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丨深入探访,揭露“消费”面具下的徐震®

Arts and Collections 艺术市场通讯 2023-06-30

近期,《徐震超市》作为亚洲首个概念艺术被搬上苏富比香港秋拍,引起业界的轰动与关注。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对徐震、对苏富比、对拍卖界、对艺术界都是一次挑战。《艺术市场通讯》也借此机会,探访没顶公司,采访了徐震本人。而此次采访却发现其本人与公众视野中的他很不一样……


▲徐震与《艺术市场通讯》创始人董瑞于没顶公司对谈


徐震是个什么样的人?


媒体笔下的徐震:70后先锋艺术家;国内最年轻的“威尼斯”参展艺术家;被称为中国的毛里齐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多次参加国际性的大展,收获众多赞誉;把艺术当做品牌来经营的成功商人;中国当代艺术推动者;话题制造者……


周围人对徐震的评价:没顶画廊的同事评价徐震的时候,说他是一个有很多点子的人,很有想法;而没顶公司的“小朋友”描述这个他们眼中的“偶像”时,说他是一个“为艺术而活的人”、“他的生命中只有创作,每天除了睡觉就是工作”。艺术圈外的朋友对徐震的评价则是:“他很有眼光,作品很好,也卖的很好!”


上海当代艺术界绕不开的艺术家


徐震是上海当代艺术圈的领军人物,为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做了巨大贡献。



十多年前,上海没有西岸,也没有那么多私人美术馆,没有开始流行艺术展,没有那么多当代画廊,更没有ART021这类国际性的艺博会。在那个上海艺术展览的“草根时代”,比翼成立了。


1998年,徐震作为联合发起人创办了上海第一家独立的非营利机构比翼中心。从1999年到2009年,比翼做了十年,举办约200个活动。比翼成立时,上海的(当代艺术)画廊只有香格纳画廊 ,之后有了沪申画廊 ,还有另外一个非盈利空间东大名创库,除此之外,上海的艺术家几乎没有稳定的展示平台,因此比翼承担了沪上当代艺术展览的重任。由于比翼是非盈利机构,会得到领事馆的一些资金支持,做一些国外艺术家的展览;另外还有一部分就是国内艺术家的个展。当时比翼除了做徐震的展览外,还做了耿建翌、宋涛、杨振中、梁玥、张鼎等一批现如今耳熟能详的当代艺术家的展览。比翼的出现对当时的上海当代艺术界来说是一个福音,比翼扶持了许多青年艺术家,也为上海当代艺术市场后来的发展做了基础铺垫。


▲比翼艺术中心


2006年,徐震又与上海艺术家齐力创办了网络艺术社区Art-Ba-Ba(www.art-ba-ba.com),至今仍是国内公众探讨、评论当代艺术的活跃平台。


对于当代艺术,徐震做了一个很巧妙的比喻:“它不是一杯卡布奇诺,而是一杯Espresso(浓缩咖啡),而且是一杯沉积了很长时间、化不开的Espresso,而我们就是要想办法把它化开。”后来有了没顶公司,徐震就和他的没顶公司以高质量、富有深度的作品将艺术行业的边界推向更为深广的维度。


2016年年底,徐震获得了第25届万宝龙国际艺术赞助大奖。该奖旨在表彰那些对当代艺术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以及引领文化浪潮、具有开拓精神的艺术领军人物。徐震先生凭借由其发起、由没顶公司联合艺术家陆平原和赵要共同策划设计的艺术项目“发明仪式”获得本届艺术赞助大奖。“发明仪式”不仅象征着一种秩序,一种美学和政治标准,更是对所有创造力、想象力及其革命性,乃至当代艺术本身的高度肯定,意在开启一种朝向未来的思维和意志。至今,“发明仪式”已在奥地利格拉滋、俄罗斯莫斯科和叶卡捷琳堡、中国上海和海南、以及法国巴黎路易威登基金会等全球多个城市与活动中公开展示,获得了国内外艺术同行与媒体的高度认可。典礼上,万宝龙全球市场部执行副总裁Jens Henning Koch先生表示,“徐震先生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推动与贡献令人敬佩,他不遗余力帮助年轻艺术家获取展示平台的努力,与万宝龙的坚持不谋而合。”


