料能否透皮,受到分子量、结构特质、肤质、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学界对此并未形成统一认识。争议的一大焦点在于分子量大小——胶原蛋白的分子量一般在300000道尔顿左右,而惯常认知中能被“透皮吸收”的成分,分子量一般在500道尔顿左右。不过,部分业内人士也指出,随着基础研究的推进,“能否透皮”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新的答案。例如,一项由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等地的学者开展的研究显示,利用双光子激发荧光和二次谐波成像方式,发现分子量在5.8万道尔顿的胶原蛋白可以透皮吸收入真皮层。但进一步的追问是:即便可以透皮,重组胶原蛋白能否直达人体皮肤、实现抗老?又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类似的情况同样发生在医美领域。高昂的价格、较短的维持时间和漫长的拿证周期是重组胶原蛋白针剂所面临的三大公认挑战——作为一种三类医疗器械,重组胶原蛋白针剂受到严格监管。截至目前也仅有锦波生物旗下的薇旖美,在2021年成功获得三类器械的批准。但除此之外,其作用机制及安全性也有待于进一步明晰、验证。有专家向聚美丽表示,就医美场景的应用而言,应该将重组胶原蛋白当作一个新的产品进行评估、考察。有待回答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大量胶原蛋白注射剂到真皮层以后,细胞产生胶原蛋白的能力是否会弱化?”“细胞识别机体这方面需求降低了,是否会带来不好预判的影响?”众说纷纭。没有人否定重组胶原蛋白的价值,但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人能够基于完整的科学证据链论证胶原蛋白所具有的种种功效。这恰是整个行业下一步应该发力的重点——关乎科研论证、关乎消费者教育、关乎工艺改进,也关乎应用场景的开拓,关乎商业闭环的打通。所有人都想找到下一个功能原料风口。但站在可能的风口之后,更重要的是从科学逻辑和市场逻辑出发,看清真相。于消费者而言,重要的问题或许在于:重组胶原蛋白是一款重磅好原料吗?又抑或仅止于一场“资本游戏”?而对躬身上中下游产业链的所有企业来讲,更值得关心的或许是:重组胶原蛋白的火热是可持续的吗?它到底是不是下一个“玻尿酸”高潜选手?从起势到主流,重组胶原蛋白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以及更重要的,在步入商业化时,各家企业该如何构筑自己的“护城河”、避免陷入低端价格战的困顿?除了聚美丽总编辑夏天会讲述重组胶原蛋白背后的科学与市场逻辑外,在即将于泰州中国医药城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泰州)国际医药博览会和中国医药城大健康产业论坛上,美琉生物董事长应欣翔,典晶生物CEO张金忠,耀海生物首席技术官左涛,荣捷生物总经理丁功捷等嘉宾都将对重组胶原蛋白在消费医疗领域的开发逻辑的产业化应用做专题分享。与此同时,建银国际医疗成长基金董事长林雷,磐缔创投创始合伙人屈红林,铭丰资本合伙人王镇,斌哥医械圈创始人斌哥,国药控股投资总监盛文杰等投资人也将从不同侧面讲解新时代消费医疗的投资、创新与未来,11月29-30日,让我们共赴中国医药城,寻合作良机,聚发展伟力。相关链接(上下滑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