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东英:我是真心热爱新药质量研究|写意人物

写意君 同写意 2021-09-24

微信ID:tongxieyi
『 同筑技术人生路,写意中国新药魂 』

陈东英到上海药物所工作至今已有16年,一直在做创新药物和仿制药物的质量研究与标准制订。很多人对药物所的印象是封闭的、学术的,研究着一些并不实用的东西。但与陈东英交谈,改变了记者的看法。经历过十几个创新药研发到获批的过程,陈东英已经形成独特的思考方式。与企业一样,陈东英也要考虑科研以外的管理、人员培训、实验室项目监控等日常,也要把法规参透。如陈东英所说,做药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大工程。


必要的强势
一个创新药的质量研究做了五年,是陈东英所参与的持续时间最长的。做质量控制很多时候必须参与到工艺设计的工作中,陈东英认为,不这样的话,将来企业可能会遇到很多的麻烦。“只要请我做,我就要努力做成。我会要求对方把所有的工艺路线都给我,包括有机溶剂、催化剂、结晶过程。”陈东英会仔细审查工艺设计去发现可能碰到的法规问题,并在与企业交流的时候,从合理的质控成本角度帮助企业权衡投入和产出,规避掉无意义的检测高成本,毕竟降低成本是保证企业获得最大收益的重要策略之一。

“我觉得仿制药比创新药还有挑战。”对于做仿制药的质控研究,陈东英会把创新药的理念植入其中。现存的标准,很多时候是审评的依据,但这个依据到底占多少分量很难衡量,完全照做还是不完全照做让人矛盾。一个化合物按药典检测可以实现合格,但在临床使用、储存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质量问题。发现了这种问题,工作进度就会不得不慢下来。委托企业自然期望短平快,“可是发现了问题能放在那不搞清楚吗?”陈东英在面对效率上的挑战时,也不得不变得非常强势,“企业不能逼我,要给我时间。”

陈东英认为,既符合法规,又符合实验室要求,还能满足立项,这三者是不冲突的。面对核查和审评,陈东英自信她的团队往往能够胸有成竹,因为早已把所有问题都尽可能想得很周全,“如果他们一边看我们的申报资料,一边点头的话,说明我们就成功了。”自信来自于平日的思考与积累。质量分析,不是简单的人员操作加上机器运行,陈东英认为,分析人员需要保持不断的思考,她常开玩笑要求她的同事对获得的实验图谱要发会儿呆,“看图谱要跟专业医生看片子一样,发现药物之间的整体关联,而不仅仅是个个孤立的数据。”


集约化管理
根据批次样品,做了哪些检测?试验的基本结论是哪些?以收样的整个物料关系去关联检测工作,与其他相关基本结论反馈到后续的决策里,作好进一步的试验设计,为下一步工作做好准备。就是这样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收样、物料平衡和检测一直在磨合。这是陈东英的集约化管理方式。陈东英经常在实验室里转,看大家的操作、记录,细枝末节地都要进行评价。实验室有一本质量手册,涉及到物料、仪器、人员、机器、文件、环境管理、法规等方方面面,如何实现上述各要素之间的和谐,是实验室的核心“指导原则”,也是陈东英评价团队工作的金标准。

“其实,最终把事情做好,还是源于每个人对自己岗位的热爱。虽然这些新药最终获得成功,不会是仅仅是我们研究组的功劳,但这是我热爱的工作,我们参与了其中一个环节的工作,很多人都愿意找我们帮忙,我就开心了。”


陈东英博士(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是同写意论坛第41期报告嘉宾

同写意论坛第41期陈东英的演讲PPT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下载。


同写意出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