▲左起为,万宝龙全球市场部执行副总裁Jens Henning Koch;2016中国地区评委王小慧;徐震;2016中国地区评委陆蓉之;万宝龙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安睿思(Aris Maroulis)


徐震&徐震®


参展艺术家名单上有一个名字与众不同,他的名字后面被打上了“®”——这个不该属于人名的品牌符号,这位艺术家就是徐震。有时候,你还能看到“徐震”与“徐震®”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名单上,甚是激起人们好奇的情绪。


要来讲这个故事,就不能不补习一下“徐震”的发展历程。


1977年,徐震出生于上海,1996年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校。离开标准化的艺术教育制度后,他决定不再继续学业,到北京投身于当代艺术的大潮中。1997年,徐震走入艺术圈子。1998年,徐震在拥挤的城市街头突然喊叫,只为捕捉数百名路人瞬间的各种反应,他把当时的场景录下来,命名为《喊》。这件作品使他成为迄今为止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最年轻的中国艺术家,那是2001年,徐震24岁。


▲徐震《喊》


在没顶公司诞生之前,徐震的身份相对单一:年轻艺术家,一个个体。他曾对媒体说:“一开始我只是个文艺青年,为了拍一个东西恨不能倾家荡产,满腔热血有很多话要说,而一个月、一年之后就没话说了。接下来就开始想问题。第二个阶段开始困惑。随着年龄增长,困惑没有解决,同时有了很多别的目标。”一直身处创作环境中,徐震开始怀疑,作为一个艺术家个体,他的独特性、个人化到底能发挥到何种程度?于是,他干脆付诸实践,设法解决自己的困惑,与现实抗争。他找来几个朋友一起成立了公司,置身于艺术产业的其他环节中。他在怀疑、思考、行动和不断实践中形成独特的体系,造就了一系列具有说服力和自省精神的作品。“我们的作品是集体创作的产物,而这并不影响我作为一个个体艺术家看待周围事物的独立眼光。”


2009年,没顶公司创立了。徐震将个人的艺术创作绑定在“生产当代艺术”的没顶公司名下,作为公司老板继续策划项目、制造作品并以集体的名义参加展览。“公司名英文写作‘MadeIn’,有点像单词‘制造’,但又不是。没顶有点儿像没有尽头、没有权威,但你必须这样做下去,我想这是它的象征意义。”自从徐震宣布“徐震”消失,代之以“没顶”,在许多印刷品上,大家总是看到“徐震(没顶)”或者“没顶(徐震)”。


▲徐震专卖店以及店里售卖的玩具


2013年,没顶公司推出旗下品牌“徐震®”,专注于艺术品创作和新文化研发。2016年11月,首家“徐震专卖店”于上海开业,徐震®由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徐震®的作品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双年展中均有呈现,包括里昂双年展(2013)、纽约军械库展览(2014)、上海龙美术馆(2015)、卡塔尔Al Riwaq艺术中心(2016)、悉尼双年展(2016)、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2017)等。


在徐震看来,艺术家本身就是一个品牌,哪个艺术家不是靠着自己的名字在展览、出售作品呢?他不过是以公司的形式来运作和整合。近两年,公司的工作重点将放在“推品牌”上,就像所有公司一样,一步步打响“徐震”这个品牌。没顶公司希望将“徐震”打造为一个家喻户晓的艺术品牌,而不是局限在艺术界内的学术象征。为此,徐震还专门招聘了一位“品牌总监”,全面负责“徐震”品牌的战略发展、运营和传播。


“消费”艺术家的误区


目前,没顶公司已经有了100余名员工,同时还成立有“徐震”品牌部、没顶画廊、媒体营销部、产品研发部、没顶魔法学院、艺术家驻留部、artbaba网络媒体部和没顶艺术基金会等部门,徐震也会刻意称自己为老板、董事长、CEO,并像一般公司一样设有准点打卡的规定。没顶公司就像家正正经经的“企业”,别无二致。


几十年前,波普艺术的鼻祖安迪·沃霍尔曾说过,“成功的商业是最棒的艺术”,徐震把这种阐释又向前逼了一步,他说,“展览的都是商品,能卖的才是艺术。”徐震的很多作品都在探讨消费主义,并且在采访中,他也很坦然地承认自己就是在“生产”、在“贩卖”。印象中这应该是一位挺“市侩”的艺术家,但此次采访下来的感受完全不同。


▲《徐震专卖店》龙美术馆


徐震对艺术非常之严肃和敬畏,完全没有“批量销售”的感觉。在问及这两年艺术市场的销售情况好坏时,徐震非常生气,“你们这样是无视艺术品是什么的前提下的提问,把艺术品当成了批量货。” (笔者看到了艺术家的尊严在闪闪发光)但徐震还是很认真的回答了这个读者喜闻乐见的问题。“艺术市场是非常依赖于艺术品本身的。就比方说,今天艺术家的状态好,画的也好,有些人觉得好,那市场就好;同样艺术家不同的作品,可能他的市场就是不好。再比方说,当下的有些画廊可能就销售的很差,但不能因为某一家差就代表市场差,也不能说因为某一家好就代表市场好。所以,艺术市场的好坏完全是根据艺术作品的优劣、艺术家的好坏来的。”


当采访到近期艺术市场的热点话题——即将举行的苏富比香港秋拍中,将《徐震超市》作为概念艺术首次搬上拍卖舞台。有如何期待和价格预期时,他是这样回答:“这倒不是价格的问题。我觉得与苏富比的合作能让它(《徐震超市》)进入一个新的平台,让更多人看到;对苏富比来说,推出一件观念艺术的拍品,也是一种新的尝试,这已经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所以说不是期待它能够拍出多高的一个价格,而是这个事情产生本身就比较有趣。”


▲《徐震超市》苏富比香港秋拍上海预展现场


在我们以为徐震的作品很商业时,他表达出的“商业”、“消费”概念其实就是一种学术。在展览上,徐震的作品常常以复数形式出现,雕塑做了多少个,每件作品的全部版数就会在展厅一字排开,确实像杂货店 老板摆摊陈列了所有库存。这些重复、拼贴、消费主义,仿佛都在做赤裸裸的商业属性的声明。“这个重复性完全取决于这个作品有多少个版本,由商业版本决定视觉呈现。”他甚至推出了“套装”:在定做的大盒子里,打包了他的好几款作品,大的雕塑搭配小的摆件,仿佛超市里的配送礼盒,亦把艺术品彻底贬为了商品。“套装本身就是营销学里的惯用伎俩。而我这个作品恰恰很学术,因为肯定不好卖。”


▲《艺术品套装-“嚣张”》龙美术馆


▲《没顶曲项瓶-清乾隆炉钧釉莲蓬瓶》龙美术馆


对于媒体把自己定义为中国的村上隆、杰夫·昆斯、毛里齐奥•卡特兰,徐震统统不以为然,他想要做的,是离开西方当代艺术的语境和评价体系,在一个被互联网信息时代重新定义过的文化中,建立自己的坐标。


经过此次的采访,
我们想给徐震这样一个定位:


一个被标签化了的艺术家

一个多重身份包裹的“全能王”

一个严肃且认真的“艺术劳模”

一个会在自己名字后面打上“®”标的“神奇人物”

一个喜欢“有趣”的人




结语

在徐震身上我们看到了许多代表中国艺术家,代表中国艺术界的“第一次”和“突破”。国内最年轻的“威尼斯”参展艺术家——徐震;唯一一家入选artnet“2016年全球十大最具创新性画廊”的中国画廊——没顶画廊;首届“伦敦艺术夜” 唯一的中国项目——“意识形状”心灵健身操;亚洲拍卖界首件纯艺术概念作品——《徐震超市》……徐震不仅仅只是当代艺术家的代表先驱,更是中国当代艺术接轨国际的领军人物。

《艺术市场通讯》主要面向艺术机构、收藏机构、艺术家、藏家、投资人、艺术从业者、艺术爱好者、艺术媒体人等等,为了更好的分类管理与提供服务,《艺术市场通讯》邀请大家留下您的姓名、联系方式(微信/常用邮箱)、从事职业、和希望得到的服务,便于日后合作和举办活动。留言方式:可直接在公众号下方留言;推广及合作可联系邮箱info@artsncollections.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